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脑缺血再灌注对大鼠耳蜗形态学及听觉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对大鼠耳蜗形态学及听觉的影响。方法:采用闭塞大鼠肮脏了缺血模型,观察了脑缺血30分钟及再灌注不同时间大鼠耳蜗结构和听阈的动态变化,形态学观察应用光镜、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听力测定采用40HZ听上关电位(40HZAERP)技术。结果:缺血30分钟和再灌注2小时、24小时、72小时40HZAERP反应阈与缺血前比较显著提高(P〈0.01),随或注延长听阈逐渐降低。病理变化特点是  相似文献   

2.
脉络宁对糖尿病周围血管神经病变及甲臂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脉络宁对糖尿病(DM)周围血管神经病变及甲臂微循环的影响和作用。方法:64例DM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对照组35列,分别观察两组间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及甲装微循环的改变。结果:1、治疗前后疗效两组间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2、脉络宁治疗组甲臂微循环改变,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两且间治疗前后甲壁微循环加权积分值差异显著,P<0.05。结论,脉络宁对DM周围神经变及微循环有明显改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具有见效快,疗效好,安全,可靠之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脉络宁对糖尿病(DM)周围血管神经病变及甲襞微循环的影响和作用.方法74例DM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对照组35例,分别观察两组间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及甲装微循环的改变.结果1、治疗前后疗效两组间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2、脉络宁治疗组甲襞微循环改变,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3、两组间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值差异显著,P<0.05.结论脉络宁对DM周围神经病变及微循环有明显改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具有见效快、疗效好、安全、可靠之优点.  相似文献   

4.
背景:骶段的脊髓和腰椎病变导致脊髓损伤使骶髓初级排尿中枢受损或其周围神经(副交感和体神经)病变引起逼尿肌无反射,会导致尿潴留,进而导致膀胱组织细胞形态学也发生了病理性变化。 目的:观察电针次髎、中极、三阴交穴对骶髓损伤后尿潴留模型大鼠最大膀胱容量及其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方法:SD雌性大鼠40只,随机抽取10只为空白组,其余制备骶髓损伤模型后随机摸球法均分为模型组、电针穴位组和电针对照点组。模型组大鼠只捆绑不针刺,穴位组取大鼠“次髎”、“中极”、“三阴交”,对照点组取非穴对照点,针刺后加电针,均治疗20 min。且所有大鼠在治疗后第14天和第22天行膀胱容量检测,治疗结束后取膀胱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膀胱组织形态学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电针穴位组最大膀胱容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 0.01),并且较对照点组疗效更明显(P < 0.05),穴位组膀胱容量差值(d值)较对照点组差异更明显(P < 0.05)。②电针穴位组膀胱组织形态学较模型组及对照点组有明显改善。说明电针次髎、中极、三阴交穴可有效降低骶髓损伤后尿潴留大鼠最大膀胱容量并使受损的膀胱组织细胞得到一定程度修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桂蜡膏足底穴位贴敷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微血管病变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T2DM微血管病变患者50例,予以桂蜡膏足底穴位贴敷,每天一次,连续4周为一疗程。治疗前后行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检查。结果:全部病例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好转,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桂蜡膏足底穴位贴敷治疗可明显改善老年T2DM微血管病变患者甲襞微循环。  相似文献   

6.
背景:一氧化氮是最重要调节因子,是生物体内分子之间信息传递的重要信息使,是末端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目的:通过查阅一氧化氮与末端病相关的文章,并综述一氧化氮对末端病的作用。 方法:由第一作者通过计算机检索 CNKI、HighWire数据库中关于“一氧化氮与末端病”的相关的论文报告。以“一氧化氮,末端病”或“NO,enthesiopathy”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的文章内容与一氧化氮对末端病的作用有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共检索到135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43篇文章。 结果与结论:虽然关于一氧化氮是否同时参与末端病发病及其修复的过程观点不一致,但是一氧化氮与末端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末端病大鼠模型已经证明了反复的机械应力诱导了末端组织结构的炎症病变及变性,但是各个学者关于引起其变化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观点不一致。这些因素彼此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以及与外在负荷与一氧化氮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协同而导致了末端病的产生,目前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7.
背景:糖尿病作为一种全身代谢性疾病,不但会引起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的紊乱,同时极易发生周围微血管的病变,影响包括椎间盘在内的全身多器官组织的营养代谢过程。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糖尿病对椎间盘退变的影响的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由第一作者在PubMed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intervertebral disc,degeneration,diabetes mellitus”为英文检索词,以“椎间盘,退变,糖尿病”为中文检索词,在1981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共检索到8 414篇相关文献,排除重复研究,共34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结果与结论:有关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细胞凋亡是近年来关注的又一热点,研究证明高血糖为椎间盘细胞凋亡的诱导因素之一。糖尿病易引起全身的微小血管病变,因此也极有可能引起椎体终板内血管芽收缩,造成局部血流降低或中断,继而沿终板途径运输的营养物质减少,最终导致椎间盘营养障碍,从而引起椎间盘的退变。椎间盘细胞外基质的减少是椎间盘退变的主要原因。关于糖尿病对椎间盘退变影响的机制尚未清楚,尚需更进一步的研究加以阐述和证实。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丹参对豚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I/RI)后细胞凋亡及Fa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豚鼠72只,雌雄不拘.随机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丹参干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干预组(术前腹腔注射丹参注射液,每天一次共7d),后两组各在缺血30min、再灌注6h及24h取材.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缺血及再灌注不同时间段耳蜗各部位的组织学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内耳Fas的表达;用原位凋亡法(TUNEL法)检测内耳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正常组、假手术组、丹参干预假手术组内耳罕见调亡细胞,Fas为弱阳性表达;模型组Corti器、血管纹、螺旋神经节在缺血及再灌注每个时间点均有细胞凋亡,Fas为阳性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Corti器、血管纹、螺旋神经节在缺血及再灌注每个时间点均有细胞凋亡,Fas为阳性表达,程度较模型组减弱.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s参与了耳蜗I/RI后细胞凋亡的发生,丹参可能通过抑制Fas蛋白的表达使凋亡细胞减少而对I/RI后的耳蜗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目的:观察黄芪多糖(APS)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发的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损害的形态学影响,探讨黄芪多糖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机制。方法:采用STZ诱发的糖尿病大鼠模型。实验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2型糖尿病组、APS对照组、2型糖尿病+APS组。连续灌胃5周后处死大鼠,其中每只大鼠左眼做视网膜组织切片、右眼视网膜消化铺片观察。结果:正常对照组基底膜结构正常,血管无狭窄及闭塞。2型糖尿病组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明显凋亡,可见毛细血管局部扩张、膨隆、微血管瘤形成及渗透性改变,多处局灶性多形核白细胞阻塞管腔,偶见闭塞毛细血管。  相似文献   

