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背景:建立大鼠肺移植动物模型是研究肺移植后病理生理过程及其治疗的基础和关键,但因其需要精细外科技术,难度较大,限制了这一模型的应用。目的:探讨袖套法建立稳定的大鼠肺移植模型的手术操作技巧。方法:纳入60只大鼠,采用改良的三袖套技术建立大鼠左肺原位移植模型30例。供肺植入血管、支气管套接吻合的技巧:受体肺静脉采用90°角分布的"4针悬吊法",使塌陷的静脉血管开口完全张开且方向固定,减少受体静脉干短拙或强行套入导致血管壁撕裂的可能。受体肺动脉采用120°角分布的"3针悬吊"兜开,套接时应注意供肺套管的方向。最后支气管采用内支架吻合。计算各阶段手术时间及移植成功率。结果与结论:30例大鼠肺移植手术成功率为90%,移植后存活率100%,左供肺摘取需时(3±1)min,供肺完成体外套管时间分别为:肺动脉(2.0±0.5)min、肺静脉(3±1)min、支气管(2.0±0.5)min,供受体动静脉和支气管套管吻合时间分别为:肺动脉(4±1)min、肺静脉(8±3)min、支气管(2.0±0.5)min,总手术时间(55±10)min。提示改良的三袖套技术建立大鼠肺移植模型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可为大鼠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提供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有关活体肝移植后肝脏再生的研究较少。在大鼠肝移植实验中不断改进手术方法和技术,提高肝移植成功率是进行大鼠肝移植研究和获得可靠实验数据的基础。目的:验证以改良方法构建减体积肝移植大鼠模型的有效性。方法:选用健康SD大鼠,70对制备减体积肝移植改良前模型,100对制备减体积肝移植改良后模型。供体为雌性,受体为雄性,供体体质量比受体轻10g左右。改良前方案采用取下全肝后在修肝盆中进行减体积肝移植。改良后方案如下:供体采用单人裸眼操作,在取肝的过程中即进行减体积操作;修肝时将套管柄置于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的正前方,将幽门静脉结扎点外翻于套管外并置于套管柄的左侧,即肝脏的左侧;将右肾静脉结扎点外翻于套管外并置于套管柄的右侧,即肝脏的右侧;供肝套管完成后用灌注液对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进行冲洗;然后以左膈静脉为标识点进行7/0无损伤血管缝线吊线;受体采用双人裸眼配合操作,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时,左右固定位点采用"8"字形外翻缝合,后壁和前壁分别采用连续吻合,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采用改良的双袖套法,胆管支撑管法建立大鼠减体积的稳定模型。结果与结论:改良后供体手术时间为(32±2)min,修肝时间为(6±2)min,受体手术时间为(40±3)min,无肝期时间为(14±3)min。移植成功率为92%,移植后3d生存率为85%,移植后2周生存率83%。与改良前比较,移植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0.05),供肝的冷保存时间缩短(P0.05)。提示改良后的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比较稳定、可靠,移植成功率较高,移植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为研究减体积肝移植后肝脏再生提供了有效的改良手段。  相似文献   

3.
背景:“二袖套法”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缩短了无肝期的时间,并且显著提高了老鼠肝移植后的存活率。 目的:在“二袖套法”的基础上,结合一些相关文献,建立稳定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方法:用改进的二袖套法对75对SD大鼠行原位肝移植,移植中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用袖套法进行吻合,肝上下腔静脉用缝合法吻合,胆道采用支架法进行胆道重建。 结果与结论:受体大鼠移植后一般状况良好,50例正式实验移植后1 d存活率94%,1周存活率为90%。供肝热缺血时间均接近0,供体手术时间(34.44±3.25) min,受体手术时间(49.07±4.93) min,无肝期(17.26±2.51) min,下腔静脉平均阻断时间约为20 min。说明只有熟练地掌握手术技巧,细致耐心的操作,最大程度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才能获得稳定的原位肝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4.
