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保留和置换髌骨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髌股关节轨迹不良术后的临床效果和影像学评价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80膝)TKA中髌股关节轨迹不良患者:保留髌骨组40例(41膝):保留髌骨进行TKA手术。置换髌骨组38例(39膝):置换髌骨,其余TKA手术操作相同。比较两组术后HSS评分、髌骨FELLER评分及影像学评价。结果术后随访时间23~132个月,平均64.2个月。两组数据HSS功能、髌骨FELLER评分手术前后对比有明显提高,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评价:膝关节侧位片两组Caton Index指数没有明显变化=1.47(P0.05)、屈膝45°Knutsson髌骨轴位X线片髌股指数置换髌骨组优于保留髌骨组=2.65(P0.05),CT扫描外侧髌骨移位=3.12和髌骨倾斜角=3.39,置换髌骨组较保留髌骨组改善(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髌股关节轨迹不良患者,恰当选择置换髌骨进行膝关节置换可改善髌股轨迹,进一步减少髌股关节并发症,提高人工膝关节置换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中,纠正髌股关节轨迹不良的方法及效果。 方法 2012年6月-2014 年12 月,对52例58膝TKA术中出现髌骨向外侧脱位倾向髌股关节轨迹不良的患者,针对发生原因,通过单纯调整髌骨内、外侧支持带张力,髌骨修整成形或调整胫骨假体位置等方法,或者联合应用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进行纠正。 结果 术中无拇指试验髌股关节轨迹恢复正常,术后髌骨未出现向外脱位倾向。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例因外翻明显,术中外侧支持带松解范围较大,术后出现关节积血,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7-47个月,平均32个月。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均获得矫正,4例残留 5-10°(平均8°)左右的屈曲畸形。随访末期KSS评分78-89分,平均84分,膝关节KSS功能评分为82-91分,平均86分。术后至随访期末X线片均显示人工关节位置正常,无松动及感染迹象。 结论 TKA术中出现髌股关节轨迹不良时,通过单纯调整髌骨内、外侧支持带张力,髌骨修整成形或调整胫骨假体等方法,或者联合应用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等进行调整,是处理髌股轨迹不良的有效方法,有利于术后膝关节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王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13):1845-1851
BACKGROUND: In addition to infection, the reasons fo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revision are polyethylene liner wear and prosthesis loosening. The impact of joint line height on patellofemoral biomechanics was inconclusive.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mpact of joint line changes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on patellofemoral joint biomechanics. METHODS: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joint line height on quadriceps tensile force, patella tendon tension, and patellofemoral joint forces was calculated at range of flexion of 0°, 30°, 60° and 90°.  RESULTS AND CONCLUSION: (1) At knee flexion of 0°, the height of the joint line in -3 mm-4.5 mm did not have great impacts on quadriceps tensile force, patella tendon tension and patellofemoral joint forces. (2) At knee flexion of 30°-90°, the height of the joint line below 3 mm did not have great impacts on quadriceps tensile force, patella tendon tension and patellofemoral joint forces. The height of the joint line more than 3 mm had obvious impacts on quadriceps tensile force, patella tendon tension and patellofemoral joint forces. (3) It was recommended that the height of joint line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was preferably controlled within 3 mm.   相似文献   

4.
背景:近年来全膝关节置换在临床应用普遍,置换技术及假体设计理念均获得极大改善和提高,但尚无截骨顺序方面的研究。 目的:探讨改良截骨方法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应用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60例患者的60膝行全膝关节置换,原发疾病包括骨关节炎5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6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均为后稳定型膝关节,应用强生PFC-Sigma PS型假体或LINK Gemini PS型假体。在极度屈膝下,先行股骨截骨,包括股骨远端前方后方斜面截骨(某些类型还包括股骨髁间截骨)。髌骨不常规置换,再行胫骨平台截骨。记录手术时间,置换后引流量,置换前及置换后6,12周膝关节活动度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6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4个月。手术时间平均(51.3±12.5) min,置换后引流量平均(302±39) mL。置换后6,12周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均较置换前明显改善(P < 0.01)。2例患者置换后1个月出现低度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未出现假体排异反应。提示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先行股骨截骨可以为胫骨的操作获得更大的空间,方便切除半月板,并可安全地进一步松解周围软组织。操作简便,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失血,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5.
