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慢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的肝组织病变程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的肝组织病变情况。方法对慢性肝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和肝活检组织病理分级分期,将肝组织炎症分为G0—2、G3—42个级度,纤维化分为S0—2、S3—42个级度,比较肝郁脾虚证与湿热中阻证、瘀血阻络证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差异。结果肝郁脾虚组、湿热中阻组、瘀血阻络组在G0—2级度者分别占96%,74%,11%,在S0—2级度者分别占96%,91%,10%;肝组织炎症级度: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肝组织纤维化级度:肝郁脾虚证与湿热中阻证大致相同,但均轻于瘀血阻络证。结论慢性肝炎的5个中医证型中,肝郁脾虚证的肝组织炎症程度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HBV携带者不同证型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慢性HBV携带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3种证型各30例,比较以上三个证型患者肝组织炎症分级(G)及纤维化分期(S)。结果:肝郁脾虚组及湿热中阻组以G0~G2、S0~S2为主,瘀血阻络证组以G3~G4、S3~S4为主。与瘀血阻络组比较,肝郁脾虚组及湿热中阻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湿热中阻组与肝郁脾虚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的慢性HBV携带患者肝组织炎症及其肝纤维化情况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肝活体组织病理分级分期的关系。方法:对107例慢乙肝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肝组织病理诊断,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07例患者中,中医辨证属湿热中阻型50例(46.73%),肝郁脾虚型42例(39.25%),瘀血阻络型8例(7.48%),肝肾阴虚型7例(6.54%),脾肾阳虚型0例;肝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炎症活动度分级轻度(G1~G2)34例(31.78%),中度(G3)53例(49.52%),重度(G4)10例(9.35%),活动性肝硬化10例(9.35%);纤维化分期S1~S2期53例(49.52%),S3期36例(33.65%),S4期以上18例(16.83%)。结论: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以G1~G3级和S1~S2期为主,且肝郁脾虚型以轻度为主;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则全部为G3、G4级及以上和S3、S4期,且瘀血阻络型以肝硬化为主。慢乙肝不同中医证型在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及纤维化分期严重程度方面呈现以下特征: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肝活体组织病理分级分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分期,分级的关系,对133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分析各种证型与病理分期,分级的关系。结果:按传统辨证方法133例患者可分为5型:肝郁脾虚,湿热中阻,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不同证型之间肝组织病理分期,分级有明显差异,肝郁脾虚型S1,G2较多,湿热中阻型S2,G2,G3较多,肝肾阴虚型S3,G2,G3较多,瘀血阻络型S3,S4,G4较多。提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病理学基础;肝郁,湿阻,阴虚,阳虚,瘀阻的发展变化,其病理学基础是肝脏炎症的逐渐加剧,纤维化程度的不断加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肝脏组织病理分级(G)、分期(S)的关系及对肝纤维化无创性诊断的意义.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106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均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同时行肝组织活检,对肝组织进行病理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分析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的相关性.结果:不同证型之间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有明显差异,肝郁脾虚型S1、G1、G2较多,湿热中阻型S2、G2、G3较多,肝肾阴虚型及脾肾阳虚型S3、G2、G3较多,瘀血阻络型S4、G3、G4较多.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病理分级、分期与中医证型有良好的相关性.随着肝脏病理炎症活动度的逐渐加剧,纤维化程度的不断加重,中医证型由实至虚,由气及血,久病入血入络是其最终的病理转归.  相似文献   

6.
