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生物反馈等速肌力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将40例脑卒中下肢偏瘫者分为2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练习,观察组以此为基础,实施生物反馈等速肌力训练,比较相关治疗效果。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训练后屈膝肌PT、深膝肌PT、FMA分数显著较好(P<0.05),两组MAS分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等速肌力训练,可起到提升肌力,改善膝关节屈伸肌肌群水平的效果,临床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等速肌力训练,分析并观察对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全年康复科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22例实行常规康复训练与临床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疗法基础上增加等速肌力训练疗法,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运动积分、平衡积分及90o/s角速度下膝关节伸屈肌PT评定结果。结果所选取的两组患者在治疗及评分之前所得数据和指标等并无差异,且经过治疗后,对两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则可以发现观察组无论是在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积分等方面均要优于对照组。所比较疗效前90o/s角速度下对照组患者在膝关节伸屈肌PT值上要低于观察组。结论对于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来说,进行等速肌力训练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下肢功能,对患者心理、生理方面的影响非常大。  相似文献   

3.
不同肌力训练方法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的肌力训练方法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3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等速训练组、等张训练组,分别在入组时、治疗1个月后采用BET多关节等速测试训练系统评定患侧下肢肌力,采用二维BIODEX型步态分析仪测量患者的步幅、步行速度。结果①2组偏瘫患者治疗后患膝屈、伸肌的峰力矩无显著性差异。②2组偏瘫患者治疗后步速、步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等速训练与等张训练均可以改善偏瘫患者步行能力,但疗效无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侧膝关节等速肌力训练对膝关节屈伸肌力和膝关节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将胫骨平台骨折术后4~6周康复患者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均根据骨折愈合情况给予物理治疗、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治疗、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PM)、减重站立和减重步行等综合治疗,对照组按照10RM法对患侧膝关节屈伸肌群进行等张肌力训练,观察组应用Biodex system 3进行等速肌力训练。分别于术后3、6个月进行等速肌力峰力矩、总功评定和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术后3、6个月观察组患膝屈肌、伸肌平均峰力矩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平均总功除术后3个月120°/s等速收缩总功外,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术后3、6个月观察组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对提高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膝屈、伸肌群肌力,改善膝关节功能具有明显的康复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等速肌力训练系统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肌力恢复的作用。方法将60例胸腰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纽同时接受等速肌力训练。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均接受一次IsoMed2000型等速装置下肢肌力测试,主要观察指标为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总做功量、力矩加速能。结果两组患者均有下肢肌力的改善,等速肌力训练结合综合康复治疗能更加明显的改善患者下肢肌力。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肌力恢复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40例缺血性脑卒中(稳定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Lokomat组(2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指导,自行训练。Lokomat组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运动训练,每周进行3次,30 min/次,5周为1个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于训练前及训练10周后分别通过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L-ROM、L-FORCE和L-STIFF对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和肌力及肌张力评测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Lokomat组与对照组训练前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评分、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肌力及肌张力评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10周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评分、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肌力及肌张力评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Lokomat机器人康复训练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并降低肌张力,进一步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以区组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膝关节等速肌力训练,治疗8周。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屈伸肌力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步行能力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说明等速肌力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膝关节稳定性,对步行能力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杜燕  陈雪梅  李丽 《吉林医学》2022,(3):800-802
