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的手术干预方案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预后的影响,并初步制定NEC的手术干预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间收治的340例NEC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本院NEC手术指征变化情况分为前期组(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仅有绝对手术指征)和后期组(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在绝对手术指征的基础上添加相对手术指征),同时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及Bell分期将前期组、后期组分别拆分出不同的亚组,并比较手术指征变化前后的患儿手术率、存活率差异。结果 340例患儿中前期组共96例,后期组共244例。前期组手术率为17. 7%,后期组手术率为22. 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前期组总存活率为75. 0%,后期组为86. 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前期组中手术组存活率为47. 1%,后期组中手术组存活率为74. 5%,存活率显著提高(P 0. 05)。后期组BellⅡ期的手术率较前期组大幅度提高(P 0. 05);而BellⅢ期的手术率无明显变化(P 0. 05),手术指征变化后BellⅡ、Ⅲ期的手术存活率未见明显提高(P0. 05)。结论除存在气腹、完全性肠梗阻、超声检查下肠坏死等绝对手术指征外,新生儿科医师应在NEC早期密切观察病情的进展,提高临床综合判断能力,对手术指征进行个体化调整。  相似文献   

2.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最具破坏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之一,目前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居高不下.本文总结近年来关于NEC诊治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单一或多组学研究可能有助于NEC的预测与早期诊断,肠道超声在提高NEC的诊断准确性方面显示出新希望;强调要重视NEC小肠造瘘...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患儿肠壁形态、血流分布及肠道蠕动的腹部超声声像特征,探讨超声检查对于NEC手术决策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9月至2020年3月首都儿科研究所收治的NEC患儿临床资料以及超声声像图,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比较分析两组患儿超声声像特征。结果 共收治NEC患儿45例,其中保守治疗30例,为保守治疗组;手术治疗15例,为手术治疗组。两组超声声像图比较,手术治疗组肠壁变薄[(53.3%(8/15)比0%]、肠壁分层消失[100%(15/15)比16.7%(5/30)]、肠壁血流信号消失[73.3%(11/15)比0%]、肠管蠕动消失[93.3%(14/15)比33.3%(10/30)]、肠管扩张[46.7%(7/15)比3.3%(1/30)]、透声差的积液[80%(12/15)比0%]发生率高于保守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肠壁增厚[86.7%(13/15)比60%(18/30)]、肠壁积气[73.3%(11/15)比70%(21/3...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防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时期严重的肠道炎症性疾病,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对NEC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除传统上禁食、全胃肠外营养、对症治疗及严重者外科治疗的应用等防治手段外,近年国外学者对该病病因、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试图在NEC发病机制的几个环节上进行干预:病原菌感染和炎症的控制、微生态制剂的应用、营养因子促进肠道功能成熟、细胞因子干预.该文就近年有关这方面的干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目前仍然是新生儿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早产儿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至今对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认为肠黏膜损伤、肠道内细菌作用及肠道喂养是发生NEC的基本条件,并在一些重要的危险因素如早产、缺氧缺血性损伤、致病菌过度生长、高渗奶方喂养、胃肠道免疫屏障功能低下等综合影响下,导致NEC的发生。临床多采用修正的贝尔NEC分级标准进行诊断,当前仍然缺乏有效的预防与治疗策略,但近年对该病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本文就近年有关NEC临床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新生儿肠道手术后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及发病原因进行分析,探讨该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1年9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6例肠道手术后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临床资料,6例全部为男性,平均日龄(9±11. 20) d,平均体重(2. 97±0. 60) kg。结合各例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过程及治疗结局,探讨新生儿肠道手术后防止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出现的治疗方案。结果 6例患儿中出现腹胀5例,便血5例,腹泻2例,发热、呕血、纳差各1例,3例合并休克;其中Bell分期Ⅱ期2例,Ⅲ期4例。4例保守治疗成功,1例保守治疗一周后腹胀、便血好转,但出现肠梗阻表现,行肠粘连松解术后治愈。1例急性期保守治疗好转,3个月后因出现升结肠狭窄接受手术治疗。结论肠道手术后如出现便血、腹胀、腹泻、纳差、发热等症状需警惕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应尽早干预,大多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时期严重的肠道炎症性疾病,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对NEC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除传统上禁食、全胃肠外营养、对症治疗及严重者外科治疗的应用等防治手段外,近年国外学者对该病病因、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试图在NEC发病机制的几个环节上进行干预:病原菌感染和炎症的控制、微生态制剂的应用、营养因子促进肠道功能成熟、细胞因子干预。该文就近年有关这方面的干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较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NEC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治疗及预防作了大量的深入研究,试图从喂养方式、微生态制剂的应用、病原菌感染的控制、营养因子或细胞因子的干预等手段来减少NE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较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NEC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治疗及预防作了大量的深入研究,试图从喂养方式、微生态制剂的应用、病原菌感染的控制、营养因子或细胞因子的干预等手段来减少NE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益生菌防治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是导致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的病因之一。NEC的发生与新生儿肠道菌群定植延迟和结构紊乱密切相关。近些年大量研究认为,益生菌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减少病原菌定植和迁移,同时促进新生儿肠道免疫细胞发育和功...