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肺癌患者5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206例肺癌患者和166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和D-二聚体(D-D)水平,同时计数血小板(PLT)。结果 206例肺癌患者中35例(17%)血小板升高,PT延长8例(4%),APTT延长37例(18%),Fib升高115例(56%)、D-D升高128例(62%)。血浆的D-D水平与肿瘤分期有关,肺癌IV期的D-D值显著高于Ⅰ-Ⅲ期D-D值(P〈0.01),不同病理分型患者的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5项凝血指标PLT、PT、APTT、Fib和D-D在肺癌患者均增高,肺癌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血浆D-D水平与预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介入治疗前(A1组)、后(A2组)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变化。方法比较A1组(52例)、A2组(52例)及30例对照组(B组)指标。PT、aPTT、TF、Fbg、FⅦ、FⅧ、FX采用光散射比浊法,P-选择素(Ps),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采用ELISA法,uPA抑制物(PAI)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结果1.与B组比较,A1组aPTT、TT、Fbg、FⅧ、Ps、vWF、uPA和PAI均升高(P〈0.05~0.01)。2.与A1组比较,A2组Fbg、FⅦ、Ps、uPA和PAI降低(P〈0.05~0.01)。结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凝血及纤溶过度激活,血小板活化,介入治疗后减轻。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学创新》2015,(7):58-60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凝血、纤溶功能及血小板参数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37例肺癌患者采用Seldinger法行股动脉插管做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造影并灌注化疗药物,同期选择35例门诊正常体检者作为研究对照组。比较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及对照组凝血、纤溶功能及血小板参数变化。结果:肺癌患者介入治疗前血清PT、APTT、TT、FIB、D-D、PAI-Ⅰ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PC、FPS表达水平则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介入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降低或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介入治疗前PLT、PCT、MPV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介入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DW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根据凝血、纤溶功能及血小板参数变化可准确评估肺癌患者行介入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术前后结直肠癌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42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组,另收集同期来我院治疗的42例良性结直肠疾病手术者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手术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变化,比较术后7 d外周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术前1 d术后7 d研究组Fbg、均较对照组显著高(P0.05);术前1 d术后7 d研究组究组D-D、,PAI-1均较对照组显著高(P0.05),研究组外周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及时监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凝血、纤溶指标变化,是预防术后血栓性疾病及确保良好预后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 探讨骨折早期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与骨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将106例四肢骨折患者分为单处骨折组及多处骨折组,门诊健康体检者35例为对照组,检测早期凝血功能指标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两组骨折组PT、APTT较对照组减少,TT、FBG、D-二聚体、PLT则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肢体不同骨折程度与PT... 相似文献
8.
肺癌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恶性肿瘤晚期患者 ,由于各种内源性、外源性因素影响 ,可出现凝血、抗凝和纤溶功能异常。这种异常不仅可导致患者DIC、局部血管内栓塞形成 ,而且可能与肿瘤的生长、浸润及转移有关[1] 。近年来虽有此方面报道 ,但对肺癌的研究较少。本组实验试探讨晚期肺癌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 :①患者组 ,肺癌肺者 42例 ,男性 2 8例 ,女性 14例 ,年龄 33~ 74岁 ,平均年龄 5 9岁。经病理及CT确诊 ,其中磷癌 2 9例 ,腺癌 8例 ,小细胞未分化癌 5例。②正常对照组 ,40例健康的正常人 ,男性 2 7例 ,女性 13…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溶栓治疗对其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2h内急性心肌梗塞患者30例,用重组链激酶(r-SK)150万U进行溶栓治疗,并按临床判断再通标准将其分为溶栓再通组和未通组,观察其溶栓前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活性,D-二聚体(D-Dimer)及纤维蛋白原(Fg)含量变化。结果 溶栓再通组溶栓后血浆t-PA活性较溶栓前明显升高,PAI活性明显减低,而未通组溶栓前后t-PA、PAI活性无明显变化。两组溶栓后血浆D-Dimer较溶栓前均有明显升高,且组间升高程度无显著差异。结论 ①溶栓后t-PA活性升高,PAI活性减低可能预示冠脉再通。②溶栓后D-Dimer含量升高提示溶栓后有凝血酶的进一步激活,但该项指标不能视为溶栓效果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纤溶系统指标的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本院接收的150例需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早期输血量分为少量输血组(n=63)与大量输血组(n=87).比较两组纤溶系统指标、凝血功能,SF-36评分.结果 输血前,两组PC、FDP和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血后,大量输血组PC低于少量输血组,FDP、D-D均高于少量输血组(P<0.05).输血前,两组TT、PT、FIB、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血后,大量输血组TT、PT、FIB、APTT均高于少量输血组(P<0.05).输血后,两组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需输血患者予以大量输血,可在短时间内影响患者纤溶系统与凝血功能,通过实时检测患者凝血状态,可避免凝血功能障碍情况发生,提升输血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方法选30例UAP患者和15例冠脉造影无狭窄的正常人为研究对象。抽静脉血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活性和D-二聚体(DD)、纤溶蛋白原(Fg)含量。结果与正常人相比,UPA患者血浆中t-PA活性减低,PAI活性增高,Fg和DD含量增高。结论UAP患者存在凝血、纤溶功能的失调凝血的失调,UAP患者纤溶活性降低,凝血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法国STAGO公司生产的STAR全自动凝血/纤溶分析仪测定148例健康体检者和106例肺癌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同时计数血小板(PLT)。