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高度近视患者应用聚糖乳酸缝线活结缝合23G玻璃体切除术三通道切口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21年9月至2022年3月在上海和平眼科医院首次接受23G玻璃体切除手术的超高度近视者85例(90只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活结缝合组43例(45只眼), 术毕采用聚糖乳酸缝线活结缝合巩膜切口;免缝合组42例(45只眼), 术毕巩膜切口自闭免缝合。术后1 d, 采取眼表疾病指数量表(OSDI)进行眼表评分, 并进行眼压测量。活结缝合组于术后1~2 d完成拆线, 比较拆线前后眼压和并发症。结果活结缝合组术后(拆线前)眼压(11.83±2.20)mmHg, 拆线后眼压(11.73±1.89)mmHg(1 mmHg=0.133 kPa)。术后与拆线后眼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 P=0.804)。免缝合组术后眼压(8.13±1.25)mmHg。活结缝合组术后眼压明显高于免缝合组术后眼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5, P<0.001)。活结缝合组与免缝合组的眼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拆线后未发生低眼压、脉络膜脱离等严重并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23G免缝合微切口玻璃体切割手术后低眼压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行23G免缝合微切口玻璃体切割手术的7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晶状体在位41只眼,人工晶状体29只眼;首次手术者68只眼,再次手术者2只眼.手术中行灌注液填充34只眼,气体填充36只眼.采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患者眼压.以眼压≤5 m...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25G玻璃体切割术穿刺口缝合与免缝合术后眼压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小切口玻璃体切割术穿刺口缝合的必要性。方法 连续收集2015年5月至2016年9月西京医院眼科住院部206例(206眼)接受25G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手术结束时是否缝合巩膜切口分为2组,缝合组106例,免缝组100例。以术后第1天眼压≤5 mmHg(1 kPa=7.5 mmHg)为极低眼压,眼压>21 mmHg为高眼压,术后高眼压在程度上分为:轻度>22~30 mmHg,中度>30~40 mmHg,重度>40 mmHg。术后眼压等级变化(眼压变化幅度)分为:无变化、轻度降低(降1级)、重度降低(降2级)、轻度升高(升1级)、重度升高(升2级)。重点关注患者术后第1天眼压以及术后极低眼压和高眼压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第1天缝合组眼压为4.7~48.0 mmHg (16.68±8.21)mmHg,免缝组为2.3~45.0 mmHg (14.41±7.72)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免缝组术后第1天眼压总体低于缝合组。两组术后眼压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免缝组术后发生极低眼压概率高,缝合组发生高眼压的概率高,缝合组术后眼压在正常范围内的概率大于免缝组。两组手术前后眼压等级变化(眼压变化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本研究资料术后极低眼压发生率为4.3%。免缝组出现8眼极低眼压,其中5眼发生并发症,包括术后第1天出现视网膜皱褶、脉络膜脱离1眼,4眼出现前房出血。缝合组出现1眼极低眼压,术后第1天可见前房出血及脉络膜水肿。两组手术后极低眼压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免缝组较缝合组术后发生极低眼压导致并发症发生率高。本研究资料高眼压发生率为14.1%。免缝组高眼压共12眼,其中轻度7眼、中度3眼、重度2眼。缝合组高眼压共17眼,其中轻度9眼、中度5眼、重度3眼。缝合组比免缝组高眼压发生率相对较高,但两组术后均未出现高眼压导致的并发症。两组术后高眼压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5),眼压以轻中度升高为主,经治疗3 d后,眼压均降到正常范围内。结论 25G玻璃体切割术毕时缝合穿刺口是相对更安全的,为了防止术后极发生低眼压及并发症,针对性缝合穿刺口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黄杨利  冯驰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8):1416-1418
目的:探讨显微斜视术中球结膜切口使用10-0缝线与8-0可吸收缝线应用的比较。
  方法:选取在我院行内、外斜视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2例41眼(对照组)球结膜切口使用10-0缝线缝合,30例38眼(观察组)球结膜切口使用8-0可吸收缝线缝合,均采用间断、线结埋藏式缝合,对两组术后1,2 wk;1 mo的切口愈合情况、患者自觉刺激症状进行观察比较。
  结果:术后1,2 wk观察组切口发生缝线吸收、切口豁开的眼数分别是7眼、15眼,总的发生率为39%,对照组无1眼发生缝线吸收、切口豁开现象,发生率为0,二者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观察组患者有33眼切口仍有缝线残留,患者眼部充血、异物感等不适建议拆线,拆线率87%;对照组在术后2 wk时切口愈合良好,41眼全部拆线,拆线率100%,二者拆线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切口愈合时间比较,观察组切口平均愈合时间为22.30±5.45d,对照组切口平均愈合时间为15.50±1.7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wk两组眼部舒适度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术后1mo对照组眼部舒适度评分(2.57±0.50)高于观察组(1.813±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显微斜视术后球结膜切口采用8-0可吸收缝线患者舒适度与10-0缝线比较并没有优势,由于缝线的过早吸收,反而出现切口的延迟愈合,建议显微斜视术后仍采用10-0缝线缝合球结膜。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观察23G、25G+经结膜免缝合玻璃体切除术(TVS)治疗玻璃体积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比分析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因玻璃体积血在我院行两种不同微创玻璃体切除术(23G和25G+)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以及χ2检验对比观察手术时间、切口闭合情况、术后眼压、术后视力及并发症等。