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背景:人工膝关节置换的对象群体年龄偏高,常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身体条件较差,所以围置换期失血成为影响置换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 目的:分析初次行人工膝关节置换围置换期的隐性失血量,以及根据膝骨性关节炎严重程度对围置换期出血量进行置换前评估的方法。 方法:对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2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Kellgren和Lawrecne影像学分级把患者分为Ⅲ级组与Ⅳ级组,对两组患者的隐性失血量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纳入患者平均总失血量1 560 mL,其中隐性失血量865 mL(55%),Ⅲ级组平均总失血量 1 290 mL,其中隐性失血量684 mL (占总失血量53%),Ⅳ级组平均总失血量1 644 mL,其中隐性失血量 921 mL(占总失血量56%),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在平均总失血量与隐性失血量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而在隐性失血所占比例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提示膝骨性关节炎影像学分级等级越高,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置换期平均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越大,而隐性失血的比例变化不明显。对不同严重程度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关节置换前出血量预测评估,对加强患者围置换期血液管理及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题释义: 隐性失血:一般是指较大的创伤或手术后,排除手术创面失血、术中及术后引流丢失等可计算的显性失血之外,患者机体内丢失的血量。试验中由于所有患者术后均未放置引流管,未观察到显性失血,所以术后第4,21,42天的总失血量为隐性失血量,用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数值变化来体现隐性失血的变化。 显性失血:一般是指较大的创伤或者手术后,手术创面失血、术中及术后引流丢失等可计算的失血量。 背景:单髁置换相较于全膝关节置换的术中失血量相比较低,但二者之间的术后隐性失血量差异尚未得到广泛研究。 目的:对比单髁置换与全膝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的差异,分析术前贫血患者是否也可以在无输血风险的情况下进行单髁置换手术。 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48 例,其中58例进行单髁置换手术,90例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前及术后第1,4,21,42天,检测两组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比容,计算隐性失血量与输血率。试验获得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9-01-03。 结果与结论:①单髁置换组术后第1,4天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全膝关节置换组(P < 0.01),两组术前及术后21,42天的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单髁置换组术后第1,4天的红细胞比容高于全膝关节置换组(P < 0.01),两组术前及术后21,42天的红细胞比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在术后第1,4天之间,单髁置换组中女性没有隐性失血,男性平均血红蛋白下降量为 4 g/L;全膝关节置换组中女性平均血红蛋白下降量为 10 g/L,男性为 7 g/L,单髁置换组男性与女性的隐性失血量均低于全膝关节置换组的对应性别患者(P < 0.05或P < 0.01);④单髁置换组的输血率为0%,全膝关节置换组的输血率为4.4%;术前中度贫血的患者(血红蛋白60-89 g/L),单髁置换组3例均无需输血,而全膝关节置换组6例中2例(33%)需输血;⑤结果表明,单髁置换较全膝关节置换在术后隐性失血方面有明显优势。 ORCID: 0000-0002-7314-5548(彭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BACKGROUND: Hidden blood loss is one of most important complications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but the mechanism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are not yet clear.  相似文献   

4.
BACKGROUND: Hidden blood loss,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attracts surgeons’ attention. There are various hypotheses about etiopathogenisis of hidden blood loss, but no one can reasonably explain its mechanism.  相似文献   

5.
背景:近年来,随着全膝关节置换技术提升、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及术后止血药的应用,其总失血量不断减少,术后引流量也逐渐减少,术后快速康复理论应运而生,引流管放置也再次成为骨科医生所热议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医生认为可以常规取消放置引流,引流似乎已可有可无。目的:旨在复习既往文献,对全膝关节置换后引流放置的相关问题归纳总结,提供围术期引流管理的相关经验。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以及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ofScience、EMBASE、OVID等外文数据库,以"引流,膝关节置换术"及"totalknee arthroplasty,drainage"为检索词,检索自建库始至2020年2月为止所有与主题相关的文献,总结归纳全膝关节置换后不放置引流管围术期各方面需综合考虑的要素。结果与结论:①引流管的放置问题关乎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最终结果,与术后出血、血肿、血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关系密切;②目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不推荐常规放置引流,但不意味着不需要管理,其实际上对临床医护在围术期各方面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术前适应证选择、手术操作、止血带使用、术中及术后药物使用、物理疗法的使用等。  相似文献   

6.
