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联合中药结肠透析治疗肝衰竭对患者血清TNF-α,IL-6及内毒素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例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2组均接受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及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联合不同中药组方进行结肠透析,每日一次.2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2周、4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采用动态浊度法检测患者血清内毒素水平.统计分析数据,比较2组间和组内患者血清TNF-α,IL-6及内毒素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血清TNF-α、IL-6及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5%,对照组总有效率6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与血清内毒素水平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分别为r=0.977,P=0.023;r=0.962,P=0.038).对照组患者血清IL-6水平与血清内毒素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r=0.967,P=0.033).结论非生物型人工肝联合中药结肠透析治疗肝衰竭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TNF-α、IL-6及内毒素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物理型(血液灌流吸附)、中间型(血浆置换)及组合型(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人工肝支持方法对肝衰竭患者肝功能的支持效果、安全性. 方法: 75例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分别进行血液灌流吸附(24例)、血浆置换(17例)和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34例)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比较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变化. 结果: 血液灌流吸附、血浆置换及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三种方法治疗后转氨酶、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而血浆置换及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后PT、总血清蛋白(TSP)下降,PTa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 三种方法治疗的不良反应均较轻. 结论: 三种人工肝支持方法对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均有肯定的支持效果,中间型及组合型人工肝的支持效果优于物理型.  相似文献   

3.
序贯应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肝衰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序贯应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模式治疗肝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序贯应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治疗80例肝衰竭患者共207例次,选择单纯血浆置换治疗77例患者共200例次作为对照组,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及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并追踪近期转归.结果两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前后各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及对照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后各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显效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序贯应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肝衰竭能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阻止病情恶化,明显提高临床治愈好转率,疗效及并发症与应用单纯血浆置换相当,是辅助治疗肝衰竭的另一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PBA+PE)、单纯血浆置换(PE)两种人工肝治疗模式治疗肝衰竭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将102例肝衰竭患者根据人工肝治疗模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2例患者行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PBA+PE);对照组50例患者行单纯血浆置换治疗(PE),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人工肝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的发生率及表现的临床症状和病情转归。结果两组在不良反应发生人次和病情转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不良反应临床症状的比较,观察组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过敏反应及低钙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经过对症的防护措施,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人工肝治疗。结论两种不同模式的人工肝治疗均有不良反应发生,临床治疗过程中应针对患者的病情,合理的选择人工肝治疗模式,降低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人工肝治疗成功率及肝衰竭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中间型(血浆置换)和混合型(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人工肝支持方法对肝衰竭患者肝功能的支持效果及安全性.方法51例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分别进行血浆置换(17例)和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34例)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比较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PT变化.结果血浆置换和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种方法治疗后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总蛋白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但两种治疗方法间比较各项指标变化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种方法治疗的不良反应均较轻.结论中间型、混合型人工肝对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均有肯定的支持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分析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衰竭中的疗效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我院106例肝衰竭患者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人工肝治疗,回顾性分析评价人工肝治疗的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接受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肝衰竭患者,住院治疗期间治愈好转率62.64%;乙肝病毒感染是肝衰竭的主要病因且病死率最高;人工肝疗效和疾病的病因、肝衰竭的类型、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等相关。结论人工肝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肝衰竭患者病死率,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血浆置换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型人工肝联合内科治疗乙肝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0年9月本科收治的乙肝肝衰竭病例共109例,按照患者的意愿分为对照组(行单纯内科综合治疗)和治疗组(单纯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肝治疗),治疗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不良反应、肝功能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6.7%vs 55.1%),治疗组治疗后肝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型人工肝治疗乙肝肝衰竭效果显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非生物型人工肝是目前临床中对于肝衰竭患者广泛使用的体外肝脏支持方法,主要包括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吸附、血液滤过、肝透析等。通过对非生物型人工肝概念、治疗方式及临床应用特点进行综述,结合案例及ICD编码规则,分析总结不同治疗方式对应的ICD编码:血浆置换术分类于99.01,另编码38.92-38.94经导管或切开操作;体外免疫吸附分类于99.76;血浆灌流吸附包括胆红素吸附和双重分子吸附分类于99.71;血液滤过分类于39.95;肝透析分类于50.92。具体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联合使用其中一种或几种编码。  相似文献   

9.
