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采用经由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及颈外静脉路径行中心静脉穿刺。结果:256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中95.7%效果良好,发生并发症11例。结论:熟练掌握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能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颈外静脉穿刺建立长期血透导管的方法及护理。方法 4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采用经皮颈外静脉建立长期血透导管,对照组采用经皮颈内静脉建立长期血透导管。观察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导管使用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导管使用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颈外静脉建立长期血透导管可以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建立长期血透导管的又一选择,尤其适合于颈内静脉穿刺失败者、颈内静脉长期导管感染需更换导管者、颈外静脉显露较粗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采用经由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及颈外静脉路径行中心静脉穿刺。结果:256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中95.7%效果良好,发生并发症11例。结论:熟练掌握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能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建立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的最佳置管途径。方法:将185例血液透析患者分3组,分别采用颈内静脉(95例)、颈外静脉(65例)、股静脉(25例)途径建立长期导管,比较不同置管途径的穿刺成功率、穿刺过程并发症及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颈内静脉、颈外静脉、股静脉置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4.74%、93.84%、9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过程并发症比较,其中误入动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并发症差异不大;置管期间并发症颈内静脉组与颈外静脉组无明显不同(P>0.05),股静脉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内静脉是血液透析长期置管的首选途径;颈外静脉可作为置管的第二级血管;尽可能不选择股静脉途径置管。  相似文献   

5.
颈外静脉穿刺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亚丽  于颖  李艳博  陈思 《吉林医学》2008,29(8):671-672
目的:介绍颈外静脉的穿刺方法。通过与颈内静脉穿刺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方法比较,说明颈外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更高,保留时间更持久。方法:选择在同一段时期内,在手术室留置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50例与颈外静脉穿刺置管260例,在留置时间、护理方法、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颈外静脉留置套管针具有留置时间长,静脉炎发生率低,穿刺成功率高,方便病人起床活动等优点。结论:证实了颈外静脉留置导管具有留置时间长,静脉炎发生率低,穿刺成功率高,方便病人起床活动等优点。优于锁骨下及颈内静脉置管,在抢救病人时也优于静脉切开。  相似文献   

6.
3种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颈内静脉、颈外静脉、股静脉置管进行比较,探讨中心静脉置管的最佳途径。方法对3种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共172例进行分析,分别比较穿刺总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过程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种不同途径穿刺结果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穿刺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置管期间并发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经分割法比较,颈内静脉组与颈外静脉组无显著性差异,股静脉组与其他各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股静脉穿刺置管虽穿刺成功率高,但穿刺过程中容易误入动脉,且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途径,因此尽可能不选择股静脉途径穿刺;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穿刺都具有穿刺成功率高、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均可作为常用的穿刺途径,但颈外静脉穿刺具有操作简便易学、穿刺体位要求低等优点,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温文钊  黄冰 《广西医学》1989,11(6):372-373
经颈内静脉穿刺插入导管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其穿刺成功率高,导管错位率低,气胸等严重并发症较锁骨下静脉少。国内外倾向于采用外导管针经皮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法,或采用导引钢丝套插置管法。但是,采用低位颈内静脉穿刺,仍有可能穿破胸膜,导致严重后果,为避免这  相似文献   

8.
手术室外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手术室外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室外664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方法选择及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病人满意度。结果约91%的病人选取右颈内静脉为穿刺部位,方法以中路法或波动引导法为主,余9%的病人根据情况分别选择右锁骨下静脉、股静脉、颈外静脉或左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结论手术室外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应根据病人体位、解剖特点选择不同的穿刺路径和方法,以减少穿刺相关并发症、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肠外营养长期输液解决静脉通道问题。方法:开始多用颈外静脉切开插管,后来改为锁骨下静脉置管。近几年一直采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结果:颈外静脉切开插管61例,导管感染5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339例,发生气胸7例。颈内静脉穿刺2087例,导管感染20例,误人动脉25例,输液不畅17例。结论:经上腔静脉穿刺插管,为需要肠外营养支持或需长期输液的病人提供了静脉通道,方便快捷,并发症少,其中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容易操作,并发症最少,优点较多。  相似文献   

