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骨骼肌卫星胞移植能够诱导心肌梗死区新生血管形成,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其心功能,但整体效果并不太理想。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骨骼肌卫星细胞在急性心肌梗死区的存活及对心肌梗死区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将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对照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构建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空白对照组只穿线,不结扎。造模成功即刻,实验组于局部梗死心肌内注射DAPI标记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悬液50μL,对照组注射等量DAPI标记的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细胞移植4周后取标本,观察心肌梗死区骨骼肌卫星细胞存活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心肌梗死区新生血管形成情况。结果与结论:(1)空白对照组未见DAPI标记的细胞,对照组及实验组缺血心肌区域均可见大量DAPI标记的骨骼肌卫星细胞,实验组还可见大量EGFP-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融合蛋白绿色荧光表达;(2)实验组、对照组新生微血管密度多于空白对照组(P<0.05),实验组新生微血管密度多于对照组(P<0.05);(3)结果表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修饰骨骼肌卫星细胞可在急性心肌梗死区存活,促进心肌梗死区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有研究表明,心肌内直接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可以使心肌梗死瘢痕区血管新生,改善缺血心肌血供。 目的:观察心肌内及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对猪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心肌侧支血管生成的作用。 方法:22只小型猪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分为4组:心肌内移植组造模后即刻在缺血心肌内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心肌内对照组同样方法即刻心肌内注射Hank’s平衡盐溶液;冠状动脉内移植组在造模后1周,左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冠状动脉对照组在造模后1周,同样方法左冠状动脉内注射Hank’s平衡盐溶液。 结果与结论:心肌内及冠状动脉内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后1周,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明显高于各自对照组(P < 0.01);移植后4周,心肌内移植组与冠状动脉内移植组小血管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明显高于各自对照组(P < 0.01);左室舒张末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明显低于各组对照组(P < 0.01)。提示心肌内及冠状动脉内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均有助于促进猪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及侧支循环形成。  相似文献   

3.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途径主要包括外周静脉注射移植、冠状动脉移植以及心肌内注射移植,但存在迁移缺少靶向性,价格高昂等局限性。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穴位移植兔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区血管新生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提取兔骨髓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纯化、扩增、鉴定,并标记。将55只兔随机分为正常组与手术组。手术组急性心肌梗死后1周,再随机分为3组:穴位注射干细胞组、模型对照组、穴位注射生理盐水组。5周后,取心肌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BrdU染色、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梗死心肌组织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夹心酶联免疫法、RT-PCR法、Western-Blot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结果与结论:穴位注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迁移至梗死区,并可以在梗死区分化为心肌样细胞。与模型对照组及穴位注射生理盐水组比较,穴位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使梗死区及周围组织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表达上调,诱导梗死区及周围组织血管新生,其机制是刺激心肌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上调。穴位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梗死心肌组织中和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均无上调趋势,因此推测,血管新生由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未知因素诱导。  相似文献   

4.
