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自发再通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冠状动脉自发再通(spontaneous recanalization,SR)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观察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09年1月~2010年8月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STEMI患者,根据心肌梗死溶栓临床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为自发再通组(急诊造影血流TIMI 2~3级)和非自发再通组(急诊造影血流TIMI 0~1级),分析其临床及造影特点,并探究SR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入选208例患者,其中53例(25.5%)为SR。SR组与非SR组在年龄(59±13岁vs 62±12岁,P=0.449)、性别(P=0.125)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尿酸(305±97μmol/L vs 344±105μmol/L,P=0.003)和血糖(6.54±3.09 mmol/L vs 7.98±3.90 mmol/L,P=0.005)水平SR组较非SR组明显较低。多因素分析显示,尿酸(OR=1.007,95%CI 1.002-1.012,P=0.015)、血糖(OR=1.203,95%CI 1.034-1.400,P=0.003)是SR的独立预测因素;SR组的病变更倾向于梗死相关血管(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IRA)远端(OR=0.140,95%CI 0.041-0.477,P=0.001);前降支更容易自发再通(OR=0.200,95%CI 0.081-0.496,P=0.001)。结论 SR在STEMI患者中较为常见,生化指标和病变部位与SR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无创法评价心肌再灌注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AMI溶栓治疗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溶栓后90 min血浆肌红蛋白(Mb)浓度与溶栓前血浆Mb浓度比值≥2.4或心电图ST段回落≥50%定义为成功再灌注(阳性).上述两项指标均阳性为完全再灌注,仅一项阳性为部分再灌注,两项均阴性为无再灌注.再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完全再灌注(TIMI 3级)、部分再灌注(TIMI 2级)、无再灌注(TIMI 0~1级).对无创法和介入法进行一致性检验.共入选45例患者.结果 无创法和介入法评价心肌再灌注经一致性检验,符合率为84.4%,Kappa=0.75(P<0.01).结论 心电图ST段回落和血浆Mb浓度变化两项指标合用可提高评价心肌再灌注准确性,和介入法有很高的符合率,简便易行,且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本文旨在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静脉溶栓疗效。方法 对60岁以上AMI患者201例,静脉溶栓治疗组86例,与未溶栓组115例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溶栓组再通率36%,而溶栓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升高,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发生例数明显减少。结论 溶栓治疗有益老年AMI患者的临床预后,但延迟溶栓治疗时间和老年人冠状动脉复杂病变可能影响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旨在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静脉溶栓疗效.方法对60岁以上AMI患者201例,静脉溶栓治疗组86例,与未溶栓组115例进行比较.结果观察溶栓组再通率36%,而溶栓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升高,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发生例数明显减少.结论溶栓治疗有益老年AMI患者的临床预后,但延迟溶栓治疗时间和老年人冠状动脉复杂病变可能影响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无创法评价心肌再灌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AMI溶栓治疗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溶栓后90min血浆肌红蛋白(Mb)浓度与溶栓前血浆Mb浓度比值≥2.4或心电图ST段回落≥50%定义为成功再灌注(阳性)。上述两项指标均阳性为完全再灌注,仅一项阳性为部分再灌注,两项均阴性为无再灌注。再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完全再灌注(TIMI3级)、部分再灌注(TIMI2级)、无再灌注(TIMI0~1级)。对无创法和介入法进行一致性检验。共入选45例患者。结果无创法和介入法评价心肌再灌注经一致性检验,符合率为84.4%,Kappa=0.75(P〈0.01)。结论.心电图ST段回落和血浆Mb浓度变化两项指标合用可提高评价心肌再灌注准确性,和介入法有很高的符合率,简便易行,且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溶栓后即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首次AMI患者 94例 ,发病时间均在 12h以内。 36例接受溶栓联合PCI治疗 ,5 8例接受直接PCI治疗 ,并于PCI术后 1周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测定心肌梗死面积 ,了解二者对AMI患者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自发病至PCI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显示 :溶栓后即刻PCI组PCI术前梗死相关动脉TIMI 3级血流者明显较直接PCI组多 ;溶栓后即刻PCI组介入治疗成功率高 ,且术后TIMI 3级血流者多于直接PCI治疗组 ;PCI术后 1周时溶栓后即刻PCI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小于直接PCI组 ;两组比较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溶栓后即刻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 ,早期再通率高 ,心肌梗死面积小 ,更有利于保护心室功能 ,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后出现的特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48例AMI患者经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示TIMI血流3级,其中26例为溶栓治疗后和22例为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患者.结果再灌注后有38例(79%)出现一过性低血压; 有40例(83%)患者出现心律失常;43 例(90%)患者胸痛迅速缓解,同时有8 例(12%)患者在再灌注后胸痛突然加重;9例(18%)出现一过性ST段抬高. 结论血管再通过程中病人可出现一过性胸痛加重;一过性低血压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ST段反常性抬高可能是心肌再灌注的指标;由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溶栓后持续心电监护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已成为早期心肌血流再灌注的重要措施.我院从1995.1~1998.12,采用广东天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尿激酶(商品名天普洛欣UKTP)溶栓治疗老年AMI57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已成为早期心肌血流再灌注的重要措施。我院从1995.1-1998.12,采用广东天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尿激酶(商品名天普洛欣UKTP)溶栓治疗老年AMI57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PCI对急诊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波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3):3460-346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急诊治疗效果。方法研究组患者60例实施急诊PCI治疗,对照组患者60例均行非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发生心绞痛、心衰、心源性死亡、再灌注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治疗AMI具有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提高预后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8例AMI患者采用早期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静脉再通溶栓治疗,并与68例AMI患者的常规治疗作对照。