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方式具有“管中窥豹”术式特点,手术中要通过多个筋膜间隙到达靶区,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及肿瘤与血管的关系,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本综述结合目前国内外最新资料,介绍了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的各种入路及不同手术入路的优缺点,为此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及腹腔镜全胰切除术(LTP)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PV-SMV)切除重建的技术要点,及其安全性、可行性和根治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9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接受LPD及LTP联合PV-SMV切除重建手术的13例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13例病人中,10例病人行LPD,3例病人行LTP。7例(53.8%)病人行PV-SMV侧壁切除缝合,4例(30.8%)病人行PV-SMV节段切除、对端吻合,2例(15.4%)病人行PV-SMV节段切除、人工血管搭桥。手术时间(314.2±70.5)min。术中出血量(442.3±247.4)mL。PV-SMV中位阻断时间22(8~80)min。术后1例病人发生胃排空延迟,未发生B级以上胰瘘、术后出血、腹腔感染、胆瘘、二次手术、急性血栓栓塞事件及30 d内围手术期死亡。术后住院时间(10.7±4.7)d。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1例为胰腺伴有破骨巨细胞的未分化癌,12例为胰腺导管腺癌。标本肿瘤大小(3.9±1.6)cm。术中淋巴结清扫(25.7±12.7)枚。淋巴结转移9例(69....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结肠后入路-钩突先行”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4月至2018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二科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200例病例资料,在标本切除阶段均采用“结肠后入路-钩突先行”。结果 200例病人均成功完成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1例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右半结肠切除术,2例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联合胰体尾切除术,2例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门静脉重建(端端吻合)。平均手术时间(281±49)min,其中标本切除时间(91±15)min,术中出血量50~850 mL,平均(122±53)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6±9) d;术后B级胰瘘18例(9.0%),C级胰瘘3例(1.5%);术后吻合口出血2例(1.0%);腹腔内出血14例(7.0%);胃排空延迟9例(4.5%);胆瘘11例(5.5%);死亡2例(1.0%)。术后病理学诊断:胰头导管腺癌33例(16.5%),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15例(7.5%),胰头神经内分泌肿瘤6例(3.0%),胰腺导管上皮异型增生1例(0.5%),胰头实性假乳头状瘤9例(4.5%),胰头囊腺瘤5例(2.5%),慢性胰腺炎1例(0.5%),十二指肠腺癌4例(2.0%),十二指肠间质瘤2例(1.0%),十二指肠良性占位性病变11例(5.5%),非胰头来源的壶腹周围癌105例(52.5%),壶腹周围良性肿瘤9例(4.5%)。结论“结肠后入路-钩突先行”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具有安全、快速、有效的特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手术入路的选择对手术安全性及根治性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术前综合评估肿瘤位置、钩突大小、血管侵犯、解剖变异、病人BMI等因素,个体化选择最优入路方式,有助于完成高质量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安全快捷的手术入路。方法回顾总结我院17例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过程,分析十二指肠侧壁入路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结果手术过程中采用紧贴着十二指肠侧壁的入路,均能快速安全地进行分离解剖各结构。结论十二指肠侧壁入路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安全快捷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oduodenectomy,LPD)技术的成熟,很多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中的R0切除技巧逐渐应用至LPD中,例如动脉优先入路和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PV-SMV)切除重建技术等~([1])。本文就腹腔镜下胰腺癌R0切除的相关技巧进行论述。1腹腔镜下动脉优先的视觉角度及入路优势腹腔镜下动脉血管的显露,与开放手术相比,具有明显  相似文献   

7.
8.
目的:介绍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为轴心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方法,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以来完成的16例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为轴心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过程,分析此手术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结果:16例均行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为轴心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时间350~555 min,平均(470.31±61.09)min;术中出血量100~1 200 ml,平均(568.75±298.26)ml。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胰瘘发生率为37.5%(6/16),其中A级胰瘘5例,B级1例。结论: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为轴心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安全、可行、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9.
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可使部分血管侵犯病人可获得根治性手术机会并能从手术中获益。随着技术进步,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重建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已在国内外少数中心开展,国内外多项回顾性研究结果证实该术式在围手术期是安全可行的。针对伴有肿瘤侵犯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前精准评估、合适的肠系膜上动脉入路、手术流程、合理的血管切除重建方式以及重建血管通畅性的术中评估是该技术的关键环节。由经验较为丰富的胰腺微创外科医师以及在较大的胰腺外科中心开展该技术能够大大提高该技术围手术期的安全性,该技术已从技术挑战阶段进入了更为规范合理的、以胰腺微创外科手术为主导的多学科综合治疗阶段。该技术对胰腺恶性肿瘤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仍需要更多的随机、前瞻性的、大样本、多中心的高质量研究来证明。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具有操作复杂、学习周期长、手术风险高等特点。目前对于困难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仍缺乏准确定义,建议可分为肿瘤切除困难和消化道重建困难。针对肿瘤切除困难,术前应结合病人的病情进行综合评估,术中应结合术者经验合理选择手术入路;对于消化道重建困难,应根据手术方式、胰腺残端质地及主胰管内径选择合理的胰肠吻合方式进行消化道重建。  相似文献   

11.
