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氨甲环酸是一种赖氨酸类似物,它通过竞争性与纤溶酶原分子上的赖氨酸结合位点结合,阻止纤溶酶的形成,从而抑制纤维蛋白凝块的裂解,发挥其抗纤溶作用[1-3]。开放性脊柱融合术的许多术式(如后路椎体间融合术)需要将椎旁肌剥离至横突以获得充分的手术视野;同时,手术过程中椎板减压及刮除椎体终板后会暴露较大面积的松质骨面[4-5];而椎体为海绵状结构,具有丰富的血液供应,手术过程中及术后常常伴随着较多出血[6]。大量出血会影响患者循环系统、凝血功能,并可导致许多相关并发症的发生[7],而由此产生的异体输血存在发生血栓栓塞、感染、过敏等并发症的可能性[8]。减少手术出血量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常见的方式包括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及时止血、围手术期应用止血药物等[9]。近年来,抗纤维蛋白溶解剂越来越多地用于减少出血和同种异体输血。其中,氨甲环酸是研究和使用最广泛的药物[10]。但氨甲环酸在围手术期的应用途径和...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氨甲环酸降低脊柱侧凸围手术期出血量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将38例行后路脊柱侧凸矫形术患者按照是否使用氨甲环酸分为A组(22例)和B组(16例).A组术前15 min静脉输注100 mg/kg氨甲环酸,术中以10 mg/(kg·h)氨甲环酸维持至术毕;B组术前输注与A组等量的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融合固...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局部应用对腰椎手术患者切口引流量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受腰椎后路开放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46例在手术切口关闭之前采用含氨甲环酸1.0 g(用100 mL生理盐水稀释)的混合液浸泡切口,对照组44例切口给予相应体积的生理盐水浸泡。分别记录2组术后切口引流量、输血例数及输血量。术后第1、3、5天测定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术前3 h和术后3 h测定纤维蛋白原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术后5 ~ 7 d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双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6 h和48 h引流量分别为(25.8±12.2)mL和(18.5±9.6)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66.2±95.4)mL和(75.6±45.8)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输血例数分别为5例和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输血量为(1.3±0.4)U,少于对照组的(2.4±0.6)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未输血患者术后第1、3、5天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术前3 h和术后3 h纤维蛋白原、PT、APTT、D-二聚体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5 ~ 7 d,2组患者均未见DVT形成。结论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可减少腰椎手术后切口引流量和输血量,但不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氨甲环酸(TXA)不同静脉给药方式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后路矫形术中出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2017年1月—2020年3月,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采用脊柱后路矫形术治疗AIS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40例.A组切开皮肤前15 min静脉滴注TXA 30 mg/kg;B组切开皮肤前15 min静脉滴注TXA 15 mg/kg,术中给予TXA 10 mg/(kg·h)维持至术毕;C组围手术期不使用TXA.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异体血输注量、晶体输注量、胶体输注量、术后输血率、术后引流量及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b)水平、D-二聚体(D-D)水平等指标,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A、B组术中出血量、异体血输注量、胶体输注量、术后输血率、术后1 d引流量低于C组,术后各时间点Hb水平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指标A、B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各时间点D-D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1 d达到最高值,之后逐渐下降;术后各时间点A、B组D-D水平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术后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未见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电话随访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 术前TXA足够剂量静脉滴注可取得与首次负荷量联合术中维持量静脉滴注相同的止血效果,无安全隐患,术前单剂量静脉滴注在操作上更为简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ranexamicacid, TXA)减少胸腰椎骨折脱位围术期失血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1年6月本院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TXA组33例,非TXA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和血液学检验资料。[结果] TX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显著优于非TXA组(P<0.05)。术后第3 d常规行双侧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均未见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第1 d Hb、Hct、PLT均显著减少(P<0.05),PT显著增加(P<0.05),而APT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上述检验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 d,TXT组Hb、Hct、PLT水平均显著高于非TXA组(P<0.05),但两组PT和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可以有效减少胸腰椎骨折脱位围术期出血量,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LSS)患者围手术期使用氨甲环酸的安全性及其在降低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隐性出血量及输血量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7年3月—2018年6月,前瞻性随机双盲将巴中市通江新区医院收治的34例需行后路椎板切除椎间融合术的LSS患者分为2组。氨甲环酸组(18例)麻醉成功后一次性静脉滴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100 mL∶1 g)1 g,手术结束前使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100 mL∶1 g)1 g局部冲洗创面;对照组(16例)麻醉成功后给予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记录2组患者围手术期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G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隐性出血量及输血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甲级愈合,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脑梗死等并发症。2组患者术前RBC、HCT、HGB、PT、APTT及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 h、72 h氨甲环酸组患者RBC、HCT及HGB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氨甲环酸组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隐性出血量及输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围手术期使用氨甲环酸对老年LSS患者的血液管理具有积极作用,可以减少围手术期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隐性出血量及输血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不同给药方式对腰椎椎管减压融合术围手术期失血量、隐性出血量、输血率,以及不良反应等各方面的影响。方法:对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接受腰椎椎管减压融合术的6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TXA不同给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术前2 h口服2 g TXA;对照组在切皮前5~10 min予以1 g TXA静脉输注,术后6 h予以1 g TXA静脉输注1次。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引流管拔除时间、输血率、静脉血栓形成率、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术前和术后1、3 d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3 d的Hb及HCT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拔管时间、输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静脉血栓形成和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在腰椎椎管减压融合术围手术期口服...  相似文献   

8.