背景:国际上研究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基础动物模型是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国际上公认的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鼠种配对方式为DA至Lewis大鼠、DA至BN大鼠及BN至Lewis大鼠,但由于鼠种缺乏和操作技术有待成熟的原因,国内较少引用以上鼠种配对方式进行该模型的建立。 目的:课题组在大量SD大鼠肝移植模型建立训练的基础上,采用DA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摸索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排模型建立技巧和经验。 方法:通过改良二袖套法,以雄性DA大鼠为供体,雄性Lewis大鼠为受体,建立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60只,受体大鼠术前1 d和术后1周内饲喂治疗剂量的他克莫司,1周后半量递减并停药,记录移植手术时间,观察受体大鼠的术后生存状况、手术成功率及生存期,分别于术后7,14,21,28 d处死受体大鼠,获取肝组织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脏大体和镜下的病理学变化,进行急性排斥反应评分。 结果与结论:供肝冷缺血时间30~60 min,供体手术时间(18.5±4.0) min,供肝修整时间(7±3) min,受体手术时间(35.0±  7.3) min,无肝期为(13.0±3.0) min,手术成功率为98%,1周存活率为91.6%。术后2周随着他克莫司撤药,受体大鼠迅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于术后14~28 d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20.85±0.71) d,中位生存时间为21 d。实验建立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需要以大量SD大鼠肝移植训练为基础进行,通过对二袖套法技术的改良和围手术期短期应用他克莫司有助于该模型的稳定建立。  相似文献   

5.
背景: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部疾病的惟一方法。建立肺移植动物模型是肺移植基础研究的首要条件。目的:建立一种简便、稳定和有效的同种大鼠异体左肺原位移植模型。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供体以及受体,采用改良三套管法进行大鼠左肺原位移植。首先完成供肺制备,并将供肺置于受体原左肺上方并保持供肺于4℃LPD液环境中。按照左肺动脉-左肺静脉-左肺支气管的顺序依次完成供肺与受体相应结构的吻合。然后依次开放左肺静脉-肺动脉,调整潮气量,离断受体原左肺。观察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5周后对受体行血气分析。结果与结论:手术成功率92%,手术时间为(55±3)min,术后存活均达5周。5周后阻断右肺门15min前、后左肺静脉取血,血气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新改良的三套管法是一种简便稳定有效的大鼠原位左肺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6.
背景:啮齿类动物心脏移植模型分为工作模型和非工作模型,非工作模型相对于工作模型,手术时间短、成功率高,其中以Heron法最为显著。目的:对Heron法建立大鼠心脏移植模型的手术方法进行改良,建立更合理、符合实验需要的心脏移植模型,以利于后续实验研究。方法:对Heron法进行改良,将受体右颈外静脉套管插入供心右肺动脉,右颈总动脉套管插入供心主动脉,环扎固定,供心左肺动脉结扎,从而快速、高效地建立改良的心脏移植模型。观察大鼠移植成功率、并发症、总手术时间、受体血管套管准备时间,供心摘取时间,颈部移植时间及供心冷缺血时间。结果与结论:单人操作连续进行正式实验25次,移植成功24次,成功率96%。全组无吻合口漏血、血液回流障碍,术后受体无死亡。每例手术总时间需50~60min;受体血管套管准备时间为(18±3)min;供心摘取时间为(10±1)min;颈部移植时间为(6±1)min;冷缺血时间为(16±1)min。结果表明,改良Heron法建立心脏移植模型,无需显微外科操作,是一种冷缺血时间短,更合理、实用、稳定可靠和易于复制的器官移植研究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背景:大量实验表明,供肺组织及肺血管功能在适当条件下可以保存,当供体心跳停止后,肺的气体交换系统可耐受热缺血60 min。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无心跳供体肺移植大鼠模型。 