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脊髓损伤最初往往会导致细胞和组织的不断丢失,组织工程支架可以模拟细胞外基质的生理状态,从而有利于细胞的黏附、迁移、扩增和分化。 目的:总结近年来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联合细胞和/或细胞因子修复脊髓损伤的新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 Medline及CBM数据库中2000-10/2010-10 与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修复脊髓损伤相关的文章。  结果与结论:组织工程材料治疗脊髓损伤需要3 因素:种子细胞、组织工程支架、细胞因子。组织工程支架对于损伤脊髓断端起到桥接作用,而种植于材料的种子细胞和/或细胞因子可以促进神经轴突的生长和迁移。可用于组织工程支架的材料可分为天然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包括胶原、壳聚糖、琼脂糖/藻酸盐、聚乳酸、纤连蛋白、聚羟基乙酸/聚乳酸、聚β羟丁酸等,动物实验已经取得一些成果,显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联合细胞移植修复效果更好,但临床上目前尚无开展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背景:作为生物型支架,壳聚糖因其独特的多孔三维结构、易于改性的特征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成为了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热点。 目的:就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设计、改性及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中文关键词为“壳聚糖,壳聚糖衍生物,支架材料,组织工程,软骨组织”,英文检索词为“chitosan;chitosan derivatives;scaffold;tissue engineering;cartilage”,检索文献时间范围为1990年1月至2015年1月。 结果与结论:壳聚糖是一种天然的生物多糖,通过化学改性、共混改性等方法可以改变壳聚糖的溶解度、机械强度、生物活性甚至生物降解性等自身特性,从而制成更为合适的生物支架材料。进一步研究表明,将壳聚糖与种子细胞进行共同体外培养可以获得正常形态的软骨细胞并能合成特异性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在动物体内,壳聚糖支架与种子细胞所构建的组织工程软骨能够修复软骨损伤,形成与周围正常软骨相似的组织。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支架材料在软骨组织工程中有较为广阔的研究前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背景:壳聚糖类水凝胶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及对药物的缓释作用,作为支架材料近年来在组织损伤修复领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目的:探索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季铵盐壳聚糖温敏凝胶支架上生长、向神经样细胞定向分化的可行性,为治疗神经系统损伤寻找理想的组织工程材料。 方法:季铵盐壳聚糖与β-甘油磷酸钠复合制成温敏凝胶,扫描电镜观察凝胶的三维结构,MTT法评价凝胶浸提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力的影响;将牛血清白蛋白加载于凝胶支架,紫外光谱吸收法分析凝胶支架对牛血清白蛋白的缓释效果。接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凝胶支架,扫描电镜观察在支架缓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作用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分化情况,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神经元烯醇化酶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季铵盐化壳聚糖与甘油磷酸钠复合所得凝胶支架,其多孔性特点明显,有温敏特性,对蛋白的缓释效果良好,承载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对其增殖无明显不利影响。在凝胶支架缓释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作用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现神经样细胞形态,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神经元烯醇化酶。说明季铵盐壳聚糖温敏凝胶对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缓释效果良好,其凝胶支架具有多孔径、良好生物相容性特点,可承载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生长和向神经元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4.
