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分析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提高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嗜铬细胞瘤或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诊断、病理分型、复发转移、手术治疗等。结果70例患者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46例(65.7%),副神经节瘤24例(34.3%),其中膀胱副神经节瘤4例(5.7%),腹膜后副神经节瘤9例(12.9%),其他副神经节瘤11例(15.7%)。57例患者接受过手术治疗,术后出现复发23例,出现远处器官及淋巴结转移58例。血压升高67例,心悸37例,头痛42例,大汗39例。结论嗜铬细胞瘤常表现以高血压为代表的临床综合征,症状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恶性嗜铬细胞瘤易出现术后复发及多器官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转移性及非转移性嗜铬细胞瘤的各项临床数据资料,试找出能够提示嗜铬细胞瘤具有转移潜能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确诊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病理报告分为转移组和非转移组.回顾性分析二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影像学结果以及病理学结果.结果 56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检查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HEO/PGL)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3例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的完整临床及CT影像资料,13例患者均进行腹部、颈部CT扫描和三维重建,CT影像特征包括肿瘤部位、大小、形态、强化特征及供血动脉关系。结果13例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其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7例,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5例,颈部副神经节瘤1例。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软组织肿块,动脉期明显强化软组织肿块,边界清。直径5cm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肿块密度不均,内坏死、囊变区多见,1例病灶见散在颗粒样钙化,1例合并脑出血,1例术后复发肝脾、腰椎转移。图像重建肿瘤可显示供血动脉。结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临床表现及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64排螺旋CT检查有助于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的定位、定性以及明确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对临床的诊治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8月~2009年8月后腹腔镜下手术切除的20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手术均成功.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65~140min(平均90min),出血量30-200ml(平均75ml),瘤体直径2.5~6.4cm(平均4.5cm).病理均提示嗜铬细胞瘤.结论 术前准备充分,术中细致操作,后腹腔镜下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是安全有效的,腹腔镜手术可成为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巨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例巨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采用手术摘除瘤体,治愈出院。结论充分做好嗜铬细胞瘤手术前后的观察与护理,可提高治愈率,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6.
嗜铬细胞瘤主要来源于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约有10%发生在肾上腺以外的嗜铬组织中,后者称之为异位嗜铬细胞瘤.2006年6月与2008年2月,我们经后腹腔途径使用超声刀行异位嗜铬细胞瘤切除术2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嗜铬细胞瘤(以下简称嗜铬瘤),发病率占高血压病人的1%左右。现将我院20年来,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嗜铬瘤30例,按其临床类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上腺无症状嗜铬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特征,结合其手术病理结果作对照分析,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探讨肾上腺无症状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其他无功能肿瘤的鉴别诊断问题。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09年10月至2013年2月期间经病理证实并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无症状嗜铬细胞瘤14例(病理证实),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15例(手术标本12例,腹腔镜标本3例),肾上腺无功能腺瘤28例,转移瘤10例,其中4例为双侧病灶,共67例,71个病灶,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8~82岁,中位年龄44岁。结果肾上腺无功能嗜铬细胞瘤与其他无功能性肾上腺肿瘤在平扫及增强扫描各期CT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上腺无功能嗜铬细胞瘤平扫密度高于节细胞神经瘤和无功能腺瘤,而在增强扫描3期均高于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无功能嗜铬细胞瘤的T-D曲线类型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部分肾上腺无功能嗜铬细胞瘤无特异性儿茶酚胺增高的临床表现。其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对其诊断及鉴别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临床手术方式选择和术前及术中准备提供必要的影像学支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嗜铬细胞瘤CT、MRI误诊的原因.方法 对8例术前误诊的嗜铬细胞瘤进行回顾性分析.CT检查均行平扫及动脉期、静脉期扫描,层厚5 mm.MRI检查采用超导型0.5 T磁共振扫描仪,行轴位常规磁共振T1WI、T2WI扫描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8例中,CT、MRI误诊为节神经细胞瘤2例,肾上腺腺瘤2例,胰腺囊腺癌1例,转移性肿瘤1例,脂肪肉瘤1例,1例诊断为腹膜后恶性肿瘤伴转移,未提示嗜铬细胞瘤.结论 注意病灶所在部位,仔细分析囊性变及血管特性,可减少CT及MRI在嗜铬细胞瘤的误诊率.  相似文献   