背景:膝关节置换中是否置换髌骨是一个持续争论的话题。 目的:侧重评价保留髌骨膝关节置换后髌骨的影像学稳定性和症状改善。 方法:对39例(48膝)骨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行保留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 结果与结论:术中记录髌骨软骨退变分级Ⅲ级和IV级达36膝,占75%,置换后HSS评分及FELLER髌骨评分较置换前明显改善,明显膝前痛病例为5例,占10%,其髌骨病理分级均达到Ⅳ级。保留髌骨膝关节置换前后影像学评价髌股关节的对线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下肢力线校正满意。提示对于置换前髌股轨迹不良、术中软骨病理分级较低者应该进行选择性的髌骨置换,恰当选择病例采用保留髌骨的膝关节置换可减少髌股关节并发症,置换前仔细评估,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操作可进一步改善髌股轨迹。  相似文献   

6.
背景:Deluxe-PS型人工膝关节假体是根据中国人膝关节解剖特点尤其是股骨髁的形态特征而设计的,其膝关节假体股骨髁内外侧距(M-L)较进口假体少3.5 mm。 目的:探讨Deluxe-ps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膝关节置换中的近期疗效。 方法:纳入使用Deluxe-ps型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的膝关节炎患者15例(30膝)设为实验组,对照组为同期采用P.F.C.Sigma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的20例患者(40膝)。采用KSS评分和关节功能HSS评分、膝关节关节活动度评估两组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输血量。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置换后均得到12-24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置换后患者膝关节疼痛均缓解,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两组膝关节置换后与置换前KSS评分、HSS评分及膝关节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两组间KSS评分和HSS评分及膝关节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间置换过程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采用Deluxe-ps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膝关节置换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刘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22):3301-3307
BACKGROUND: At present, the placement of tibial anatomic landmarks has no gold standard dur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most ideal rotation function of the tibial prosthesis, we should do the preparation before surgery, understand tibial rotational alignment to rationally select and apply the prosthesis.  相似文献   

8.
文题释义:髌骨适合角:自股骨内外髁最高点分别向股骨髁间沟的最低点画2条直线,这2条线的夹角即为沟角,其角平分线和其顶点与髌骨下级之间的连线形成的夹角为适合角。髌韧带比值:屈膝30°侧位像上使用Insall-Salvati指数评价髌骨的高度,测量髌腱长度即自髌骨下级至胫骨结节定点上缘,再测量髌骨最长对角线的长度,两者之间比为髌韧带比值。背景:目前关于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髌骨是否置换尚没有统一标准,对于髌骨置换和不置换的对照研究很多,但是在全膝关节置换不置换髌骨的研究中根据髌股关节炎严重程度分级来比较预后的研究很少。目的:根据髌股关节炎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比较髌股关节炎的轻重对保留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使用强生假体行髌骨保留的全膝关节置换患者192例的临床资料,随访时间大于2年。根据髌股关节炎影像学严重程度Lwano分类系统将患者分为2组,轻度组(0-Ⅰ期)83例,重度组(Ⅱ-Ⅳ期)109例。所有患者对治疗及试验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使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功能评分、Feller评分、膝前疼痛评分评估临床预后,使用髌骨倾斜角、适合角、髌骨外移距离、髌韧带比值评估影像学预后。运用t检验,分析患者术前、术后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结果与结论:①术后1例患者出现持续性膝前疼痛,1例患者伤口渗液,清创后二期愈合,其余均一期愈合;②术前轻度组和重度组患者的功能评分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但术后2组功能评分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影像学上,2组术前髌骨倾斜角、适合角、髌骨外移距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但术后2组髌骨倾斜角、适合角、髌骨外移距离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提示在对保留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患者进行至少2年的随访后发现,髌股关节炎的严重程度对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预后没有影响;即使在重度髌股关节炎患者中,保留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后也能获得良好的预后。ORCID: 0000-0002-2784-1542(徐长波)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膝关节置换技术日趋成熟化,但由于各地区差异,其在住院时间、用药等诸多方面未形成规范、统一的共识,故为了规范医疗行为,降低医疗费用,2009年中国原卫生部开始推广临床路径工作。 目的:分析执行临床路径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的效果与效益。 方法:纳入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中心收治符合因骨关节炎或类风湿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的病例1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65例患者接受临床路径干预,对照组65例未接受临床路径干预,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抗生素使用情况、置换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置换后膝关节功能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置换前住院时间均缩短,总住院费用、药品费用及检查费用均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研究组较对照组抗生素使用更合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研究组置换后3个月膝关节K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两组在手术费用、置换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置换后1个月膝关节KSS评分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临床上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实施临床路径干预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更有效的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0.