组织工程化的有生物活性的神经替代物称为“人工神经”,当前正被尝试用来替代来源有限的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人工神经”由支架材料和细胞外基质、种子细胞以及诱导和促进生长的因子等几部分组成。近年来人们使用各种材料,并以不同的模式构建人工神经支架。施万细胞仍是最常使用的种子细胞,但干细胞已开始被用作种子细胞。人们不但研究可促进神经再生的各种因子的作用,也研究了一些抑制因子对神经再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组织工程化的有生物活性的神经替代物称为“人工神经”,当前正被尝试用来替代来源有限的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人工神经”由支架材料和细胞外基质、种子细胞以及诱导和促进生长的因子等几部分组成。近年来人们使用各种材料,并以不同的模式构建人工神经支架。施万细胞仍是最常使用的种子细胞,但干细胞已开始被用作种子细胞。人们不但研究可促进神经再生的各种因子的作用,也研究了一些抑制因子对神经再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背景:神经导管是由天然或人工合成材料制成的、用于桥接神经断端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引导和促进神经再生作用。 目的:总结近年来常用的神经导管生物材料在神经修复中的应用。 方法: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中与神经导管生物材料在神经修复中应用有关的文章,检索时限2002-01/ 2010-12。检索关键词:神经导管;生物材料;神经损伤;神经修复;神经再生。纳入标准:与神经导管生物材料在神经修复中应用有关的文章。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较陈旧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保留相关文献30篇。 结果与结论:非生物降解材料由于其不可吸收性和对再生神经的远期不良影响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生物降解材料在神经再生完成后可在体内降解吸收,无需二次手术取出,但目前未能利用生物降解材料完全仿制出具有天然神经结构的支架。生物衍生材料生物相容性好、排异反应小,可提供细胞外基质、胶原,起支架作用,但缺血后存在管形塌陷、再生不良、吸收瘢痕组织、增生及粘连等问题。神经导管生物材料在神经修复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单用一类材料难以制作出理想的神经导管生物材料,通过结合各类材料的优点,与神经营养因子、细胞外基质成分和许旺细胞等联合应用,制备新型具有生物活性的导管材料,将有利于神经修复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背景:周围神经缺损的治疗在再生医学领域仍然具有挑战性,支架材料的应用被认为是有前途的探索方向之一,理想的支架材料应是安全、耐用和缺乏抗原性的。目的:探讨制备一种新型的组织工程化改性胶原-壳聚糖支架,并探索其在大鼠横断坐骨神经模型中用作桥梁修复神经损伤的可能。方法:先制备出胶原-壳聚糖复合支架,然后用1-乙基-3-(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化二亚胺,N-羟基琥珀酰亚胺对支架进行化学改性即交联。接着将神经干细胞种植于支架上,之后连同支架-种子细胞在体内植入坐骨神经缺损部位。结果与结论:制得的变性交联胶原-壳聚糖复合支架具有三维立体网状结构。将支架-种子细胞移植4周后,可在损伤的坐骨神经中发现S-100神经丝蛋白200表达。结果表明这种组织工程化改性交联胶原-壳聚糖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8.
背景:前期实验发现丝素蛋白、壳聚糖以适当的比例混合,可以互相弥补各自的不足,表现出良好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丝素蛋白/壳聚糖混合三维支架材料上的生长情况。 方法:将诱导后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在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材料上,检测细胞黏附率,倒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 结果与结论:细胞黏附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倒置显微镜观察显示,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上的细胞看不清,随着时间的延长,支架周围细胞增多,且有细胞伸入支架内;扫面电镜观察显示,细胞生长活跃、增殖分裂正常,细胞周围见颗粒状、丝状基质物质,细胞的微丝与支架材料黏附紧密;细胞不仅可以在材料表面贴附生长,并伸入材料之中。说明丝素蛋白/壳聚糖混合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9.
背景:组织工程的发展为神经缺损的修复提供了可能,种子细胞与导管支架制成的复合体是构建组织工程神经的核心。 目的:从干细胞的组织工程应用及构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导管支架材料角度,探索如何更好的修复神经损伤。 方法:以“干细胞,神经损伤,修复,神经导管,神经支架材料”为中文关键词,以“stem cells,nerve damage,repair,nerve guide conduit material,scaffold materials,nerve tissue engineering”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Medline数据库1996-01/2011-01有关不同来源干细胞和导管支架材料修复神经缺损的相关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筛选纳入30篇文献进行评价。 结果与结论:移植神经干细胞可以在神经系统存活、增殖、迁移,在不同部位分化为相应的细胞,因此给神经修复领域带来新的希望。另外,随着生物材料的发展,神经导管材料修复神经缺损也取得了优良的效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将神经干细胞复合导管可降解生物材料有望能更好的满足神经支架的要求,达到修复和重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背景:纳米技术可改善脊髓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的性能。 目的:分析新型脊髓纳米组织工程支架的组织相容性。 方法:以胶原为原料制备纤维定向排列及非定向排列的纳米纤维膜,培养及鉴定SD大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将两种纳米纤维膜与SD乳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共培养,以正常培养的神经干细胞为对照,通过MTT实验检测纳米纤维膜的细胞相容性;以扫描电镜检测细胞在纳米纤维膜表面的黏附及增殖情况;将纳米纤维膜植入SD大鼠体内,通过组织学检查确定其降解情况及组织相容性;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确定神经干细胞在体内的存活及移动情况。 结果与结论:两种纳米纤维膜表面的神经干细胞黏附及增殖情况良好,MTT实验结果表明纳米纤维膜的细胞相容性佳,电镜结果表明细胞在纳米纤维膜表面黏附良好,增殖情况佳;在体内纳米纤维膜降解情况良好,组织相容性佳;BrdU标定的神经干细胞在SD大鼠体内存活并移动情况良好。结果表明新型纳米组织工程支架具有良好的细胞及组织相容性。  相似文献   

11.