10.
曾令瑜  伍桂荣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6):3498-3499
目的:经过颈外静脉与贵要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的应用比较,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首选颈外静脉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42例贵要静脉穿刺置管组和33例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组从置管并发症、病人满意度、临床应用护理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颈外静脉置管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贵要静脉组(P<0.05);颈外静脉置管组病人满意度及临床应用护理也高于贵要静脉置管组。结论:对于长期化疗和中长期静脉输液病人应首选颈外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1.
颈外静脉直接穿刺置管于上腔静脉具有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输液种类广泛、便捷等优,用于静脉穿刺困难、静脉高营养、大手术及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心静脉压的监测等。笔者在本院开展颈外静脉直接穿刺置管于上腔静脉45例。实践表明优于锁骨下及颈内静脉置管,在某些抢救病人中也优于静脉切开,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颈外静脉直接穿刺置管于上腔静脉具有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输液种类广泛、便捷等优点,用于静脉穿刺困难、静脉高营养、大手术及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心静脉压的监测等。笔者在本院开展颈外静脉直接穿刺置管于上腔静脉45例。实践表明优于锁骨下及颈内静脉置管,在某些抢救病人中也优于静脉切开,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吴振  武林松  官双双  蔡宁  许卫兵 《安徽医学》2015,36(9):1116-1118
目的:超声下比较两种路径颈内静脉置管方法的准确性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寻找更安全、可靠的颈内静脉穿刺路径。方法选择需行颈内静脉穿刺患者60例,随机分为传统中路法穿刺组(A组,n=30)与颈内静脉搏动点法穿刺组(B组,n=30)。观察颈总动脉直径(D1)、颈内静脉直径(D2)、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重叠覆盖率、穿刺路径距颈内静脉中心距离(D3)、穿刺路径距颈总动脉外侧距离(D4)及可能触及颈总动脉例数。结果与A组比较,B组D3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D4明显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静脉搏动点法行颈内静脉穿刺更准确,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清醒状态下采用浅颈丛阻滞麻醉行颈内静脉穿刺的临床应用。方法:将106例需行颈内静脉穿刺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0例,以2%利多卡因2~5mL用5号针头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交叉处上方1cm处行浅颈丛阻滞麻醉然后行颈静脉穿刺;对照组46例则以2%利多卡因5mL于颈内静脉穿刺部位行局部浸润麻醉,然后行颈静脉穿刺。结果: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85.0%,而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69.57%(P〈0.05);而在痛疼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实验组为2.26±0.91,对照组为3.82±1.66。结论:在清醒患者行颈内静脉穿刺中,浅颈丛阻滞麻醉比局部浸润麻醉的方法穿刺成功率高,镇痛效果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锁骨下静脉置管与颈内静脉置管在血液净化中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锁骨下静脉置管与颈内静脉置管建立临时性血液通路在置管及使用情况中的优缺点。方法采取回顾性的对照研究,438例需紧急血液透析患者中先后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342例,颈内静脉置管96例。观察对比两种置管途径在首次穿刺成功率、穿刺失败率、导管留置时间及导管相关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锁骨下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1%,颈内静脉93%,两者并无明显差异(P>0.05);锁骨下静脉穿刺失败率为5.9%,颈内静脉5.6%,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锁骨下静脉置管留置时间平均58.5d,明显长于颈内静脉置管35.4d(P<0.05);锁骨下静脉置管导丝未入上腔静脉8例,显著高于颈内静脉置管0例;静脉回流不畅在锁骨下静脉置管11例,显著高于颈内静脉置管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感染及脱管发生率均低于颈内静脉置管。结论选择颈内静脉穿刺或锁骨下静脉穿刺应根据术者穿刺技能的熟练程度、患者的要求而定,两者各有其优劣。欲在右上肢造瘘时严禁在右锁骨下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6.
赵宁  王伟  董岩 《伤残医学杂志》2014,(16):205-206
目的:分析和研究颈内静脉置管与颈外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我们选取2011年1月~2013年7月需要行中心静脉置管肿瘤患者68例,将其随机分组:A组与B组;每组各34例。A组患者给予颈内静脉置管;B组患者给予颈外静脉留置针,将2组患者置管效果进行对比。结果:B组患者1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平均操作时间明显低于A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与颈内静脉置管相比较,其具有操作简单、完成穿刺时间短、1次穿刺成功率高等优点,对降低并发症发生机率及减轻患者痛苦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秦晓辉  张宏  米卫东 《北京医学》2013,35(8):657-660
目的 研究中国人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的解剖关系,以寻找颈内静脉穿刺最佳入路,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 选择需要中心静脉穿刺的择期手术患者280例,应用超声波扫描术测定甲状软骨上缘水平、环状软骨水平、第二气管环水平颈部3个平面双侧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的位置关系.结果 自上而下,双侧颈内静脉横径逐渐增加,双侧颈总动脉横径逐渐减小(P<0.05),颈内静脉从颈总动脉外侧逐渐移向颈总动脉前面,即动静脉夹角逐渐变小,动脉重叠率和静脉重叠率均逐渐增加(P<0.01),静脉未重叠量逐渐减小(P<0.01).同一扫描平面左右对比,右侧颈内静脉横径宽于左侧(P<0.01),双侧颈总动脉横径相似.在甲状软骨上缘和第二气管环水平,右侧动静脉夹角大于左侧(P<0.01),静脉重叠率小于左侧(P<0.01),3个扫描平面右侧静脉未重叠量均大于左侧(P<0.01).280例患者中共有13例存在一个或多个扫描平面颈内静脉在颈总动脉内侧.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右侧颈总动脉有9例(3.2%)已分叉,左侧颈总动脉有16例(5.7%)已分叉.结论 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的解剖位置存在较多变异.了解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解剖关系有助于降低颈内静脉穿刺时误穿颈总动脉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我院采用外套管针对颈内静脉进行穿刺置管312例。颈内静脉穿刺是进行中心静脉压(CVP)和肺动脉Swan-Ganz漂浮导管测压的最佳径路。重点介绍了穿刺方法,并发症可引起血胸、气胸、血肿、误伤颈总动脉。  相似文献   

19.
下颌后静脉一般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在腮腺内汇合而成.下颌后静脉又分为前支、后支,其前支与面静脉融合后(此干也称面总静脉),跨越颈内、颈外动脉表面下行至舌骨大角高度注入颈内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和枕静脉在下颌角附近汇成颈外静脉.  相似文献   

20.
目前,麻醉医生最常选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对术中反复给药,大量快速输血、输液,血流动力学监测以及术后静脉高营养、大剂量化疗等具有重要价值。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入路多种多样,我院近年来采用了颈总动脉旁右颈内静脉穿刺法及锁骨内侧端上缘的小切迹法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