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近年来,重组活化因子Ⅶ(rFⅦa)已被成功地应用于有因子Ⅷ或因子Ⅸ抑制物的血友病患者,并用于其他凝血酶生成障碍性出血性疾病。在有抑制物的血友病患者重大手术时,剂量为90-120μg/kg的rFⅦa在第1个24小时内每2小时给药一次可以达到满意疗效,同样的剂量也可以用于家庭治疗。已有一些个案报道表明rFⅦa可以用于重度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小板功能缺陷症病人出血的治疗,但还需要随机对照研究来加以证实。rFⅦa还可以用于大手术和严重创伤病人的止血,在肝移植病人中可以减少对输血的需求,但还需要随机研究来进一步确证。据报道在大干170000次标准剂量的rFⅦa给药中,只有少数血栓现象发生,证明rFⅦa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重组活化因子Ⅶ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重组活化因子Ⅶ(rFⅦa)已被成功地应用于有因子Ⅷ或因子Ⅸ抑制物的血友病患者,并用于其他凝血酶生成障碍性出血性疾病。在有抑制物的血友病患者重大手术时,剂量为90-120μg/kg的rFⅦa在第1个24小时内每2小时给药一次可以达到满意疗效,同样的剂量也可以用于家庭治疗。已有一些个案报道表明rFⅦa可以用于重度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小板功能缺陷症病人出血的治疗,但还需要随机对照研究来加以证实。rFⅦa还可以用于大手术和严重创伤病人的止血,在肝移植病人中可以减少对输血的需求,但还需要随机研究来进一步确证。据报道在大于170000次标准剂量的rFⅦa给药中,只有少数血栓现象发生,证明rFⅦa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寻找一种快速有效的止血方法,降低危重出血患者的死亡率.方法 对18例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危重出血患者应用重组活性Ⅶ因子(rFⅦa)进行治疗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18例危重出血患者中,13例治愈,3例显效,2例无效,临床总有效率达88.89%.其中6例DIC患者,应用rFⅦa 12 h内PT、APTT、纤维蛋白原恢复正常;13例可评价出血量患者,应用rFⅦa后出血迅速停止,最快起效时间为10 min.结论 rFⅦa可以迅速控制出血,对凝血异常、血小板减少、病理产科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危重出血均有效,在常规处理无效时,应用rFⅦa可以减少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去年前,使用重组因子Ⅶa(rFⅦa)的病人数在增长着,包括从有FⅧ抑制剂血友病病人到先天性因子Ⅶ缺乏症病人。本文提供了在先天性疾病中应用rFⅦa的临床经验。病例1.一名22岁妇女,在其首次怀孕,患有rFⅦa缺乏症(FⅦ:C=6%,FⅦ:Ag=10%),使用rFⅦa治疗做剖腹产手术准备,在初期病人接受15Mcg/Kg/b.w。 随后两天每6小时使用10Mcg/Kg/b.w。Ⅶ因子达到止血水平,而且剖腹产手术后亦没有出血问题。病例2.一名55岁妇女,月经过多,有FⅦ缺乏症状(FⅦ:C=7%,FⅦ:Ag=8%),妇科专家开始用抗纤维蛋白  相似文献   

5.
近年,重组活化因子Ⅶ(rFⅦa)已成功应用于有Ⅷ因子或Ⅸ因子抑制物的血友病病人出血性疾病的治疗,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组活化人凝血因子Ⅶa(rFⅦa)对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的凝血功能影响。【方法】对12例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在注射rFⅦa (90μg/kg于2~5 min内缓慢静脉注射)前和治疗后2 h进行疗效评估,观察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imer),并观察血小板常规计数。【结果】治疗后2h患者的PT和APTT均明显降低,而FIB和D-dimer则明显升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应用rFⅦa治疗难治性产后大出血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增强凝血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一、概述在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中,缺乏凝血因子Ⅷ、Ⅸ的血友病A及血友病B相对常见,与血管性血友病(VWD)构成了95%~97%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目前已有独立的血友病及VWD相关中国专家共识/指南[1-2]。本共识所指的罕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Rare inherited bleeding disorders,RBD)包括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FⅠD)、凝血酶原缺乏症(FⅡD)、凝血因子Ⅴ缺乏症(FⅤD)、凝血因子Ⅴ和Ⅷ联合缺乏症(FⅤ+ⅧD)、凝血因子Ⅶ缺乏症(FⅦD)、凝血因子Ⅹ缺乏症(FⅩD)、凝血因子Ⅺ缺乏症(FⅪD)、凝血因子??缺乏症(F??D)及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VKDFD)。  相似文献   

8.
