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Bmi-1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临床意义及在卵巢转移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对2010年4月至2011年7月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结直肠外科的44例患者病理样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Bmi-1蛋白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正常肠黏膜及原发灶中肠源性卵巢转移癌中的表达,实验结果采用t检验或者χ2检验。 结果Bmi-1在直肠癌原发灶中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黏膜(分别为65.9%、15.9%,χ2=22.752,P<0.01)。Bmi-1在原发灶中的高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χ2=5.116,P=0.024;χ2=4.856,P=0.028;χ2=5.495,P=0.019),而卵巢转移灶中的Bmi-1未见异常表达。Bmi-1高表达的患者生存期明显低于Bmi-1低表达者(13.16个月,16.87个月,t=-2.524,P=0.012)。 结论Bmi-1在结直肠癌原发灶中的高表达表明Bmi-1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相关。Bmi-1与伴有卵巢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相关,可能是结直肠癌预后重要相关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微卫星不稳定(MSI)状态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外科1280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800例,女性480例;中位年龄为63岁;右半结肠癌337例,左半结肠癌398例,直肠癌545例。PCR方法检测肿瘤标本的微卫星状态。依据MSI状态,将患者分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组和微卫星稳定性(MSS)/低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L)组。观察人口学特征,手术标本病理学检查,微卫星状态等指标。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中位数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结果在1280例患者中,112例(8.7%)为MSI-H,79例(6.2%)为MSI-L,1089例(85.1%)为MSS。MSI-H组与MSS/MSI-L组患者在术前血清CEA(χ2=6.943,P<0.05)、肿瘤部位(Z=-9.451,P<0.001)、肿瘤TNM分期(Z=-2.108,P<0.05)、肿瘤T分期(Z=-2.397,P<0.05)、肿瘤N分期(Z=-3.892,P<0.001)、肿瘤分化(χ2=6.663,P<0.05)、肿瘤黏液成分(χ2=78.833,P<0.001)、肿瘤最大直径(χ2=39.656,P<0.001)、癌结节(χ2=8.759,P<0.05)、神经侵犯(χ2=10.238,P<0.05)、淋巴结转移率(LNR)(χ2=5.880,P<0.05)、淋巴结检出数(Z=-5.019,P<0.001)、阳性淋巴结检出数(Z=-3.667,P<0.001)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表现为,MSI-H组患者CEA<4.7 ng/mL、右半结肠癌、低TNM分期、高T分期、低N分期、低分化、黏液成分、肿瘤直径≥4 cm、无癌结节、无神经侵犯、低LNR所占比例显著高于MSS/MSI-L组患者。MSI-H组淋巴结检出数显著多于MSS/MSI-L组,而阳性淋巴结检出数显著较少。结论MSI-H结直肠癌患者具有较为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其中既有预后良好的,亦有预后不良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病理高危因素与I期直肠癌预后的关系,从而为临床提供有益的指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回报为I期的直肠癌患者178例,分为有高危因素组和无高危因素组,有高危因素的患者119例,男性60例,女性59例;无高危因素的患者59例,男性33例,女性26例。中位随访时间为33个月,并详细记录患者的无病生存期。 结果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大体类型、分化类型、淋巴结检出数目、浸润深度、肿瘤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80,t=2.023,χ2=2.244,χ2=5.614,t=2.387,χ2=1.590,χ2=3.099,P均>0.05),2组术后随访时间相同,无高危因素组患者预后良好无复发及远处转移,而有高危因素组中出现了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病例。有和无高危因素的I期直肠癌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HR=0.86,95%CI 0.56~0.97)。淋巴管浸润、脉管瘤栓、神经侵犯及低分化是影响患者无病生存期的主要因素。 结论对于含有病理高危因素的I期直肠癌患者应进行密切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IM2)和血清癌胚抗原(CEA)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辽宁省肿瘤医院2010年1月~2013年3月11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及其50例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组织中AIM2的表达,回顾性搜集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术前通过电化学发光法(ECUA)测定的血清CEA水平。通过相关性分析癌组织中AIM2表达水平和血清CEA水平的相关性,分析两种指标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对不同AIM2、CEA水平组别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118例肿瘤组织中有42例AIM2呈高表达,有39例癌旁正常组织呈高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5.295,P<0.001);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清CEA阳性率为44.07%(52/118)。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结直肠癌组织AIM2和血清CEA表达呈负相关(r=-0.660,P<0.001)。