背景:随着临床工作与实验研究的深入开展,膝关节置换的技术与假体设计均得到了不断地改进,然而髌骨的处理方法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目的:分析髌骨常规置换、髌骨常规保留、髌骨选择性置换3种方法的各自特点及优缺点,寻求膝关节置换过程中髌骨处理的最佳方案。 方法:由第一作者于2010-01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相关文献。英文资料的检索时间为1990/2010;中文资料的检索时间为1990/2010。英文检索词为“total knee arthroplasty;patellar;replacement”;中文检索词为“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髌骨;处理;常规置换;常规保留;选择性置换”。 纳入标准:①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假体设计相关研究。②人工膝关节假体的生物相容性。③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时髌骨的处理方法。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筛选,共纳入32篇用于综述。 结果及结论: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围绕是否应进行髌骨置换在随访研究中各持己见,观点不一,逐渐演化为髌骨常规置换、髌骨常规保留、髌骨选择性置换3种观点。目前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关于髌骨处理的问题仍需进一步长期的随访和随机对照研究,在对文献进行回顾分析、随机化对照研究时,应慎重把握文献的可信度、时间范围、评价标准,以更准确、合理地指导医生们的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1.
背景:人工膝关节置换的对象群体年龄偏高,常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身体条件较差,所以围置换期失血成为影响置换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 目的:分析初次行人工膝关节置换围置换期的隐性失血量,以及根据膝骨性关节炎严重程度对围置换期出血量进行置换前评估的方法。 方法:对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2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Kellgren和Lawrecne影像学分级把患者分为Ⅲ级组与Ⅳ级组,对两组患者的隐性失血量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纳入患者平均总失血量1 560 mL,其中隐性失血量865 mL(55%),Ⅲ级组平均总失血量 1 290 mL,其中隐性失血量684 mL (占总失血量53%),Ⅳ级组平均总失血量1 644 mL,其中隐性失血量 921 mL(占总失血量56%),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在平均总失血量与隐性失血量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而在隐性失血所占比例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提示膝骨性关节炎影像学分级等级越高,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置换期平均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越大,而隐性失血的比例变化不明显。对不同严重程度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关节置换前出血量预测评估,对加强患者围置换期血液管理及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背景:置换前模板测量是全髋关节置换非常重要的置换前计划步骤。准确的模板测量可以帮助骨科医生选择最合适的假体型号,指导置换中下肢长度的控制,使患者获得满意的下肢长度和偏心距,从而减少置换后并发症的发生。 目的:观察置换前进行数字化模板测量对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不等长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12年5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骨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334例患者,根据是否进行数字化模板测量分为对照组(n=124)和测量组(n=210),分别在置换前未进行数字化模板测量和进行由NEUSOFT PACS/RIS3.0影像系统对骨盆正位进行的数字化模板测量,比较2组患者置换后下肢不等长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测量组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下肢不等长绝对值小于对照组(Z=-3.638,P < 0.01),表明测量组比对照组下肢不等长程度更小,更加趋向于下肢等长。以下肢不等长绝对值>10 mm作为下肢不等长的诊断标准,测量组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比对照组下肢不等长发生率明显降低(χ2=7.17,P=0.007 < 0.05)。说明数字化模板测量能够减少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不等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陶瓷制造工艺方面仍在不断改进,陶瓷对陶瓷摩擦界面的假体成为关节外科领域关注的焦点,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然而随着陶瓷对陶瓷摩擦界面假体的广泛应用,出现了假体碎裂和高调摩擦音等一系列问题。 目的:探讨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的初期临床疗效。 方法:对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间小于55岁行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的50例患者进行随访,其中男19例( 20髋),女31例(33髋),平均年龄45岁,随访时间平均20(12-42)个月。置换前后均采用Harris评分进行疗效评估,影像学随访包括髋臼假体外展角和前倾角,假体松动采用Kawamura及Engh标准,骨溶解采用Engh标准,异位骨化依据Brooker法评价。 结果与结论:置换前Harris评分为(48.10±26.33)分,置换后为(91.10±19.78)分。置换后随访无患者有关节异响的主诉,未见假体松动,未发生假体周围感染,无可观察到的磨损和骨溶解,无明显异位骨化。其中,1例因髋臼陶瓷内衬碎裂翻修。可见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对于年轻的骨质量较好的患者短期疗效显著,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4.