260例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中医证型和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依据。方法 对260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且所有病例均行肝穿刺检查,从而确定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探讨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结果 (1)肝组织炎症:肝郁脾虚型主要为G1、G2;湿热中阻型主要为G2;肝肾阴虚型和脾肾阳虚型主要为G3;瘀血阻络型主要为G4。(2)肝组织纤维化分期:肝郁脾虚型和湿热中阻型主要为S1和S2;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主要为S3;瘀血阻络型主要为S3和S4。(3)肝组织病理程度:瘀血证以G3~G4、S3~S4为主,非瘀血证以G1~G2、S1~S2为主。结论 慢性乙肝的肝组织病理改变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相关性,其中瘀血证、非瘀血证与肝组织病理关系最为密切。随着肝组织病理损害的加重,中医证型由实至虚,由气及血,瘀血阻络是其最终的病理转归。治疗中要注重活血化瘀,并结合三期分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分期、炎症分级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80例为研究对象,肝穿作病理检查进行肝纤维化分期及炎症分级诊断,并四诊合参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复合证候按单证统计,分析肝纤维化分期及炎症分级中医证候的关系。结果:S0期以湿困中焦、肝气郁结多见;S1期以湿困中焦、肝郁脾虚多见;S2期以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多见;S3期以瘀血阻络、肝肾阴虚多见;S4期以瘀血阻络、肝胆湿热多见。G1级以肝气郁结、湿困中焦多见;G2级以肝郁脾虚、湿困中焦多见;G3级以瘀血阻络、肝郁脾虚、肝胆湿热多见;G4级以瘀血阻络、肝胆湿热多见。瘀血阻络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即随肝脏纤维化及炎症程度加重,瘀血阻络增加。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分期及炎症分级存在中医辨证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分期、炎症分级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80例为研究对象,肝穿作病理检查进行肝纤维化分期及炎症分级诊断,并四诊合参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复合证候按单证统计,分析肝纤维化分期及炎症分级中医证候的关系.结果:S0期以湿困中焦、肝气郁结多见;S1期以湿困中焦、肝郁脾虚多见;S2期以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多见;S3期以瘀血阻络、肝肾阴虚多见;S4期以瘀血阻络、肝胆湿热多见.G1级以肝气郁结、湿困中焦多见;G2级以肝郁脾虚、湿困中焦多见;G3级以瘀血阻络、肝郁脾虚、肝胆湿热多见;G4级以瘀血阻络、肝胆湿热多见.瘀血阻络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即随肝脏纤维化及炎症程度加重,瘀血阻络增加.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分期及炎症分级存在中医辨证差异.  相似文献   

9.
王敏  唐金模  梁惠卿  龚先琼  宫嫚 《新中医》2020,52(12):53-56
目的:引用肝脏病理学指标阐明中医证候实质,探索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小于参考值上限2倍(ALT2×ULN)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医微观辨证要素。方法:对300例ALT2×ULN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探讨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全部患者肝组织结果显示,肝脏炎症分级≥G2者占46.00%,纤维化分期≥S2者占38.67%;肝组织病理≤G2或≤S2的患者以无证可辨型、肝郁脾虚型为主。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肝脏炎症分级(G)和(或)纤维化分期(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瘀血阻络型较非瘀血阻络型在肝组织炎症程度及纤维化程度病变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瘀血阻络证肝组织炎症程度以G3、G4为主,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以S4为主。结论:患者的中医证型与其肝组织病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的肝组织病变实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郁脾虚是慢性肝炎中常见的一类证型 ,1 995年~2 0 0 1年对 2 2 0例慢性肝炎进行中医辨证诊断及肝活检 ,其中有 4 1例为肝郁脾虚证 ,现将该组病例的肝组织病理实质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来源于 1 995年~ 2 0 0 1年在我院肝科住院及门诊经肝活检同时又作中医辨证分型的慢性肝炎患者 ,其中 ,属肝郁脾虚 4 1例 ,湿热中阻 1 0 3例 ,瘀血阻络6 5例 ,将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设为对照 ,上述证型的一般资料情况 ,见表 1。  表 1各证型的一般资料年龄 (岁 )男女临床诊断病  原慢性肝炎肝硬化HBVHCV 病毒标志全阴肝郁脾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肝炎中医不同证型与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的关系.