重组因子Ⅶa(rFⅦa;Novo Seven;Novo Nordisk)在治疗有抑制剂的血友病患者时被证明是有效的。本前瞻性双盲试验比较了rFⅦa(35μg/Kg和90μg/Kg)在选择性手术期间及其后其启动和维持止血的效果。有抑制剂的血友病患者(FⅧ,n=26,FⅨ,n=3)在切口前立即及手术中由于需要:在48小时内每2小时及在以后的3天每2~6小时接受rFⅦa一次。在手术期间及关闭伤口后的0、8、24及48小时以及第3、4、5天对止血效果进行评价。5天后打开标记rFⅦa(90μg/Kg)用以维持。手术中达到止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低分子量肝素(LMWH)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APL合并DIC住院患者18例,在治疗原发病、补充凝血因子及抗血小板治疗的同时加用低分子量肝素的疗效。结果:18例APL合并DIC患者中有12例治愈,显效5例,1例死亡,有效率94%。结论:低分子量肝素用于治疗APL合并DIC是经济、安全及有效的;而积极治疗原发病、补充凝血因子、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基因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F Ⅶa)制品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rFⅦa在严重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和结果 ①1例严重肝病并发感染导致DIC发生的 患者,经抗感染、抗凝、补充凝血因子等措施后,出血症状仍无好转。经使用rFⅦa80μg/kg(总剂量3.6mg)后,出血 症状改善;②1例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拟行原位肝移植,术前凝血指标差,术中使用rFⅦa制品80μg/kg(总剂量4. 8mg),术中失血约2000ml,术中输血400ml,血浆200ml,单采血小板1U,顺利完成移植;③1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反复8次开腹行坏死性胰腺切除、脓肿引流、小肠切除和外科手术止血,其间使用了大量全血、PCC、FFP和单采血小 板,但出血继续加剧。有对有关止凝血指标进行等检测分析后,第1次在30min内将rFⅦa4.8mg输入,出血减少, 12h后观察到又有出血,再次给予rFⅦa4.8mg静注,出血停止。结论 笔者观察的3例出血患者在使用rFⅦa后 表现出很好的止血效果,整个给药过程没有发现特殊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王莹  王京华 《临床荟萃》2014,29(1):101-104
目前血友病尚无根治方法,替代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反复输注凝血因子Ⅷ(FⅧ)制剂可导致体内产生FⅧ抑制物,尽管FⅧ抑制物的出现并未使血友病A患者的出血发生率增加,却增加了对出血治疗的难度,是治疗血友病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我们就FⅧ抑制物产生的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进行分析,并对FⅧ抑制物产生后的治疗方法进行讨论.目的是尽量避免FⅧ抑制物的产生,以及指导血友病患者FⅧ抑制物产生之后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1引言血友病甲是因凝血因子Ⅷ(FⅧ)缺乏或功能异常所致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是输注FⅧ制剂以达到治疗和预防自发性或外伤后出血的目的,但反复输注FⅧ制剂可能导致患者产生FⅧ抗体.随着血液制品病毒灭活技术的提高,血友病患者输血后传染病发生率大为降低,而血友病输注凝血因子后产生抗体已成为治疗血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产生FⅧ抗体的血友病甲患者较未产生抗体的患者具有更高的病死率,对这种病人的处理已成为当前的医学难题之一,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现将影响FⅧ抗体产生的因素、FⅧ灭活机制及临床处理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是一组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患者血浆中凝血因子活性下降引起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 包括获得性凝血因子Ⅰ(FⅠ)(纤维蛋白原)、FⅡ(凝血酶原)、FⅤ、FⅦ、FⅧ、FⅨ、FⅩ、FⅪ、FⅫ、FⅩⅢ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缺乏。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如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等)、消耗或破坏增多[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产生抗凝血因子抗体(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等[1]。其中, 由患者体内产生抗凝血因子抗体引起的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较为罕见, 且临床表现异质性较大, 目前对其诊断及治疗较为复杂。本文从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由抗凝血因子抗体引起的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血友病(hemophilia)是一组性联隐性遗传的出血疾病。其临床上分为血友病A(凝血因子Ⅷ缺陷症)和血友病B(凝血因子Ⅸ缺陷症)2型,分别由凝血因子Ⅷ(FⅧ)和凝血因子Ⅸ(FIX)基因突变所致。在男性人群中,血友病A的发病率约为1/5000,血友病B的发病率约为1/25000;所有血友病男性患者中,血友病A约占80%-85%,血友病B约占15%-20%。而女性血友病患者极其罕见。  相似文献   

15.