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有心跳供体组、无心跳供体-缺血30 min组和无心跳供体-缺血60 min组,每组20只。有心跳供体组供体大鼠取供肺保存在4 ℃低钾右旋糖苷液中4 h;无心跳供体-缺血30 min组供体放血处死后,维持通气30 min,使供肺在热缺血30 min后冷保存;无心跳供体-缺血60 min组方法同无心跳供体-缺血30 min组,不同之处在于供肺热缺血60 min。各组大鼠循环回路连接后,于1,15,30 ,45,60 min测出气道峰压和肺静脉血氧气分压。灌注结束后检测供肺湿质量干质量比和丙二醛水平。 结果与结论:有心跳供体组和无心跳供体-缺血30 min组所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各组气道峰压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但无心跳供体-缺血60 min组升高程度高于有心跳供体组和无心跳供体-缺血30 min组 (P < 0.05)。各组供肺血氧气分压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无心跳供体-缺血60 min组供肺血氧气分压低于有心跳供体组和无心跳供体-缺血30 min组(P < 0.05)。无心跳供体-缺血60 min组供肺湿质量干质量比和丙二醛水平较有心跳供体组和无心跳供体-缺血30 min组高(P < 0.05)。结果提示大鼠无心跳供肺热缺血30 min肺移植灌注模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肺移植方法。  相似文献   

8.
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的改进及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Ono模型基础上,建立简单、可靠的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方法:以Wiste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改良建立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分为3组:正常Wister大鼠作为对照组;移植后亚急性排斥反应组(术后2周);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组(术后8周)。分组喂养后按规定时间收获心脏标本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手术成功率为87.5%。其中麻醉过深死亡2例,疑青霉素过敏死亡1例,术中出血过多死亡4例。供心移植吻合时间(24.3±7.6)min,供心冷缺血时间(34.5±8.2)min,腹部触诊移植心脏搏动时间(16.8±7.4)d。组织形态学观察示:移植心脏心肌组织内有大量粒细胞浸润;随着移植后时间延长,CAV逐渐加重,冠脉数量减少,心肌萎缩并心肌纤维化发生。结论:改良Ono模型建立的心脏移植模型具有简单、可靠的优点。收获的移植心脏标本在组织形态学上反映了CAV和心肌纤维化发生、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心脏移植后相关疾病提供理想的组织标本。  相似文献   

9.
套管连接法在大鼠心脏腹部移植模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采用套管连接血管技术建立大鼠心脏腹部移植模型,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术后存活率。方法 供体为SD大鼠,受体为Wistar大鼠,将供心升主动脉于受体的腹主动脉缝合,供心肺动脉于受体左肾静脉行套管吻合。结果 80次正式实验,手术成功率95%,该方法只需一人操作,手术时间和供心缺血时间缩短,吻合血管通畅,提高手术成功率。结论 该方法为建立大鼠心脏腹部移植的模型提供了一种简单而又实用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
背景:大鼠胰腺移植模型是进行胰腺移植病理生理及移植免疫研究的主要动物模型,但大鼠胰腺模型存在手术难度大、成功率低等缺点,而采用肠造瘘的大鼠胰腺移植能简化操作过程、提高造模成功率。 目的: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建立一种简单、稳定的异基因大鼠胰腺移植模型。 方法:将供、受体腹腔动脉端侧吻合,供体门静脉与受体左肾静脉以自制导管行袖套吻合,移植十二指肠近端结扎,远端行腹壁造瘘,建立SD→Wistar的糖尿病大鼠胰腺移植模型。 结果与结论:共完成大鼠胰腺移植手术40例,其中34只大鼠术后血糖正常且存活超过3 d,移植成功率为85%。受体大鼠平均存活(8.97±2.05) d,移植后7~10 d为死亡高峰期,移植物呈急性排斥反应病理改变。