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鼓窦炎多见于1岁半以下的乳幼儿,常为急性中耳炎的严重并发症,少数可因乳突外伤,相邻组织骨髓炎蔓延所致,甚至可原发于血行感染。患儿喂养不当体弱或致病菌毒力强时,可促使鼓窦及其周围病变蔓延成骨膜炎、骨炎,造成骨质破坏、结缔组织增生、肉芽生长,形成骨髓炎灶,酿成严重后果。近十年来,鼓窦炎复发病例增多,其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均具特色。因此,作者对本病作了重新分类并提出了治疗原则。一、显性鼓窦炎:典型病例见于营养正常、患急性中耳炎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的乳幼儿。发病后7~12天再次出现烦燥不安,高烧达38~ 相似文献
2.
李寿萱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1,(6)
上颌窦炎为儿童罹患上呼吸道感染时常见的并发症,多数病例不经专科诊治可以缓解,但从临床和预后的观点来看,确定某一鼻窦有无分泌物潴留是值得注意的,分泌物潴留往往是表示引流障碍而使感染的分泌物存留于窦内,儿童这种隐匿的亚急性上颌窦炎症在其未转为慢性疾患前应当治疗和随访。目前为探测上颌窦内有无残存液体的方法尚有一定的缺点,上颌窦诊断性穿刺对儿童来说是 相似文献
3.
患儿,男,18个月。因右耳后反复肿胀、流脓4个月人院。患儿于人院前4个月无诱因出现右耳后肿胀,伴发热,应用抗生素静脉滴注及脓肿切开引流后好转。3个月前右耳后再次肿胀,应用抗生素静脉滴注及脓肿切开引流后肿胀消退。体检:一般情况可。右侧耳廓正常,外耳通畅,鼓膜完整,标志清楚。 相似文献
4.
隐匿性中耳炎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隐匿性中耳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隐匿性中耳炎的诊治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月~2005年12月经手术治疗和病理证实的15例隐匿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病因及临床特点.结果 所有病例无明显耳漏病史,鼓膜和外耳道局部无明显阳性体征发现,3例急性发作时有鼓膜充血,1例伴鼓膜穿孔及脓液搏动.听力损失多为传导性聋.颞骨CT扫描示病变主要集中在上鼓室和鼓窦,4例病变充满乳突气房及鼓室、鼓窦.主要症状为听力渐进性下降、头闷痛、耳闷堵塞感及耳鸣等.术中探查中耳气房内有肉芽组织10例,其中4例伴有积液及胆固醇肉芽肿;另2例为胆脂瘤病变.手术主要是清除病变,解除引流通道的阻塞并一期行鼓室成形术.术后随访6个月~5年,病变无复发,听力平均提高16.3 dB.结论 应提高对隐匿性中耳炎的认识,对不明原因的听力下降及局部胀痛不适者应行纯音听力测试、声导抗检查及高分辨率颞骨CT扫描.高分辨率颞骨CT扫描可作为诊断隐匿性中耳炎的主要手段,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付田田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23,(1):19-21
目的 分析在喉癌患者诊断中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意义。方法 遴选本院治疗的57例喉癌患者为对象实施研究,全部患者诊疗资料均完整保存,研究起止时间段为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全部患者均通过病理检查确诊为喉癌,研究过程中均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病理检查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符合率、漏诊率、特异性、灵敏度,同时对于诊断情况进行分析,应用“χ2”实施统计学处理。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符合率低于病理检查,漏诊率高于病理检查,数据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灵敏度为82.63%,特异度为90.29%;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声门型12例,声门上型15例,声门下型14例,声门旁型16例。结论 在喉癌的诊断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可有效观察肿瘤周边组织情况、肿块与颈部血管关系、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具有操作简单、经济、准确性高、可重复性理想等优势,可为临床诊断恶性占位性病变提供重要参考,具有独特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听性稳态诱发反应在听力异常婴儿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政敏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9):648-652