张晓莉  崔岩  逯秀玲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9):864-864,F0003
血友病A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为凝血因子Ⅷ(FⅧ)基因异常所致,其临床特点为自发性关节出血和/或深部组织/肌肉出血。FⅧ替代治疗已公认为血友病A的最佳疗法,FⅧ抑制物的产生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其中血友病A和血友病B分别因凝血因子Ⅷ(FⅧ)和凝血因子Ⅸ(FⅨ)异常而引起.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是防止该类疾病因出血带来不良后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探索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promyelocyticleukemia,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的临床特点及最佳治疗方法,以便指导临床治疗。对APL合并DIC的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初治APlL患者25例,给予全反式维甲酸20mg,每日2次口服;三氧化二砷1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诱导分化治疗。待早幼粒细胞脱颗粒后加用化疗。在患者治疗同时给予血小板补充、新鲜冰冻血浆、纤维蛋白原、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适当应用氨甲苯酸、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DIC。根据血常规、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调整用药。应用多因素分析初诊时白细胞数,血小板数,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年龄等因素与出血严重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5例APL患者中(低危组5例,中危组13例,高危组7例)合并DIC22例,DIC发生率为88%。22例合并DIC患者中经系统治疗后,DIC得到纠正2l例(95.5%),死亡1例(4.5%)。第1疗程获得完全缓解(CR)23例(92%),平均CR时间为31.8±7.2d。诱导至完全缓解期平均输注血小板7.68±5.88u,红细胞8.90±5.69U;发生DIC患者中平均输注新鲜冰冻血浆21.92±19.32U,血小板数恢复时间29.3±9.3d,PT恢复时间12.7±9.5d,APTT恢复时间为11.6±8.6d,FDP恢复时间16.0±9.3d,纤维蛋白原恢复时间12.3±8.3d。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时白细胞数〉10×10^9/L及APlH延长为严重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初治APL易发生DIC,因此早期积极输注血制品,积极应用抗凝血及抗纤溶的药物及肝素,尽快使凝血功能恢复正常水平,达到早期纠正DIC,可明显降低早期APL因DIC造成的死亡,高白细胞血症及AFTT 延长为严重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在脑出血早期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Web of knowledge、万方、CHKI等中外文献数据库,收集有关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在脑出血早期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的文献按Cochrance系统评价方法进行质量评估,使用Revman5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研究,共1493例患者。Meta分析发现,剂量为40μg/kg的rFⅦa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降低(P〈0.05),血肿增加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神经功能恢复明显改善(P〈0.05),不良事件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剂量为80μg/kg的rFⅦa治疗组与对照组,脑出血患者血肿增加量明显减少(P〈0.05),病死率、神经功能恢复以及不良事件发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出血早期治疗中应用剂量为40μg/kg的rFⅦa可明显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剂量为80μg/kg的rFⅦa治疗可减少血肿扩大发生,同时rFⅦa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依据凝血因子的种类不同,可分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血友病A为最典型的一种,又称为遗传性抗血友病球蛋白缺乏症或遗传性凝血因子Ⅷ(FⅧ)缺乏症[1]。男性中发生率约(10-20)/10万,而女性血友病患者极其罕见,临床表现以幼年发病,自发或轻度外伤后出血不止为多见,血肿形成及关节出血是其主要特征[2]。  相似文献   

20.
肝脏是机体重要的物质代谢场所,也是合成多种凝血因子的器官,肝脏疾病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导致凝血障碍;出血是肝脏疾病晚期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肝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肝脏疾病导致的出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包括血管异常、血小板功能和/或数量下降以及凝血因子的异常,造成的出血一般都比较严重,因此,如何有效控制出血就成了肝脏疾病治疗的一个重点。凝血因子Ⅶ(FⅦ)是由肝脏产生的,是外源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在止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重组活化的凝血因子Ⅶ(rFⅦa)能快速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在出血部位产生凝块,起到止血的作用,已经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