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国医大师周仲英提出伏毒论。"伏毒"是伏而后发的毒邪,潜藏人体,待时而发,具有伏时不觉,发时始显的特点。肺癌的发生发展可看作是"伏毒"潜藏人体,暗耗正气,逐渐正邪不能相安共处,或因新邪引触,导致伏毒暴戾发病的过程。肺癌之伏毒主要以热毒、痰毒、瘀毒为主,正虚为伏毒潜藏、致病的基础。治疗上可在伏毒理论的指导下,辨病、分期、辨证论治,把握时机,攻毒扶正。  相似文献   

2.
正温病治毒法是用于毒邪引起的温热疾病的治疗大法,据毒邪的特点将毒邪分为六淫化火之毒、疫疠之毒、温毒以及脏腑失调、内生热毒。根据其致病的病因病机将温病治毒法分为解毒法(包括清热解毒、清营解毒、凉血解毒、滋阴解毒、辟秽解毒)、泄热排毒法、开郁化毒法、扶正抗毒法。1毒在温病发病中的病因病机毒,通常亦被称作毒邪。常富业等~([1])在诠释毒的概念时指出毒与邪有所不同,邪气蕴结不解是成毒的重要环节。在温病学中毒有不同的涵义,它可指病  相似文献   

3.
痛风从内毒论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临床观察 ,证实了从内毒论治痛风 (gout)的疗效 ,并对痛风的中医病因病机作了深入的探讨与总结 ,认为痛风以脾肾失调、浊毒内伏为病理机要 ,急性发作期病机为浊毒攻注骨节 ,正邪剧争 ,经络不通。治疗以化浊排毒为主 ,发作期当以清热利湿解毒、舒经通络止痛为要点。据此组成痛风饮、痛风排毒颗粒进行防治。通过对治疗前后血尿酸变化及预防用药防止复发效果的分析 ,认为本法可能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对尿酸盐的反应以及抑制尿酸生成、促进尿酸从肠道排出而起效。本研究首次提出了痛风由内毒致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艾滋病潜伏期长、发病缠绵难愈,认为毒邪内伏是其发病的根本原因,此毒邪并非单一的疫疠之毒,而是兼有六淫之邪、伏邪和痰毒、瘀毒,发病具有兼夹性、酷烈性、暴戾性、从化性、正损性等。  相似文献   

5.
论以毒攻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表明,毒烈中药是指那些攻邪之力迅猛,毒副作用显著,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的药物。它以迅猛刚烈、开通攻逐之性,治疗毒邪深痼之疑难危重病证每收奇效,其治病之理就在于“以毒攻毒”,即以药物之毒治病邪之毒。  相似文献   

6.
毒邪所致肺系疾病的病机可以概括为以下6个方面:(1)温毒犯表,营卫郁滞;(2)毒犯肺窍,闭阻玄府;(3)温毒犯肺,肺失宣降;(4)毒壅肺脏,痰热相搏,气血壅滞;(5)毒损肺络,迫血妄行;(6)肺脏亏虚,毒邪干肺。表现主要为咳喘有痰、呼吸不利、红肿热痛等。故临床治疗毒邪所致肺系疾病不能拘于一证一法,需扩大视野,在复杂的临床症状中去归纳概括病证类型,进而立法选方,因证施治,进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全面总结中医学有关“毒邪”的证治理论.方法:收集相关“毒邪”理论及“毒邪”致病的文献资料,归纳“毒邪”历史源流,探讨“毒邪”致病的证治规律.结果:“毒邪”可归为“邪盛为毒”与“邪蕴为毒”二说,长于“外毒”而短于“内毒”.从“毒邪”辨治来看,对于诸多顽疾的认识与治疗亦有所创新.结论:近代医家对“毒邪”颇有创新,主张“邪盛为毒”,倡导“毒分内外”,其中“内毒”为患,既为病变之所生,亦为病变之始因,但其毒理未详,尤当深究.  相似文献   

8.
试论毒邪致病及证候特征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毒的含义在中医学中非常广泛,而将毒邪作为一种致病因素,论述最多。自《内经》以来,对毒邪在发病中的作用有不少认识。尤其至近代温病学,关于毒邪致病已较为系统的予以阐述。现代医家在丰富的临床实践中,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深刻体会到毒邪,尤其是内生之毒,是导致内伤杂病顽恶难治的关键。因此,充分认识毒邪、了解毒邪致病特点及证候特征,有助于深入研究疑难病症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对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 毒与毒邪1.1 毒的原义“毒”字,在许慎《说文解字》中释为“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引申为厚也,恶也,害也。据《辞…  相似文献   