目的听性稳态诱发反应(auditory steady—statere sponse,ASSR)新技术与视觉强化测听(vision reinforcement audiometry,VRA)阈值的相关性分析研究,探讨听神经病症侯群及其鉴别诊断。方法10例(20耳)对照组,年龄6~12个月,测得ASSR和VRA的正常阈值。16例(26耳)异常听力组患儿(年龄在3~6个月),根据其所患疾病分为3个亚组:Ⅰ组为早孕感染组5例(8耳),Ⅱ组为窒息缺氧组5例(10耳),Ⅲ组为高胆红素血症组6例(8耳),检测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听性脑干反应(ABR)潜伏期、肌反射值与ASSR和VRA及其相关性结果对照。结果Ⅰ组中2例次(2耳次)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5例次(8耳次)DPOAE消失,4例次(6耳次)ABR波Ⅰ潜伏期延长、Ⅰ—Ⅴ波间潜伏期缩短,3例次(6耳次)500Hz和1000Hz的镫骨肌反射正常,2例次(2耳次)镫骨肌反射阈偏高,初步推测单纯耳蜗性病变,排除听神经病可能,测得ASSR平均估计阈值与VRA平均阈值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0.95~0.98)。Ⅱ组中4例次(8耳次)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消失,其中1例次(2耳次)ABR波Ⅰ、波Ⅲ、波Ⅴ消失和肌反射消失,3例次(5耳次)ABR波Ⅰ消失和波Ⅲ及波Ⅴ潜伏期延长,以及肌反射消失。2例次(3耳次)Ⅰ-Ⅲ波间潜伏期延长,肌反射也消失。推测可能为听神经病症侯群(耳蜗至脑干下听觉传导通路受损)伴有耳蜗功能障碍,测得ASSR平均估计阈值与VRA平均阈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72~0.84)。Ⅲ组中6例次(8耳次)DPOAE存在,4例次(5耳次)ABR波Ⅰ、Ⅲ、Ⅴ和肌反射消失,2例次(3耳次)Ⅰ—Ⅴ波间潜伏期延长,镫骨肌反射阈正常偏高,初步分析推测为听神经病症侯群病损在脑干以上,测得ASSR平均估计阈值与VRA平均阈值具有很弱的相关性(r=0.43~0.64),ASSR阈值和VRA阈值不一致,进一步说明这组的病损应该在脑干或皮层。3个亚组的每个频率(0.25、0.5、1、2,4kHz)平均ASSR和VRA阈值差值比较,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F检验,P〈0.05、P〈0.01、P〈0.01、P〈0.05、P〈0.05)。结论通过ASSR阈值和VRA阈值相关性技术研究或许可提供诊断及鉴别诊断在各种频率听力障碍婴儿的听神经病症侯群(病变高位)、听神经病症侯群伴有耳蜗功能障碍(病变低位)以及单纯耳蜗性病(非听神经病)。 相似文献
7.
8.
戴德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1993,(3)
对218例(431侧)上颌窦炎患者同时行A型超声波探测及鼻窦X线摄片检查,比较此两种检查方法的上颌窦穿刺符合率,结果P<0.01,表明A型超声波对上颌窦炎的X线诊断片较X线摄片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郭特鎏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1,(2)
儿童常发生上颌窦炎,因临床特征不如成人明显故诊断困难。鼻窦放射和超声波检查亦不能提供肯定的诊断。透照法是基于脓液的吸光性降低了上颌窦的透光度而诊断上颌窦炎的一种诊断方法。作者对照研究了该方法的临床价值。受检者为52例3~9岁慢性脓性鼻炎病儿。放射学检查上颌窦不透光而行上颌窦穿 相似文献
10.
CT扫描在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T扫描在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病理确诊为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的CT扫描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25例病理确诊为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病例中,19例CT扫描结果表现为上颌窦腔内团块状或线样钙化斑;4例表现为上颌窦腔内不均匀的密度增高影,未见钙化斑及明显骨质破坏;2例CT表现为上颌窦腔内密度增高影,部分上颌窦壁骨质吸收、破坏或增生硬化,内侧壁多见。结论CT扫描在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中具有特异性,且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寿萱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7,(2)
瓦氏位是Waters & Waldron对枕颌位修改而奠定的,它可避开岩骨的掩蔽,被认为是最好的上颌窦投照位置。但自那时超,对其评价迄有争议。为此作者作了下述研究。分三部分进行:(1)正常成年人100名,每人照相两次,一次任由一位不太了解此项研究计划的医生拍照,另一次是按照严格要求的最佳技术拍照,两者进行比较。(2)通过临床、细菌学和超声波探测确诊为慢性上颌窦炎的成年患者100例,照瓦氏位相。(3)27例患者35窦(8例为双侧上颌窦炎)的手术所见与X线相对比,窦粘膜均作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X线相对窦内病变预报的准确性。结果:(1)正常人两次照相的结果表明,透光度降低(阴影或部分混浊)在最佳技术条件的照片中占34%,而在任由医生所拍照片中却达74.5%,且有错 相似文献
12.
林尚泽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5,(4)
由2个相互不通的腔构成上颌窦的畸形非常罕见,而当双腔之一罹患炎症时,诊断困难,唯有靠CT片才能确诊。作者治疗1例如下。女,32岁,因头昏、畏光,左上颌部疼痛,放射到左眼1.5月就诊口腔科,拔除左上颌第二磨牙后获短时改善,旋又复现疼痛。转耳鼻喉科诊为左急性上颌窦炎,经2次诊断性穿刺均未发现分泌物,冲洗时疼痛强烈。检查见鼻粘膜粉红色,通气好,鼻道无积涕。左眶下孔处明显压痛。CT 相似文献
13.
