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舒氏治伤寒学,学宗方有执、喻嘉言,执言错简论,力倡“三纲鼎立”之说;诠释论旨,师法喻嘉言,旁采诸家之学,尤发古从新,补偏救误,精研仲景心法,注重纠体质之偏,以六经辨证论治临床各科;施治崇尚温补。  相似文献   

2.
据不完全统计,明代有67位学者、撰68本伤寒著作,数量之多,质量之精,是前所未有的.现评述其特色,以就正于同道.创错简三纲争鸣之端《伤寒论》经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整理及金元成无己注释后,得到较广流传,研究者逐渐增多,但大多注重片言只句的诠释.至明代方有执创错简三纲学说重订《伤寒论》,并与张卿子“尊王(叔合)赞成(无己)”相争鸣.方有执《伤寒论条辨》(1592年刊行)从版本的真伪角度出发,大胆提出了错简三纲之说,并进行创新的编次.指出“窃怪简编条册,颠倒错乱殊甚.盖编始虽由于王叔和,而  相似文献   

3.
刘元宾,字子仪,因通阴阳医药术数,真武试之验,故赐名为通真子,为北宋年间(约十一世纪)名医,学验俱精,江西安福县人。他对脉学、伤寒研究颇为精细,著有《通真子补注王叔和脉诀》、《通真子续注脉赋》、《脉诀机要》、《脉要新括》、《诊脉须知》、《通真子伤寒诀》、《神巧万全方》(以下简称《万全方》)、《通真子伤寒括要》(以下简称《括要》)等。《万全方》、《括要》是刘氏伤寒的代表作,此二书刻印甚少,流传欠广,远比不上同朝朱肱、郭雍、庞安时、许叔微之著作影响之大,但从其内容分析,可与之媲美。本文试从《万全方》、《括要》评述刘氏之伤寒学,以冀发掘祖国医学遗产,在当前仲景学说研究中,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仲景伤寒之学,自东汉迄今,千七百余年,奕世递传。其过程是忽隐忽现,隐现交替。始而乍现即隐,至晋唐若隐若现,唐以后现而再隐,迄宋金则显现,后此而不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从病因病机,证侯表现,治则治法方面阐述温病学源于伤寒学,并为伤寒学之发展,提出两者同属一脉,治疗上应相互参用。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仲景伤寒学自东汉迄今,千百余年奕世递传。其过程是忽隐忽现,隐现交替,始而乍现即隐,至晋唐若隐若现,唐以后现而再隐,迄宋金则显现,后此而不断发扬光大,显现而不得隐矣。”就在伤寒学发扬光大的明清年间,河北盐山张锡纯先生(1860—1933),勤求博采,阐幽发微,张皇隐奥,其苦心孤诣堪与同时期的伤寒学家齐名。先生于本世纪20年代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在“医论”部分的90篇文章中,有55篇洋洋10万言以专论张仲景的《伤寒论》学。此外,在全书其它各大章节中,无不贯穿着《伤寒论》学的内容,可见其学术思想的渊源所在,正如先生自白曰:“盖愚在医界颇以善治寒温知名”。现谨将其“医论”的伤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治未病探略黑龙江中医学院王历《内经》“不治巳病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在《伤寒论肿得以兔分继承和进一步发展。讲谓。治未病”可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来病防病,即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二是已病防变,即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采...  相似文献   

8.
谈伤寒以湿温论治吴学军,张俊峰乌拉特前旗第二人民医院(014400)1994年8月6日收稿中西医均有伤寒病名。西医学之伤寒,按发病季节(七、八、九三月为高峰)、临床特征(持续发热、相对缓脉、脾肿大,玫瑰疹及脘痞食少等)及病机转归(初起、极期、缓解期、...  相似文献   

9.
伤寒之病,是临床上很常见的一种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在祖国医学中,伤寒可归属于“湿温病”范畴。本病虽然四时可见,但以湿热较多的夏秋季节为常见。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说:“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又如医家薛生自所言:“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道出了此病乃为内外邪相合而发病。在夏秋季节,天暑下逼,地湿上蒸,人处暑湿之气当中,则容易感受湿热病邪,而湿温初起之时,以邪遏卫气为主,随着气分湿热证的加重,病程就进入了气分湿热交裹阶段。  相似文献   

10.
以《黄帝内经》《伤寒论》及《温病条辨》等中医学临床经典著作为指导,总结概括咽痛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取伤寒和温病论治咽痛的核心思维,综合运用多种辨证方法,浅析咽痛的中医治疗经验,并将咽痛这一症状的辨证治疗条理化,清晰化。  相似文献   