Liu JM  Peng HM  Shen JX  Qiu GX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2):937-942
目的 通过荟萃分析对抗纤溶药氨甲环酸(TXA)在减少脊柱外科手术失血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计算机检索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关于TXA对脊柱外科手术失血量影响的临床随机对照双盲研究,并结合手工查阅所有检出文献和相关综述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资料,截止到2009年11月.采用RevMan 4.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TXA组与安慰剂组总失血量和总输血量采用加权均数差(WMD)评价,输血率、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采用优势比(OR)评价.结果 共纳入前瞻性随机对照双盲研究4篇,样本总量295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TXA能够显著减少脊柱外科手术患者总失血量[WMD为-523.74,95%CI为(-778.92~-268.56),P<0.01]和输血量[WMD为-242.28,95%CI为(-394.02~-90.54),P=0.002],降低输血率[OR为0.57,95%CI为(0.34~0.93),P=0.020],而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静脉应用TXA能够显著减少脊柱外科手术总失血量和输血量,降低输血率,而不增加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大剂量氨甲环酸(TXA)应用于脊柱矫形手术尤其是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VCR)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9年2月~2010年10月收治脊柱畸形患者共66例,术前凝血功能检查异常及长期服用影响凝血功能药物的患者共7例被排除,最终5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严重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均接受一期PVCR,其余患者均接受一期单纯后路矫形融合术,所有手术均由同一位医师主刀完成。患者被分为TXA组和对照组。TXA组中8例接受PVCR,18例接受非PVCR矫形手术;对照组中9例接受PVCR,24例接受非PVCR矫形手术。TXA组患者在切皮前20min静脉输入100mg/kg剂量的TXA,随后给予维持量10mg·kg~(-1)·h~(-1)的TXA直到切口关闭;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替代。统计患者的术中失血量、真实失血量、输血量等数据,并监测患者围手术期的凝血功能、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等,同时监测药物相关并发症,包括潜在的肝、肾功能损伤,上/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心肌梗死及癫痫等。结果:TXA组中接受PVCR的患者术中失血量(4219±1386ml)、真实失血量[(134.2±36.4)%]及输血量(2986±1458ml)均少于对照组接受PVCR手术的患者[分别为9906±5251ml,(332.9±191.8)%,6255±3401ml,均P0.05]。TXA组中接受非PVCR矫形手术患者的术中失血量、真实失血量及输血量也均小于对照组非PVCR矫形手术患者(P0.05)。TXA组中PVCR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PVCR减少57.4%,而非PVCR手术术中失血量减少39.8%,大剂量TXA减少术中失血的作用在PVCR术中更为明显。TXA组及对照组围手术期肝、肾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TXA组中未出现上/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心肌梗死、癫痫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结论:大剂量TXA可有效减少脊柱矫形手术的术中失血与输血,尤其在PVCR手术中大剂量TXA的效果更为突出;大剂量TXA在脊柱矫形手术中的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氨甲环酸(TXA)属于抗纤溶药,具有止血特性。TXA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引入临床实践,受到广泛关注,已被证明可有效减少围手术期出血和创伤性出血。在骨科手术领域,也证明了TXA在全膝、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减少出血的有效性,近年来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TXA可静脉应用或局部应用,由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潜在风险增加,对其安全性仍有疑问。与静脉应用相比,局部应用TXA可以减少全身吸收并减少副作用。本文针对局部应用TXA在脊柱手术围手术期减少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两次使用氨甲环酸联合术后患肢屈髋屈膝位对减少其围手术期失血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选择因膝骨关节炎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90例,男33例,女57例;年龄61~85(72.3±6.9)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61~84(71.60±6.04)岁;BMI(26.04±1.95) kg/m~2;血红蛋白(128.57±5.98) g/L;上止血带前静脉滴注7.5 mg/kg氨甲环酸,关闭切口后松止血带前再次静脉滴注7.5 mg/kg氨甲环酸,同时配合术后患肢屈髋30°~45°,屈膝60°~70°。B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61~85(72.03±7.47)岁;BMI(25.92±1.70) kg/m~2;血红蛋白(127.58±4.37) g/L;松止血带前静脉滴注15 mg/kg氨甲环酸。