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是针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一种有效的微创疗法,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不能恢复椎体高度及矫正局部后凸畸形,同时骨水泥渗漏发生率较高。目的:评价脊柱外固定器撑开复位结合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采用脊柱外固定器撑开复位结合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椎体骨折患者55例。术中先采用经皮椎弓根钉脊柱外固定器撑开闭合复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然后再经皮穿刺行伤椎椎体成形治疗。测量治疗前后压缩骨折椎体高度压缩率、后凸畸形角度及椎管内狭窄占位率。同时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患者治疗后和末次随访时的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患者腰背痛基本缓解,治疗后1-3 d可下床活动。55例共57个椎体出现骨水泥渗漏4例,但无明显临床症状。经脊柱外固定器整复结合椎体成形治疗后和末次随访时的压缩骨折椎体高度、后凸畸形角度及椎管内狭窄占位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与末次随访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脊柱外固定器撑开复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椎体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且疗效稳定的微创修复方法,骨水泥渗漏率低,可获得满意的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背景:对于椎管内有骨块占位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单纯椎体成形术难以解除椎管内占位及纠正脊柱后凸畸形,且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高,使其成为其应用的相对禁忌证,而传统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存在手术创伤大、螺钉松动及椎体高度丢失等问题。 目的:观察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性骨折患者31例。内固定后通过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估腰背部疼痛情况、ODI评分评估腰背部功能情况、SF-36健康调查评分表评估生活质量、胸腰椎正侧位片评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伤椎Cobb角改善情况、Frankel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情况及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内固定置入过程均顺利完成,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所有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24.5个月,伤椎均达满意复位,平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得到明显改善,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腰背部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以上所有指标治疗后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内固定后1周和内固定后1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内固定后2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椎体前缘及椎间隙处少量骨水泥渗漏各1例,但均无临床症状。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无新发骨折。说明联合应用后路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伤椎椎体成形,不仅能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椎体高度及强度,重建脊柱稳定性,明显缓解腰背部疼痛,还可以使患者获得满意的腰背部功能,显著提高生存质量,是治疗伴椎管内占位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3.
背景:后路经伤椎单节段固定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是治疗胸腰椎B型骨折常用的方法,但两种术式的近远期疗效及各自优缺点尚未明确。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与传统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创伤性B型胸腰椎骨折,治疗后脊柱稳定性及对固定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完成随访的AO分型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按照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分为经伤椎单节段固定组(n=40)和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n=45)。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疼痛分级、ASIA脊髓功能分级、椎体前缘压缩率、椎管受堵指数、后凸Cobb角、UCLA相邻节段退变分级进行测量。  结果与结论:两组在ASIA脊髓功能分级、椎管受堵指数、后凸Cobb角的疗效相当。而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疼痛分级、椎体前缘压缩率、UCLA相邻节段退变分级,单节段组要优于短节段组。后路经伤椎单节段固定及传统的短节段固定在治疗胸腰椎B型骨折上都有显著的疗效,而单节段固定组在椎体前缘压缩率的改善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分的改善情况要明显优于短节段组。此种手术方式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减少固定节段以节省脊柱的活动节段,减少固定节段的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优点。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4.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已被广泛用于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现在亦被用于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 目的:评估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分次和温度梯度灌注骨水泥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分次和温度梯度灌注骨水泥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病例共24例38椎,分为椎体压缩≥1/4组9例11椎和椎体压缩< 1/4组15例27椎。在C臂机透视定位下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采用分次灌注、温度梯度灌注方法注射骨水泥。以目测类比评分及O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分次和温度梯度灌注骨水泥治疗前后疼痛缓解情况,日常功能恢复情况,治疗椎的高度变化。随访时间为12-56个月。 结果与结论:2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分次和温度梯度灌注骨水泥治疗。平均单个胸椎内注射骨水泥(4±1) mL,单个腰椎内注射骨水泥(5±1) mL。治疗后复查X射线片见骨水泥分布良好,无神经根损伤或脊髓压迫症状。两组患者治疗后椎体高度显著高于治疗前(P < 0.05)。所有患者治疗后1 d、治疗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目测类比评分、功能障碍指数值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 0.05);两组相同时间点目测类比评分、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的改变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分次和温度梯度灌注骨水泥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可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不论肿瘤转移椎体有无明显压缩,均能迅速缓解疼痛,是治疗椎体转移肿瘤的有效方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背景:脊柱转移瘤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及脊柱稳定性异常等现象,临床可以利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方式进行治疗。