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调查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现状,初步探讨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分层抽样法抽取兰州市部分幼儿园大、中、小班3~6岁学龄前儿童1 292名;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5.63%,男童和女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1.71%和8.94%,男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P0.05)。不同年龄组女童学习问题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男童学习问题、心神障碍、多动-冲动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多动-冲动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非母乳喂养儿童多动指数异常率高于母乳喂养儿童(P0.05)。结论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值得关注,不同人群心理行为问题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沙井街道学龄前期的儿童心理行为特征,以便对儿童心理咨询提供科学根据。方法:编制儿童心理行为调查表,通过整群抽样对4024名学龄前儿童(其中男童2024名,女童2000名)进行儿童心理行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结果:学龄前期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52%,男童行为发生率(14.62%)高于女童(10.40%),男女心理行为发生在性别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行为问题前三位因素男童依次为攻击、多动、抑郁,女生依次为攻击、分裂、体诉。儿童行为问题主要与家庭状况、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有关。结论:学龄前期儿童心理行为问题高发生率现状与多因素有关,家庭、学校、医院、社会等应共同关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六安市3~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状况并研究与隔代教养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2013年5-8月对六安市5县3区1 055名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测查,由父母(或幼儿园老师、村医)填写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版),并设计教养人一般情况调查表,其中父母问卷有48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这48条可归纳为6个因子: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并与1978年常模进行比较。结果:发放问卷1 055份,回收合格问卷1 003份,问卷回收率为95.1%。不同年龄组男童、女童各行为因子评分与常模比较,得出六安市3~6岁学龄前儿童、男童、女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7.32%、27.45%、27.15%,男童、女童在行为因子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心身障碍、焦虑、多动指数的检出率分别为34.3%、34.7%、59.5%、0.7%、1.46%、9.12%。隔代教养与父母教养组儿童在不同年龄组其行为问题检出率不同,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六安市3~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儿童行为因子表现不同;隔代教养与父母教养组儿童在不同年龄组其行为问题检出率不同;隔代教养对3~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无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丽水市区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2~3岁),对丽水市区856名2~3岁儿童进行调查。【结果】2~3岁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11.10%,男童11.82%,女童10.34%;2岁11.44%,3岁10.79%;睡眠、躯体不适、攻击性、破坏、社交退缩因子随年龄增加而下降,但年龄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睡眠、攻击性、破坏因子男童检出率均高于女童,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为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儿童心理卫生保健,采取综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龚研宁  吴清  俞红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3):1845-1848
目的:了解佛山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及行为问题的内容,探讨对学龄前儿童早期心理干预的效果,减轻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危害。方法:使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4~5岁540名儿童进行基线调查后,对整个社区的儿童分完全干预和有限干预两组进行了心理干预,并调查干预1年后的效果。采取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behaviorchecklistCBCL)和忻仁娥制订的中国常模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4~5岁儿童行为问题总粗分阳性率男童为19.5%,女童为18.5%。行为问题前3位因子男孩依次为违纪、攻击、抑郁,女孩为多动、分裂、攻击。干预后儿童行为问题阳性率明显低于干预前,总粗分排序从低到高依次为完全干预组、有限干预组和干预前,方差分析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早期心理干预可以取得明确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6.
湛江市900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湛江市900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状况。方法分层随机抽取湛江市900名3~6岁学龄前儿童并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对其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本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5.78%;其中男童8.00%,女童7.7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在品行问题、冲动-多动及多动指数方面得分方面高于女童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6岁组儿童焦虑因子得分明显高于3~5岁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严重,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湛江市900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状况。方法分层随机抽取湛江市900名3~6岁学龄前儿童并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对其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本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5.78%;其中男童8.00%,女童7.7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在品行问题、冲动-多动及多动指数方面得分方面高于女童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6岁组儿童焦虑因子得分明显高于3~5岁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严重,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芜湖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现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0年5—7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芜湖市1县1区共2123名学龄前儿童,采用安徽省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制作的“学龄前儿童健康与行为记录表”对其进行心理行为问题相关问卷调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结果:2123名学龄前儿童中,检出心理行为问题儿童201人,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47%。其中,男童检出130人,检出率为11.82%;女童检出71人,检出率为6.94%,男女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14,P<0.01)。2123名学龄前儿童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冲动指数检出率分别为1.41%、4.95%、3.91%、0.28%、0.05%、0.9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童(OR=1.797)比女童发生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风险更高,3岁前主要代养人为非父母的儿童(OR=1.347)比主要代养人为父母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风险更高;每日学习时间≥1 h是学龄前儿童(OR=0.595)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芜湖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男童比女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更高,应高度重视并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9.