血清Ⅲ型胶原(PC Ⅲ)、Ⅳ型胶原(Ⅳ C)、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等被认为是较好的诊断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1].近几年来我院对上述4项指标开展了联合检测,为探讨上述指标与慢性肝炎中医证型的关系,我们对120例慢性肝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同时采血检测上述4指标,比较不同中医证型与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的关系.结果:血清PCⅢ、HA、ⅣC、LN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有相关性,在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升高较为明显,尤以PC Ⅲ、HA水平较为突出,各期中差异有显著性;湿热中阻型为56.75%,肝郁脾虚型分别为60.49%;肝肾阴虚型为75.48%,瘀血阻络型分别为80.31%,与湿热中阻及肝郁脾虚型比较均P<0.01.结论:慢性肝炎不同中医证型在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上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BeAg阳性慢性HBV携带者常见的中医证型肝气郁结、脾气虚、湿热中阻、肾阴虚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炎症分级的关系,为HBV携带者进行早期积极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HBeAg阳性慢性HBV携带者根据温病学三焦传变规律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选取4种证型:肝气郁结、脾气虚、湿热中阻、肾阴虚各30例,并对其进行肝穿刺检查,确定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以温病学三焦传变规律为理论指导,找出以上4个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结果:(1)肝气郁结、脾气虚证炎症分级主要为G0~G1,湿热中阻证主要为G1~G2,肾阴虚证主要为G3。肝气郁结、脾气虚纤维化程度主要为S0~S1,湿热中阻证主要S2,肾阴虚证主要以S3~S4。结论:慢性HBV携带者中医肝气郁结、脾气虚、湿热中阻、肾阴虚证4个证型与肝组织病理改变有一定的相关性符合温病学三焦传变之规律;从脾气虚、肝气郁结到湿热中阻再到肾阴虚,肝组织病理损害的有逐渐加重的趋势,这与温病三焦传变规律存在着许多不谋而合之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HBV携带者肝脏病理与五行体质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对273例慢性HBV携带者进行五行体质辨识及中医辨证分型,并且所有病例均行肝穿刺检查,根据病理组织炎症分级(G)和纤维化(S)分组,比较各组间五行体质及中医证型的分布差异。结果:慢性HBV携带者不同肝脏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级五行体质的分布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两两比较,G0、G1组分别与G2+G3组,S0、S1组分别与S2+S3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型分布以肝郁脾虚型最为常见,不同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级中医证型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肝脏病理结果提示随着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加重,其五行体质也相应地发生变化,通过评价慢性HBV携带者的中医体质、中医证候,能够为间接评价患者肝脏病理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肝炎患者中医体质与肝组织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将109例慢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将全部患者分为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4种证型,分别检测患者外周血、肝组织CD4、CD8 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情况,分析中医证型与免疫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肝肾阴虚型和瘀血阻络型患者外周CD4、CD8表达显著低于肝郁脾虚型和湿热中阻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种证型患者外周血CD4/CD8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型患者肝组织CD4阴性表达及CD8阳性表达显著高于其余3种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中阻型和瘀血阻络型患者肝组织CD4、CD8强阳性表达显著高于肝郁脾虚型和肝肾阴虚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了解慢性肝炎患者外周血、肝组织CD4、CD8免疫表达情况,对中医辨证分析及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证侯分布规律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的552例病毒性肝炎证侯分布规律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结果:1)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多见,其次是肝郁脾虚证、肝络瘀阻证、脾虚湿困证、气虚瘀黄证,其余证型少见;2)55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痊愈158例,好转386例,仅5例未愈(肝胆湿热证3例、脾虚湿困证和气虚瘀黄证各1例),3例死亡,总体预后良好;3)肝肾阴虚证及脾阳虚证组痊愈者多,其他证型组好转者多,不同中医证型组间疾病预后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4)肝郁脾虚证、肝络瘀阻证、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及脾阳虚证预后最好(总有效率均为100.00%),其次是肝胆湿热证、脾虚湿困证(总有效率分别为98.87%、97.06%),气虚瘀黄证预后相对差一些(总有效率为93.33%)但不同中医证型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51)。