目的:通过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血流限制联合抗阻训练观察其对偏瘫侧下肢肌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抗阻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血流限制;训练前及训练8周后,采用徒手肌力量表(MMT)评估下肢肌力,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S)的下肢部分(FMA-LE)评估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平衡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训练8周后,两组患者屈髋与伸膝肌力均高于训练前,且观察组屈髋与伸膝肌力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FMA-LE、BBS、MBI评分均高于训练前,且观察组FMA-LE、BBS、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流限制联合抗阻训练更能促进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偏瘫侧肌力恢复,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等速肌力训练联合有氧运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耐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条件脑卒中患者6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以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增加有氧运动,试验组增加有氧运动和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前后采用膝关节峰力矩(PT)、耐力指数(ER)、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E)及6分钟步行试验(6MWT)对2组患者运动功能及耐力进行评估。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膝伸展PT、膝屈曲PT、膝屈伸ER、FMA-LE、6MWT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试验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8周的等速肌力训练联合有氧运动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能力及耐力,与单一的有氧运动对比效果更显著,建议脑卒中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应辅以等速肌力训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等速肌力训练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表面肌电(sEMG)的影响和改善股四头肌及腘绳肌肌力的效果.方法 1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于术后14d开始行患侧多角度间歇等速肌力训练,选用60、90、120、90和60%等5种角速度,每天1次.分别于第1次训练前、训练1周及2周后,测定下蹲过程中患肢与健肢股四头肌、腘绳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取中间的3次下蹲运动(包括蹲下和站起)的肌电积分值(iEMG值)进行分析,对比患侧与健侧肢体股四头肌、口绳肌及腘绳肌/股四头肌比值(H/Q比率)的变化.结果 训练前,患肢股四头肌、口绳肌iEMG明显低于健侧,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训练前相比,训练后1周及2周后的患侧股四头肌、腘绳肌iEMG值均有明显提高(P<0.05):训练后健侧股四头肌、腘绳肌iEMG值有所降低(P<0.05);健侧H/Q比率则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等速肌力训练能有效改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股四头肌及腘绳肌肌力,增加膝关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联合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在痉挛型偏瘫患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6月本院儿科收治的80例痉挛型偏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CIMT,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内效贴。对比两组治疗3、6、9个月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M-88)、偏瘫分级(Brunnstrom分级)、社会生活能力(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即SM量表)、肌力和肌张力情况。结果:两组GMFM-88评分、Brunnstrom分级、SM评分、患侧上肢肌力分级、患侧下肢肌力分级均随着时间延长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3、6、9个月后观察组GMFM-88评分、Brunnstrom分级、SM评分、患侧上肢肌力分级、患侧下肢肌力分级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侧上肢肌张力和患侧下肢肌张力分级均随着时间延长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3、6、9个月后观察组患侧上肢肌张力和患侧下肢肌张力分级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联合CIMT能够显著改善痉挛型偏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偏瘫分级、患侧上下肢肌力和肌张力情况,并且还可提升其社会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同角速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变化, 为膝关节周围肌群进行精准康复训练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观察者30例分别纳入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15例,选用IsoMed2000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在30°/s、90°/s、180°/s角速度下以最大力量行膝关节屈伸运动,观察对比两组受试者在不同角速度情况下峰力矩(PT)及其总功(TW) 数据指标.结果 观察组两侧膝关节的屈伸肌群PT、TW在不同角速度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两侧膝关节的屈伸肌群PT、TW在不同角速度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右膝关节(患侧)屈伸肌群PT、TW在不同角速度下与对照组同侧膝关节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膝关节屈伸肌群PT、TW在不同角速度下与对照组同侧膝关节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右膝关节(患侧)屈伸肌群PT在30°/s与90°/s、180°/s下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右膝关节(患侧)屈伸肌群PT在90°/s与180°/s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速等速肌力测试更能客观精准地检测出徒手肌力测试所不能分辨的肌力变化指标,利用等速肌力慢速测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运动相关肌群进行动态肌力测试是一项可行的方法,有助于膝关节肌肉运动能力康复计划的制订.  相似文献   

13.
