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64-SCTA)对颅内动脉瘤(CA)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4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CA患者的64-SCTA和DSA检查的影像资料进行对照分析。评价64-SCTA诊断优势,评价指标包括动脉瘤位置、形态的显示,以及对附壁血栓、钙化、动脉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的显示。结果34例患者,检出动脉瘤36个。其中囊性动脉瘤34个,梭形动脉瘤2个,对于cA的位置及形态64-SCTA与DSA诊断符合率达100%。64-SCTA可显示CA附壁血栓及钙化,对CA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显示良好。DSA对CA附壁血栓、钙化及CA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显示均不满意。结论64-SCTA可明确诊断CA,对CA的位置、形态、附壁血栓、钙化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显示清晰,可作为CA诊断及术前评估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c,BPH)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8月-2010年5月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BPH 80例,另选择正常前列腺15例为对照组。各组均行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检查,对比各组灌注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 BPH的TDC曲线为缓升型。BPH组的BF、PS、TT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TT、TTP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各级别BPH均呈现均匀灌注,四个灌注参数比较除BV外,BF、PS、MTT、TT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PH各级别间两两比较,BF、PS、MTT、TT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PHⅡ和BPHⅢ的BV值均明显大于BPHI组,BPHⅢ大于BPH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BV值的升高对BPH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灌注成像无法对BPH进行分级。  相似文献   

3.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临床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及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的价值。方法以31例初步诊断为疑似肠系膜上动脉病变或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全腹部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待获取扫描原始数据后,采用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图像的后处理,包括:三维最大密度投影(3D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并对扫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多螺旋CT血管成像均可使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清晰显示。其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症12例,包括"胡桃夹"综合征7例和十二指肠淤滞症5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3例,包括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1例和胸腹主动脉夹层累及肠系膜主动脉2例;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病变15例。结论 64排多螺旋CT血管成像可清晰观察到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周围血管的各种病变情况,对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及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在临床肠系膜上动脉病变的诊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排CT肝灌注成像评价肝癌介入治疗后病灶边缘活性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进行常规三期肝增强扫描及64排CT灌注成像。对获取灌注扫描所得图像自动生成时间-密度曲线(TDC),计算灌注参数。结果 TACE术后肝癌边缘活性灶与非瘤区肝组织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肝动脉指数(HAI)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与肝脏三期增强扫描相比,在病灶边缘活性判断上,64排CT肝灌注成像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 64排CT灌注成像在肝癌TACE术后病灶边缘活性灶评估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现代医院》2019,(11):1700-1702
目的对肝脏结节应用512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探析,以便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性依据。方法将2018年2月—2019年4月诊治的45例肝脏结节病变患者纳入研究,均先后行增强CT扫描、512层螺旋CT灌注成像检查,以病理活检结果为标准,分析和总结诊断结果。结果本组45例患者经病理学活检确诊,25例肝硬化结节,20例小肝癌病灶,增强CT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92. 0%、80. 0%,螺旋CT灌注成像病灶检出率分别为100. 0%、95. 0%,小肝癌病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肝硬化结节无明显差异(P> 0. 05);通过检测,小肝癌病灶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及肝动脉分数(HAF)均高于肝硬化结节(P <0. 01),而血管表面渗透面积(PS)、对比剂通过时间(MTT)及对比剂达峰时间(TTP)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 512层螺旋CT增强扫描和灌注成像在肝硬化结节中均有较高检出率,有着重要诊断价值,但后者在肝癌小病灶诊断中符合率高,同时肝脏BF、BV及HAF灌注指标可作为鉴别诊断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98例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冠脉造影(CAG)和冠状动脉血管CT(CTA)对患者冠脉主干及主要分支进行检查,记录两种检查各自的阳性、阴性结果。以CAG检查结果为标准,计算CTA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进行评价。结果两种检查均能较好地显示冠脉狭窄等病变情况,CTA检查的灵敏度为96.1%,特异度为78.0%,阳性预测值为94.3%,阴性预测值为84.2%。结论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较高,诊断灵敏度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冠状动脉病变的无创检查方法,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胸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天津津南医院收治的76例胸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记录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管腔狭窄的检出情况,并分析诊断价值。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冠状动脉病变阳性率及狭窄程度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2%、80.6%、95.0%、93.6%、84.4%。结论在胸痛患者中应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检出冠状动脉病变,判断管腔狭窄程度,对早期疾病诊断、临床治疗、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64排螺旋CT对20例脑动静脉畸形、2例脑静脉畸形、2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行CT血管成像检查。对扫描图像分别进行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及最大密度投影。结果 CT血管造影术(CTA)能显示脑动静脉畸形(AVM)的病变形态及准确部位,有效显示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血管巢。能清晰显示脑静脉畸形静脉血管的组成及引流静脉的数目和方向。但不能显示海绵状血管瘤的血管结构,对其诊断价值不大。