肿瘤的浸润深度、TNM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癌组织AIM2表达水平的相关因素(χ2=4.847,7.794,3.961;均P<0.05);肿瘤大小、TNM分期以及分化程度是影响患者术前血清CEA水平的相关因素(χ2=17.14,5.779,5.293;均P<0.05)。K-M生存分析显示,AIM2高表达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低表达组,术前CEA阴性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阳性组,AIM2高表达联合CEA阴性患者生存时间明显长于AIM2低表达联合CEA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结直肠癌患者AIM2和血清CEA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进展有关,联合分析两个指标有助于评估结直肠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病理中癌结节的检出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探讨更加详细、合理的分期方法。 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行结直肠癌切除术的361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生存差异,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结果术后病理中癌结节检出与否和肿瘤的分化程度、肿瘤的浸润深度(T)、pTNM分期、CEA、CA19-9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癌结节阴性患者生存时间长于癌结节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805,P<0.05);将N0、N1c、N1和N2的患者进行生存比较,发现N1c和N1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80,P>0.05);随着癌结节数目的增加,患者的生存预后越差;当把癌结节当成转移淋巴结时,得到新的分期与第八版TNM分期的生存比较存在差异:当对癌结节数目、转移淋巴结数目和总检出淋巴结数目进行研究时发现,随着阳性结节比值(癌结节数+转移淋巴结数)/(癌结节数+病理检出淋巴结总数)的增加,患者的预后也随之变差(59.4 vs. 58.2 vs. 36.0 vs. 28.7,χ2=15.389;P=0.002)。 结论癌结节的状态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将癌结节及转移淋巴结均定义为阳性结节后,阳性结节比值越高的患者预后越差;阳性结节比值可作为评估结直肠癌患者TNM分期中的重要补充,为指导日后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背景: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居前列。研究发现纤维蛋白原样蛋白2(FGL2)可能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功能促进肿瘤进展。目的:研究FGL2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2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确诊结肠癌患者的病理标本150例,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FGL2蛋白和肿瘤浸润免疫细胞(TIICs)表面标志物CD4、CD8、CD20、CD68、CD56的表达情况,分析FGL2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和TIICs计数的关系。结果:68.7%的结肠癌中FGL2呈高表达。FGL2表达水平与肿瘤直径和TNM分期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与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有无脉管侵犯无相关性(P均>0.05)。同时,FGL2表达水平与CD4+T细胞和CD68+巨噬细胞计数相关(P均<0.05),与CD8+T细胞、CD20+B细胞、CD56+自然杀伤细胞计数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FGL2在结肠癌中呈高表达,可...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RhoGTP酶解离抑制因子2(RhoGTPase dissociation inhibitor 2,RhoGDI2)在结直肠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探讨RhoGDI2的蛋白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侵袭转移的关系及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2012年07月至2014年07月采取手术切除的153例结直肠癌病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53例肿瘤组织标本和癌旁标本中RhoGDI2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RhoGDI2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且主要在胞浆中表达;但在癌旁正常组织中无阳性表达(57.5% vs 0.00%)。结直肠癌组织中RhoGDI2蛋白的表达在低分化组显著高于高中分化组(χ2=2.090,P<0.05)。RhoGDI2的阳性表达与结直肠肿瘤的大小呈正相关,肿瘤越大阳性表达率越高(χ2=4.293,P<0.05),并随着肿瘤浸润深度阳性表达率增加(χ2=1.711,P<0.05),其在有淋巴结转移者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χ2=5.925,P<0.05)、有远处转移者显著高于无远处转移者(χ2=5.519,P<0.05),并且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分期较晚的显著高于分期较早的(χ2=5.683,P<0.05)。RhoGDI2在结直肠癌中的阳性表达与年龄(<60 years vs ≥60 years)(χ2=0.054,P>0.05),性别(χ2=0.037,P>0.05)无相关性。 结论RhoGDI2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并且与结直肠癌的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呈正相关。RhoGDI2可能在结直肠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将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等多项临床因素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影响,为进一步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及方向。 