10.
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本文分析8例嗜铬细胞瘤的 CT 表现,并与大体病理所见对照,以探讨该瘤 CT 表现的病理基础。材料和方法本文收集1985年6月~1987年3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8例嗜咯细胞瘤,女5例,男3例,年龄23~64岁(平均40.3岁)。6例为肾上腺嗜铬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比较后腹腔镜与开放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患者使用后腹腔镜方法治疗为后腹腔镜组,50例患者采用开放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方法治疗成为开放手术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血压波动、创伤指标等.结果 后腹腔镜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除并发症外均优于开放手术组(P<0.05),所有患者随访期间都没有出现肿瘤复发或者转移的现象.结论 后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具有诸多优点:手术所需时间短、患者所受创伤小、血压变化小等,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刘明  高阳 《哈尔滨医药》2003,23(1):32-33
嗜铬细胞瘤来自肾上腺和肾上腺外嗜铬组织,含嗜铬颗粒.能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因而有嗜铬性。因本病临床上比较少见,部分病例发病突然,呈间歇性,若肿瘤发生在少见部位,则容易误诊,引起医疗纠纷,故提出探讨,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该病临床以阵发性高血压为主要表现,病理上发生肾上腺髓质外嗜铬细胞瘤又称嗜铬性副神经节瘤。1 临床经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侧肾上腺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方法,总结分析自2002年4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35例双侧肾上腺肿瘤的临床资料、诊断和手术方式。结果无功能性双侧肾上腺肿瘤16例术后病理有5例为双侧嗜铬细胞瘤,2例单侧为嗜铬细胞瘤,其余为皮质腺瘤。随访1个月~7年无异常。双侧肾上腺醛固酮瘤7例和双侧肾上腺皮质醇瘤8例术后病理均为皮质腺瘤,随访6个月一6年,血压血钾均正常,无肾上腺低功表现,无复发。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4例,术后病理为嗜铬细胞瘤,随访2~7个月,血压正常,无肾上腺低功表现,无复发。结论双侧肾上腺肿瘤的定性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综合评价。对于双侧肾上腺有功能肿瘤应行双侧肾上腺肿瘤切除术,而双侧肾上腺无功能肿瘤可根据影像学检查决定行双侧肿瘤切除术或行一侧肿瘤切除,对侧定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91-2006年间诊治的10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均行手术治疗,切除肿瘤8例,包膜下剜除肿瘤2例。手术切除瘤体直径2~9cm。随访7个月~10年,9例高血压患者术后血压正常8例、仍有高血压1例。肿瘤复发、转移3例,恶性嗜铬细胞瘤3例,死亡1例。结论VMA及血、尿儿茶酚胺是定性诊断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主要依据,CT诊断定位准确、131碘-间位碘代苄胍(131I-MIBG)定位准确、敏感性高,且可作为治疗措施。术前降压、扩容、纠正心律失常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手术治疗是本病的首选,术后应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对嗜铬细胞瘤认识的提高,典型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治已逐渐为广大临床医师所掌握。对诊断明确的肾上腺巨大嗜铬细胞瘤而言,手术治疗是行之有效的首选方法。笔者总结2003~2013年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43例巨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不同的治疗方案取得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2003~2013年  相似文献   

16.
14例异位嗜铬细胞瘤CT诊断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异位嗜铬细胞瘤又称副神经节瘤,是指位于。肾上腺(髓质)外的嗜铬细胞瘤。现就手术、病理证实,资料完整的14例患的CT和临床分析与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安全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对32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采用腹腔镜经后腹腔途径手术治疗。结果本组32例肿瘤均完整切除,术后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时间45—200min,平均100min。术中出血量30~400ml,平均125ml,无需要输血者。术后住院3—10d,平均5d。切除肿瘤平均直径35(20~60)min。引流管术后1—2d拔除,术后并发血肿2例。随访3个月~2年,患者血压均恢复正常,肿瘤局部无复发。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不增加手术的危险性,而且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可作为治疗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田素芹 《淮海医药》1999,17(4):33-33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很少见的肿瘤,近年来由于对该肿瘤的临床表现逐渐熟悉。诊断方法大有改进,尤其自Armstrong在该患者的尿中发现肿瘤分泌儿茶酚胺代谢产物VMA以后.此瘤发现率大大提高。国内有文献报道已有350多例以上,国外也有文献估计已有1000余例以上。我院1983—1997年共诊断嗜铬细胞瘤8例,另收集外单位12例。本文就20例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病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加拿大卫生部在2021年5月的Health Product InfoWatch中发布消息,提示在已确诊、疑似或未察觉的嗜铬细胞瘤患者中使用全身用皮质类固醇时的嗜铬细胞瘤危象风险. 据医学文献报道,当全身用皮质类固醇(如地塞米松)用于已确诊、疑似或未察觉的嗜铬细胞瘤患者时,与嗜铬细胞瘤危象(一种罕见且危及生命的急症)有关...  相似文献   

20.
嗜铬细胞瘤是来源于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嗜铬组织的肿瘤,其85%位于肾上腺,位于肾上腺外的约为15%。现将我们诊断为腹腔间质瘤的1例嗜铬细胞瘤成功手术切除的经验总结,给术前未考虑到嗜铬细胞瘤而术中偶然发现的嗜铬细胞瘤的手术处理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