结果共计45例(47只眼),其中21例(22只眼)行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患者术(23G组),24例(25只眼)行25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25G+组);23G组手术时间为35~94 min,平均55.4 min;25G+组手术时间为30~85 min,平均47.6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105)。23G组、25G+组手术切口自然闭合比率分别为45.5%、80.0%,缝合率分别54.5%、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8)。术后第1天23G组眼压为(9.1±3.8) mm-Hg,25G+组眼压为(10.2±2.6)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712),术后第3天23G组眼压为(10.3±4.1) mmHg,25G+组眼压为(10.9±3.7)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1.000),术后1周23G组眼压为(14.3±6.9) mmHg,25G+组眼压为(15.7±6.3)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371);23G组术后视力改善情况与25G+组无统计学差异( P =0.807);23G组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1例,切口渗漏1例,复发玻璃体积血3例;25G+组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2例,切口渗漏2例,复发玻璃体积血1例;两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1.000、1.000、0.328)。结论25G+TVS与23G TVS均是有效的玻璃体积血治疗方法,25G+TVS切口自然闭合率更好,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结膜免缝合20G穿刺套管刀行常规玻璃体切割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玻璃体切割手术62例63只眼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2组,A组:20G经结膜免缝合穿刺套管完成常规玻璃体切割术33例34只眼。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17~75岁,平均年龄52.3岁;平均视力0.04;平均眼压18.25 mm Hg(1 mm Hg=0.133 kPa)。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13例;玻璃体积血9例;硅油眼取油剥膜 2例;复杂视网膜脱离9例;黄斑前膜剥离1例。B组:常规20G切口玻璃体切割术29例29只眼。男性13例,女性19例;年龄24~69岁,平均年龄49.5岁;平均视力0.02,平均眼压 17.50 mm Hg。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0例;单纯玻璃体积血8例;视网膜脱离5例;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环扎2例;硅油眼取油剥膜注气4例。A组34只眼中行眼内激光光凝21只眼,巩膜外冷冻封闭裂孔9只眼;惰性气体填充3只眼,硅油填充15只眼。手术后记录并分析切口渗漏情况,医源性裂孔如发生率及记录患者舒适度。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A组34只眼中31只眼穿刺口自闭性良好,无需特别处理,切口无渗漏,手术后舒适度好,3只惰性气体填充眼需压迫3~5 min,且颞下切口均有气体溢出,缝合1针。B组所有患者巩膜结膜切口均8 0丝线缝合,无切口渗漏。异物感明显刺激症状重;舒适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56,P<0.01);A 组34只眼均未发生医源性裂孔,B组2只眼发生穿刺口旁锯齿缘裂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P<0.05)。结论经结膜免缝合20G穿刺套管刀行常规玻璃体切割术,使常规玻璃体切割手术简单快捷,显著的减少了医缘性裂孔发生率,使手术更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寻找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简单的方法预防23G微创玻璃体手术后早期低眼压的发生。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将2011年7月至2012年9月在徐州市眼病防治研究所行23G微创玻璃体手术的连续病例资料分为3组:术中无巩膜切口渗漏未予缝合为无渗漏组,有巩膜切口渗漏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瞬康胶组(用α-氰基丙烯酸烷基酯医用胶封闭伤口)、缝线组(用8-0缝线缝合巩膜切口),每组30例。用卡方检验比较各组间术后早期低眼压的发生率,用秩和检验比较各组结膜充血程度、患者舒适度、最终随访视力的差异。结果3组术后1周内发生低眼压的情况:缝线组无低眼压发生,瞬康胶组、无渗漏组分别有1例(3%)、4例(13%)发生低眼压,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91,P<0.05)。3组患者在术后1 d(Z=9.917,P<0.01)、3 d(Z=9.620,P<0.01)、1周(Z=10.221,P<0.01)时结膜充血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无渗漏组最轻,缝线组最重。3组患者在术后3 d时术眼疼痛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2.502,P<0.01),无渗漏组最轻,缝线组最重。3组患者术后2个月时视力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4.234,P>0.05)。3组在术后2周、4周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测均未发现切口内有纤维组织内生。结论应用α-氰基丙烯酸烷基酯医用胶或缝线封闭渗漏的巩膜切口能够有效地预防23G微创玻璃体手术后早期低眼压的发生。其中α-氰基丙烯酸烷基酯医用胶具有无创、安全有效、使用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23G、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手术系统(transconjuctival-sutureless vitrectomy system,TVS)治疗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因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在我院行23G TVS患者60例(60眼)及25G TVS患者42例(42眼)的临床资料.对比观察手术效果及手术时间、术后眼压及并发症等.结果 102例患者中,仅2例改行传统玻璃体切割术,其余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23G TVS组手术时间为35 ~ 70 min,平均55min;25G TVS组手术时间为40 ~ 65 min,平均51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372).