背景:神经损伤后没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因此,神经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应用于神经修复、促进神经再生成为研究的热点。 目的:分析目前常用的神经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应用范围及效果。 方法:分别对胶原、壳聚糖、凝胶以及透明质酸与人工合成材料形成的聚合物用于神经损伤修复进行动物模型分析,应用免疫染色、生化检测等方法观察评估再生神经的结构和生理功能,确定不同神经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应用效果。 结果与结论:神经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胶原、壳聚糖、凝胶、透明质酸以及人工合成材料均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用于损伤神经的再生修复,既可以联合细胞进行生物聚合,也可以联合神经片段移植形成损伤神经桥状联接导管,应用于动物模型实验均显示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文题释义:壳聚糖:为一种天然多糖,是虾蟹等低等动物外壳的重要成分,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并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抗菌性,在生物工程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3D生物打印:是组织工程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目前常用的三维生物打印方法包括喷墨打印、挤压生物打印和激光生物打印,选择好合适的材料后,在计算机指导下根据所选择的生物材料和细胞类型逐层准确地打印出所设计的结构。 背景:3D打印技术可以根据需求制备出满足脊髓植入形状、大小和表面形态要求的生物支架。 目的:观察3D打印胶原/壳聚糖支架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胶原和壳聚糖按2∶1的质量比混合,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普通胶原/壳聚糖支架,采用3D打印机制备3D打印胶原/壳聚糖支架,分别测量两种支架的孔隙率和弹性模量,电镜观察支架形态。将神经干细胞分别与3D打印胶原/壳聚糖支架、普通胶原/壳聚糖支架共培养,进行扫描电镜观察与CCK-8检测。将40只雌性SD大鼠(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院军事科学院提供)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普通胶    原/壳聚糖支架组和3D打印胶原/壳聚糖支架组,后3组制作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普通胶原/壳聚糖支架组和3D打印胶原/壳聚糖支架组损伤处填充对应的支架材料,术后相应时间点进行后肢功能BBB评分、斜坡实验、神经电生理检测与磁共振平扫。实验方案经天津市神经创伤重点实验室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扫描电镜显示,3D打印胶原/壳聚糖支架具有互连的多孔结构,普通胶原/壳聚糖支架内部结构紊乱;②神经干细胞在3D打印胶原/壳聚糖支架表面生长良好,完全伸展,且3D打印胶原/壳聚糖支架表面神经干细胞的活性显著高于普通胶原/壳聚糖支架组(P < 0.05);③3D打印胶原/壳聚糖支架的孔隙率与弹性模量均高于普通胶原/壳聚糖支架组(P < 0.05);④3D打印胶原/壳聚糖支架组术后3-8周的BBB评分高于脊髓损伤组、普通胶原/壳聚糖支架组(P < 0.05),术后4,6,8周的斜坡实验角度大于脊髓损伤组、普通胶原/壳聚糖支架组(P < 0.05);⑤3D打印胶原/壳聚糖支架组术后8周的运动诱发电位振幅、体感诱发电位振幅大于脊髓损伤组与普通胶原/壳聚糖支架组(P < 0.05),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短于脊髓损伤组与普通胶原/壳聚糖支架组(P < 0.05);⑥磁共振平扫显示与脊髓损伤组及普通胶原/壳聚糖支架组比较,3D打印胶原/壳聚糖支架组损伤处具有较好的连续性与较多的神经纤维束通过;⑦结果表明,3D打印胶原/壳聚糖支架可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修复。 ORCID: 0000-0001-5771-8222(史新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Nerve regeneration remains a difficult challenge due to the lack of safe and efficient matrix support. We designed a laminin (LN)-modified chitosan multi-walled nerve conduit combined with bone marrow stem cell (BMSC) grating to bridge a 10 mm long gap in the sciatic nerve of Sprague–Dawley rats. The repair outcome was monitored during 16 weeks after surgery. Successful grafting of LN onto the chitosan film, confirmed by immunolocalizatio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ell adhesion. In vivo study showed that newly formed nerve cells covered the interior of the conduit to connect the nerve gap successfully in all groups. The rats implanted with the conduit combined with BMSCs showed the best results, in terms of nerve regrowth, muscle mass of gastrocnemius, function recovery and tract tracing. Neuroanatomical horseradish peroxidase tracer analysis of motor neurons in the lumbar spinal cord indicated that the amount and signal intensity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Furthermore, BMSCs suppressed neuronal cell death and promoted regeneration by suppressing the inflammatory and fibrotic response induced by chitosan after long-term implantation. In summary,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LN-modified chitosan multi-walled nerve conduit combined with BMSCs is an efficient and safe conduit matrix for nerve regeneration.