李豪  黄臻△  杨文  钟陶 《广东医学》2023,44(1):79-83
目的 探讨应用手法淋巴引流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肿胀程度、股静脉血流速度以及运动功能改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接受治疗的68例脑卒中偏瘫伴下肢肿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运动疗法,观察组接受手法淋巴引流结合等速肌力训练。于治疗后7、15 d比较患者下肢肿胀程度、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和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FMA-L)评分。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7 d后和治疗15 d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肿胀程度、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下肢运动功能FMA-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效果更为显著(P<0.05)。(2)与治疗7 d后相比,治疗15 d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肿胀程度、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下肢运动功能FMA-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手法淋巴引流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可显著减轻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肿胀程度、加快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进而改善其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在屈伸患者膝关节时双侧大腿各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为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膝关节运动控制障碍的康复训练提供电生理依据。 方法 使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检测正常对照组35例健康人和2013年7月—2014年12月在浙江省台州医院住院的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的35例患者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及股二头肌的肌电信号变化,观察在膝关节屈曲和伸展状态下均方根值(RMS),协同拮抗率(CR)的变化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 在膝关节伸展状态下时,健侧与患侧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及股二头肌的RMS值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健侧与患侧CR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患侧的RMS值及CR均小于健侧(P<0.05)。在膝关节屈曲状态下时,患侧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及股二头肌的RMS值均小于正常对照组及健侧(P<0.01);患侧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及股二头肌CR大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股内侧肌及股二头肌的RMS值及CR均小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下肢健患侧屈伸肌都存在主动肌与拮抗肌协调性的异常,表面肌电图技术可以实时定量评价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膝关节控制障碍主动肌与拮抗肌协调性,为制定康复方案及预后的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经颅磁刺激模式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患者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54例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假刺激)、高频重复经颅磁治疗(rTMS)组(常规康复治疗+10 Hz rTMS)、间歇性Theta爆发式经颅磁刺激治疗(iTBS)组(常规康复治疗+iTBS),1次/d、6 d/周、持续3周;采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评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下肢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PT)及其比值(F/E),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平衡功能及下肢伸膝肌群痉挛情况,采用磁刺激仪评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患侧下肢膝关节屈伸肌PT、F/E、FMA-LE评分、BBS评分、MAS评分、MEP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rTMS组和iTBS组患者患侧下肢膝关节屈伸肌PT、F/E、FMA-LE评分、BBS评分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基于人-环境-作业(PEO)模式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及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的影响。 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5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PEO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PEO组采用基于PEO模式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训练效果、下肢功能、肌力水平及表面肌电信号。 结果训练后PEO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下肢功能较训练前改善,且PEO组较对照组改善更好(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肌力水平均高于训练前,且PEO组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表面肌电信号均强于训练前,且PEO组较对照组更强(P<0.05)。 结论基于PEO模式的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具有明显康复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下肢功能,增加表面肌电信号,提高肌力水平。  相似文献   

17.
张浩天  次仁卓玛  赵清华  孙鑫  张倩 《重庆医学》2021,50(13):2274-2282
目的 系统评价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康复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严格筛选符合条件的文献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和Stata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7篇文献,样本量1277例(试验组638例,对照组639例);M eta分析提示等速肌力训练可以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屈伸肌峰力矩比,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平衡功能评分及显著降低"起立-行走"计时评分,结局指标均值差(M D)及95% 置信区间(C I)分别为:6.83(95%C I:5.31~8.34,P<0.001)、6.92(95%C I:5.86~7.97,P<0.001)、0.08(95%C I:0.05~0.10,P<0.05)、5.44(95%C I:2.45~8.43,P<0.001)、1.21(95%C I:0.99~1.43,P<0.001)、-0.58(95%C I:-0.85~-0.31,P<0.001).漏斗图显示本次Meta分析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 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康复有着积极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的康复手法操作对脑卒中患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的影响,并观察其疗效。方法将脑卒中患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4例分为2组,其中22例采用常规的人工髋关节置换康复程序进行手法训练,作为对照组;12例在常规程序训练基础上,加入了一些有一定操作难度的新手法,并引用部分脑卒中髋关节康复训练手法,作为观察组。分别于2周后、3个月后、6个月后进行随访。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表、Kendall百分比肌力分级标准及Berg平衡量表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在肌力、关节功能、平衡协调能力、减轻疼痛等方面优于对照组,2组之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的手法操作及引用部分脑卒中髋关节康复训练手法可以作为脑卒中患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规康复的一个补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最大等长收缩的表面肌电图特征,为科学性的治疗及评价痉挛性偏瘫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40例,分别采用传统康复疗法和膝关节控制训练疗法共进行治疗4周。治疗前后采用临床痉挛指数评定及表面电极引导和记录肌电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的临床痉孪指数显著降低, 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 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患侧膝屈曲最大等长收缩时,膝屈曲的协同收缩率降低,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 , 且各项指标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膝关节控制强化训练对提高脑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患侧膝关节的控制能力,减轻患侧下肢的肌张力的效果明显好于传统康复疗法疗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训练,探讨其对偏瘫下肢康复疗效。方法 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针灸、理疗等康复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PNF训练,于康复治疗前后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Fugl-meyer评定法评定2组患侧下肢功能。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2个月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和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分评分差值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的利用PNF模式及拮抗肌逆转等技术,有利于降低痉挛、促进分离动作的出现,提高了下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