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具有较粗大供血动脉或引流静脉、血管巢的脑血管畸形,对脑血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论64排螺旋CT肺血管成像结合多种图像后处理方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今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64例,选用不同的图像后处理方式,进行回顾性诊断分析。结果 64例患者的检出情况,在1级动脉MPR、MIP、VR三种处理方式无任何差别;在2-3级动脉血管MPR检出率较高,与MIP和VR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5级动脉血管MPR也高于MIP和VR,但是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PA诊断在诊断肺栓塞方面,结合多种图像后处理方式能增大疾病的检出率,有助于PE确切的疗效评价,做到疾病的早期诊断,可以显著地降低病死率,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双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探讨螺旋CT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总结本科18例临床可疑脑梗死、进行CT平扫、CT脑灌注检查和复查的住院病倒,对灌注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T脑灌注可在发病90min后即可显示出病灶区域血流灌注异常,对于CT平扫未见梗塞灶的患者可预示有无梗塞病灶存在、位置及范围;对于已有梗死灶形成的患者可预示病灶的发展趋势。统计学结果可作为诊断脑血流灌注异常的一种补充。结论CT脑灌注成像技术可超早期预示脑梗死灶及其发展趋势,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对诊断超早期脑梗死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腺癌的64层螺旋CT表现及对临床手术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癌双期扫描的CT征象,评估手术价值。结果:胰腺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并可通过胰周血管受累情况及远处转移情况对胰腺癌手术可切除性进行评价。结论:64层螺旋CT双期扫描能反映胰腺癌的血供特点,可作为诊断胰腺癌及其术前分期的首选方法,对胰腺癌的可切除性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扫描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或结肠镜病理证实的结肠癌患者的CT影像资料,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周围侵犯及远处转移情况,判断肿瘤分期。结果:36例患者中升结肠15例,横结肠7例,降结肠5例,乙状结肠9例。病变CT表现为病变段肠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或环形增厚,管腔内外软组织肿块,局部管腔不规则狭窄,增强扫描病变部位明显不均匀强化,可见周围浸润及转移征象。结论:64排螺旋CT扫描能够较准确地显示病变部位、与周围结构关系、有无邻近器官侵犯及有无远处转移,对结肠癌的诊断及分期有重要价值,为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螺旋CT扫描在喉癌及喉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喉癌及喉咽癌患者46例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实验证实为喉癌与喉咽癌,明确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21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检查,比较病理结果与螺旋CT对喉癌及喉咽癌的病理分期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结果。结果 CT对喉癌及喉咽癌的术前T分期结果与术后病理T分期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CT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检出率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21例淋巴结转移患者螺旋CT增强显示均可见淋巴结不同程度增大,18例患者淋巴结相互融合成团并呈现不规则、分叶状,淋巴结界限不清并与周围组织有粘连,中心可出现低密度坏死区或环样强化。结论 术前螺旋CT检查可准确评估患者病理分期,并且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较高,可用于指导临床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方案的选择,具有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扫描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2月-2013年4月肺隔离症患者24例,所有病例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并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24例患者中肺叶内型20例,占91.7%。其中发生于左肺下叶者20例,右肺下叶者4例。肺叶外型2例,占8.3%。结论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时间短,图像显示清晰,有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供选用,能发现供血动脉及较小的病灶,对肺隔离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对食道癌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2012年6月-2013年12月经手术治疗并病理活检证实的38例食道癌患者的MSCT多平面重建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病变部位、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果:MPR的图像可多角度、多方位清楚地显示食道癌的部位、大小、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以及局部、远处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脏器的转移情况,与临床手术所见符合率高。结论:MSCT的MPR技术对食道癌患者的术前评估具有重要的价值,应作为术前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辅助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7月来本院治疗的90例肺部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选择同时期本院健康体检者90例(健康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诊断与血清标志物检测,对比患者多层螺旋CT诊断、肿瘤标志物及联合诊断准确率、敏感性以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论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加动态增强扫描在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CT室近2年来诊断的31例周围型小肺癌(SPLC)患者进行回顾,并统计分析。结果: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薄层扫描加动态增强扫描在分叶征(x2=6.331,P=0.012)、细支气管气相(x2=4.048,P=0.044)、血管集束征(x2=4.865,P=0.027)、短毛刺征(x2=16.452,P=0.000)显示率明显高于平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胸膜凹陷征(x2=0.706,P=0.401)、棘突征(x2=1.038,P=0.308)、空泡征(x2=0.540,P=0.463)显示率较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加动态增强扫描在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0例前列腺癌(PCa)骨转移患者DWI和ADC图表现,分别测量前列腺癌、骨转移灶和正常骨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同位素全身骨显像检查。结果:30例PCa骨转移患者MRI共检出骨盆转移灶57个,PCa癌灶和骨转移灶在DWI上呈高信号影。前列腺癌、骨转移灶和正常骨的ADC值分别为(0.930±0.091)×10^-3 mm2/s、(0.926±0.110)×10^-3 mm^2/s和(0.218±0.098)×10^-3 mm^2/s。PCa骨转移灶的ADC值明显高于正常骨(t=3.081,P〈0.05),但与PCa癌灶的ADC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09,P〉0.05)。结论:DWI有助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螺旋CT肋软骨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螺旋CT肋软骨成像方法及在诊断肋软骨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肋软骨病变组及200例对照组进行CT容积扫描,层厚1~7mm,层距1~2.5mm。将所有原始图像进行低对比及高对比薄层重建,然后将重建图像分别导入CT3D工作站进行MPR、MIP、SSD等方法重建,比较各种技术图像显示肋软骨的能力,并对肋软骨病变进行分析和记录。结果228例受检者的CT扫描图像经过MPR、MIP、SSD处理后均能显示出肋软骨,其中以MIP、SSD的效果较好;28例病变组中,发现肋软骨损伤13例,肋软骨炎9例,肋软骨畸形6例。结论螺旋CT图像能很好地显示肋软骨,为在活体上研究肋软骨形态学开创了一条全新途径,是一种无创伤性研究肋软骨疾病的最佳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