背景:作者前期的研究结果显示透明质酸水凝胶包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显著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目的:探索透明质酸水凝胶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心肌修复的分子机制。方法:分离培养雄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然后用透明质酸水凝胶包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培养皿中进行体外三维培养。结扎雌性SD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1周后行超声检测,将符合条件的大鼠随机分为4组:(1)PBS组(n=12);(2)透明质酸组(n=12);(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n=15);(4)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透明质酸组(n=15)。造模1周后将模型鼠行二次开胸,按照分组将PBS、透明质酸水凝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透明质酸水凝胶包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到梗死边缘区及梗死区。移植后1 d、1周、2周,Western blot检测梗死区域及周边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胸腺素β4以及c-Kit的蛋白表达水平,移植后2周免疫荧光检测移植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与结论:(1)在移植后1周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P <0.05);在移植后2周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冠脉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定植、分化和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小型猪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90min后再灌注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分为骨髓细胞移植组(BM-MNCs组,n=6)和对照组(n=5),分别经冠脉移植PKH26标记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和培养基,术后6周进行病理学检查并行血流动力学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功能变化。结果在BM-MNCs组,心肌梗死后6周在缺血心肌内可找到移植细胞,其Ⅷ因子和desmin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阳性;血流动力学指标显示左室等容舒张期压力最大变化率和心排量与心肌梗死后90min比较明显改善(P<0.05);超声心动图显示每搏输出量和心排量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心肌梗死边缘区的小血管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冠脉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可定植于梗死区心肌,并可分化为肌源性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可促进小血管再生,有改善心功能的潜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移植用于大鼠缺血后肢的治疗后实现血管再生的能力。方法 建立大鼠后肢缺血动物模型,将取于自体的BM-MNC制成细胞悬液注射于缺血部位,分别在移植后2和30d时行动脉造影,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内皮祖细胞(EPC),毛细血管密度以及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缺血肌组织中的EPC含量增高(P<0.01)。BM-MNC移植组在移植早期VEGF表达显著增高(P<0.01)。细胞移植后30dBM-MNC移植组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血管造影可见侧支循环建立。结论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于大鼠后肢缺血区能促进血管新生,改善侧支循环,可望成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下肢缺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背景:干细胞移植可改善缺血性心肌血供并改善心功能。 目的:进一步验证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肌梗死后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方法:15只健康太湖梅山猪通过冠脉栓塞建立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其中2组分别在心肌梗死后3 h,2周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模型组不移植细胞。行心脏超声观察心脏功能各指标的改变;并在不同时间点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值;在实验终点取大体标本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移植细胞在心肌内定植及分化情况,检测心肌血管密度。 结果与结论:心肌梗死3 h组与模型组比较,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期内径、左室收缩期内径各项心功能指标及心肌血管密度、不同时间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心肌梗死后2周移植组与模型组相比,心功能指标均有改善,心肌血管密度大于模型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明显高于较移植前(P < 0.05)。提示不同时间点心肌微环境对于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及定植的影响,心肌梗死后急性期内局部微环境不利于移植细胞的存活,在瘢痕修复早期行骨髓干细胞移植对骨髓干细胞的分化和定植以及对心功能的改善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经冠状动脉内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缺血性心力衰竭病人20例,抽取骨髓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外周动脉穿刺插管,将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注入冠脉。比较病人的临床症状,NYHY分级和治疗后由于心血管事件造成的再住院情况。结果 病人自觉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ECT检查显示在缺血区有血管新生。结论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促进血管再生,但在移植早期其自身分泌的细胞因子不足以维持良好的分化和再生。 目的:验证腺病毒介导的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双基因转染新西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新西兰兔梗死心肌组织的修复重建和血管再生的影响。 方法:腺病毒介导肝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双基因转染BrdU标记的新西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新西兰兔50只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4周后随机分为5组,分别于梗死心肌内注射: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d. 肝细胞生长因子。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⑤对照组注射等量无血清IMDM培养液。移植4周后观察移植细胞的分化和新生血管的形成,并通过超声多普勒检测心功能变化。 结果与结论:除对照组外,其余4组兔心功能都较移植前有明显改善(P < 0.05),其中移植双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组兔的心功能改善程度要明显高于其他3组。部分BrdU染色阳性的细胞可以分化成为内皮细胞,参与构成了梗死区域的新生毛细血管。与对照组比较,其余4组都有明显的血管新生(P < 0.05),而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组最显著。提示肝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双基因转染新西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梗死心肌可以促进心肌再生和新生血管的形成,明显改善心功能。 关键词: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移植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0.029  相似文献   

10.