术后第1天23G TVS组眼压为(9.0±6.1) mmHg(1 kPa=7.5 mmHg),25G TVS组眼压为(10.0±5.6) 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20).23G TVS、25G TVS手术有效率分别为88.3%、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G TVS组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4例,脉络膜脱离1例,玻璃体积血2例,切口渗漏4例;25G TVS组视网膜脱离2例,玻璃体积血3例,切口渗漏7例;两组术后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689、0.383),切口渗漏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3).结论在治疗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方面,23G TVS较25G TVS能有效防治切口渗漏的发生,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20G玻璃体切割术(简称玻切)结膜微创切口技术临床应用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76只眼应用20G结膜微创切口技术行玻切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切口分为结膜微创切口组及常规玻切组.结膜微创切口组手术结束时不缝合球结膜切口及灌注系统巩膜穿刺口,仅缝合玻切头及光导纤维头巩膜切口.而常规玻切组则用8-0可吸收缝线8字缝合玻切头、光导纤维、灌注系统巩膜切口及对位缝合球结膜切口.术后平均随访2-4月.观察患者术后结膜充血及切口愈合情况、术后眼压情况、手术中操作时间.结果 结膜微切口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49min,常规玻切组平均61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膜微切口组术后14d及28d复查时可见患者手术区球结膜表面光滑,充血及水肿已消退,巩膜切口闭合良好,仅见一淡灰色斑点.结膜微切口组和常规玻切组术后眼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G玻璃体切割术结膜微创切口术具有手术时间短、结膜伤口愈合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告23G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本回顾性研究中,49例49眼RRD患者于2007-01/2009-07在我院行23G经巩膜无缝线玻璃体切除术纳入研究。 结果:平均随访时间8.9±7.7mo(1~28mo)。47眼(95.9%)视网膜再次脱离经一次手术治愈,2眼因新出现裂孔的视网膜再次脱离通过23G经巩膜无缝线玻璃体切除术治愈。术前平均logMAR视力2.01±0.47,术后1.3±0.5(P<0.001, Paired t-test)。术前平均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14.1±2.8mmHg,术后1d平均眼压12.3±3.6mmHg,术后1wk平均眼压13.1±2.1mmHg,术后1mo平均眼压14.3±2.2mmHg。术中医源性周边视网膜裂孔1眼(2.0%)。巩膜或结膜切口不要求缝合,无1眼需要转换为20G玻璃体切除术。 结论:23G经巩膜无缝线玻璃体切除术可以有效,安全的治疗RRD。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改良23G经结膜免缝合微切口玻璃体切除手术(TSV)后早期(7d内)高眼压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选取2013-03/11在我院行改良23G免缝合微切口玻璃体切除手术的98例98眼纳入研究。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在25mmHg以上的术眼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连续监测手术后7d的眼压情况,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眼别、病程及手术前原发疾病、眼内手术史、手术方式、不同眼内填充物、晶状体状态及手术时间对手术后高眼压发生的影响。

结果:23G玻璃体切除术后7d内共33眼出现高眼压,发生率是33.7%(33/98),其中,发生在术后第1d者8眼,占24.2%(8/33),术后3d者25眼,占75.8%(25/33)。男、女高眼压的发生率分别为32.8%(20/61)和35.1%(13/37),右、左眼高眼压发生率分别是36.8%(21/57)和29.3%(12/41)。高眼压眼与无高眼压眼年龄(Z=-0.22),性别(χ2=0.057)、手术眼别(χ2=0.612),病程(Z=-0. 079)及手术时间(Z=-0.55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硅油眼和气体填充眼比较(χ2=1.04)、外伤眼和非外伤眼比较(χ2=0.044),视网膜脱离眼和非视网膜脱离眼比较(χ2=2.282),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手术眼比首次手术眼高眼压发生率高(χ2=5.211),联合手术较单纯玻璃体手术高(χ2=4.57),无晶状体眼较有晶状体眼高(χ2=4.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23G免缝合微切口玻璃体切除术后高眼压主要发生在术后前3d。眼内手术史,联合手术,无晶状体眼是手术后高眼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张华  高晓明  王作龙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11):2105-2108

目的:探究20G三通道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和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疗效,为特发性黄斑前膜的微创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的方式进行疗效研究。选取 2014-01/2016-12于我院眼科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60例60眼。根据不同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将采用20G三通道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患者28例28眼设为对照组,采用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患者32例32眼设为观察组,经术后3mo的随访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视力、OCT检查结果、舒适度,并记录手术时间、并发症以及复发情况。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8~25(平均20±2.15)min,对照组手术时间为22~35(平均28±2.07)min,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无视力下降。