观察溶栓治疗患者的再通情况及其溶栓后24小时内T波倒置对判定冠脉再通的意义。结果尿激酶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66.2%和16.2%,两组再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越短,再通率越高。结论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疗效,降低死亡率。ST-T改变和T波倒置具有判断闭塞冠脉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6例,按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治疗组在常规标准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替罗非班治疗,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0 μg/kg,继之以0.15μg/(kg·min)静脉泵入24 ~ 48 h,对照组采用常规标准治疗.比较两组术后60 min心电图ST段回落率,冠状动脉血流TIMI分级,术后4周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死亡)及出血发生情况.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 治疗组术后60 min ST段完全回落45例(93.8%,45/48),对照组为35例(72.9%,35/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血管TIMI血流≥3级的发生率治疗组为95.8%(46/48),对照组为75.0%(36/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中应用替罗非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梗死相关血管(IRA)自溶(SI)的假象,探讨自溶假象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观察56例考虑梗死相关血管(IRA)自溶(SR)而未予静脉溶栓治疗,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STEMI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分成自溶组(TIMI≥2级)和非自溶组(TIMI 0~1级),分析自溶假象对左心室功能及临床转归的影响.结果 经冠脉造影证实非自溶18例,占总例数32.1%,该类患者并发症多,预后差.结论 自溶假象是影响STEMI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8例AMI患者采用早期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静脉再通溶栓治疗,并与68例AMI患者的常规治疗作对照。观察溶栓治疗患者的再通情况及其溶栓后24小时内T波倒置对判定冠脉再通的意义。结果尿激酶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66.2%和16.2%,两组再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越短,再通率越高。结论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疗效,降低死亡率。ST-T改变和T波倒置具有判断闭塞冠脉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康银玲 《现代保健》2014,(20):49-51
目的:探讨脑保护剂依达拉奉注射液的药物后处理是否对急性心肌缺血溶栓后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有溶栓适应证且行静脉内选择性尿激酶溶栓治疗的1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82例和对照组78例。观察组在溶栓前以及治疗后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0.9%氯化钠溶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共14 d。对照组用等量安慰药静脉滴注。所有患者进行心电及血流动力学监测,观察比较ST段再抬高、再灌注心律失常及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情况。冠脉CT测定血管再通情况及4周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ST段再抬高、再灌注心律失常及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血管再通率6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7%,4周病死率1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室性早搏、窦性阻滞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急性缺血的心肌,在再灌注前注射依达拉奉注射液进行药物后处理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效清除氧自由基,提高机体抗氧化应激的能力。溶栓前以及治疗后给药对急性缺血性心肌的保护效果显著,依达拉奉注射液可能是一种新的心血管临床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疗效和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无溶栓禁忌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应用国产尿激酶150万U加生理盐水100ml,〈30min静脉滴完,溶栓后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结果溶栓治疗冠状动脉再通率为68.0%;再通率与发病距溶栓的时间有关,发病距溶栓〈6h再通率达75.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疗效确切,仍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尿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中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嚼服阿斯匹林0.3g,尿激酶150万U用100ml生理盐水溶解,30min内滴入,6h后低分子肝素钙5000U,1次/12h,皮下注射。结果治疗后再通229例(70.03%),未通98例(29.97%)。死亡21例(6.42%)。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应尽早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再通率70%以上,适合在基层医院应用及推广,但同时应注意及时防治各种并发症、合并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优化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围溶栓期用药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急诊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2例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30例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优化的AMI患者围溶栓期用药护理,观察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溶栓期间的低血压或低心率发生率、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且HAMD和HAMA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开展优化的AMI围溶栓期用药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天数,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及其对再通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0年1月急诊连续收入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146例,分为四组:急性心肌梗死未于预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未开通组22例,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绀30例,急诊溶栓开通组38例。测量入院或干预后90min内的血清脂肪酸结合蛋白,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其浓度。结果四个研究组中急性心肌梗死与溶栓后未开通组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组与急诊溶栓开通组的脂肪酸结合蛋白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其余各组两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下面积为0.889,诊断准确率为84.44%。结论随着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的再通,心肌存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清中脂肪酸结合蛋白明显增高;以脂肪酸结合蛋白为溶栓后冠状动脉再通的指标准确性较好,有望成为判断再通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