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病理证明的结直肠癌患者892例。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乙肝表面抗原、年龄、术前相关实验室检查、术后病理结果等),研究是否会影响肝转移的发生。 结果结直肠癌是否发生肝转移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大小、病理组织类型、是否造口、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及谷草转氨酶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59,Z=-1.631,χ2=0.003,χ2=1.223,χ2=0.619,χ2=0.516,Z=-3.235,Z=-0.106,Z=-0.328;均P>0.05)。HBsAg阳性较阴性患者发生肝转移几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09,P<0.05)。另外,肝转移与分化水平(χ2=14.165,P<0.01)、浸润程度(χ2=17.808,P<0.01)以及淋巴结转移数目(χ2=41.798,P<0.01)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示乙肝病毒表面阳性患者肝转移发生低,而低分化、浸润程度高、淋巴结转移多者肝转移率高。 结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会降低肝转移的发生几率。分化程度越低、浸润程度越高、淋巴结转移数多,越容易发生肝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1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107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将患者分为正常体重组(BMI<23.0kg/m2)、超重组(23.0 kg/m2≤BMI<27.5 kg/m2)和肥胖组(BMI≥27.5 kg/m2),比较三组临床病理因素,并分析BMI与5年生存率的关系。 结果正常体重组37例(34.6%),超重组54例(50.5%),肥胖组16例(14.9%)。中位生存时间为37个月,1、3、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5.3%、81.9%、74.0%。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位置、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对5年生存率有影响(均P<0.05)。BMI与肿瘤浸润程度有关(P=0.039),对5年生存率无显著影响,但随着BMI增加,5年生存率呈上升趋势(69.2% vs 72.0% vs 93.8%,P=0.239)。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位置和临床分期是本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BMI非独立危险因素(P=0.343)。 结论BMI对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人类同源物(EZH2)在结肠癌的表达情况、评估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意义,并分析预测与其相关的基因及细胞通路。 方法通过GEO数据库下载基因芯片GSE17538数据内包含232例结直肠癌病例;结合R2平台,筛选出与EZH2表达显著相关的基因并进行GO和KEGG通路分析;通过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研究EZH2与患者预后、生存之间的关系。 结果232例结肠癌标本中,EZH2的表达与年龄(χ2=4.426,P=0.035)、AJCC分期(χ2=8.259,P=0.041)和分化程度(χ2=7.301,P=0.026)有关,与性别(χ2=0.622,P=0.430)无关。全部检测出与EZH2表达显著相关基因共4 305个(其中正相关2 240个、负相关2 065个),对GO及KEGG通路分析后发现其中1 509个相关基因涉及细胞周期、RNA的转录、DNA复制等多个肿瘤发生、发展过程。Kaplan-Meier法分析,EZH2的表达与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有相关性(P<0.05)。 结论推测EZH2可成为研究患者预后的分子标志物,为未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化疗耐药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9月寿光市人民医院37名CRC患者肿瘤组织中EGFR表达强度,采用复合评分系统(0~9)进行评价,并分析其与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及化疗耐药之间的关系。 结果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CRC肿瘤组织及正常结直肠组织EGFR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5%、56.25%、84.62%和16.67%。低分化、中分化CRC患者EGFR阳性表达率与高分化CRC和正常直肠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76,P=0.003)。37名患者中EGFR强表达率为67.57%。EGFR强表达与CRC临床分期(χ2=4.68,P=0.030)及化疗反应率(χ2=7.27,P=0.007)显著相关。 结论EGFR强表达(复合评分≥6)预示化疗反应率低,可能成为CRC化疗耐药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7年5月间辽宁省肿瘤医院收治的首次进行外科治疗且经病理证实的47例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与本中心的254例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资料进行对比。 结果EGIST与GIST患者在年龄(χ2=6.394,P<0.011),肿瘤大小(χ2=60.941,P<0.001),组织学类型(χ2=30.081,P<0.001),CD117表达(χ2=52.99,P<0.001),CD34表达(χ2=37.21,P<0.001)、Dog-1表达(χ2=24.57,P<0.001),是否坏死(χ2=10.38,P=0.006)、改良NIH危险度分级(χ2=56.12,P<0.00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GIST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4.6%、78.3%、63.4%;接受R0切除的EGIST患者25例(53.2%)。R0切除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非R0切除患者(χ2=5.104,P=0.024)。