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起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方法应用防御方式问卷对青少年期起病和成年期起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各30名,以及3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防御机制的评定并进行比较。结果青少年期起病及成年期起病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成熟防御机制与精神分裂症起病年龄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过多地使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起病年龄影响其成熟机制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早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早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对99例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早发精神分裂症早期都存有非特征性症状,多为慢性起病(60例60.61%),性格内向(79例79.8%),早期症状中精力、注意力下降三个年龄组(≤12岁组,~15岁组,~18岁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9.9 p〈0.01),临床症状中思维破裂(χ^2=9.9 p〈0.01)、非血统妄想(χ^2=6.93 p〈0.05)、自笑(χ^2=12.83 p〈0.01)在三个年龄组中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早发精神分裂症发病例数随年龄增大而增多,临床症状亦随发病年龄增大而渐明显、丰富。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期症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8 8例首发于 2 0岁以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期症状、治疗及转归做一粗略分析。对象 为本院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2年 8月住院的、首发于 2 0岁以下缓慢及亚急性起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共 88例。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 10版精神和行为障碍中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早期症状持续 8周以上。其中男 4 5例 ,女4 3例。出现早期症状的年龄为 10~ 2 0岁 (其中 10~ 13岁9例 ,14~ 17岁 4 0例 ,18~ 2 0岁 39例 ) ,平均 (16 4± 2 5 )岁。现在年龄 12~ 30岁 ,平均 (19 9± 3 5 )岁。病程 8个月至 15年 ,中位数为 3年。方法 采用回顾性查阅…  相似文献   

4.
儿童少年期起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少儿期起病与成年后起病对社会功能的影响及预后的差异。方法:以起病年龄≤18岁者为少儿组,〉18岁起病者为成人组,对两组病门诊定期随访,并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进行评定。结果:少儿组患者的社会功能能受损严重,预后不良,尤其在高级功能方面受损更明显。结论:精神分裂症的预后与超年龄有关,起病越早,越易衰退。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儿童期和青少年期起病的精神分裂症临床特征及差异.方法 选取2005年8月1日~2007年7月31日在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147例首次发病、资料完整、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的诊断标准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的住院患者,按首发年龄(<18岁)分为儿童组(<13岁,59例)和青少年组(≥13岁,88例),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就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两组起病形式与出院疗效相比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青少年组出现思维内容障碍高于儿童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0.019,P<0.05).儿童组出现行为障碍及情感障碍高于青少年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的起病形式、疗效及临床症状与发病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6.
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 了解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995年6月至2000年6月在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住院的5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年龄≤15分)的病案资料进行分析,56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中的诊断标准。结果 发病例数有随年龄增大而增多的趋势。在56例中,63%(35例)为慢性病,79%(44例)在疾病早期存在非特征性症状;86%(48例)存在幻觉,79%(44例)存在妄想,其中年龄小于12岁的患儿妄想症状少见。30%(17例)患儿接受电休克治疗,副反应少见。结论 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例数随年龄增大而增多,疾病早期存在非特征性症状,年龄较小的患儿妄想较少见。  相似文献   