观察组视力提高患者比例为69%,显著高于对照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87,P<0.05),术前两组患者眼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d两组患者眼压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31.34,P<0.01; F组别=17.43,P<0.01),术后7d, 1mo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前两组患者OCT检查黄斑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d,1、3mo OCT检查两组患者黄斑前膜均消失,黄斑厚度较术前比较均减少,黄斑水肿消退或者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时,两组患者均未发现黄斑前膜复发。术后7d,1、3mo两组间黄斑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d,对照组患者均存在异物感、肿胀、流泪、疼痛等眼部不适,其中 20眼有结膜充血、水肿,考虑结膜缝线造成眼部不适,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观察组中有12眼轻度结膜充血水肿,4眼切口处点状出血,5眼出现低眼压,眼压为6~8mmHg,未做特殊处理,术后7d出血均自行消除,水肿减轻,眼压恢复正常。观察组患者均未出现异物感,肿胀等眼部不适症状。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未发现医源性视网膜脱离、白内障、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20G三通道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和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疗效相当,但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除术手术时间短,患者舒适度更好。  相似文献   


13.
宋正宇  王方  曹晖 《眼科》2007,16(4):260-263
目的探讨兔经结膜无缝线玻璃体切除术后巩膜切口愈合的病理机制,并比较术中不同操作方法对巩膜切口愈合的影响。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新西兰白兔。方法3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施行核心玻璃体切除联合气体眼内填充(A组)、核心玻璃体切除(B组)、次全玻璃体切除联合气体眼内填充(C组)和次全玻璃体切除(D组)。在术前、术后1d、3d、5d、7d和14d采用Tonopen眼压计记录眼压。术后1d、5d和9d使用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巩膜切口愈合情况,术后3d、5d和9d切口组织学切片观察巩膜切口愈合过程。主要指标眼压、巩膜切口内外径值。结果术后1d,核心玻璃体切除联合气体眼内填充组的眼压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01)。术后5d起,4组眼压无差异。超声生物显微镜显示,兔巩膜切口愈合期为9天。术后1d,50.8%(17/ 31)兔眼玻璃体嵌顿于切口内口,31.3%兔眼结膜下出现气团(5/16),64.5%(20/31)结膜下出现液腔。术后1d A和B组切口内径明显小于C和D组(P<0.001)。4组切口外径无差异。术后1d的切口内外径均明显小于术时直径。巩膜切口组织学切片显示,巩膜切口愈合过程为肉芽肿样反应。结论兔经结膜无缝线玻璃体切除手术后巩膜切口愈合的病理机制是伴有巩膜组织弹性回缩的肉芽肿样反应。采用核心玻璃体切除联合气体眼内填充的操作方式术后切口渗漏最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3G和25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效果,手术操作及并发症.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确诊并接受玻璃体切除术的PDR患者83例90只眼,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3G组47只眼,25G组43只眼,分别行23G和25G玻璃体切除术,术后6个月为随访终点.对患者手术过程、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及并发症等进行比较,并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5G组手术时间较长,费用较高,23G组术后缝合较多;23G组术后1、3个月和6个月BCVA≥0.02的患眼数分别占31.9%(15/47)、55.3% (26/47)和61.7% (29/47),仅术后3个月和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3,P <0.05);25G组术后1、3和6个月BCVA≥ 0.02的患眼数分别占27.9% (12/43)、53.5%(23/43)和58.1% (25/43),仅术后3个月和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3,P<0.05);术后第1天,25G组眼压高于23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5,P<0.05),1周内眼压均恢复正常.医源性裂孔、术后炎症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1,0.54;P>0.05).结论 对于PDR这样的复杂疾病,25G与23G玻璃体切除术相比同样是安全有效地手术方式,两者都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特点及术式选择。方法 玻璃体腔灌注维持眼压经巩膜隧道切口行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或后房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术后随访3~25月。结果 17例(17眼)中术后视力0.1~0.2者6眼(35.2%),≥0.3者ll眼(64.7%)。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与后房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二者间术后视力和并发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并发症有玻璃体积血2眼,人工晶状体瞳孔夹持2眼。