背景: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修复梗死后心功能受到围移植期移植细胞大量死亡的限制。因此寻找一种保护因子对移植细胞提供保护至关重要。 目的:观察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HO-1)对BMSCs在梗死后心脏生存的影响。 方法:体外分离扩增培养大鼠BMSCs,Adv-hHO-1、Adv-GFP分别转染,移植前DAPI标记。结扎左前降支1 h后,分别将DAPI-hHO-1-BMSCs、DAPI-GFP-BMSCs多点注射到大鼠心脏梗死区周边,对照组注射等量PBS。 结果与结论:Adv-hHO-1转染BMSCs后获稳定表达。仅hHO-1-BMSCs组稳定表达hHO-1 mRNA;hHO-1-BMSCs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均高于其他两组(P < 0.01);存活BMSCs数量在第3,7天均明显高于GFP-BMSCs组(P < 0.05);大鼠心功能各项参数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 < 0.01)。移植4周后,HO-1-BMSCs组梗死区周边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GFP-BMSCs组和对照组(P < 0.01),且胶原蛋白沉积减少,心室壁变厚,梗死面积较其他两组明显缩小(P < 0.01)。提示HO-1提高移植到梗死心脏BMSCs的存活,HO-1协同BMSCs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背景: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寻求理想的细胞类型和有效的移植方式是提高干细胞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目的:探讨人工脑膜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心肌梗死的安全性及作用。 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培养良好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DAPI标记后接种于人工脑膜制备细胞人工脑膜复合物。构建SD大鼠心肌梗死模型,60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人工脑膜组、细胞脑膜复合物组。移植4 周后检测心功能参数,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计算心肌梗死后生存率。 结果与结论:构建心肌梗死模型并移植后4周,细胞脑膜复合物组心脏组织冰冻切片于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心肌内少量核蓝染的细胞,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得以存活;细胞脑膜复合物组与心肌梗死组和人工脑膜组相比,左心室功能明显改善,Cx43蛋白的表达上调,生存率增加(P < 0.05)。说明人工脑膜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提高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功能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背景:近期报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内直接移植联合培哚普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可改善心肌组织内环境,并增强急性心肌梗死疗效。 目的:观察人脐血单个核细胞静脉移植联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培哚普利对家兔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组织炎症反应与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表达及心功能影响,并探讨联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可能的保护机制。 方法: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取自健康足月分娩产妇脐血。60只健康家兔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数字表法均分对照组、培哚普利组、单纯移植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随机选5只家兔分别于移植后1,2,4周超声心动图检测家兔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短轴缩短率;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观察心肌病理变化和白细胞计数;免疫组化检测心肌组织白细胞介素6蛋白表达量;荧光显微镜观测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 结果与结论:①与对照组比较,培哚普利组、单纯移植组、联合治疗组治疗后1,2,4周心功能指标左室短轴缩短率及左室射血分数改善(P < 0.05),单纯移植组高于培哚普利组(P < 0.05),联合治疗组改善最显著(P < 0.05)。②与对照组比较,培哚普利组、单纯移植组、联合治疗组治疗后1,2,4周心肌组织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均显著减低(P < 0.05),且单纯移植组低于培哚普利组(P < 0.05),联合治疗组最低(P < 0.05)。③联合治疗组、单纯移植组治疗后1,2,4周均可见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于梗死周边区域,且联合治疗组细胞计数多于单纯移植组(P < 0.05)。说明培哚普利联合人脐血单个核细胞静脉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实验动物,能提高移植细胞在心肌组织内存活率,并进一步改善心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联合治疗抑制心肌局部炎症反应及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水平表达作用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3.
法宪恩 《医学信息》2006,19(1):58-61
目的探讨大鼠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NCs)在急性心肌梗死区分化增殖潜能及其修复重建心肌作用。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4只,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AMI+培养基,12只),移植组(AMI+BM—MNCs,12只);分别将制备的培养基和BM—MNCs悬液心外膜下植入梗死心肌周围。移植术后4周,观察心肌梗死区及其周边区组织形态学特点、心肌梗死面积变化。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P〈0.01);实验组心肌梗死区内有BrdU标记阳性的BM—MNCs移植细胞存活,向心肌源性细胞分化并且诱导了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结论同种异体BM—MNCs移植在细胞水平完成了对心肌梗死区再心肌化和再血管化过程,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4.