7.
背景精神分裂症患者罹患糖尿病是个重要的临床问题,但是导致上述问题的基因和环境因素还不是十分清楚。目的评估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糖尿病检出率,明确能够区分出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糖尿病或不合并糖尿病的因素。方法纳入 2008 年 4 月—2009 年 12 月在北京回龙观医院住院的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 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523 例,根据 WHO 标准进行糖尿病诊断,用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评定精神症状。结果 523 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糖尿病 101 例(19.31%,95%CI =16.7%~22.1%) ,检出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根据本研究组糖尿病患者年龄构成调整为 11.7%) (U =5.58,P 〈0.001) 。精神分裂症患者糖尿病检出率与普通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的差异在 40 岁以上人群更明显。与不合并糖尿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比,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平均(标准差) 年龄大[53.0(8.9) 岁比 48.6(11.4) 岁],平均总病程长[27.8(9.1) 年比 24.2(11.7)年],住院次数多[5.4(3.8) 次比 4.1(2.2) 次],平均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高[27.4(5.3) 比 24.1(4.3) ],平均三酰甘油水平高[2.4(1.4) mmol/L 比 1.6(1.1) mmol/L](P 均≤0.01) ,但是两组间阴性和阳性症状无明显差异。回归模型提示年龄大、BMI 高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罹患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糖尿病检出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年龄大、肥胖可能是患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早发精神分裂症(early-onset schizophrenia, EOS)是指发病年龄〈18周岁的一类精神分裂症,其中〈13周岁起病又称为早早发精神分裂症(very early-onset schizophrenia,VEOS),其发病率低于0.04%[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诊断相互变更的特征。方法:从10年间住院2次的786例病例中筛查出交替出现过心境障碍和精神分裂症诊断的患者93例,对其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表现进行比较。结果:女性、家族史阴性、起病较早、首次病程短及心境障碍伴精神病性症状者较易变更诊断;起病年龄较大的首次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再次住院时易变更诊断为心境障碍。结论: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并非固定不变,与心境障碍二者间可相互变更。  相似文献   

10.
50岁以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50岁以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损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60例50岁以上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0例正常人进行了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韦氏记忆量表(WMS)、语言流利性测验(LF)、手指敲击测验(FTT)、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及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等测查。结果:患者组的所有认知测查结果均较正常人显著减退,且年龄、病程、阴性症状及亚型对患者认知功能有显著影响。结论:年龄较大、病程较长、阴性症状较重及非偏执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缺损严重。  相似文献   

11.
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与不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各38例进行对照分析,使用维思通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采用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PANSS)、强迫症状量表(Y—BOCS)、Hamilton抑郁量表(HAMD)、Hamilton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结果 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起痛年龄早,起病隐袭,病程迁延,以阴性症状为主,住院时间长,治疗效果差,Y—BOCS、HAMD、HAMA等量表评分明显高于不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具有一定的异质性,单一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疗效差。  相似文献   

12.
儿童期与青少年期起病的精神分裂症临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儿童期起病和青少年期起病精神分裂症临床特征及差异。方法:儿童期起病26例(儿童组),青少年期起病68例(青少年组);采用自编临床资料调查表对患者家属进行调查;采用病前适应性量表(PAS)对患者病前心理社会适应情况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父母的生育年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519,P〉0.05);青少年组出现思维内容障碍64例(94.1%)明显高于儿童组18例(69.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0.461,P〈0.05);儿童组男性在同伴关系、学校适应性及PAS总分上均显著高于同组的女性(P均〈0.05);青少年组男性在学业成绩上显著高于同组女性(t=2.548,P〈0.05)。儿童组男性学校适应能力较青少年组男性显著为差(P〈0.05)。有家族史的两组男性在同伴关系上差异有显著性(t=3.873,P〈0.05)。结论:早发型精神分裂症中思维内容障碍、心理社会适应不良与起病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13.
首发精神分裂症前驱期症状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驱期的症状学特征。方法:对71例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首次发作患者,按照自编精神分裂症前驱症状调查表的32条症状进行检查,并与62名正常成年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所有的前驱症状正常人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出现,但发生率以患者明显较高。其中灵敏度≥0.25、阳性预测值≥0.70的症状是:个人卫生形象变差;行为怪异;情感不适切;赘述或话不切题;孤僻等。结论:这些前驱期表现有助于理解精神分裂症早期的发病过程,并为早期识别和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1病例病例1:患者,女性,32岁。20岁起病诊断为精神分裂症。12年来反复发病住院治疗10次,末次发病后受命令性幻听支配在家服用大量农药,被发现送往医院抢救时已深昏迷,3 d后苏醒精神症状突然消失,出院后未再服用抗精神病药,3年跟踪随访未再复发,且能正常劳作。病例2:患者,男性,25岁。20岁起病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5年来反复发病住院治疗4次,末次发病后再次入院。  相似文献   