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最好采用玻璃体腔灌注及巩膜隧道切口以使术中维持良好的眼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标准三通道下23G免缝合切口联合18G套管针硅油取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4例(87只眼)有晶状体眼行单纯硅油取出术,其中标准三通道下23G免缝合切口联合18G套针硅油取出术(简称23G组)43例(45只眼),传统20G缝合切口硅油取出术(简称20G组)41例(42只眼),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后随访5-10个月,平均(8.5±2.5)个月,观察两组术后视力恢复、眼压变化和并发症情况,对相关记录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23G组平均手术时间(16.65±0.66)min,显著性低于20G组(21.77±0.84)min,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最佳矫正视力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 d 23G组眼压显著性低于20G组(P〈0.05),术后1周、1个月23G组眼压与20G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标准三通道下23G免缝合切口联合18G套管针硅油取出术时间短,能降低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该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观察25G玻璃体切割系统在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探讨其在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的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9例(29只眼)玻璃体切除术后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在25G套管辅助下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在20G灌注下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C组直接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3组之间的差异。结果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低眼压容易控制,手术安全性较高。B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低眼压容易控制,手术安全性较高。C组手术时间短,但是术中低眼压不容易控制,同时容易出现后囊膜破裂等并发症。结论在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手术中,应用25G套管建立灌注,缩短了手术时间,同时提高的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23 G与25 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回顾47例47眼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分别接受23 G玻璃体切割手术( A组27例27眼)和25 G+玻璃体切割手术( B组20例20眼)。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及视网膜复位情况,两组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3d,1wk,3mo,对相关记录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23 G组和25 G+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50.21±4.52、49.15±5.14min,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主要并发症为视网膜出血、医源性裂孔,23 G组为5眼(其中视网膜出血3眼、医源性裂孔2眼),25 G+组为2眼(其中视网膜出血1眼、医源性裂孔1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G组和25G+组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两组间术后视力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3G、25G+两组术后3d低眼压分别为3眼和1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wk和3mo,两组间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mo 结果显示23 G 组视网膜复位26眼(复位率96%),25 G+组视网膜复位19眼(复位率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3 G与25 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相近,但25 G+玻璃体切割术可减少术中并发症及降低手术后早期低眼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赵晓华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6):1168-1170
目的::探讨25 G玻璃体腔灌注在玻璃体切除术后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09/2014-09于我院诊治的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患者48例50眼,对其行预置25 G玻璃体腔灌注下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术后不适、巩膜穿刺口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与手术前相比,患者白内障手术后90d最佳矫正视力≤0.1的眼数较少,最佳矫正视力0.3~0.5、>0.5、>0.3的眼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眼因为原有眼底病变复发引起玻璃体积血,视力较术前下降。术前、术后1、7d,6mo平均眼压分别为14.67±0.62、14.75±0.56、14.86±0.58、14.88±0.59mmHg。眼压在患者白内障手术前与术后1、7d,6mo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明显眼部不适及严重并发症。结论:25 G玻璃体腔灌注应用于玻璃体切除术后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对维持眼压、稳定前房及减少并发症有益处。  相似文献   

20.
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手术效果。方法原发性青光眼185眼,其中可调整缝线组101眼,常规手术组84眼。常规手术组方法是常规小梁切除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MMC)。可调整缝线组方法是常规手术组方法基础上联合可调整缝线法。结果可调整缝线组术后浅前房较常规手术组显著降低,术后1天全部术眼前房形成。可调整,缝线组视力不变或增进75眼(74.26%)优于常规手术组35眼(41.67%)。可调整缝线组拆线前平均眼压(17.88±3.86)mmHg,而拆线后平均眼压(10.44±3.36)mmHg,眼压显著下降(p<0.05)。而2周后眼压及滤过泡形态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可调整缝线能有效预防浅前房发生,术后2周内拆线对眼压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