目的:观察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对脊柱转移瘤患者脊柱稳定性和疼痛的影响。方法:纳入脊柱转移瘤患者23例,其中女10例,男13例,年龄23-71岁,均实施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注入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目测类比评分、椎体前缘与椎体后缘高度、生活质量评分及运动能力评分。结果与结论:与治疗前比较,23例患者治疗后24 h的目测类比评分和运动能力评分显著下降,椎体前、后缘平均高度显著上升(P均0.05)。随访12个月,无脊髓神经根损伤、不良反应及骨水泥渗漏等现象,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表明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注入治疗脊柱转移瘤,可以显著改善脊柱稳定性,减轻疼痛程度,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短节段跨伤椎固定联合经伤椎注入液态人工骨强化和单纯短节段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95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40例)采用短节段跨伤椎固定结合可注射液态人工骨(硫酸钙骨水泥)伤椎椎体成形,B组(55例)采用短节段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所有患者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对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椎管侵占率和VAS疼痛评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术后伤椎后凸Cobb角、椎管侵占率、伤椎前缘压缩率及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A组与B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0.05),两组术后长期随访伤椎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压缩率、VAS评分,B组较A组疗效好,结果有显著性差异(<0.05)。结论经伤椎液态人工骨强化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更加牢固的固定效果,前中柱重建稳定,后柱固定牢固,矫正度丢失少,疗效满意,是治疗单一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背景:对于后壁破损椎体骨质疏松压缩骨折伴椎管占位,国内外多采用开放手术或保守治疗。老龄骨质疏松患者用脊柱外固定装置轴向牵张前后纵韧带,使椎管占位后移骨块复位,同时扩大椎管,然后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固化椎体,在临床中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目的:观察后壁破损椎体骨质疏松压缩骨折伴椎管占位患者前后纵韧带在脊柱外固定装置牵张下行经皮椎体成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老年后壁破损椎体骨质疏松压缩骨折伴椎管占位患者52例,年龄61-86岁,平均(78.62±5.20)岁;采用脊柱外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治疗前、治疗后1 d、治疗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术后12个月)时,用X射线片及CT观察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后凸成角、椎管狭窄率及骨折椎体内骨水泥分布范围,同时进行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结果与结论:52例患者随访3-12个月。X射线片示治疗前、治疗后1d、治疗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分别为(34.5±2.2)%,(3.5±1.3)%,(4.0±0.6)%,(4.4±1.1)%,后凸成角分别为(12.1±1.7)°,(4.0±0.8)°,(3.5±0.5)°,(4.4...  相似文献   

8.
背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具有微创、时间短、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防止椎体进一步塌陷、止痛效果明显等优点,成为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 目的:观察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的治疗效果。 方法:纳入6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其中男22例,女40例,年龄55-92岁,累及86椎体,均在C形臂X射线机透视下行经皮椎体成形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注射治疗。治疗后随访12-36个月,对比治疗前后的目测类比评分、Cobb角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随访12-36个月,11例出现并发症,其中骨水泥渗漏7例,临近椎体骨折2例,骨水泥拖尾1例,疼痛缓解不理想1例;末次随访的Cobb角、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 < 0.05)。表明椎体成形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注射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不仅能恢复伤椎外形、减少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而且能明显减轻骨折所致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短中期疗效肯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背景:经皮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能迅速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效果良好。 目的:验证单侧经皮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单侧经皮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与结论:22例患者平均随访2.5年,渗漏率为4.5%;其他椎体骨折发生率为9.1%。随访2年时: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01);骨水泥位偏左侧5例,位于中部9例,偏右侧8例,疼痛改善程度与骨水泥位置无相关性(P=0.192);治疗后伤椎前、中缘高度较治疗前明显恢复(P < 0.05);注入骨水泥的量1~5 mL,注入骨水泥量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无相关性。表明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有效,骨水泥注入椎体内的位置、注入量与止痛效果无相关性。关键词:骨质疏松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椎体压缩骨折;目测类比评分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21.008  相似文献   