背景:用于外科训练和演练的单髁假体模型因尺寸和特征固定而无法满足个体患者的实际需求。 目的:为膝关节单髁置换的数字化研究提供一种三维参数化建模方法。 方法:运用三维重建技术建立膝关节炎三维模型,然后通过参数化软件Pro/Engineer 5.0设计与骨性模型相匹配的单髁假体,最后模拟膝关节单髁置换并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 结果与结论:三维参数化建模法效率高,实现了膝关节单髁假体设计的自动化和高效化,所建模型形态逼真,精确度高。三维参数化建模法为膝关节单髁置换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了模型基础和新的实验思路。  相似文献   

15.
背景:全膝关节表面置换中植入假体系统、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药物等均可能对患者肾功能产生影响。 目的:动态观察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围手术期相关处理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方法:纳入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42例,检测患者置换前后血清肌酐、胱抑素C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比较置换前后患者肾功能。 结果与结论:42例患者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均成功,在置换后1个月内未发生少尿、无尿、大量蛋白尿、肾衰竭等严重的肾脏并发症。围手术期血清肌酐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胱抑素C水平在置换后1周内无明显变化,而在置换后1个月,较置换前下降;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在置换后1 d上升,自置换后3 d开始呈下降趋势,置换后7 d、1个月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均较置换前降低。结果说明,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对患者肾功能仅产生了轻度的一过性损伤,并且置换后1个月患者肾功能平均水平得到改善。对初次行单侧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围手术期积极恰当的临床处理,不致对肾功能产生严重损伤。  相似文献   

16.
背景:围全膝关节置换期疼痛处理一直是临床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寻找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成为关节外科医生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的:比较硬膜外镇痛和股神经阻滞镇痛在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康复的效果,探索相关的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 方法:随机选取行单侧膝关节置换的患者40例,按照镇痛方案的不同分为硬膜外镇痛组和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每组20例。患者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单侧膝关节置换并进行术前宣教和塞来昔布给药。置换后硬膜外镇痛组通过留置导管连接0.2%罗哌卡因、2 mg/L芬太尼止痛泵镇痛;股神经阻滞镇痛组通过股神经阻滞导管间断注射0.2%罗哌卡因镇痛。观察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6,12,24 h和2-7 d每天的疼痛程度,以及2-7 d每天的膝关节活动度。 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后2-7 d,2组患者每天的静息痛和活动痛的目测类比评分均呈下降的趋势,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小于硬膜外镇痛组患者。置换后2-7 d,股神经阻滞镇痛组和硬膜外镇痛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都逐渐升高,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大于硬膜外镇痛组。结果说明虽然硬膜外镇痛和股神经阻滞镇痛都能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但股神经阻滞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后近期的运动镇痛效果优于硬膜外镇痛,能加快患者关节功能的康复,且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能有效控制疼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旋转平台全膝置换治疗重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10月我院34例(41膝)人工旋转平台全膝置换术进行临床分析和总结,行HSS[5,6]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7个月(5~31个月),手术前HSS(thehospitalforspecialsurgery)评分平均51分,手术后评分平均92分,手术优良率为91%。病人术后在膝关节疼痛,功能和活动度方面有明显改善。结论旋转平台全膝置换术对治疗重症膝关节炎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