9.
脂肪肝的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医治疗有其优势与特色,依据中医基础理论,结合脂肪肝发病特点,认为"脾气虚"是脂肪性肝损伤的发病基础,酒、湿、痰、瘀之邪蓄积日久而成毒,"毒邪内蕴"是主要病理因素,"气虚毒蕴"为脂肪性肝损伤主要发病机制,此理论的提出丰富了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0.
关于毒邪及其辨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了历代医家对于毒邪的认识 ,如何评价毒邪 ,以及如何辨治毒邪。结合现代临床研究进展 ,认为毒邪应为邪气亢极或邪气蕴结不解所致 ,其实质为他邪产生 ,有利于毒邪治疗的确立 ,也符合临床治疗实际。毒邪具有亢极或者蕴结的双面特性 ,而非完全亢烈性 ,尤其是在现代一些慢性病毒感染性疾病治疗中 ,针对邪气蕴结成毒的治疗十分重要。毒邪更非完全火热性。毒邪的辨治 ,首辨外感和内伤 ,外感邪毒可分为风毒、热 (火 )毒、寒毒、湿毒、疫毒、药食毒、虫兽毒、秽毒等 ,内伤邪气有瘀毒、痰饮毒、水毒等 ;次辨阴阳 ,认为临床阴阳之分寒热为关键 ,不能将解毒与清热解毒等同 ;把握解毒要领 ,如清毒、散毒、通毒、下毒等方法的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11.
膝关节积液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多由风、寒、湿邪侵袭,痰瘀痹阻所致。采用鲜石龙芮敷贴膝眼穴治疗,取其苦辛主风寒湿痹,利关节之作用,从而达到祛湿通络,通利关节之效。临床治疗效果满意,经济简便易行,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川芎嗪对小鼠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耐受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的耐受作用。方法: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同时被动吸入等量的一氧化碳气体,观测动物存活时间。结果:实验组比对照组小鼠存活时间明显延长。结论:川芎嗪对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有耐受作用。  相似文献   

13.
"邪气"亦称为"虚邪",是《黄帝内经》病因学核心范畴。邪气亦称虚邪,两者在《黄帝内经》中有明确的性质指向、发生背景、致病时机等认识。邪者斜,是指自然气候中非时令之气,具有致病性;虚邪的概念源自运气理论,是指中运不及、本位气虚引动其他时令的气候来至,又称为胜复之气。对邪气、虚邪进行深入解读,对正确阐释《黄帝内经》的病因学理论,以及充分发挥其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本文基于对晋代以前的古文献如《黄帝内经》《伤寒论》《肘后备急方》等的研究,梳理汗、吐、下三法在疫病中的临床运用。其中,对于邪气初犯人体,邪在三阳者,则重在“给邪以出路”,以汗、吐、下因势利导,遵循祛邪为第一要务;但仍需注重“三因制宜”原则,若疫邪直中三阴,当以扶阳为主,同时还需始终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15.
"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出自《金匮要略》,指当无形病邪与有形实邪相合时,应根据其所相合情况的不同,施以恰当的攻逐方法以祛除有形实邪,从而使无形病邪无所依附而祛除。张仲景所谓无形之邪包括热邪、暑邪、寒邪、风邪、疟邪等;有形实邪包括水湿痰饮、宿食、瘀血等。无形之邪与有形实邪相合的类型共有热邪与水湿相合、寒邪与水湿相合、风邪与水湿相合、暑邪与水湿相合、热邪与痰饮相合、寒邪与痰饮相合、疟邪与痰饮相合、热邪与宿食相合、寒邪与宿食相合及热邪与瘀血相合10种。临床中,可根据两邪相合类型的不同,通过发汗、利小便、泻下、涌吐、下血、排脓等方法攻除有形实邪,使无形病邪无所依附,从而达到共同祛除两邪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危重型毒蛇咬伤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重、危重型毒蛇咬伤的疗效.方法:采用以抗蛇毒血清为主要治疗方法,积极防治并发症等实用技术.结果:本组病人全部治愈.结论:抗蛇毒血清是一种目前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替代的治疗毒蛇咬伤的特效首选药,抗蛇毒血清使用的技巧取决于医生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有毒中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收集历代中医文献论述、国家药典规定、名家理论经验及实验结果,阐述有毒中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并思考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结果:有毒中药从理论、实验及临床经验均有广泛应用,解毒扶正培本理论从理论与现代研究上均取得一定的成就,解毒法从外治到内治亦取得一定疗效.结论:抗肿瘤治疗可以应用有毒中药,但需要进一步的规范.  相似文献   

18.
马莲  王可彬  吴圣贤 《中医学报》2021,36(3):469-474
气虚毒损证是在人体正气大虚的基础上,毒邪蕴结、积聚凝滞,损及脏腑经脉而致病,多见于各种疾病的终末阶段以及各类疾病的变证、坏证。毒邪致病在病因上具有酷烈性、依附性;在发病学上具备骤发性、特异性;在临床特点上具备火热性、秽浊性、广泛性、善变性、阈害性、内损性;病程上具备顽固性和危重性。气虚毒损证可视为多种难治性疾病的共同点,气虚是难治性疾病迁延难愈的病理基础,毒损为难治性疾病急性加重的关键环节。深入研究气虚毒损证的本质、毒损的症状变化及病机演变规律,推导气虚毒损病变的客观指标及临床指征,对提高难治性疾病的辨证论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树斌 《中外医疗》2011,30(10):47+49-47,49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及临床药物疗效。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4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合发病原因,治疗中通过抗酸、H2受体阻断等药物的治疗,消除病因、解除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防止并发症和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20.
分析张子和<儒门事亲>"汗、吐、下"三法祛邪理论及相关医案,认为其祛邪理论并未脱离中医辨证论治的藩篱,而是对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其辨证论治特点为辨证重邪实致病,论治重气血流通,汗吐下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