3~4岁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与行为问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泰兴市城区3~4岁儿童血铅水平及行为问题的现状,探讨铅中毒对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原子吸收法对城区15所幼儿园2300名3~4岁新入园儿童进行血铅检测,采用Achenbach(CBCL)量表对儿童行为进行评估。结果城区3~4岁儿童铅中毒率为27.78%;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4.87%;铅中毒组CBCL总分明显高于血铅正常组;铅中毒组行为问题发生率为25.04%,血铅正常组为10.96%,差异有显著性(P<0.01);男童铅中毒组行为问题发生率为29.63%,正常组为11.41%(P<0.05);女童铅中毒组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8.39%,正常组为10.51%(P>0.05);女童铅中毒组攻击因子检出率高于正常组(P<0.01),男童铅中毒组违纪因子和多动因子检出率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血铅水平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有密切关系;男童铅中毒比女童铅中毒更易出现行为问题;建议对有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常规开展血铅测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上海市徐汇区学龄前儿童高血压与肥胖之间的关系,拟定学龄前儿童高血压和肥胖的综合防治方案。方法选取2017年3-11月上海市徐汇区43家托幼机构的9 753名在园儿童纳入研究,测量儿童血压及身高、体质量。结果上海市徐汇区学龄前儿童肥胖检出率为5. 40%(527例),其中男童7. 11%(361名),女童3. 55%(166名)。男童与女童肥胖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学龄前儿童高血压检出率为3. 24%(316名),其中男童为3. 68%(187名),女童为2. 76%(129名)。男童与女童高血压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肥胖儿童中,高血压患病率为10. 63%(56例);非肥胖儿童中,高血压患病率为2. 82%(260例)。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学龄前儿童高血压与体质量有关。结论学龄前儿童肥胖和高血压的综合防治方案:每年监测血压,早发现、早治疗;通过饮食、运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等措施控制儿童体质量,延缓BMI上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上海市区学龄期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学龄期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和依据。方法 按照受教育程度分组分层抽样,选取上海市4个区11所小学共2 446名儿童,使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和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对其情绪和行为问题进行评定。结果 上海市7~12岁学龄期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阳性检出率为4.7%~25.9%,其中困难总分检出率为9.6%,男生注意多动不能问题的检出率高于女生(P<0.05),女生同伴交往问题的检出率高于男生(P<0.05),不同年级儿童在SDQ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同伴交往和总的困难问题上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在PSQ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上得分均高于女生(P<0.001)。除焦虑和身心障碍,各年级儿童在SDQ和PSQ各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与其他家人关系密切、与父亲关系密切、过分溺爱和粗暴打骂的教养方式。结论 不同性别、年级的儿童存在不同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不同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存在不同的影响因素,预防和干预时应加以区别和侧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15—2019年上海市徐汇区4~18岁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流行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全区视力不良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10所幼儿园、3所小学和2所中学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视力检查和人口学资料调查,采用趋势性卡方检验描述视力不良的发展趋势。结果5年共筛查29613人次,2015—2019上海市徐汇区4~18岁视力不良检出率2015年为41.08%,2018年为50.59%,呈现逐年增长趋势(χ2趋势=127.45,P<0.05)。高中阶段视力不良检出率为86.72%,幼儿园视力不良检出率为11.95%,视力不良检出率随年级升高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7237.84,P<0.05)。4~18岁儿童青少年总的视力不良检出率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93,P<0.05)。4~6岁秋季出生的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9.29%,低于其他3个季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1,P<0.05)。结论徐汇区4~18岁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检出率呈现较高水平,视力发展状况严峻。为预防视力不良的发生与发展,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和家长应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习惯和意识,采取合理措施,抑制视力不良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柳州市城区2~3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2~3岁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问卷)对柳州市城区2014年6-8月参加入托体检的2~3岁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2 208例2~3岁儿童行为问题的总检出率为35.91%,2岁组儿童行为检出率(41.88%)高于3岁组(33.38%)(χ2=14.531,P0.05),男童行为问题检出率(35.49%)与女童(36.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5,P0.05)。各项行为因子检出率最高是攻击行为,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474,P0.05),但在性别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χ2=0.140,P0.05)。结论柳州市城区2~3岁儿童行为问题较突出,因此,有必要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关注度,加强早期综合发展教育,制定有针对性的儿童心理卫生保健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北京市通州区儿童行为问题现状。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2019年北京市通州区1180名6~16岁儿童进行调查,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结果6~11岁组男孩活动能力异常率高于女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39,P=0.011),12~16岁组男孩社交能力异常率高于女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34,P<0.001);6~11岁组男孩强迫性、体诉(检出率均为1.84%,5/272),女孩抑郁、性问题、攻击性(检出率均为1.71%,5/293),12~16岁组男孩体诉、分裂样、攻击性、多动(检出率均为1.98%,5/253),女孩焦虑强迫、抑郁退缩、违纪、攻击性、残忍(检出率均为1.93%,7/362)等方面表现突出;有行为问题儿童在活动能力(t=-44.264,P<0.001)、社交能力(t=-36.274,P<0.001)方面均差于无行为问题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59%,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独生子女、性格、和父母关系是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独生子女(OR=1.753,95%CI:1.014~3.031)、性格内向(OR=2.725,95%CI:1.482~5.010)是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和父母关系和睦(OR=0.076,95%CI:0.019~0.296)是儿童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结论儿童期行为问题突出,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是否独生子女、性格和父母关系,建议相关部门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onstitute health impairments with major implications regarding individual wellbeing as well as daily and social functioning. In addition, these problems often burden the social partners of the individual. Within the German Health Interview and Examination Survey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KiGGS), the parents of 14478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ged 3-17 answered the 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SDQ) which assesses behavioral problems and strengths in the areas emotional problems, hyperactivity, behavioral problems, peer problems and prosocial behavior.