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作为生理性起搏模式,目前应用越来越广泛。永存左上腔静脉(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PLSVC)是临床上相对比较少见的1种解剖变异,由于其静脉走行扭曲,运用现有工具经PLSVC实现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成为1项具有挑战性的操作,本文介绍了1例患者通过主动固定导...  相似文献   

2.
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可导致心室电传导延迟、收缩不同步, 是加重心力衰竭(心衰)的重要因素, 亦是心衰治疗的重要靶点。传统双心室起搏可纠正LBBB、改善心功能, 但其受到技术及解剖的限制, 仍有部分患者难以从中获益。随着对希氏-浦肯野系统认识的深入、导线置入工具的改进及技术的发展,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作为一种生理性起搏方式, 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可纠正LBBB、恢复电机械同步性, 有望作为传统双心室起搏的替代疗法用于心衰伴LBBB患者。该文对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在心衰伴LBBB患者中应用的理论及临床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是引起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房室结消融联合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是可行、有效的, 尤其适用于难以耐受药物治疗或药物治疗无效、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失败的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本文对房室结消融联合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治疗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合并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传统右心室起搏及双心室起搏因易定位、植入简便、脱位率低等原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由于其是非生理性起搏,扰乱了正常心肌的激动顺序,且长期应用导致心室间和(或)心室内收缩的失同步,使病人的心力衰竭症状恶化。希氏束起搏通过刺激正常心脏传导系统,将产生的电信号经希氏束-浦肯野纤维系统下传,从而使心室产生收缩同步,改善血流动力学。由于专业工具的缺乏及不同个体希氏束解剖位置各异,希氏束的定位及导线的植入较困难。综述希氏束的解剖结构、希氏束起搏的发展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是近年出现的除传统双心室同步起搏外同样能达到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新方法。本文阐述了2种方法达到CRT的途径、机制、临床证据及各自的利弊,并对现阶段CRT方式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右室心尖部起搏会导致心室失同步、心脏重构以及心功能恶化。希氏束起搏是符合生理的起搏方式,激动通过希氏束-浦肯野纤维系统传导可保持或恢复心室的同步激动,避免了心室收缩的不同步,是目前起搏领域研究的热点。现就希氏束起搏的相关研究及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心脏起搏器作为一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方式,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应用和技术发展,其工作模式越来越符合正常心脏激动顺序及生理性传导。希氏-浦肯野传导系统起搏,包括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起搏,可以最大限度利用心脏自身传导系统,同步起搏左右心室,避免了传统右室心尖部起搏带来的不良反应,是未来人工心脏起搏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本文就希氏-浦肯野传导系统起搏的研究进展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有效器械方法。传统CRT通过双心室起搏(BVP)提高CHF患者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降低住院率及全因死亡率,但BVP仍存在一些局限性。近年来研究发现希氏束-浦肯野系统起搏因符合生理性起搏的优势,有可能替代传统CRT。本文就希氏束-浦肯野系统起搏在CRT中作用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传统右心室起搏会增加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的风险。希氏束起搏虽然有很好的生理性,但是在临床应用中有明显的局限性。而近年提出的左束支起搏在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中均被证实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左束支起搏既有生理性起搏的优势,又克服了希氏束起搏和双室起搏的一些问题,且已有规范的手术流程,虽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但应用前景良好。本文旨在综述左束支起搏的临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0.
希氏束起搏作为一项21世纪新兴的起搏技术,一出现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为起搏方式基于正常的希氏束-浦肯野系统,非常接近正常心脏的生理电活动模式,甚至被认为是新一代的生理性起搏器。短短20年,从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到控制心力衰竭(心衰),希氏束起搏的适应证在临床试验中不断地扩大,其能否成为起搏器治疗的一种新模式?本文就希氏束起搏的相关进展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1.
近期研究提示希氏-浦肯野系统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作为左室的特殊传导组织,希氏-浦肯野系统的解剖与电生理特点,使其在正常或病理情况下易于参与折返型心律失常形成。目前资料提示浦肯野系统病变是短联律间期室性早搏相关心律失常和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原因。随着对希氏-浦肯野系统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认识,导管消融可作为此类心律失常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2.
希氏束起搏是一种生理性的起搏模式。较传统右心室起搏相比,能够改善电-机械活动的同步性及血流动力学,有较好的临床获益。本文就希氏束起搏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左束支阻滞(left bundle branch block,LBBB)是诱发和加重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利用希浦系统起搏纠正LBBB现已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主要介绍希浦系统的解剖学特点、起搏不同部位纠正LBBB的效果、非典型LBBB希氏束再同步化治疗等的最新进展,为临床治疗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室性心律失常(VA)起源于心脏特殊传导组织——希氏-浦肯野系统的研究很多,希氏-浦肯野系统在VA发生和维持中的作用已被肯定。浦肯野样电位作为浦肯野系统发出的特殊电位,在指导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相关性室性心动过速(单形性、多形性)及心室颤动、器质性心脏病相关VA等的射频消融方面起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右心室选择部位起搏是实现生理性起搏的重要方式。随着技术进步和植入器械改善,目前相关的临床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希氏束或希氏束旁起搏、右心室流出道间隔起搏和右心室中位间隔起搏。现介绍上述三种起搏部位的导线定位的相关解剖、辅助工具、方法和判断标准的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生理性起搏是心脏起搏与电生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希氏束起搏因为最大限度地保留生理性心室激动顺序,被认为是最具生理性的起搏模式。该文介绍希氏束起搏的定义、电生理特点与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希氏束起搏器植入技术的发展与专用植入器械的辅助,选择安装希氏束起搏器的患者越来越多,临床工作中希氏束起搏心电图也越来越多.本文收集了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3例较典型的希氏束起搏心电图,分析在不同电压输出下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一些特定的慢心房颤动患者选择希氏束起搏,设置特定的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18.
生理性起搏主要包括双心室起搏、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起搏, 其中后两者统称为心脏传导系统起搏。与传统右心室起搏相比, 生理性起搏可以减少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的发生。希氏束起搏是最生理的起搏方式, 但定位困难、操作难度高及长期安全性风险限制了其推广和应用。左束支起搏在保持生理性起搏的同时弥补了希氏束起搏的缺陷, 成功率高, 起搏参数良好, 且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得到证实, 目前已成为心脏生理性起搏的热点方式。本文回顾了心脏传导系统起搏的发展历程, 解析关键技术和诊断标准, 比较各种起搏方式的优缺点, 深入讨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心脏不同起搏部位对心室电及机械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0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因房室传导阻滞或心房颤动(房颤)伴缓慢心室率行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左室射血分数(LVEF)>40%的患者53例.根据心室电极植入位置分为希浦系统起搏24例,其中包括希氏束起搏(HBP)组14例,左束支...  相似文献   

20.
生理性起搏是心脏起搏领域追求的目标,除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之外,希氏束起搏(HBP是过去多年生理性起搏技术的重要进展,小规模单中心临床研究证实HBP具有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但由于HIS束特殊的解剖特点,HBP存在夺获成功率偏低和起搏阈值偏高,造成远期安全性与可靠性的顾虑。左束支区域起搏是HBP基础上的进步,相比HBP有一定优势,兼顾了起搏的生理性和安全性。本文基于目前国内外关于希浦系统起搏的研究背景和现状,综述心脏生理性起搏的传统和新认识上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