婴儿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是指不伴有鼓室和乳突急性感染症状和体征的中耳积液。分泌性中耳炎在婴儿中有很高的发病率,被认为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有50%以上的婴儿会在生命的第1年内患分泌性中耳炎。其中大部分患者会在3个月内自愈,但有30%-40%的患者呈复发性病程,5%~10%的发作持续1年或1年以上。婴幼儿时期的分泌性中耳炎可导致听力损失及后遗症,影响语言学习,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越来越受到广大耳鼻喉科医生及听力学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超声和CT联用对咽旁肿瘤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提高咽旁间隙肿瘤诊断率的方法,方法性分析超声和CT联合诊断25例咽旁肿瘤的临床,结果术前诊断与术后诊断的符合率在92%;二者结合能全方位示肿瘤的形态,及性质,协且选择手术进路。结论二者联用对此类肿瘤的诊断有着互补作用,因此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联合鼻内镜检查对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CT初步诊断为真菌性上颌窦炎的患者184例,再结合鼻内镜检查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单纯CT、CT联合鼻内镜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的准确率,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者的准确率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单纯CT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的准确率为75.8%,CT联合鼻内镜检查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的准确率为93.0%,CT联合鼻内镜检查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的准确率比单纯CT检查高17.2%,两者之间的准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对于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具有重大价值,CT与鼻内镜联合诊断提高了真菌性上颌窦炎诊断的准确率,对临床诊治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例1女,53岁。因右侧鼻塞、发于,流脓涕,涕中带血半年,伴鼻面部麻木、肿胀、疼痛及右眼视力下降1周。按上颌窦炎抗炎及对症治疗1周,症状不见好转,在外院行上颌窦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霉菌性上颌窦炎。给执霉菌治疗2周,症状元减轻,伴间断性高烧及右眼视力急剧下降至失明。1993年Ic月以霉菌性上颌窦炎入院。全身检查无异常,专科检查:右鼻面部、眼睑明显肿胀,眼球前突,球结膜充血、水肿,中鼻道癫痕闭锁,易内窥镜自下鼻道造孔处见右上颌窦内充满褐色干酪样物,并有腐骨,触及易出血,鼻窦CT:右上颌窦、筛窦及蝶窦,右眼球后,… 相似文献
17.
白秦生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1,(3)
红外线远距离热象检查法首由Lawson(1956)用于研究乳腺肿瘤,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包括耳鼻咽喉科疾病在内的多种疾病。人体能发出4~50μm范围的红外线,利用红外线接收器可记录共散放程度,据此可确定人体各部分的温度。红外线散放的多少通常取决于组织充血程度。健康人体对称部位的皮肤温度相同,温度不同就说明存在着局部的炎性病灶。作者们用测量室温的装置来作远距离热象仪,该仪器由红外线接收器及加强装置组成。红外线热象检查法在22~24℃的隔离室内进行。检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主动充分透明化面神经、鼓索神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6月在我科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患者,术中均主动充分透明化面神经、鼓索神经,最大程度地开放面隐窝。统计面神经高位、面隐窝狭窄、鼓索神经变异的例数,随访术后是否发生面瘫、面神经刺激症、味觉减退。术后1个月开机调试及跟踪随访11个月至5年。结果614例患者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术中所有患者的面神经和鼓索神经均透明化并完整保留,顺利开放面隐窝后成功植入电极。67例面神经高于水平半规管平面,36例面隐窝狭窄,1例面神经垂直段分叉变异为四支,1例鼓索神经严重变异,横行于面隐窝上中1/2部位。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面瘫、面神经刺激症状及味觉异常等并发症。采用此手术方法后,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学习、辨认耳显微外科结构的培训时间由原来的5周缩短为2周。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术中主动充分透明化面神经、鼓索神经可以安全有效地开放面隐窝,经乳突-后鼓室-面隐窝径路植入电极,可降低患者面瘫、面神经刺激、味觉异常的发生率,从而提高人工耳蜗手术的安全性,同时可以促进规培住院医师学习耳显微外科解剖知识。 相似文献
19.
头颈部疾病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朝军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5,19(1):14-18
ORL1993年(vol.55)第5期是Baatenburg de Jong RJ和RongenRJ等十余位耳鼻咽喉科学专家和影像学诊断专家撰写的头颈部疾病超声诊断专辑。本根据这期专辑的12篇论,就头颈部超声诊断的一般原则,临床应用价值和局很好,头颈部主工域的超声解特点,常见疾病的超声诊断以及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等有关内容进行编译。 相似文献
20.
隐匿性甲状腺癌的诊断和治疗(附7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分析了本院自1973年10月到1997年10月收治的隐匿性甲状腺癌71例,占同期甲状腺癌病人的4.4%。其中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者28例,以甲状腺肿块为首发症状者43例。全部患者均手术治疗。随访1~24年。全组5、10、15、2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2.5%、90.0%、90.0%,其10年生存率与1、Ⅱ期甲状腺癌无明显差异。治疗上要采取积极的态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