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Total Difficulties Score (SDQ) 11,5 % girls (G) and 17,8 % boys (B) are classified borderline or abnormal, respectively. 92,5 % (G) and 86,3 % (B) display an adequate pro social behavior. Most prevalent problem areas are behavioral problems (G = 11,9 %, B = 17,9 %), emotional problems (G = 9,7 %, B = 8,6 %) and hyperactivity problems (G = 4,8 %, B = 10,8 %). The test-data of approximately 8,1 % of the respondents with high socio-economic status (SES), 13,4 % of those with middle SES and 23,2 % of those with low SES hinted at mental health problems. Migrants are more frequently affected than non-migrants. Results point at the need for early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commencing mental health problems. Especially the noneasily accessible groups like those with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 or migrants have to b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学生行为问题与数学能力的关系,为发现儿童行为问题及提高儿童数学学习技能提供参考。方法用分层及整群抽样法,抽取武汉市824名6~11岁小学生,采用“Achenbach(CBCL4-16岁家长用)量表”及“中国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测试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行为问题儿童检出率为19.54%,其中男生为21.70%,女生为17.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男生CBCL平均总分显著高于女生;有无行为问题儿童数学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数学能力与行为问题的部分因子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生组中攻击性、多动2个因子进入模型,女生组中多动、体诉、抑郁、攻击性4个因子进入模型。结论有针对性地矫正儿童行为问题对提高儿童数学能力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目前江苏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现状及其与家庭养育环境的关系,为早期干预儿童行为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横断面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江苏省南京、南通、镇江、宿迁、盐城5个城市的1 190名4~6岁学龄前儿童,应用“4~16岁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3~6岁幼儿家庭养育环境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7.81%,“躯体体诉、攻击”2个行为因子检出率存在性别差异;不良家庭养育环境的检出率为13.11%,“环境气氛”检出率存在性别差异;不同家庭养育环境下行为检出率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影响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养育环境因子主要为忽视干涉惩罚和环境气氛。结论 家庭养育环境对学龄前儿童行为影响显著,建立良好的家庭养育环境对促进学龄前儿童行为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We studied the long-term cumulative effects of two common indices of childcare—the total number of hours of non-maternal care and the mean hour-weighted child-to-caregiver ratio per caregiving situation—on mental development and socioemotional adjustment from birth to 4.5 years old in a non-risk middle-class sample of girls and boys after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child (gender and sibling status), maternal (education and concepts of child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election (socioeconomic status [SES] factors. Childcare indices did not differ in girls and boys year by year. Children experienced less non-maternal care in their first year of life, but afterward children encountered more children in their caregiving situations in proportion to the number of caregivers. At age 4.5 years, girls scored higher on cognitive and language measures than boys, and boys exhibited more externalizing problem behaviors than girls. Hours of non-maternal care were not a predictor of mental development or socioemotional adjustment; however, the child-to-caregiver ratio was. For cognitive outcomes, the ratio exerted a positive effect on children from higher SES backgrounds versus no effect on children from average or lower SES backgrounds. For behavioral adjustment outcomes, a higher ratio was associated with fewer behavioral problems in girls and more behavioral problems in boys. Different basic indices of childcare appear to have different long-term cumulative effects for different domains of development in girls and boys.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解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现状及特点。方法以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70所幼儿园7756例2~6岁儿童为对象,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筛查行为问题。结果2~3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7.90%,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1),均以攻击性因子的检出率最高;4~6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7.65%,性别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男童前三位的行为问题依次为分裂样、强迫性和违纪,女童为性问题、社交退缩和多动/分裂强迫。结论预防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应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儿童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