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文献的研究,探寻临床治疗颈源性眩晕常用腧穴。方法:借鉴文献计量学及数据挖掘的相关方法,对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常用腧穴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目前临床上针灸防治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文献共42 篇,涉及86 个穴位,出现382 频次。所选取的穴位中以风池、颈夹脊、百会使用频率最高。结论: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选穴规律研究,为临床合理配穴提供依据,对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钟泳坚  范志勇 《河北中医》2013,(11):1677-1677,1684
颈源性眩晕发作多与颈部活动有关,是由多种颈源性原因所引起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近些年来,颈椎失稳被认为是颈源性眩晕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1]。2010-03-2012-11,我们应用正骨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32例,并与牵引治疗32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当前颈源性眩晕相关发病机制尚未形成统一定论,中医诊疗颈源性眩晕主要以经筋理论为主导。通过将颈部经筋循行及病变特点与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机制进行对比概述,旨在发现经筋理论与颈源性眩晕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提高对颈部经筋的认识,以期更精准辨证、辨经、辨位、辨点合一,指导临床通过经筋疗法去恢复颈部生物力学平衡,为临床治疗颈源性眩晕探寻新方法、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整脊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治疗机理,重新认识颈源性眩晕及眩晕性疾病的病因病理。方法:对131例颈源性眩晕患者进行整脊手法治疗,恢复其颈胸椎曲度,术前术后即刻TCD检查以比较椎动脉血流变化,再予拔罐和红外线治疗3天,之后间隔性调整治疗。结果:治愈121例,占92.37%,好转8例,占6.11%,无效2例,1.53%。即时缓解129例,占98.47%。结论:整脊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明确,但椎动脉血流并未单纯增加或减少,故反思眩晕性疾病的中西医病因病理,提出眩晕性疾病结构异常和急慢损伤两大病因;病理和解剖方面的多机制变化,尤其颈部的结构变化在眩晕性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治疗上凡眩晕者,必正其骨。  相似文献   

5.
从督脉论治颈源性眩晕5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少玫  眭承志  刘明 《中医研究》2005,18(11):30-32
颈源性眩晕是指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的病变所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中老年眩晕常见病症之一.2001-2004年,我们依据传统医学理论,对51例颈源性眩晕从督脉论治并进行系统的临床研究,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颈源性眩晕多由颈-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中医多从"眩晕"角度论治。根据对《伤寒论》"厥阴病"原文的分析,从"厥阴经""少阳经"论治,为治疗颈源性眩晕提供新的临床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颈源性眩晕是一种以眩晕和平衡失调为特征的临床常见疾病,且多数患者伴有颈部疼痛,其主要是由于颈部异常传入神经活动而发生的异常空间定位和共济失调的非特异性感觉障碍。颈源性眩晕症状在临床上十分多见,既往缺乏对本病的发病机理的认识,常与美尼尔综合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甚或躯体化障碍等精神病混淆,而使得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加强对本病病因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颈源性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以眩晕和平衡失调为临床表现,并且大多数患者存在颈肩、颈枕部疼痛等伴随症状。现代医学认为此病的病机复杂,尚存很大的争议,只能缓解部分临床症状,无法有效的治疗此病。我们在长期临床观察中发现颈源性眩晕的病因是由"多因素综合致病"引起的,因此在临床诊疗中应多角度综合的分析本病的发病机理,强调"病证统一,四法合用",并运用中药长期调理,能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并中药外敷与口服西药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颈源性眩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颈夹脊、百会、风池等穴结合并中药外敷治疗;对照组口服西比林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针刺并中药外敷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0.
<正>颈源性眩晕是临床最常见的眩晕证之一。本病是由于颈枕部或(及)颈肩部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所导致的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临床表现多以眩晕为主,其发生多与颈部和头部位置有直接关系,且多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减退、失眠、记忆力减退、偏头痛、走路不稳或足下踏空感,及视力、精神、发音、吞咽障碍,甚则引发脑萎缩痴呆及卒倒发作等。近3 a来,笔者用中医推拿治疗颈源性眩晕48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将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葛根汤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治疗耳源性、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耳源性、颈源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葛根汤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治疗,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胶囊、倍他斯汀针、山莨菪碱、盐酸地芬尼多片等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眩晕缓解时间、眩晕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1年内复发率等指标均显著好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77.14%),P 0.05。结论:葛根汤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治疗耳源性、颈源性眩晕的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2.
颈源性眩晕临床研究及手法治疗进展(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眩晕是人体空间定向障碍产生的一种运动错觉。颈源性眩晕顾名思义就是因颈源性因素引起的眩晕综合征。 颈性眩晕症状在临床十分多见,已引起学者们的普遍重视,早在1933年Dekley等就指出眩晕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关。1957年DennyBrown首先提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VBI)。郭世绂、赵定麟认为刺激椎动脉必然会同时影响交感神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寻颈源性眩晕的最佳疗法。方法:采用排针攒刺松解疗法及普通针刺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观察两种方法对本病的治疗疗效,并对患者进行两种方法的综合满意度调查。结果:排针攒刺组各项指标均优于普通针刺组。结论:排针攒刺松解疗法应是治疗颈源性眩晕的首选。  相似文献   

14.
浅谈颈源性眩晕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相关文献从颈源性眩晕的病因病机入手,探讨颈源性眩晕的诊断及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颈源性眩晕是以头晕、恶心呕吐及颈部不适为主症的一类病证,是临床眩晕就诊最常见的原因.笔者近年来采用腹针治疗颈源性眩晕30例,与传统电针疗法相比较,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患者均系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诊断标准参照1992青岛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拟定的诊断及分型标准[1],在排除内耳性眩晕及其他原因造成的脑供血不足[2]的基础上,并均经X线摄片或CT检查,以及脑血流图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确诊为颈源性眩晕.  相似文献   

16.
运用传统医学理论及现代医学理论探讨颈源性眩晕发病机制,介绍了旋转牵压法的操作方法,探讨了该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作用机理.认为旋转牵压法能明显改善颈源性眩晕的症状体征,疗效独特,易为患者接受,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牵引配合定位旋转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理。方法:将101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5例,应用牵引配合定位旋转法治疗;对照组55例,采用眩晕停加推拿治疗。结果:经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和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两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牵引配合定位旋转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医外治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于熏蒸治疗后根据体征及X线片所见,对112例颈源性眩晕患者行椎间关节关系调整及颈椎曲度重建,统计1个~3个疗程的近期疗效.结果:近期治愈率74.00%,显效率92.00%.结论:中医外治颈源性眩晕,在临床上有较高实用价值,值得深入研究和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9.
颈源性眩晕是眩晕的一个常见类型,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是由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其眩晕的发作与头颈的转动有密切的关系,笔者自2000年以来,采用透穴刺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有文献统计,40岁以上的颈椎病患者中,颈源性眩晕的发病率占30%左右,且有上升趋势,同时由于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给机械牵引和手法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此病给病人经济带来不小负担,且患者自身保健预防甚少.因此笔者除了采用针灸、轻柔的按摩治疗颈源性眩晕,还让患者自己捻揉耳垂的方法治疗并预防颈源性眩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