随人口老龄化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患者将面临关节置换手术.关节置换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大,极易造成术后贫血,因此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血液管理已越来越被重视.大多数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并不多,术后却出现了贫血征象,由此提出隐性失血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BACKGROUND: Epinephrine solution, tranexamic acid, hemostatic gels and powders have been used to reduce topical blood loss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however, none of these methods alone is sufficient.  相似文献   

8.
背景:骨科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导致严重的贫血,需输血纠正,氨甲环酸的使用能明显减少围手术期失血,减少输血率,但氨甲环酸对隐性失血的作用机制及关联性不清。 目的:通过建立人工膝关节置换兔模型,观察使用氨甲环酸后早期围手术期失血的变化,探讨氨甲环酸对隐性失血的作用以及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方法:自行设计完成兔膝关节假体,20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只,均进行同一侧膝关节置换,实验组在置换前15 min给予0.5 g 100 mL的氨甲环酸静滴补液,对照组于相同时间给予100 mL的氯化钠。所有动物于置换前1 d,置换后3 h,6 h,24 h,48 h,72 h,第7天分别进行耳缘静脉采血,进行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测定血浆D-D二聚体的含量,同时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置换后进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的筛选。 结果与结论:两组置换前体质量、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D-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显性失血量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24 h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置换后D-D二聚体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手术时间、术中显性失血与置换后24 h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值具有明显相关性(P < 0.05),与置换后72 h、第7天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值变化以及围手术期D-D二聚体的变化无明显相关性。置换后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未发现明显的血栓。提示全膝关节置换前氨甲环酸的使用可以明显减少术中显性失血,缩短手术时间,能够显著减少置换后第1天的隐性失血量,这由于手术应激后纤维蛋白溶解增加引起的,对非该机制引起的其他隐性失血无明显作用。同时氨甲环酸的安全性可靠,不增加围手术期血栓风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止血带的使用、手术创伤等因素会导致纤溶系统的异常激活,是术后失血的主要原因。氨甲环酸是一类抗纤溶药物,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中使用,可减少置换后显性失血、总失血量,并降低异体血输血率。然而,氨甲环酸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的影响尚未明确。 目的:观察静脉输注氨甲环酸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至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使用氨甲环酸分为两组。氨甲环酸组22例在术中经静脉给予总量2 g的氨甲环酸,对照组32例使用等量生理盐水。两组患者置换后均口服利伐沙班抗凝。记录患者置换前及置换后连续5 d的血红蛋白、血红细胞压积,采用Gross方程计算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比较两组间失血量的差异性。置换后1周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判断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围术期情况等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氨甲环酸组患者置换后引流量、显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自体血回输量、异体血输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根据Gross方程计算隐性失血量,氨甲环酸组为(302.9±189.9) mL,对照组为(596.8±271.4) m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两组各发生1例下肢肌间静脉血栓。提示静脉输注氨甲环酸能显著减少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量,降低异体血输血量,同时不增加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之后常存在隐性失血,隐性失血对患者置换后的功能恢复影响很大。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后失血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全髋关节置换85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ward等设计的通过血细胞比容计算红细胞循环血量的数学方法和Gross线性方程计算隐性失血量。通过单因素分析方法,分析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疾病类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置换后抗凝方式、假体类型等对置换后隐性失血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全髋关节置换后患者的隐性失血明显高于显性失血,体质量指数、疾病类型、假体类型是全髋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量的影响因素,而性别、年龄、抗凝方式、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置换后隐性失血形成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背景:纤维蛋白黏合剂作用于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止血疗效和安全性的分析一直存在争议。 目的:系统评价纤维蛋白黏合剂对对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止血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 方法:计算机检索1975年至2012年10月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OVI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并手动检索相关骨科杂志。中文检索词:全膝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纤维蛋白黏合剂、组织胶水。