结果:肺癌组与正常组比较PT、TT差异无显著性(P〉0.05),APTT结果较正常组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Fib、PLT结果较正常组明显增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不同肺癌临床分期(Ⅰ期-Ⅲ期与Ⅳ期)比较凝血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PTT结果延长,提示肺癌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Fib、PLT结果增高,可致肺癌患者血栓形成和癌细胞远处转移,因此,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对肺癌患者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患者血浆凝血和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指标的变化及意义,为临床诊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检测非妊娠妇女(50例)、正常妊娠(50例)和HDCP妇女(95例)血浆内皮素-1(ET-1)、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11-去氢血栓烷B2(11-DH-TXB2)、纤维蛋白原(FIB)、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含量,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正常晚孕组血浆ET-1水平高于正常非孕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GMP-140、11-DH-TXB2、FIB、t-PA及PAI-1水平均高于正常非孕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DCP患者血浆ET-1、GMP-140、11-DH-TXB2、FIB、t-PA及PAI-1水平均高于正常非孕组/正常晚孕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DCP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内皮功能损伤、血小板的活化、高纤维蛋白血症和浆纤溶功能的低下。降压治疗时,应予以保护血管内皮、抗血小板活化、降低纤维蛋白原及提高纤溶活性。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凝血、纤溶功能和血小板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9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40例健康人员(健康组)进行分析,均采用光电磁珠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浆凝血酶时间(PT、Fbg、aPTT和TT);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或底物显色法检测P选择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s、vWF、uPA和PAI);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抗凝法检测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压积和大血板比例(PLT、MPV、PDW、PCT和PLCR)。结果肝癌介入治疗前和治疗后比较,PT、Fbg、aPTT、TT、Ps、vWF、uPA、PAI、PLT、MPV、PCT和P-LCR各值治疗后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肝癌介入治疗前和健康组比较,治疗前PT、Fbg、aPTT、TT、Ps、vWF、uPA、PAI、PLT、MPV、PCT和P-LCR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结论肝癌患者凝血四项、纤溶功能和血小板参数异常,实行介入治疗对肝癌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改变及其特点。方法对240例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根据代谢综合征定义将患者分为MS组与非MS组,比较2组患者身高、体质量、腰围、血脂等生化指标,未诊糖尿病的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测定2组患者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Fib)、抗凝血酶III(AT-III)、D-二聚体、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I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1)、P-选择素、C-反应蛋白(CRP)等凝血纤溶系统功能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2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Apo)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体质量指数(BMI)、腰围、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空腹血糖、CRP、Lp(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RP、AT-Ш、D-二聚体、t-PA、PAI-1及P-选择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患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纤溶功能变化与迟发性颅内出血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格捕斯哥评分(GCS),将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42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轻型组47例,中型组39例,重型组56例,同时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其入院时凝血纤溶功能指标。治疗1个月后按是否出现迟发性颅内出血将患者分为无迟发性颅内出血组(93例)和迟发性颅内出血组(49例)。比较不同组之间凝血纤溶功能指标。结果各型颅脑损伤中凝虮纤溶功能均有异常,且随着伤情的加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水平逐渐升高,而血小板(PLT)水平逐渐下降(P〈0.05)。与无迟发性颅内出血组比较,迟发性颅内出血组PT、APTT、TT和DD水平明显升高,PLT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且其与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早期凝血纤溶功能检测有助于判断颅脑损伤的伤情,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凝血和纤溶功能变化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病情的评估及预后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发病24h内入院的急性胰腺炎(AP)患者106例,其中MAP组65例,SAP组41例,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分别检测凝血与纤溶功能指标PT、APTT、FIB与D-D水平。结果 MAP组与SAP组患者PT、APTT、FIB与D-D的水平较对照组轻度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与对照组及MAP组相比较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PT、APTT、FIB及D-D值与APACHEⅡ评分均存在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2、0.83、0.86和0.84(P<0.05);与非MODS组相比,MODS组PT、APTT、FIB及D-D值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与纤溶指标的检测有助于评估SAP的病情与预后,对防止疾病进展和降低死亡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前后凝血及纤溶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前、后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变化。方法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g)、凝血因子VII(FVII)、凝血因子VIII(FVI-II)、因子X(FX)采用光散射比浊法。P-选择素(PS),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采用ELISA法测定。uPA抑制物(PAI)采用发色底物法。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PT、APTT、TT、Ps、VWF、uPA升高,Fg、FVII、FVIII、FX降低。(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PT、APTT、Ps、vWF、uPA降低,FVII、FVIII升高。(3)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PT、APIT、TT、Ps、vWF、uPA升高,Fg、FVII、FVIII、FX降低。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血凝降低,纤溶亢进,血小板活化,介入治疗后减轻,但未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Sysmen公司CA-50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30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A组),30例肺结核患者(B组)及30例健康体检者(C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同时计数血小板(PLT)。结果A组胛延长4例(13%),APTT缩短7例(23%),Fib升高12例(40%),TT延长10例(33%),PLT升高9例(30%);B组Fib升高17例(57%),TT延长10例(33%),结论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PT、Fib、TT、PLT均有异常,肺结核患者Fib、TT异常。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