该模型操作相对简单、成功率高,能够用于胰腺移植中诸如免疫排斥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背景:以往多应用大鼠建立肝移植模型对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进行基础研究,而灵长类非人类大动物建立肝移植模型能更接近临床肝移植的需求。 目的:探讨建立稳定的恒河猴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最佳方案。 方法:选用健康恒河猴进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20次,以10只雄性作为受体,10只雌、雄不限为供体,借鉴临床肝移植和各种动物模型建立的方法,使用二袖套法加肝动脉重建建立稳定的恒河猴原位肝移植模型。 结果与结论:20次恒河猴原位肝移植模型成功率90%,供肝切取时间(17±3) min,供肝修整时间(35±5) min,受体移植时间(133±45) min,受体无肝期(12±4) min,术后24 h存活率90%(18/20),72 h存活率为80% (16/20),1周存活率50%(10/20), 14只分别于术后2周内死于急性排斥反应,最长存活38 d,也死于急性排斥反应,所有受体均无门静脉血栓形成及胆道并发症发生。改进后的恒河猴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重复性和稳定性好的优点, 是肝移植临床前期研究的较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背景:劈离式原位肝移植技术存在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高、左内侧叶缺血坏死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开展劈离式肝脏移植的研究,需要找到一种适宜的动物,建立稳定的移植及麻醉模型。 目的:探讨猪劈离式原位肝移植模型建立及其术中麻醉处理特点。 方法:40只健康3月龄猪,体质量25~30 kg,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静脉-静脉转流,供肝沿Taira线劈离,对断面修整后,行原位肝脏移植。 结果与结论:手术时间(220±31) min,无肝期(35±6) min。术后肝功能恢复顺利,手术成功率50%,10只动物存活时间均超过48 h,无肝期、再灌注期血流动力学波动明显,并伴有代谢性酸中毒;再灌注期血钾升高明显,体温下降明显。结果可见:①猪同种异体原位劈离式肝脏移植模型(沿Taira线)具有操作简便,标准化程度及手术成功率高,重复性和稳定性好的优点,是大动物肝移植系列研究的较理想动物模型。②即使在良好的静脉转流下无肝期、再灌注期血流动力学、内环境变化仍明显,麻醉过程中纠正凝血机制及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对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鼠移植肝组织内和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5(IL-15)的表达水平及脾组织内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活性变化,探讨供肝NK细胞减轻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机制。方法:Lewis大鼠为肝移植供体,BN大鼠为受体,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应用[60Co]射线照射清除供体免疫细胞和经门静脉回输供肝NK细胞等技术,实验设立3组。A组: 急性排斥组;B组: 单纯[60Co]照射排斥组;C组: [60Co]照射+供肝NK细胞门静脉回输排斥组。移植术后第1、3、7天收集受鼠外周血清,ELISA法检测IL-15分泌水平,同时切取移植肝行病理学检查,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移植肝组织IL-15蛋白的表达,凝胶电泳迁移实验(EMSA)检测受鼠脾组织NF-κB表达活性。另外每组各设亚组观察移植后大鼠自然生存时间。结果:B组术后大鼠自然存活时间较A、C组明显缩短,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程度较A、C组严重;术后第3、7天,3组受鼠外周血IL-15水平均较第1天时显著升高;移植术后第3、7天,B组大鼠血清IL-15 浓度均显著高于A、C组;术后第3、7天,移植肝组织中B组IL-15表达也显著高于A、C组,受鼠脾组织中B组NF-κB表达活性亦显著高于A、C组。结论:IL-15可能作为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监测指标,对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和移植物的预后估计具有临床指导意义;供肝NK细胞可能通过下调NF-κB的表达活性来调节IL-15的水平,进而减轻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4.