10.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通过球囊的扩张恢复压缩椎体高度,并注入骨水泥强化椎体,恢复其解剖形态和力学性能。 目的:评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对41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在C 型臂X 射线机引导下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疼痛评分及影像学检测结果。 结果与结论: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后,椎体前、中缘平均高度及Cobb 角均较治疗前改善(P < 0.05),且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 0.01)。表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安全性高,可缓解患者疼痛,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背景:“支柱块”置入与球囊扩张椎体成形均可以克服传统后路钉棒系统复位后“空壳样”椎体这一缺点,弥补传统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治疗的不足,并对伤椎本身畸形有不同程度的矫正作用,恢复其承载能力及维持其稳定性。但二者疗效那个更好呢? 目的:比较“支柱块”置入与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质压缩骨折的疗效。 方法:老年胸腰椎骨质压缩骨折分别采用“支柱块”植入治疗18例,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治疗76例,对手术时间、失血量、24 h目测类比评分、7 d目测类比评分、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与结论:“支柱块”置入治疗18例,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治疗76例患者经皮穿刺均获成功。”支柱块”置入后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Cobb角显著减少,椎体前缘高度明显增加,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支柱块”置入与球囊扩张组比较手术时间稍长、失血量稍多、24 h目测类比评分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而伤椎前缘高度、7 d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支柱块”置入未出现不良反应,椎体成形组有骨水泥渗漏现象但均无神经症状。说明“支柱块”置入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均具有手术方法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能改善椎体高度,缓解疼痛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经皮椎体成形及后凸椎体成形已经较为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成为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的较为理想的方法。 目的:比较手法牵引复位结合椎体成形与经皮后凸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 方法:将59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本着知情同意、自愿入组的原则分为2组,手法结合经皮椎体成形组38例采用手法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治疗;经皮后凸椎体成形组21例采用经皮后凸椎体成形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中央高度、疼痛目测类比评分、Cobb角及住院费用等指标。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手术后伤椎前缘高度、中央高度、疼痛目测类比评分、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有改善(P < 0.05);手术前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手法结合经皮椎体成形组患者手术费用显著低于经皮后凸椎体成形组(P < 0.05)。表明手法牵引复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症状、体征均有显著疗效,并能节约手术费用,可以作为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背景:研究证实经皮椎体成形治疗过程中,骨水泥固化后可明显提高骨折椎体的稳定性、强度及力学支撑等效能,但目前关于骨水泥骨折线内弥散状况对经皮椎体成形治疗影响的研究很少。 目的:分析胸腰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骨折线内骨水泥弥散状况对经皮椎体成形治疗的影响。 方法:纳入胸腰椎体骨折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90例,其中男42例,女48例,年龄53-80岁,均进行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根据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弥散情况分2组,研究组(n=60)骨水泥弥散良好,对照组(n=30)骨水泥弥散不佳。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伤椎后凸角及与骨水泥材料相关的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与结论:两组治疗前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研究组治疗后3 d及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3 d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伤椎后凸角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末次随访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伤椎后凸角及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在经皮椎体成形治疗中,骨水泥弥散良好者疼痛缓解更明显,椎体稳定性更好,近期疗效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背景:对于椎体骨皮质不完整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治疗可能会发生骨水泥外漏压迫、损伤周围脆弱的神经、脊髓、血管组织而被视为临床禁忌。 目的:观察骨水泥分期注射在经皮椎体成形治疗中应用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选择椎体骨皮质不完整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26例,全部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随机选择12椎体采用骨水泥单侧椎弓根注射,14椎体采用骨水泥双侧椎弓根注射。治疗前后了解骨折椎体复位情况、椎体的容量变化、骨水泥分布及外漏情况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变化。 结果与结论:26个椎体无骨水泥外漏及神经根及脊髓受损情况,无肺栓塞及心脑血管系统急性反应,无手术中死亡。治疗后6个月时,两组椎体体积、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采用骨水泥分期注射经扩大了皮椎体成形手术适应证,能有效防止骨水泥外漏,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背景: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多发生于骨质钙丢失严重的老年人群,轻微的外力就可以引起椎体骨折,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效果较好。 目的:探讨骨水泥充填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及材料的特性。 方法:采用骨水泥充填材料经皮椎体成形治疗多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32例,共158个椎体。治疗后复查X 射线、CT等辅助检查,了解骨折椎体复位情况、椎体的容量变化、骨水泥分布及外漏情况,用CT容量分析法检测治疗前后椎体的容积变化,观察疼痛强度评价的目测类比评分变化,分析发生骨水泥渗漏的原因。 结果与结论:纳入结果分析32例,158个椎体。注射骨水泥后无神经根及脊髓损伤,无肺栓塞及心脑血管系统急性反应。①治疗后随访6-16个月,平均随访10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和椎体塌陷。②治疗前椎体体积为(22.2±8.6) cm3,治疗后增至(24.8±6.9) cm3,体积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③6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分别为椎管内硬膜外2个、椎旁静脉4个,可能与椎体后缘爆裂、骨水泥黏度过低以及注射速度过快有关。④治疗后48 h目测类比评分为(2.2±3.7)分,较治疗前(8.3±1.6)分显著下降(t=25.2,P < 0.05)。作者认为,对于多节段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采用充分的治疗前准备和恰当的方法,选择合适的骨水泥充填材料,一期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治疗中操作要注意防止骨水泥渗漏。  相似文献   

