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曾芳华 《校园心理》2012,(4):274-275
<正>近年来,关于青少年犯罪、自杀、校园暴力等新闻常见报道,这不禁引发人们对于青少年群体的关注。漠视生命、生存能力差、易受挫等心理特点,在拷问当今教育考试制度的同时,更反映出学校、家庭与社会对于生命教育的遗漏与忽视。保证青少年群体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提高他们生命的韧性,学校的引导必不可少。因此,在中学校园中,生命教育应该也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中学生是青少年的主要群体,加强对中  相似文献   

2.
栗文敏 《校园心理》2016,(4):223-225
本文旨在验证体验式生命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显著效果。选取167名大学生作为被试,采用试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并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进行效果检验。结果发现:试验组在试验前后各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控制组仅在抑郁、强迫、社交退缩这3个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控制组后测除性心理和精神病外,其余各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与传统的心理专题讲座、生命教育知识传授相比,体验式生命教育在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上更有效,教学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张银芝 《医学信息》2010,23(14):2277-2278
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具有的优势,探析了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具有的优势,探析了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生命教育,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帮助大学生调整或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促进健康成材。方法采用问卷调查,通过教育前后对比的研究方法,观察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对生活的应激反应及情绪变化来判定教育的影响和效果。结果课后学生对家长的厚望发生了积极的改变;经济问题与他人交往的阻碍得到了缓解;嫉妒情绪有所降低;面对讥讽或冤屈时,积极的心态增加;遭遇重大挫折时,看到自己积极的方面有所增加;适应生活的能力提高;对生命的看法改善明显;心理承受力有所提高;求助意识明显增强(P=0.017);对心理健康教育课重要性的认识显著提高(P=0.002)。结论健康和生命教育对大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高校应该把健康和生命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之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利用校园媒体和各种教育资源建立科学、系统的心理危机干预网络,营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奉献社会的良好精神环境。  相似文献   

6.
华北两所高校大学生生命质量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扩招形势下,大学生生命质量的特点和规律。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自制生命质量问卷,对华北两所高校903名大学生进行生命质量的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 在1~5分的调查中,男生除在生理维度高于女生外,其他维度均低于女生。男性的生命质量总分主要受家庭对学习的正面影响、卫生服务、健康环境等因素的客观状态及其主观满意程度的影响;女生的生命质量总分主要受生活有意义、安全感、业余生活等因素的影响。结论 男女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存在不同特点,应进行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7.
程燕  谢罗奇 《校园心理》2016,(4):237-240
通过对湖南省内10所高校1 000名在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相关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及分析,结果显示:83.9%(791名)的大学生认为所在学校开展了生命教育活动,但师生满意度低,生命教育境遇尴尬,实际需求与现行教育存在差异;大学生生命意识水平总体良好,但对自杀的认知存在不足,不同群体大学生如有无兴趣爱好、近期重大生活事件、自残自杀史等生命意识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现行生命教育理念滞后、体系不健全、效果不理想、开展无保障,存在极大的可完善空间,但要真正推动、落实和深化,亟待多方努力,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开展以人生纪录片为载体的生命教育课程干预,考察干预效果。方法:以是否选修《电影与心理人生》课程为条件将被试分为实验组(n=95)和对照组(n=65)。实验组开展每周2课时,持续时长17周的课程干预,对照组不进行相关操作。在干预第1周及最后1周用生命意义感量表(MLQ)评估两组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水平。结果:干预前,实验组的生命意义感总分显著低于控制组(t=-2.521,P0.05),其中实验组的拥有意义感维度得分显著低于控制组(t=-3.304,P0.01);干预后,实验组的生命意义感水平(t=-2.126,P0.05)和拥有意义感得分(t=-2.490,P0.05)显著提高,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人生纪录片课程为载体的生命教育形式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拥有意义感,从而提升生命意义感。  相似文献   