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主要观察全膝关节置换后引流量,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输血率,患者平均住院日,置换后膝关节的活动度,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5篇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总计310例患者,其中纤维蛋白黏合剂应用组患者为168例,对照组患者为14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膝关节置换后,纤维蛋白黏合剂可明显减少纤维蛋白黏合剂组的置换后引流量(MD=-386.88,95%CI:-583.66- -190.10,P < 0.01);纤维蛋白黏合剂能够明显降低纤维蛋白黏合剂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输血的概率(RR=0.53,95%CI:0.42-0.83,P < 0.01)。纤维蛋白黏合剂可减少纤维蛋白黏合剂组患者的住院时间(MD=-3.56, 95%CI:-4.97- -2.16, P < 0.01),同时改善实验组患者膝关节置换后的膝关节活动程度(MD=16.48, 95%CI:5.94-27.02,P < 0.01)。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在纤维蛋白黏合剂应用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1.18, 95%CI:0.18-7.84,P=0.86)。结果证实,纤维蛋白黏合剂可以明显减少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的引流量及输血率,止血疗效较好,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纤维蛋白黏合剂能够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背景:Deluxe-PS型人工膝关节假体是根据中国人膝关节解剖特点尤其是股骨髁的形态特征而设计的,其膝关节假体股骨髁内外侧距(M-L)较进口假体少3.5 mm。 目的:探讨Deluxe-ps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膝关节置换中的近期疗效。 方法:纳入使用Deluxe-ps型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的膝关节炎患者15例(30膝)设为实验组,对照组为同期采用P.F.C.Sigma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的20例患者(40膝)。采用KSS评分和关节功能HSS评分、膝关节关节活动度评估两组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输血量。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置换后均得到12-24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置换后患者膝关节疼痛均缓解,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两组膝关节置换后与置换前KSS评分、HSS评分及膝关节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两组间KSS评分和HSS评分及膝关节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间置换过程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采用Deluxe-ps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膝关节置换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Conventional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CONV-TKA) inevitably perturbs femoral medullary canal, disturbs medullary micro-architecture and increases blood loss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s. We hypothesized that avoidance of intramedullary violation may lower the incidence of 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PJI).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verify whether computer-assiste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CAS-TKA) lowers the incidence of PJI as compared with CONV-TKA.MethodsA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study of 5342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AS-TKA (n = 1085) or CONV-TKA (n = 4257) for primary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from 2007 to 2015 in our institute was performed.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AS-TKA were matched to those who received CONV-TKA at a 1:2 ratio according to demographics and comorbidities. PJI was defined according to the Musculoskeletal Infection Society diagnostic criteria from the 2013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Meeting.ResultsAfter controlling potential risk factors, the use of CAS-TKA resulted in a lower incidence of PJI as compared with CONV-TKA [adjusted hazard ratio (HR), 0.42;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18–0.99]. The same trend in PJI reduction was observed with the usage of CAS-TKA under sensitivity testing [HR, 0.33; 95% CI, 0.12–0.95]. The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PJI was lower in the CAS-TKA group than the CONV-TKA group (log-rank test, p = 0.013).ConclusionAvoidance of intramedullary violation during TKA may play a pivotal role in lowering the incidence of PJI. The use of CAS-TKA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JI, with a better survival rate in terms of being free of PJI, as compared with CONV-TKA.Level of evidence III.  相似文献   

14.