15.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病,常有特殊的思维、知觉、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多起病于青壮年,而临床上起病年龄为40岁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并不少见。Bleuler于1943年首次提出“晚发性精神分裂症”(Late—onset Schizophrenia),指出发病年龄在40岁以后的为晚发性精神分裂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未治期( DUP)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PANSS)、诺丁汉起病症状量表( NOS)以及疾病家庭负担量表( FBS)对206例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起病形式以及因疾病给家庭带来的负担进行评估。结果: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DUP的中位数为6(2,12)个月,其中男性5(1,12)个月,女性7(2,12)个月,男女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患者分为短DUP组(DUP≤6个月)112例和长DUP组(DUP>6个月)94例比较结果显示,不同DUP组的起病形式(χ2=61.99,P=0.000)、家属对患者的关心程度(t=4.09,P=0.000)、疾病对家庭娱乐活动的影响(t=-2.22,P=0.03)以及疾病对家庭成员心理健康的影响(t=-2.53,P=0.01)两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起病形式( OR =11.46,95%CI =5.70~23.04)是DUP的危险因素;家属对患者的关心程度(OR=0.73,95%CI=0.60~0.90)是DUP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影响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DUP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起病形式及家属对患者的关心程度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精神分裂症近10年来的变化特点及趋势。方法对1986~1989年(10年前组,118例)和1996~1999年(10年后组,116例)234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按发病年龄将两组分为<6岁、6~9岁、10~12岁及13~15岁年龄段,比较两组的发病年龄及症状变化特点。结果10年后组的平均发病年龄[(11.6±1.6)岁]较10年前组[(13.2±2.0)岁]提前1.6岁(P<0.05)。10年后组在10~12岁年龄段,幻视的发生率(66.7%)高于10年前组(38.5%,P<0.01);与10年前组比较,10年后组除<6岁年龄段外,余各年龄段的关系妄想发生率均有升高(P<0.01,0.05,0.01),10~12岁年龄段钟情妄想的发生率亦升高(P<0.01)。涉及性现象、武打、恐怖、迷信、虚幻、学习能力、经济状况等精神症状的发生率上升(P<0.01,0.05)。结论近10年来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平均发病年龄提前,关系妄想发生率的升高较明显;涉及性现象等精神症状是目前儿童精神分裂症的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住院男性及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征、认知功能等指标的差异。方法选择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90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42例。收集临床资料,并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临床症状;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重复性神经心理测查系统(RBANS)检测认知功能。结果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首次出现精神症状年龄要早2.8岁,首次住院男性患者年龄比女性患者早3.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吸烟在男性患者中比例显著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患者单身(未婚或离异)比例显著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BANS、WCST测查两性之间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精神症状方面,男性患者的夸大症状及情感交流障碍比女性更突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ANSS总分、各分量表分及HAMD评分在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男性发病年龄要早于女性;在精神症状方面男性于女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认知功能两者之间无差异;男性患者单身比例显著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早发与非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缺损特征.方法 对长期服氯氮平治疗(持续服用时间超过2年)且病程>5年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按起病年龄分为两组,分别为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组(起病年龄≤18岁)及非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组(起病年龄>18岁),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结果 (1)共纳入精神分裂症患者189例,其中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组91例,非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组98例,两组之间比较在发病年龄及年龄上存在有差异,而在性别,文化程度,病程,家族史,服氯氮平时间及剂量上均无显著差异;(2)早发组与非早发组之间比较,PANSS各因子、总分及TESS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早发组与非早发组之间比较,早发组在RBANS总分及即刻记忆因子分与语言因子分低于非早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比非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更严重的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现在即刻记忆及语言上.  相似文献   

20.
对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为2004年至2005年我院女性住院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初次发病未用过抗精神病药;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60分;排除严重躯体疾病,使用激素,妊娠及哺乳和药物过敏者。共60例,奎硫平组30例,年龄18~52岁,平均(30.1±1.2)岁,平均病程为(3.3±2.1)年。利培酮组30例,年龄18—54岁,平均(28.9±8.1)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