9.
10.
吴洪华 《校园心理》2009,7(6):422-423
<正>近年来,我们时常看到一些有关中学生自杀或杀人的报道。一幕幕触目惊心的惨剧正是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表现,生命教育迫在眉睫。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对学生的成才教育,而忽视进行尊重生命、珍视生命的教育,学生很难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极容易做出一些漠视生命甚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大学生生命质量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安徽省大学生的生命质量状况。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3所高校学生400名进行《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问卷调查。结果学生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得分分别是13.74±2.49、13.19±2.03、14.34±2.94和12.40±2.371;环境领域的得分相对偏低。结论安徽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生命质量属于中等,较发达地区低,较西部地区高,大学生对环境方面的适应能力普遍较差。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生命意义认知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知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采用生命态度剖面图量表和UCLA孤独感量表对徐州地区某大学24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的孤独感处于中等水平,对生命意义的认知处于中等水平,在性别差异上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大学生的生命意义认知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r=-0.442,P0.01);回归分析显示,大学生生命意义认知对孤独感的预测能力为17.5%。结论大学生生命意义的认知水平越高,孤独感水平就越低,并对孤独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地球上每天都有人出生,也有人死亡,这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只是快乐或者伤心。每个人的存在都是幸运的,我们应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故事,教育孩子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相似文献   

14.
杨琴  林静 《校园心理》2012,(4):247-249
<正>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必要途径,也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的有效方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传授是否到位、心理调适能力是否掌握,极大程度依托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效。然而各高校在该课程以往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指导性文件的规范与要求,不仅课程名称不统一,而且课程的地位、目标、内容、教学模式与评价机制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课程实效有待进一步提高。调查显示[1],大学生们认为最需要,但同时也最不满意的课程均为心理健康课。刘海燕和宁淑芳[2]调查表明,43.1%的学生认为高校对该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课程实施过程有欠科学。鉴于此,本研究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实效性的基础上,依照国  相似文献   

15.
谢园梅 《校园心理》2021,(2):115-117
为考察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现状及其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网络利他行为量表对76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得分(95±18)分,不同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命意义感及其各因子与网络利他行为显著性相关,并能够解释网络利他行为11%的变异.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处于整体中等偏下水平,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了解中学生生命教育现状,提出生命教育对策。本研究随机抽取苏州地区数所中学的学生736名,使用自编生命教育问卷、生命意义感问卷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生命观整体良好;生命状态的重要指标——生命意义感分数偏低,情况不容乐观。且在不同成绩水平、不同家庭氛围上生命意义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成绩越好生命意义感得分越高;正统型和民主型家庭氛围下的学生生命意义感得分高于冲突型、包办专制型、放任型家庭氛围下的学生;心理健康与生命意义感关系密切。针对上述结论提出生命教育建议,多元途径开展生命教育;重视师资队伍培养;整合资源,社会与家庭共同参与等,以期为中学生生命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梅春英 《校园心理》2012,10(3):207-209
<正>近年来,大学生中自杀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大学生自杀给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给同龄人留下了心理阴影,给学校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大学生自杀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社会性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分析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有针对  相似文献   

18.
王丹 《医学信息》2010,23(6):1538-1539
简介信息素养的含义及构成,分析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锦 《校园心理》2011,9(5):346-347
<正>校园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公众聚焦的话题,中小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自我保护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关注学生安全,是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的重要体现,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保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大学生未来自我连续性状况及其与家庭支持、生命意义感的关系。方法:在上海市选取高校大学生912名(男448名,女464名),采用未来自我连续性问卷(FSCQ)、家庭支持自评量表(PSS-Fa)、生命意义感量表(MLQ)进行测评。结果:FSCQ得分为(3.3±1.1)分,女性、≥25岁、大四年级、外地户籍、独生子女FSCQ得分较低(均P<0.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SS-Fa得分及MLQ生命意义寻求、生命意义体验得分均与FSCQ得分正向关联(β=0.80、0.69、0.74)。结论:本研究提示提升家庭支持水平以及生命意义感可能有助于增进大学生未来自我连续性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