11.
病毒性心肌炎是因病毒侵犯心肌所致的心系病证。外邪从皮毛或口鼻而入,犯于肺胃,邪毒留恋,损耗正气,内舍于心,损伤心之气血阴阳是其基本病机。邪自皮毛、鼻咽而入者,首犯太阳,内陷少阴,损伤心阴心阳,从伤寒六经病论治;“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损伤心营,导致气阴两伤,从温病卫气营血论治。本文从伤寒及温病论治病毒性心肌炎,以中医经典理论为基石,阐明邪毒犯心的路径及治疗方药,值得在儿科临床中运用。  相似文献   

12.
13.
《现代中医药》2006,26(3):F0002
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陕西省教育厅1997年确定的省级重点学科,现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具有硕士学位7人,博士学位1人。该学科在老一代学术带头人杜雨茂教授、曾福海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业队伍,  相似文献   

14.
伤寒一脉自仲景而下即为中医之显学,伤寒学的发展为中医学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伤寒一脉千年流传,宋代和清代两朝伤寒之学尤其成就卓绝。这一点在《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的伤寒著作以及其序跋的相关状况便可以窥见一二。为何会产生宋清两代伤寒学繁盛?据《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的伤寒著作的序跋看,其原因有以下两个:1.宋代病之盛以致宋代伤寒之盛;2.宋清两代治学之风致伤寒著作之盛。  相似文献   

15.
汤岳龙 《中医教育》2002,21(3):51-52
吴一纯教授(1918~1997)是享誉三秦大地的名老中医专家,陕西兴平人.吴教授早年在教会学校学习,对古代文学钻研颇深,后就读于国防医学院,是建国后西学中人员,在第四军医大学长期从事医、教、研工作,曾任中医科主任、陕西省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军队中医学会常务理事等职,编写了<中医学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指导>、<中西医结合简明内科学>、<中西医结合简明肿瘤学>等多种教科书.  相似文献   

16.
裴卉 《山西中医》2007,23(4):4-6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所论述的五郁及其治疗原则是郁邪致病辨治学说的起源。历代中医学家对此学说予以阐述并有所发展。依据郁邪致病的特点仅就伤寒六经病本证因郁而发并从郁论治的体系予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绍派伤寒"的创始人俞根初博采众长,酌以己见,作《通俗伤寒论》一书,书中俞氏主张寒温兼融,力倡以经典理论为本,把伤寒学及温病学理论相贯通,广泛论治四时外感疾病.对于伤寒少阳证治,俞氏深谙少阳之生理及少阳病的证侯特点,立法、处方多由此人手而切中病机.其证治思想主要体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汗法,《伤寒论》首创麻黄、桂枝之辛温解表法,开伤寒汗散之先河。明代张景岳发皇经义,发展汗法。以"治伤寒之汗法,惟汗为主","伤寒之愈,未有不从汗解者"把汗法提高到伤寒证治的首要位。清代乾嘉年间"绍兴伤寒学派"崛起,医家多有发展与创新。俞根初著《通俗伤寒论》:把伤寒证治归纳为六法,把汗法列为六法之首,并创立诸法及效方,丰富了中医学内容。  相似文献   

19.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医籍中的经典著作,对心力衰竭有着较深刻的认识,它率先提出了"心水"的概念,较为准确的论述了心衰的病因病机,较前人有着重大突破。治疗上提出了心衰关乎少阴,水瘀互结等理论是临床上的一大创新,对后世医家影响也很深,也对指导临床治疗心衰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俞根初 ,清初著名伤寒医家 ,绍派医学的杰出代表 ,著有《通俗伤寒论》。全书共十二卷 ,论伤寒也治杂病 ,所论精当 ,切合临床。何廉臣在后序中指出 :“其辨析诸症 ,颇为明晰 ,其条列治法 ,温寒互用 ,补泻兼施 ,亦无偏主一格之弊 ,方方切用 ,法法通灵”。是书后经徐荣斋氏重订 ,名曰《重订通俗伤寒论》。俞氏认为凡伤寒转属阳明之后 ,“无论风寒暑湿 ,所感不同 ,同归火化”(《六经总诀》)。“伤寒一证 ,传变颇多 ,不越火化水化水火合化三端 ,从火化者 ,多少阳相火证 ,阳明燥热证 ,厥阴风热证。”(《伤寒本证》)。并认为浙江一带患伤寒者 ,火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