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So far steroid pulse therapy and surgical decompression are the main accepted therapies for spinal cord injury, but these methods make no effects on injured neurons. Nerve growth factors and endogenous neural stem cells play a role in the neuronal regeneration and remyelination, which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spinal cord injury treatmen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on proliferation of endogenous neural stem cells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and to analyze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increased fluoro-gold labeled neurons. METHODS:Totally 48 Kunming m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including normal, spinal cord injury, treatment and sham operation groups. Acute spinal cord injury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in the spinal cord injury and treatment groups, and the normal group was subjected to operation that did not damage the spinal cord. At 2 hours after regaining consciousness,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daily injection of MTPBS containing 25 μg/kg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 and 1% album. And at 7 days, laminectomy was carried out again at the L1 segment in the former three groups and a small piece of sterile gelfoam soaked with fluoro-gold was inserted into the incision. The sham operation group was given no processing. Afterwards, mouse motor behavior was assessed using Rotarod and Platform Hang tests; neurons in the corticospinal and rubrospinal tracts were labeled with fluoro-gold; the number of endogenous neural stem cells positive for nestin was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method. Besid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fluoro-gold labeled neurons and the number of endogenous neural stem cells was assess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The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mouse motor behavior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And the number of endogenous neural stem cells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the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injection, which was related to the increased fluoro-gold labeled neurons. In conclusion,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liferation of endogenous neural stem cells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Furthermore, endogenous neural stem cells improve locomotive behaviors by encouraging the neuronal proliferation.  相似文献   

15.
背景:胶原作为脊髓组织工程的良好支架有利于神经细胞及神经纤维的黏附和生长,但机械性能较差,需要在制备时提高其基本性能,还应对种子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目的:分析胶原纳米组织工程支架的性能,检测其对神经干细胞凋亡行为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采用电纺丝技术制备纤维定向排列及非定向排列的胶原纳米纤维膜,并对其进行表征。将新生SD大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别与纤维定向排列及非定向排列的胶原纳米纤维膜共培养,并设置单独神经干细胞培养为对照,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及相关基因表达变化。 结果与结论:定向及非定向胶原纳米纤维膜的直径及形貌均达到纳米组织工程支架标准,溶胀系数较高,孔隙率较高,力学性能佳。与对照组比较,两胶原纳米纤维膜组神经干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 < 0.05),细胞凋亡相关基因中bcl-2基因表达量明显增加,bax及Caspase-3基因表达明显下降;两胶原纳米纤维膜组神经干细胞凋亡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新型胶原纳米组织工程支架性能良好,能够抑制细胞凋亡,从基因表达水平调节神经干细胞的凋亡行为。  相似文献   

16.
背景:前期实验显示,在体外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支架与神经干细胞和许旺细胞有良好的相容性。 目的:观察与许旺细胞共移植,神经干细胞是否能在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取向支架内存活、分化,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组织工程复合物是否能促进轴突再生及其髓鞘化。 方法:制作成年Wistar大鼠T8段半横断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支架组植入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支架,神经干细胞组植入接种神经干细胞(标记绿色荧光蛋白)的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取向支架,联合组植入接种神经干细胞(标记绿色荧光蛋白)和许旺细胞的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取向支架。 结果与结论: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可在大鼠脊髓内存活,并迁移至邻近脊髓,联合组标记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存活率显著高于神经干细胞组(P < 0.001)。联合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标记绿色荧光蛋白双阳性细胞多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标记绿色荧光蛋白双阳性细胞,神经干细胞组未发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标记绿色荧光蛋白双阳性细胞。联合组有少部分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突触素,再生轴突和有髓轴突数量高于其他两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8)。表明与许旺细胞共移植,可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少部分神经元样细胞还可能形成了突触连接;种植了神经干细胞和许旺细胞的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支架可促进轴突再生及其髓鞘化。  相似文献   

17.