C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62~85(73.23±7.36)岁;BMI(26.07±1.49) kg/m2;血红蛋白(128.31±5.61) g/L;松止血带前静脉滴注等量生理盐水。记录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例数、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及D-二聚体(D-D)等指标,并观察术后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结果:90例患者均无切口感染发生,全部患者获得随访,时间4~8个月,平均6个月,均无肺栓塞情况发生。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引流量、隐性出血量、总失血量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术后输血例数分别为2、8和1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1,P0.001)。术后3组患者APTT、PT、PT-INR及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组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止血带前及关闭切口后松止血带前2次使用氨甲环酸联合术后患肢屈髋屈膝体位的方法,可有效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减少患者术后输血,且未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解文民  骆世军 《中国骨伤》2005,18(9):557-558
腰椎结核手术合并血管损伤大出血以前有过个案报导.但发生在腰大肌脓肿的静脉大出血尚未见报导。我院自1978—2000年在行腰椎结核腰大肌脓肿病灶清除脓肿搔爬术时,发生6例腰大肌脓肿内静脉大出血,现将其出血情况、处理方法及脓肿腔内的3例静脉变异情况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选取98例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男35例,女63例.病因:骨性关节炎66例,类风湿关节炎32例.病程2~12年,平均5年.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9例:A组在松止血带时将氨甲环酸1 g稀释于250ml生理盐水后静脉点滴,3 h后以相同剂量再次给药;B组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点滴.以术中失血量、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人数、术后血红蛋白和术后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等为评价指标,对两组进行比较.观察患者术后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并于术后14d进行下肢血管多普勒检查.结果术中失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人数A组均明显少于B组(P<0.05).术后血红蛋白值,A组明显大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松止血带和术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d未发现卜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短期使用氨甲环酸能明显降低患者失血量及输血量,并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张洋  钱秀娟  董玉鹏  季卫锋  沈景 《中国骨伤》2020,33(11):1037-1041
目的:评估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降低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13年7月至2018年9月,采用直接前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46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分为氨甲环酸组和生理盐水组,各23例。其中,氨甲环酸组中男14例,女9例,年龄52~72(63.70±5.34)岁,采用氨甲环酸3 g稀释于50 ml生理盐水中,在假体置换完毕后关节腔浸泡3 min;生理盐水组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55~73(61.26±5.78)岁,采用等量生理盐水,相同方法关节腔浸泡。比较两组患者的失血量、血红蛋白值、输血例数、术后首次下地时间、血栓以及切口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术后1、3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术后患者切口愈合良好,两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46例患者获随访,时间12~59个月,平均31.11个月。随访患者无髋部疼痛,髋关节功能有效改善,均未出现假体松动。术后氨甲环酸组和生理盐水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分别为(740.09±77.14)、(1 069.07±113.53)ml,术后24 h引流量为(87.61±9.28)、(233.83±25.62)ml,隐性失血量为(409.65±38.01)、(588.33±57.16)ml,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为(24.78±2.19)、(33.57±2.95)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发生率、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可安全、有效地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且不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不影响关节功能正常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