背景:超前镇痛的有效性目前存在争议,既往研究中关于置换前因素对外周及中枢敏感化作用的重视程度不够。目测类比评分法在某些时候不能有效的反映患者的疼痛情况,其客观性和重复性不佳。 目的:观察塞来昔布对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置换前预防性镇痛的有效性。 方法:选取因膝关节病行膝关节表面置换的患者为评估对象,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后筛选出患者30例,按随机数表法等分为塞来昔布组和维生素C组。两组患者入院后第2-4天分别口服塞来昔布与维生素C,并分别于服药前1 d晚及服药后第3天晚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定患者轻重侧静息及活动时的疼痛程度,再用痛阈测量仪测量患者的电痛阈及电耐痛阈值,测量过程遵循随机双盲对照原则。 结果与结论:塞来昔布组患者服用塞来昔布3 d后双膝静息及运动状态下目测类比评分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双侧下肢的电痛阈较服药前提高(P < 0.05),重侧电痛阈值(目测类比评分较轻侧高)服药前、后变化较轻侧明显(P < 0.05),双侧下肢电耐痛阈用药前后的目测类比评分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塞来昔布组患者服药前后双膝轻重侧的目测类比评分变化差值与对应侧的电痛阈及电耐痛阈的变化差值无显著相关性(P > 0.05);维生素C组患者服药前后双膝的目测类比评分、双侧下肢电痛阈及电耐痛阈变化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证实,塞来昔布可提高膝关节病患者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置换前的电痛阈,重侧更为敏感,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前可发挥预防性镇痛的作用。相对于目测类比评分,痛阈的变化或能更敏感地反映膝关节置换患者用药前后的疼痛变化,疼痛水平的变化与疼痛敏感度的变化之间尚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旋转平台全膝置换治疗重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10月我院34例(41膝)人工旋转平台全膝置换术进行临床分析和总结,行HSS[5,6]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7个月(5~31个月),手术前HSS(thehospitalforspecialsurgery)评分平均51分,手术后评分平均92分,手术优良率为91%。病人术后在膝关节疼痛,功能和活动度方面有明显改善。结论旋转平台全膝置换术对治疗重症膝关节炎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背景:内外翻限制性衬垫严格遵循“以最低的限制性获得可靠的稳定性”的原则,在提高假体的稳定性的同时又不增加限制级别。 目的:回顾性分析限制性衬垫在老年初次膝关节置换中内外翻不稳定的应用经验,总结限制性衬垫使用的适应证及临床效果。 方法: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间收治合并膝内外翻畸形的70例初次膝关节置换老年病例,其中内翻56例(平均15°-30°);外翻14例(平均10°-20°)。70例中在完成标准截骨和软组织平衡操作后出现一侧    < 6 mm内外翻不稳定的23例(25膝)使用了限制性衬垫,其中内翻不稳18膝,外翻不稳7膝。23例均使用施乐辉公司普通骨水泥型膝关节假体,均未使用假体延长柄,11膝术中使用了骨水泥或自体骨植骨填补骨缺损。 结果与结论:平均随访2年(18-42个月),所有病例膝关节疼痛消失,关节稳定,下肢力线纠正,KSS评分从置换前平均39.4分,提高到置换后的平均88.5分。所有患者均无需膝关节支具保护,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平均110°(96°-130°),SF-36问卷满意度98%,无感染及脱位等并发症。结果提示在膝关节置换时完成截骨和软组织平衡后出现<6 mm内外翻不稳定时使用限制性衬垫,在老年初次膝关节置换中可以保留骨量,简化手术操作,近期临床效果良好。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与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2年3月—2015年3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88例行TKA或UKA治疗单间室骨关节炎并获得随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TKA组48例(48膝)和UKA组40例(40膝)。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评价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第1天、3天、1周血红蛋白水平和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较术前的下降量,以及末次随访时关节活动度和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顺利,88例患者获随访6~36个月,平均20.25个月。TKA组手术时间(85.77±7.61)min多于UKA组的(80.50±6.82)min,术中出血量(103.54±17.68)mL多于UKA组的(74.75±11.82)mL,术后引流量(420.21±68.80)mL多于UKA组的(241.75±53.05)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89、t'=8.787、t'=13.411,P值均<0.01)。两组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KA组术后第1天、3天、1周血红蛋白均低于UKA组,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较术前的下降量高于UK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UKA组术后膝关节屈曲至90°所需时间为(7.33±3.02)d,短于TKA组的(12.63±3.10)d(t=8.086,P<0.01);末次随访UKA组患者膝关节屈曲角度为116.98°±13.71°,大于TKA组的125.13°±15.95°(t=2.576,P<0.01)。TKA组和UKA组HSS评分优、良、可、差者分别为25、19、3、1例和23、15、2、0例,其优良率分别为91.67%(44/48)和95.00%(38/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03,P>0.05)。两组患者中仅TKA组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经介入治疗后痊愈;其余患者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UKA与TKA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UKA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近期疗效,分析主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自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初次接受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63例70膝患者资料,比较并分析术前和随访时患膝KSS和HSS评分、关节活动度检查等数据。结果通过各个时间段随访及X线检查结果的观察,正位片示膝关节人工假体位置安放好,关节间隙平衡;侧位片示人工关节假体大小合适,胫骨假体后倾角度良好,股骨假体包裹效果好。术后腓总神经麻痹2例,于术后4~6个月逐渐恢复。5例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较差,为(0~60±10)°,术后2~3周在强镇痛药物辅助下行手法松解处理;髌前痛1例,术后4个月经关节镜下行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术后症状解除。随访时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HSS及K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膝关节活动度从术前的(78.3±18.6)°提高至术后的(109.2±19.9)°(P0.O1)。结论初次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对于消除膝关节疼痛,改善关节的活动功能效果明显,术后近期的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