10.
背景:肾移植后并发糖尿病是肾移植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目的:探讨肾移植后并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以及临床治疗。 方法:应用数据库文献检索的方法获取肾移植后并发糖尿病研究的文献,对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文章选取肾移植后并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总结国内外关于肾移植后并发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结果与结论:肾移植后并发糖尿病是由多种因素作用而引起的糖代谢异常,肾移植后并发糖尿病与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血脂水平、免疫抑制剂方案、急性排斥发生频率、糖皮质激素累积等因素相关。在肾移植后定期检测血糖变化,可以较早的发现糖尿病的发生,通过中西医药物降低血糖和调整免疫抑制剂等方法可以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1.
背景:药物是目前糖尿病治疗最主要的方法,但病情的进展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使药物的作用受到挑战。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胰岛细胞共移植治疗糖尿病的应用效果以及可行性。 方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建立糖尿病模型,对糖尿病模型大鼠分别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胰岛细胞共培养混合物以及生理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作为对照。通过观察监测各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水平的变化、胰岛素分泌情况以及胰腺组织的病理学变化评估移植治疗效果。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模型大鼠,移植后C-肽值明显升高,血糖水平明显下降,但仍未降至正常范围内,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血糖水平再次升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胰岛细胞共移植治疗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水平亦明显下降,且下降程度大于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可下降至正常水平,并在一定时间内能够维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胰岛细胞共移植治疗糖尿病具有一定的效果,具有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背景:甲状旁腺激素是影响骨代谢功能轴最主要的因素。同时也是调控骨保护素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表达的重要激素。 目的:通过查阅甲状旁腺激素对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调控作用的相关文章,并对其进行综述。 方法:以“甲状旁腺激素,骨保护蛋白,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或“Parathyroid hormone, osteoprotegerin, 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κB ligand”为检索词,由第一作者通过计算机检索 CNKI、HighWire数据库中关于“甲状旁腺激素与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剂”的相关的论文报告。选择的文章内容与甲状旁腺激素对信号通路的影响有关、近期发表的文献,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31篇文章。 结果与结论:甲状旁腺激素是调节骨代谢最主要的因素,通过增强破骨细胞活动增强而实现的。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是调节骨吸收的关键因子,它通过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剂结合发挥功能。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剂结合后,启动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信号转导,骨保护素则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竞争性结合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剂,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骨保护素比值决定破骨细胞分化、成熟及功能。长时间、大强度的运动条件下,机体内甲状旁腺激素的变化是否对于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有影响,进而调节骨代谢的吸收与合成?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在骨形成过程中、骨折愈合后以及骨质破坏后骨诱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作为启动调节因子和别的信号通路共同促进新骨形成。内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调节可以作为未来骨修复领域的一个新的靶点。 目的:通过分析和总结1988年以来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传导通路在软骨内成骨、维持成人骨骼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机制,探索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通路在骨的发育以及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方法:分别以“骨形态发生蛋白、软骨内成骨、骨修复”,“bone  reduction”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重庆维普(VIP)期刊全文数据库及PubMed 数据库1998年1月至2009年12月有关文章。纳入有关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通路及其作用的文献。排除与研究目的无关和内容重复者。保留34篇文献做进一步分析。 结果与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通路诱导骨再生潜能在脊柱外科手术、骨折后愈合以及骨破坏后骨诱导等诸多领域成为研究热点。在骨形成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也作为启动调节因子和别的信号通路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新骨形成,出生后,骨形态发生蛋白也参与骨骼动态平衡的维持。在骨的微环境中,骨形态发生蛋白和其他影响骨质动态平衡的信号通路共同为诱导骨形成的合成代谢疗法提供了一个新靶点,这为骨修复时骨形态发生蛋白控制新骨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背景:复方中药是由多种矿物植物动物等物质组成的复方药物,在治疗骨代谢疾病方面,能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发挥综合治疗作用。 目的:研究复方中药对成骨细胞增殖及骨密度的影响,探讨复方中药对骨质疏松症的药理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以往经实验研究证实的某些复方中药对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骨密度的影响,分析影响复方中药促进骨形成的因素,通过对成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进行筛选,找出促进细胞增殖分化、提高骨密度的药物适宜剂量,与化学药物结果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与结论:复方中药能够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提高骨密度,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标本兼治、毒副作用小等优点,但复方中药在改善骨密度水平方面不及化学药物,并且应通过长期、大样本的临床研究,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