其中,25例R0切除的患者中显示不同核分裂像、不同肿瘤直径大小、是否伴坏死与EGIST患者的预后未体现统计学意义(χ2=2.067,P=0.151;χ2=1.355,P=0.244;χ2=0.912,P=0.34)。 结论EGIST患者症状隐匿,不易早诊断,首次就诊时肿瘤体积往往较大。是否R0切除关系到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乙状结肠及直肠癌NOSES手术困难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结直肠外科收治的315例乙状结肠和直肠癌试行NOSES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包括术前检查、手术过程以及手术结果。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对导致手术困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纳入的315例患者中,男性200例,女性115例。年龄(61±13)岁,肿瘤最大径中位数为3.6(P25,P75:2.8,4.8)cm。其中223例(70.8%)经直肠残端取出标本困难。单因素分析显示,BMI>25.0 kg/m2(χ2=5.987,P=0.014)、肿瘤并肠腔狭窄(χ2=9.170,P=0.002)、肿瘤距肛缘距离>5.0 cm(χ2=5.275,P=0.022)、肿瘤最大径>5.0 cm(χ2=5.735,P=0.017)、直肠系膜前后径>6.0 cm(χ2=7.708,P=0.005)以及手术医师学习曲线≤50例(χ2=5.013,P=0.025)与标本经直肠残端取出困难有关(均P<0.05)。而年龄、性别、腹部手术史等与标本经直肠残端取出困难无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BMI>25.0 kg/m2、肿瘤并肠腔狭窄、肿瘤距肛缘距离>5.0 cm、肿瘤最大径>5.0 cm、直肠系膜前后径>6.0 cm以及手术医师学习曲线≤50例是造成NOSES手术困难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 结论手术前评估BMI、肿瘤距肛缘距离、是否肿瘤并肠腔狭窄、肿瘤最大径、直肠系膜前后径及手术医师的经验等临床因素,有利于筛选比较合适的乙状结肠及直肠癌患者进行经直肠残端取标本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泌型卷曲蛋白2(Secreted Frizzled-related proteins 2,sFRP2)与Wnt/β-catenin通路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首先对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和结直肠癌组织行免疫组化实验,检测sFRP2及β-catenin的表达水平和阳性率。其次通过质粒转染,使得sFRP2在HCT116细胞中的表达上调,通过Western blot实验验证,然后行CCK-8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分析sFRP2表达上调后对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结果正常结直肠黏膜组中sFRP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结直肠癌组(χ2=35.902,P=0.000)。相反,结直肠癌组中β-catenin膜表达缺失率和异位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χ2=23.149,P=0.000;χ2=27.002,P=0.000)。sFRP2阳性表达、β-catenin膜表达缺失、异位表达与肿瘤组织分化明显相关(χ2=5.420,P=0.020;χ2=6.472,P=0.011;χ2=7.158,P=0.007),而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sFRP2的阳性率与β-catenin的膜表达缺失率及异位表达率呈负相关,β-catenin的膜表达缺失率和异位表达率呈正相关。转染后sFRP2及β-catenin表达水平显著升高(t=25.430,P=0.001;t=15.000, P=0.001)。sFRP2转染组与对照组及空载质粒组相比,细胞增殖速度及迁移速度明显减慢(t=16.890, P=0.001;t=7.206,P=0.002)。与对照组相比,sFRP2转染组透膜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t=25.459, P=0.001),细胞侵袭能力显著下降。 结论sFRP2与Wnt/β-catenin通路相互作用,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sFRP2的上调明显抑制了HCT116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晚期肠癌患者药物基因多态性,分析其与临床特征、以奥沙利铂或氟尿嘧啶为主化疗方案不良反应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在中国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内科住院治疗的108例晚期结肠癌患者的外周血,以Life平台检测对DPYD、ABCB1、GSTP1、ERCC1基因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比较不同基因型与患者KRAS状态、肿瘤部位(左右)、不良反应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的差异。 结果纳入晚期肠癌患者108例,DPYD 4个位点(rs3918290、rs55886062、rs67376798、rs2297595)均为野生型,ERCC1(rs11615)GG纯合型基因52例(48.1%),AG杂合型基因50例(46.3%),AA野生型基因6例(5.6%)。GSTP1(rs1695)AG杂合型突变36例(33.3%),AA野生型66例(66.1%),GG纯和突变型6例(5.6%)。ABCB1(rs1045642)AG杂合型基因58例(53.7%),GG纯合型基因42例(38.9%),AA野生型8例(7.4%)。肿瘤位于左右半结肠与ERCC1基因分布频率有关(χ2=4.802,P=0.028),与GSTP1,ABCB1基因分布频率无关。KRAS突变患者ABCB1杂合突变率42.9%,未见突变患者为72.7%,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39,P=0.047)。GSTP1 AG型和GG型较AA型易产生2~3级全身不良反应高(77.8% vs. 45.5%,χ2=5.193;P=0.023)。ABCB1 GG型和AA型患者发生3~4级不良反应率为32.9%,对比AG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率为6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62,P=0.027)。中位疾病进展时间PFS与ABCB1和GSTP1基因多态性无关,与不同ERCC1基因型有关,ERRC1杂合型突变(AG型)患者较纯和型(GG型+AA型)具有较短PFS(5.6 m vs. 8.0 m,P=0.029)。 结论检测基因多态性具有临床价值,对晚期肠癌化疗的不良反应、预后及为患者调整化疗方案具有有效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