胰头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切除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否对其实施根治性的R0切除是决定胰头癌患者远期生存效果的关键。讲者系统性回顾分析了胰头癌手术中影响R0切除效果的诸多因素,包括肿瘤的后腹膜神经侵犯、胰包膜侵犯、血管侵犯、切缘阳性以及淋巴结转移等,尤其对因肿瘤血管侵犯导致R0切除的难度和风险作了详尽阐述,并详细介绍了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阻断技术在胰头癌联合门静脉切除中的应用,该技术可以充分保障血管吻合时间,并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为实施R0切除创造有利条件。视频演示了其手术过程。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保留脾动静脉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安全快捷的手术入路.方法 回顾总结我院12 例保留脾动静脉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的手术过程及结果,分析左肾前间隙入路在保留脾动静脉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中的应用.结果 12 例手术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55±18)min,术中出血量(80±46)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6 d,术后未发生胰漏等并发症.结论 左肾前间隙入路是脾动静脉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中安全快捷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学习曲线期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间实施的71例LPD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TLPD)以及腹腔镜下标本切除、上腹部切口消化道重建的腹腔镜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D)两种术式。按照时间将前15个月完成的32例设为初期组,其后16个月完成的39例设为后期组。统计分析初期组和后期组中TLPD术和LAPD术情况,两组TLPD术的术前、术中、术后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在初期组中,TLPD术与LAPD术分别为9例(28.1%)和23例(71.9%);与LAPD术比较,TLPD术手术时间[(425.0±34.0)min vs (330.9±14.7)min,t=11.067,P<0.001]、胰肠吻合时间[(46.6±2.2)min vs (21.2±7.4)min,t=9.993,P<0.001]均延长,术后B/C级胰瘘发生率增高[4例(44.4%) vs 1例(4.3%),P=0.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后期组中,TLPD术与LAPD术分别为30例(76.9%)和9例(23.1%);与LAPD术比较,TLPD术手术时间[(376.0±23.7)min vs (345.6±19.1)min,t=3.498,P=0.001]、胰肠吻合时间[(34.1±6.5)min vs (16.5±1.3)min,t=7.758,P<0.001]均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B/C级胰瘘发生率两种术式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初期组TLPD术比较,后期组TLPD术手术时间[(376.0±23.7)min vs (425.0±34.0 )min,t=-4.904,P<0.001]、胰肠吻合时间明显缩短[(34.1±6.5)min vs (46.6±2.2)min,t=-5.634,P<0.001],术后B/C级胰瘘发生率明显降低[3例(10.0%) vs 4例(44.4%),P=0.037]。结论 在学习曲线期,TLPD术手术时间长,胰肠吻合时间长,胰瘘发生率高。可将LAPD作为消化道重建困难、胰瘘风险高的患者的辅助术式,手术医师再逐步提升TLPD术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分析联合门静脉(PV)/肠系膜上静脉(SMV)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治疗胰头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7月手术治疗的72例胰头癌患者的临床及术后随访资料,其中40例肿瘤未累及肝总动脉、SMV、PV也无转移的患者行单纯PD术(PD组),32例单纯性累及PV/SVM的患者行联合PV/SMV切除的PD术(PV/SMV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情况。结果:与PD组比较,PV/SMV组的手术时间(357.4min vs.289.3min)、术中出血量(851.2m L vs.641.5m L)均明显增加(均P0.05),但输血量(700.0m L vs.650.5m L),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8.75%vs.20.00%),1、2、3年生存率(50.00%vs.57.50%、31.25%vs.37.50%、21.86%vs.25.00%)以及中位生存时间(15个月vs.18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胰头癌患者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联合PV/SMV切除的PD治疗单纯性累及PV/SVM的胰头癌临床效果可靠,术后远期预后与PD手术适应证者相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oduodenectomy,LPD)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79例行LPD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围手术期采用ERAS处理方案的患41例(ERAS组),采用传统处理方案的患者38例(传统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参数。结果 ERAS组的术后AST[(110.38±102.43)U/L]和术后血肌酐[(61.20±16.46)μmol/L]均较传统组轻[(427.09±1 434.66)U/L,(74.28±49.58)μmol/L,均P<0.05);住院时间[(17.29±5.44)d]较传统组[(24.68±13.28)d]短(P<0.05)。ERAS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腹腔出血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ERAS组绝大部分患者(90.4%)的术后并发症可自愈,而传统组近一半(48.5%)的术后并发症需干预处理(P<0.05)。结论 LPD围手术期实施ERAS方案能减少患者肝肾功能损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9.
A meta-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robotic and 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ies on postoperative surgical site wound infections. A comprehensive computerised search of databases, such as PubMed, EMBASE, Cochrane Library, Web of Science,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 and Wanfang Data, was performed to identify studies comparing robot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PD) with laparoscopicPD. Relevant studies were searched from the inception of the database construction until April 2023. The meta-analysis outcomes were analysed using odds ratios (OR) with corresponding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CI). The RevMan 5.4 software was used for the meta-analysis. The findings of the meta-analysis showed that patients who underwent laparoscopic PD had a significantly lower incidence of surgical-site wound (16.52% vs. 18.92%, OR: 0.78, 95% CI: 0.68–0.90, P = .0005), superficial wound (3.65% vs. 7.57%, OR: 0.51, 95% CI: 0.39–0.68, P < .001), and deep wound infections (1.09% vs. 2.23%, OR: 0.53, 95% CI: 0.34–0.85, P = .008) than those who received robotic PD. However, because of variations in sample size between studies, some studies suffered from methodological quality deficiencies. Therefore, further validation of this result is needed in future studies with higher quality and larger sample siz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