背景:如何有效促进移植入脊髓损伤组织内的神经干细胞存活和迁移,是目前神经修复研究的重点。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脊髓损伤大鼠移植神经干细胞存活、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均制备脊髓横断损伤模型。造模7 d,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组于脊髓损伤处移植BrdU标记的神经干细胞7 μL(1×109 L-1),脊髓损伤对照组移植DMEM/F12培养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腹腔内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5 000 U/kg,1次/d,连续注射7 d,其余两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细胞移植后8周取损伤脊髓组织。 结果与结论:造模2周后,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组BBB评分明显高于脊髓损伤对照组(P < 0.05),造模4周后,促红细胞生成素组BBB评分明显高于神经干细胞移植组(P < 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大鼠损伤脊髓组织BrdU阳性细胞数量及迁移距离均大于神经干细胞移植组(P < 0.05)。说明促红细胞生成素能促进损伤脊髓组织原位移植的神经干细胞的存活与迁移,加速神经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18.
背景:随着交通事故、坠落伤、运动损伤等不断增多,创伤性脊髓损伤已成为危及脊髓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目的:探讨胶原/丝素蛋白支架联合神经干细胞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①分别提取胶原和丝素蛋白原料,将二者以质量比2∶4混合,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胶原/丝素蛋白支架;将第3代GFP小鼠神经干细胞接种至胶原/丝素蛋白支架上,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神经干细胞生长情况。②采用随机数字表达将40只成年SD大鼠分5组,正常组不进行任何处理,模型组建立T10段脊髓缺损模型,干细胞组脊髓缺损处注射神经干细胞,支架组脊髓缺损处植入胶原/丝素蛋白支架,联合组脊髓缺损处植入接种神经干细胞的胶原/丝素蛋白支架,每组8只。术后每周进行旷场实验BBB评分和斜坡实验,术后第8周行神经诱发电位检测、苏木精-伊红和免疫荧光染色,评价创伤性脊髓损伤大鼠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显示,胶原/丝素蛋白支架上有利于神经干细胞的黏附、伸展与分化。②旷场实验BBB评分和斜坡实验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各组大鼠的运动功能随时间的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各治疗组大鼠的运动功能的恢复速度与程度均优于模型组,其中以联合组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最好。术后第8周,脊髓损伤后各治疗组大鼠的运动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振幅检测结果均优于模型组(P<0.05),联合组检测结果优于干细胞组、支架组(P<0.05)。术后第8周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脊髓损伤部位修复效果最差,联合组修复效果最好;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脊髓损伤部位神经丝蛋白阳性细胞最少,各治疗组神经丝蛋白阳性细胞均多于模型组,其中以联合组最多。③胶原/丝素蛋白支架联合神经干细胞对创伤性脊髓损伤大鼠双下肢功能改善和脊髓组织修复具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9.
The application of stem cells appears to have great therapeutic potential to facilitate nerve regeneration in patients with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or spinal cord injury. Human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hADSCs), a subset of multipotent mesenchymal stem cells, possess the great advantages of an abundant amount of cells, less ethical conflict and minimal invasive surgical procedures to obtain the cells. Chitosan, a naturally derived polysaccharide from chitin,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to facilitate and guide the direction of nerve regeneration as a biomaterial for the neural tube. Chitosan also serves as a three-dimensional culture substrate to facilitate cellular sphere formation among various cells but is as yet unexplored in hADSCs. In this study, the ability of hADSCs to transdifferentiate from the mesenchymal into the neural lineage by seeding hADSCs on a chitosan-coated surface to form therapeutic cell spheres was investigated. The optimal seeding density (2 × 10(4) cells/cm(2)) and harvesting time (72 h) to obtain sphere formation were determined by cell viability on a chitosan-coated surface. Expression of neural lineage markers was observed by immunofluorescent staining of nestin, neurofilament heavy chain and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The neural induction potentials were also provoked by replating spheres from primary to tertiary passages. The effect of neural induction in hADSCs on a chitosan-coated surface may help to provide cell sources for facilitating nerve regeneration in future clinic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