背景:糖尿病足溃疡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目前缺乏良好的治疗手段,而干细胞疗法在组织再生和创面修复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及潜力。 目的: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创缘皮下移植对大鼠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效果。 方法: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培养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至第3代,经DAPI标记。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正常足溃疡对照组、糖尿病足溃疡对照组,大鼠糖尿病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所有大鼠在双后足背上切取一3 mm×7 mm矩形全层皮肤制成足溃疡模型。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第2,5,8,11天评估各组大鼠创面愈合情况及相关蛋白和基因水平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正常足溃疡对照组的创面愈合率大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和糖尿病足溃疡对照组,但后2组之间无差异。冰冻切片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荧光强度和区域在第5天达到高峰。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第5天正常足溃疡对照组肉芽组织最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比糖尿病足溃疡对照组厚。免疫组化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CD31平均小血管数目在第8天和第11天比糖尿病足溃疡对照组多(P < 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平均Ki-67阳性细胞数在各时间点均比糖尿病足溃疡对照组多(P < 0.01)。ELISA和RT-PCR结果均显示,正常足溃疡对照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水平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糖尿病足溃疡对照组高。第5天和第8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糖尿病足溃疡对照组(P < 0.01)。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创缘皮下移植明显促进大鼠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此疗效可能是通过促进创伤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温倜  戚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19):3017-3022
背景:生长因子是干细胞强有力的动员剂,可以增加注射细胞的黏附力和增殖力,诱导干细胞向梗死区迁移、增殖分化,参与心肌修复。 目的: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联合应用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体移植治疗心肌梗死中的作用。 方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后采用红光荧光染料CM-Dil标记。结扎冠脉前降支制作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然后随机均分为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组和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于心肌梗死区心肌内分4点共注射不同干预试剂。Masson三色法染色检测存活心肌;免疫荧光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心脏超声评价心功能。 结果与结论:建模后4周,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CM-Dil/cTNT+细胞数量明显多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其存活心肌最多,左室射血分数改善最明显,左室舒张末径最小。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联合应用促进自体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增加存活心肌数量,改善心功能,抑制心室重构,可能成为心肌梗死后细胞治疗的有效方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背景:肿瘤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不愈合创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向肿瘤组织归巢和向间质成分分化,参与肿瘤间质重构,从而改变肿瘤微环境,影响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目的:在A549肺癌荷瘤小鼠模型上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参与其损伤修复,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参与肿瘤组织修复的机制。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制造A549肺癌荷瘤小鼠模型。实验组采用瘤周注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注射等量PBS,对比观察动物生活情况,肿瘤生长大小。4周后取材,苏木精-伊红染色对比观察肿瘤组织,Masson染色对比胶原纤维含量,RT-PCR检测两组α平滑肌收缩蛋白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两组成纤维细胞特异蛋白、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的表达情况,反映两组肿瘤组织的间质纤维的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比两组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6、肌糖蛋白C的表达高低。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实验组肿瘤组织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P < 0.05)。RT-PCR检测α平滑肌收缩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α平滑肌收缩蛋白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实验组肿瘤组织中TAFs标志物:成纤维细胞特异蛋白、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的表达,IHC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6、肌糖蛋白C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向成纤维细胞方向分化,参与肿瘤间质的形成和构建,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6、肌糖蛋白C等促进肿瘤的生长修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大鼠梗死心脏局部存活、分化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明确同种异体干细胞及VEGF基因转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单纯注射培养基对照组、MSCs治疗组及VEGF基因转染MSCs治疗组。分离纯化雄性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s),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1h后植入到SD大鼠心组织,移植4周后检测心功能并取心脏行组织染色检查。结果异体大鼠MSCs可在梗死心组织定居、生存;免疫组化检测MSCs转化为心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与对照组比较VEGF基因转染异体细胞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升高(P<0.05),梗死边缘区心肌面毛细血管数目明显增加(P<0.05)。结论同种异体VEGF基因转染MSCs移植治疗AMI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