结论:四川地区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多见,其次是肝郁脾虚证、肝络瘀阻证、脾虚湿困证、气虚瘀黄证,其余证型少见;不同中医证型与疾病预后间可能存在一些关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组织内CD4+、CD8+T淋巴细胞表达的相关性,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8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内CD4+、CD8+T淋巴细胞表达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肝郁脾虚型CD4+阴性表达率较高,与肝肾阴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肝郁脾虚型CD8+阴性表达所占比例较高,与湿热中阻、瘀血阻络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湿热中阻、瘀血阻络型CD4+、CD8+强阳性表达率较高,与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组织内CD+、CD+的表达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相关因素。方法:检侧符合诊断标准的38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等指标的水平及208例患者肝组织病理,观察上述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瘀血阻络组HA、PCⅢ、LN、Ⅳ-C、TGF-β1高于其它各型(P<0.01);肝郁脾虚型HA、PCⅢ、LN、Ⅳ-C、TGF-β1、TNF-α高于正常水平(P<0.01或P<0.05),明显低于其他各型(P<0.01);湿热中阻、瘀血阻络组TNFα、TGF-β1高于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组(P<0.01),而湿热中阻组TNF-α高于瘀血阻络组(P<0.01);肝郁脾虚、湿热中阻型S1~S2级G1~G2期较多,肝肾阴虚型和脾肾阳虚型S3级G2~G3期较多,瘀血阻络型以S3~S4级G3~G4期为主。结论:慢性乙肝的肝组织病理改变、HA、PCⅢ、LN、Ⅳ-C、TGF-β1、TNF-α等指标的异常变化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及临床诊断特征。方法纳入12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中医辅助诊疗仪采集面色、舌脉和脉象信息,参照中医诊断标准辨证分型。检测临床主要诊断指标(生化指标、病毒学指标和病理分级)并分析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 12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湿热中阻型占比最高(32.3%),其余依次为肝郁脾虚型(30.6%)、脾肾阳虚型(16.9%)、瘀血阻络型(13.7%)、肝肾阴虚型(6.5%)。不同中医证型间ALT、HBsAg、Fibroscan硬度值和Metavir分级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湿热中阻证型患者的ALT和HBsAg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P0.01),血瘀阻络证型患者的Fibroscan硬度值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1),且Metavir分级以F4期为主。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证型以湿热中阻、肝郁脾虚为主,不同证型的ALT、HBsAg和病理分级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肝炎不同证型与细胞因子PDGF TGF-β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和探讨慢性肝炎患者血清PDGF、TGF-β含量与慢性肝炎不同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辨证设慢性肝炎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3组各30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不同证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PDGF、TGF-β的含量.结果:肝郁脾虚等3组PDGF、TGF-β含量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瘀血阻络证组高于肝郁脾虚、湿热中阻,差异有显著性;定量水平结果亦与其相符;肝炎程度不同,其PDGF、TGF-β水平也不同,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慢性肝炎不同证型肝纤维化程度不同,与PDGF、TGF-β水平有较强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辨别瘀血证判断慢性肝炎肝病理程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以中医辨证无创伤性评估慢性肝炎患者肝病理程度的方法,试图建立中医模式的肝病理程度评估系统。方法对364例慢性肝炎患者行中医辨证和肝活检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按瘀血证与非瘀血证分组,以肝病理分级分期为标准诊断,采用诊断性试验四格表测算瘀血证在G3—4级度和S3—4、S4级度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瘀血证在G3—4、S3—4、S4级度的敏感性分别为81.35%,93.34%和94.34%,特异性分别为88.30%,89.80%和76.16%,准确性分别84.62%,91.21%和77.20%。结论辨别慢性肝炎瘀血证和非瘀血证对判断肝病理程度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