背景: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是肺移植远期主要并发症之一,建立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是研究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首要条件。 目的:建立大鼠气管异位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探讨白细胞介素17在该模型中的作用。 方法:按体质量配对,Wistar和SD大鼠随机分为2组(n=30):Wistar(供体)→SD(受体)组和SD(供体)→SD(受体)组,颈前皮下组织包埋移植气管,不同时间点分别采样行组织病理学分析,对比观察移植气管上皮丢失、淋巴细胞计数、无核软骨细胞/软骨细胞总数及白细胞介素17表达量等指标。 结果与结论:两组受体全部存活。移植后第7,14,28天两组淋巴细胞计数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移植后第14,28天两组无核软骨细胞/软骨细胞总数比值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移植后第7,14,28天Wistar(供体)→SD(受体)组上皮丢失度分别为> 40%,100%,100%,SD(供体)→SD(受体)组未见明显丢失;移植后第28天Wistar(供体)→SD(受体)组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发生率为100%,SD(供体)→SD(受体)组未发生闭塞。移植后第28天Wistar(供体)→SD(受体)组白细胞介素17表达量显著高于SD(供体)→SD(受体)组(P < 0.05)。以上结果说明实验成功建立了Wistar(供体)→SD(受体)大鼠异位气管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研究提供了平台,白细胞介素17可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5.
背景:肝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是威胁患者和移植物长期存活的主要原因。诱导受者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是解决排斥反应的理想措施。 目的:探讨RNAi RelB树突状细胞预输注诱导大鼠肝移植特异性免疫耐受的可能性。 方法:将近交系雄性清洁级DA(RT1a)大鼠和近交系雄性SPF级Lewis(RT11)大鼠分别作为供、受体,行原位肝移植手术。术前随机配对分为4组:①对照组,受体鼠移植前不做预输注。②治疗组:受体鼠移植前7 d静脉输注供体大鼠RNAi RelB树突状细胞(5×106)。③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受体鼠移植前7 d静脉输注供体大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5×106)。④成熟树突状细胞组:受体鼠移植前7 d静脉输注供体大鼠成熟树突状细胞(5×106)。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以及成熟树突状细胞组相比,治疗组移植肝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延长。移植后第7天,治疗组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成熟树突状细胞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P < 0.01),移植后第14天治疗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均有轻微下降,两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意义(P < 0.01)。移植后第7天,与治疗组比较,对照组、成熟树突状细胞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水平升高(P < 0.01),而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下降(P < 0.01);移植后第14天治疗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水平均有下降,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水平均有升高,两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对照组、成熟树突状细胞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移植后第7天排斥活动指数为8.0-9.0。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第14天肝细胞、内皮细胞坏死及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进一步增多。治疗组移植后第7天排斥活动指数为6.0-8.0,第14天时排斥活动指数为4.0-5.0。结果提示RNAi RelB树突状细胞预输注可以减轻移植肝排斥程度,延长移植肝生存时间,这是通过间接途径实现的,其机制可能与T细胞的调节和无能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落新妇甙对大鼠肺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左侧单肺移植模型。随机将肺移植后的40只大鼠分为4组:A组肺移植后用生理盐水(1ml/天)灌胃,B组肺移植后用环孢素A(5mg/kg/天)灌胃,C组肺移植后用落新妇甙(1ml/kg/天)灌胃,D组肺移植后用环孢素A(2.5mg/kg/天)及落新妇甙(1ml/kg/天)灌胃。术后第10天切取移植肺观察肺急性排斥反应分级情况。结果:B组、C组及D组移植肺排斥反应分级均低于A组(P<0.05~0.01);D组移植肺急性排斥反应最轻,优于C组(P<0.05)和B组(P<0.01)。结论:落新妇甙对肺移植排斥反应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与环孢素A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以0no建立的大鼠心脏异位移植术为基础,并对其进行简化和改进。方法 供体为SD大鼠,受体为Wistar大鼠,将供心升主动脉和肺动脉分别与受体的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吻合。结果 50次正式实验成功率达到85%,手术时间和从心缺血时间缩短,心肌保护良好,移植心存活时间2-14d。结论 该方法方便、简单,是研究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以及筛选免疫抑制药物的一种较为理想动物模型,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