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本院2008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24例NEC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儿的预后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结果两组在出生体重、肠鸣音减弱或消失、WBC≥20×10^9/L或<4×10^9/L、代谢性酸中毒、弥漫性腹膜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等因素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肠鸣音减弱或消失、WBC≥20×10^9/L或<4×10^9/L、代谢性酸中毒、弥漫性腹膜炎、NRDS等是影响NEC患儿预后的主要因素,应及早发现并采取综合治疗,以提高NEC患儿存活率。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治疗中的矛盾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常见且严重的胃肠道急症,是新生儿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其治疗中常遇到各种矛盾,如禁食与喂养、抗生素应用及益生菌应用、是否手术治疗等。现就NEC治疗中常见矛盾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ziting enterocolitis,NE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本文分析本院1999年5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45例NEC患儿临床资料,探讨其病因、诊治和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防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高危因素及其预防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有利于临床早期干预,降低本病的发生率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肠穿孔与肠未穿孔患儿手术治疗后转归情况,为NEC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术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儿科医学部新生儿外科收治的237例经手术治疗的NEC患儿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肠穿孔分为肠未穿孔组(172例)与肠穿孔组(65例),收集两组患儿术中所见坏死肠管长度、手术后实施肠内及肠外营养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NICU入住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预后情况。结果NEC肠未穿孔组172例中,治愈124例(124/172,72.1%),死亡48例(48/172,27.9%);肠穿孔组65例中,治愈48例(48/65,73.8%),死亡17例(17/65,26.2%)。两组术中所见坏死肠管长度以及术后肠外营养时间、肠内营养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NICU入住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ell分期为ⅢA与ⅢB期的患儿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1,P=0.030)。结论NEC肠未穿孔的患儿可能存在更多肠管坏死,术后并发症多,康复时间长。建议对于NEC肠未穿孔患儿,可根据患儿临床实际情况探讨更合适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1年3家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NEC患儿(观察组)及非NEC患儿(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包括产科因素、产时情况、新生儿一般情况、NEC发病前疾病情况及有无应用益生菌等28个项目,应用SAS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观察组92例,对照组130例,两组胎龄和出生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产时窒息、肺炎、呼吸衰竭、生后吸氧、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低钠血症和低钙血症的比例高于对照组,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发病前喂养、高胆红素血症和口服益生菌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胆红素血症(OR=0.205)和口服益生菌(OR=0.056)为新生儿NEC的保护因素,肺炎(OR=3.645)和败血症(OR=7.826)为危险因素。NEC组患儿发病前喂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0.072,95%CI0.010~0.501,P<0.01)。结论肺炎、败血症是新生儿NEC发病的危险因素,高胆红素血症、口服益生菌是新生儿NEC发病的保护因素,发病前喂养率低与基础疾病致延迟开奶有关。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导致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该病的早期识别及严重程度的判断较为困难。随着分子医学研究的进展,采用组学数据分析技术等新的研究手段可以更全面、精准地研究NEC的发病机制,寻找更为理想的生物标志物。单独应用某个指标常常很难在疾病早期准确预测肠坏死,而多种指标联合应用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手术时机。另外,采取母乳喂养等多种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NEC的发病率。本文旨在针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前期预防策略及分子医学研究进展进行浅谈。  相似文献   

18.
3例患儿均以呕吐、腹胀、腹泻、便血急转入我院。男2例,女1例;日龄1~3d。生后均喂以合适配比的配方奶(全牛奶配方)。其中1例有轻度围生期窒息病史,另2例生产史正常。首排胎便均正常。3例自喂养后6—8h开始出现呕吐、腹胀,随后出现腹泻、便血;1例出现阵发性发绀及发热,急诊入院。入院后立即予对症治疗,病情稍稳定后行立位胸腹X线检查,影像学检查提示为肠管扩张,肠管内可见多个细小气液平面,肠壁间隙增宽,出现“双轨征”,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sing enterocolitis,NEC)是常见的新生儿肠道炎症性疾病之一,病死率较高。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然而其致病机制并未完全阐明。随着对NEC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NEC的发生与肠道菌群的紊乱有密切关系。本文对近年来研究新生儿肠道菌群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为NEC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e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造瘘的最佳方案及关瘘时间。方法回顾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八一儿童医院2011至2014年因NEC行肠造瘘术及二期关瘘术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关瘘时间分为早期组(术后90 d内关瘘)、中期组(术后90~180 d关瘘)及晚期组(术后180 d以上关瘘)。临床资料包括出生及两次手术时孕周及体重、并发症、术后喂养及体重、静脉营养(PN)及住院天数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6例患儿,其中早期组8例,中期组14例,晚期组14例。三组患儿的出生及造瘘时体重、孕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关瘘时三组间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造瘘术后总PN时间(P=0.000)、关瘘术后PN时间(P=0.005)、达足量肠内营养所需时间(P=0.035)、造瘘后总住院天数(P=0.019)、关瘘后住院天数(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上述指标两两间对比结果显示:早、中期之间以及早、晚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中、晚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尽管早期组、中期组和晚期组在术后营养支持、住院时间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治疗结局都较满意。NEC造瘘术后需密切监测患儿的生长发育。生长发育稳定的患儿90 d以上关瘘是安全可行的。需早期关瘘的患儿则要做好个体化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