16.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治疗脊柱血管瘤可栓塞瘤体,增加椎体强度,并具有止痛作用。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治疗症状性颈、胸、腰椎体血管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5例症状性单椎体血管瘤患者,其中颈椎3例,胸椎12例,腰椎10例。均在C型臂X射线机引导下行经皮聚甲基丙烯酸甲脂椎体成形治疗。治疗后摄X射线片观察椎体高度变化及骨水泥分布和渗漏情况,以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y功能障碍评分评定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脊髓及神经损伤。术中共3节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但未出现不适症状。25例患者均获随访10-26个月,疼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后手术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椎体无塌陷,血管瘤无复发。表明经皮椎体成形作为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理想方法,具有微创、低风险、易恢复、疼痛缓解迅速等优点,但对于椎体皮质有破坏者,需注意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刘长志 《医学信息》2019,(22):112-113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脊柱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OVCF患者63例,评估患者手术前后椎体前部高度、Cobb角、VAS、ODI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椎体前部高度及Cobb角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3例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均无感染、血管栓塞发生,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9.52%。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OVCF效果较好,安全性高,可恢复椎体前部高度,矫正后凸畸形,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脊椎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8.
背景:弯角椎体成形为椎体成形的改良术式,其最大的特点是能使骨水泥对称均匀分布,平衡椎体两侧强度,理论上能保证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均匀分布,解决传统经皮椎体成形单点、单次注射骨水泥分布不均导致骨折区疼痛缓解效果不佳的问题。目的:对比椎体成形与弯角椎体成形行骨水泥注射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弯角椎体成形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7至2018年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单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70例,随机分2组:椎体成形组(n=35)进行椎体成形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注射治疗,弯角椎体成形组(n=35)进行弯角椎体成形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注射治疗,观察两组骨水泥分布与渗漏情况;术前、术后1 d进行目测类比评分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术后随访1年,观察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的情况。试验获得安徽医科大学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与椎体成形组比较,弯角椎体成形组骨水泥分布较均匀、较满意(P<0.05),骨水泥渗漏率较低(P<0.05);②两组术后1 d的目测类比评分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弯角椎体成形组术后1 d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改善优于椎体成形组(P<0.05);③两组术后1年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两组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表明与椎体成形治疗比较,弯角椎体成形行骨水泥注射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降低骨水泥的渗漏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Clinical therapies of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have two different approaches, including unilateral pedicle extrapedicle and bilateral pedicle approach of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but there were fewer reports about postoperative bone cement leakage rate and security in the two approaches. OBJECTIVE: To compare postoperative bone cement leakage rate and security with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by two different approaches, unilateral pedicle extrapedicle and bilateral pedicle approach of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METHODS: This study enrolled 60 cases with the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who were patients meeting the inclusion criteria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18 to December 2020. The 60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surgical approach. Group A (n=30) was treated with unilateral pedicle extrapedicle approach of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Group B (n=30) was treated with bilateral pedicle approach of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The volume of bone cement injection, bone cement leakage rate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as well as kyphosis angle of the compressive vertebral body,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 and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ND CONCLUSION: (1)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volume and leakage rate of bone cement injection in two groups (P > 0.05). (2) 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 and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at 1, 3 days, and 1 month after surgery compared with that preoperatively in both groups (P < 0.05). Postoperative kyphosis angle of the compressive vertebral body was less than that preoperatively (P < 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and kyphosis angle at various time points after surgery in both groups (P > 0.05). (3)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satisfactory clinical effect can be obtained by two different approaches, unilateral pedicle extrapedicle and bilateral pedicle approach of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 2022, Publishing House of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