正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治疗是近年发展迅速的一种治疗急性肝衰竭的技术,血浆置换(PE)是目前最常用的人工肝支持治疗方法之一[4]。应用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急性肝衰竭患者大多数都存在不舒适的问题,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生物型人工肝血浆置换(PE)治疗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2例急性肝衰竭病人进行PE治疗,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血氨、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判断临床效果,并比较PE治疗组(CPE组)与内科综合治疗组(对照组)治愈好转率及生存时间.结果:PE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血氨、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下降,白蛋白(ALB)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组治愈好转率69.3%,对照组为5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组的生存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非生物型人工肝PE治疗通过清除血液中的毒性代谢产物,可以改善急性肝衰竭病人的临床症状,减轻病情.同时可以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延长急性肝衰竭病人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大动物急性肝功能衰竭动物模型,用于评价非生物型组合人工肝治疗效果。方法将中国实验小型猪12头随机分为对照组(n=6)与治疗组(n=6),静脉注射D-氨基半乳糖(1.2 g/kg)诱导建立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治疗组动物在给药后24 h及48 h分别进行2次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对照组未行任何干预措施。观察比较2组动物生存时间、生化指标、颅内压与病理变化的差异。结果治疗组的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2组分别为(112.5±14.7)h和(67.9±9.4)h(P<0.01),治疗组多项生化指标、颅内压、细胞因子、组织病理等都较非治疗组动物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0.01)。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的非生物型组合人工肝治疗,能显著延长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的生存时间,降低颅内压,改善生化、病理指标与近期预后,可作为肝脏移植和药物治疗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衰竭患者临床应用非生物型人工肝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112例,观察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  结果  112例肝衰竭患者在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后ALB明显升高、ALT、AST、CHE、TBIL、DBIL、IBIL、PLT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根据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结果,将112例患者分为好转组(61例),无好转组(51例),就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整体疗效而言,AST、 TBIL、DBIL、IBIL、PT、INR、MELD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非生物型人工肝可有效改善肝衰竭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降低胆红素,降低患者死亡率;MELD值可用于评估肝衰竭患者情况,指导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对治疗肝衰竭患者近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效果。方法:收集85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防止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的综合治疗基础上,根据人工肝治疗模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例患者行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对照组43例患者行单纯血浆置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两组之间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谷草转氨酶(AST)的变化以及人工肝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经过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好转率分别为85.7%(36/42)、88.4%(38/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主要生化指标中ALT、AST、TBIL较治疗前下降明显,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较治疗前下降明显,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ALT、PT、TBIL、AST值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ALT、PT、TBIL、AST值对应性比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共103例次,最少1例次,最多5例次,人均2.45次,发生不良反应36例次(34.95%);对照组43例患者接受单纯血浆置换共99例次,最少1例次,最多4例次,人均2.3次,发生不良反应25例次(25.3%)。结论: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能有效改善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与单纯血浆置换比较,能减少血浆的用量,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2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治疗组的临床症状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的血总胆红素(TBil)水平、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氨(NH3)、ALB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人工肝血浆置换可以有效的改善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生化指标,对提高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人工肝支持系统是借助体外机械、化学或生物性材料来暂时或部分替代肝脏功能的血液净化装置,目前人工肝已经成为肝衰竭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人工肝支持系统被分为生物型人工肝装置、非生物人工肝装置和混合型人工肝装置三类。以往非生物型人工肝应用的方法主要有血浆置换、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血浆灌流。近年来,随着对肝衰竭机理认识的不断深化及医学工程学的进步,使非生物型人工肝设备有了很大进步,出现了连续性肾替代治疗、血浆置换联合持续血液透析滤过、血液透析吸附系统、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许多文献显示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在提高重型肝炎生存率及作为肝脏移植的“桥梁”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对药物性肝炎亚急性肝功能衰竭(简称药物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救治成功率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选择我院收治的药物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94例;分治疗组61例(早、中、晚期患者分别为32例、19例、10例),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观察其肝功能主要生化指标变化和救治成功率,并与仅以常规内科综合治疗的对照组33例患者(早、中、晚期分别为17例、11例、5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组肝功能主要生化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早期患者救治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中期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晚期患者两组差别不大.结论 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药物性亚急性肝衰竭,可以改善患者肝功能,提高早、中期患者救治成功率,但对晚期患者救治成功率无明显影响;针对药物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提倡尽早予以人工肝治疗,力争在早、中期进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肝衰竭是威胁患者生命的严重疾病,该患者利用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使生命得到了延续。方法:主要通过机械、理化装置构成的支持系统进行治疗,包括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胆红素吸附等联合交替使用。结果:开展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患者是我科必须进行的一项治疗手段。它能够清除体内多种有害物质,暂时替代衰竭肝脏的部分功能。结论: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是目前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方法,能够降低严重肝衰竭导致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早中期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慢性乙型肝炎引起的肝衰竭早中期患者1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及对照组63例;两组均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血浆置换治疗。结果: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早中期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中间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间型人工肝是介于物理型人工肝与生物型人工肝之间的一类方法 ,包括血浆置换、同种异体交叉循环及异体肝体外灌流等 ,其中以血浆置换最为常用。中间型人工肝可单独或与物理型人工肝、生物型人工肝组成混合型人工肝用于肝衰竭的临床治疗 ,是肝衰竭非内科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就有关文献将中间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1 血浆置换血浆置换 (plasmaexchange ,PE)系将患者血液引入血浆分离器 ,分离并去除血浆以清除循环中蛋白结合毒素 (如内毒素、未结合胆红素等 )、自身抗体、异体抗体、可溶性免疫…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评价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在妊娠期肝病中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分别对14例急性妊娠脂肪肝和31例妊娠合并重症肝炎患者应用非生物型人工肝血浆置换,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肝肾功能、血浆白蛋白、血常规、血凝常规的变化,以及血浆置换治疗次数与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通过及时应用非生物型人工肝血浆置换,患者的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肝肾功能明显好转,白细胞计数明显下降(P〈0.05),而PT、APTT、H b、PLT无明显变化(P〉0.05)。血浆置换共治疗167次,每人平均3.7次,治疗3 ̄4次者21例(46.7%),连续治疗4次者有效率达70.0%.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妊娠期急性重症肝病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在病程早期连续应用更能有效地阻止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