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课题组前期实验已证明基因治疗能促进下颌骨牵引区新骨的生成。 目的:探索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对兔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45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下颌骨截骨,建立下颌骨牵引模型。牵引7 d后将模型兔随机摸球法均分为pIRES-hVEGF165-hBMP2组、pIRES-hBMP2组、pIRES-hVEGF165组、空质粒载体pIRES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于牵引区注射相应质粒或生理盐水。各组动物均施加电穿孔刺激。 结果与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主要在骨周围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组织成骨细胞和骨细胞表达,也可见炎细胞如单核细胞表达。各组均在固定期第7天表达最强,14 d下降,28 d时表达较弱,但在各时点基因治疗组明显强于对照组。说明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能使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持续表达,并使其表达时限延长,促进牵引区新生血管生成和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2.
 背景:局部基因治疗能促进牵引区新骨的生成,但关于基因治疗后对局部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对兔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 方法:新西兰大白兔双侧下颌骨截骨后3 d开始下颌骨牵引,0.8 mm/d,连续牵引7 d后,随机分为5组,分别在牵引区注射2 μg(0.1 g/L)重组质粒pIRES-hVEGF165-hBMP2、pIRES-hBMP2、pIRES-hVEGF165、空质粒pIRES及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之后施加电穿孔刺激。 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转化生长因子β1主要在细胞胞浆中表达,给药7 d时骨端骨细胞、编织骨痂骨细胞、骨痂表面成骨细胞呈转化生长因子β1染色阳性;14 d时新生成的编织骨痂骨细胞、骨痂表面成骨细胞、肉芽组织中的间质细胞、单核巨细胞、多核巨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染色阳性;28 d时转化生长因子β1阳性细胞明显减少。其中注射重组质粒pIRES-hVEGF165-hBMP2、pIRES-hBMP2、pIRES-hVEGF165后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明显多于注射空质粒pIRES及生理盐水(P < 0.05或P < 0.01)。说明基因治疗能促进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促进牵引区细胞基质的形成和新骨生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建立兔下颌骨牵引成骨模型,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在牵引成骨中的作用,为临床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成年白兔的一侧下颌骨前部行骨切开术,用牵引器延长一侧下颌骨4 mm,牵引间隙放置PRF膜为实验组;另一侧下颌骨行骨切开并安置牵引器,作为对照组,分别于稳定期的第3、7、14、28天处死动物,取牵引区新生骨痂,行大体标本观察、X线影像观察、H-E切片观察,比较2组的成骨效果,并进行骨计量学分析,计算新生骨小梁面积百分比。结果:新生骨小梁面积在不同时间点的实验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组织学观察表明,不同时间点实验组骨成熟程度均高于对照组。结论:PRF在兔下颌骨牵引成骨中具有较显著的促进成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研究发现辛伐他汀具有促进新骨形成的作用,但其成骨机制及成骨效果目前仍然存在争议。 目的:对比观察Bio-Oss/辛伐他汀复合材料与单纯Bio-Oss修复材料修复兔下颌骨骨缺损区的成骨效果。 方法:12只新西兰大白兔下颌骨双侧制备缺损,随机将一侧采用辛伐他汀复合Bio-Oss修复缺损区;另一侧采用单纯Bio-Oss修复缺损区。两组均覆盖Bio-Gide胶原膜。植骨后4,8,12周分别处死各组兔子4只,通过大体观察,X射线及口腔锥形束CT影像学观察,组织学切片观察,定性定量对比分析植骨区牙槽骨形成情况。 结果与结论:植骨后4,8,12周新骨形成逐渐增多,随着高阻射的Bio-Oss骨粉逐渐降解,在各时间点密度值测量结果辛伐他汀复合Bio-Oss组均显著低于单纯Bio-Oss组(P < 0.05)。新生骨百分比测量结果辛伐他汀复合Bio-Oss均显著高于单纯Bio-Oss组(P < 0.05)。提示辛伐他汀具有促进Bio-Oss骨粉吸收的效果,在骨缺损修复中具有促进新骨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发现骨形态发生蛋白2具有诱导间充质细胞向成骨细胞表型分化以及诱导新骨及修复性牙本质形成的能力。 目的:通过对细胞超微结构的分析,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染的犬牙髓细胞,向成牙本质细胞转化的过程。 方法:将培养的性状稳定的第4代犬牙髓细胞分为3组:基因转染组转染pEGFP-N1-BMP-2基因,空白载体转染组转染EGFP-N1空白荧光载体,未转染组不转染。 结果与结论:成功构建pEGFP-N1-BMP-2真核表达质粒,并成功将其转染犬牙髓细胞, pEGFP-N1-BMP-2质粒转染促进犬牙髓细胞分泌骨形态发生蛋白2。pEGFP-N1-BMP-2质粒转染有促进牙髓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作用。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转染后的犬牙髓细胞具有成牙本质细胞的形态特点。说明pEGFP-N1-BMP-2 真核表达质粒转染后的牙髓细胞,具有成牙本质细胞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背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能诱导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不可逆地分化形成软骨和骨,从而导致新骨的形成。目的:观察在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应用基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对成骨的影响。方法:选用日本成年大耳白兔45只,随机分为3组,建立下颌骨牵引模型,分别将空白胶原、1.5mg和3.0mg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胶原复合物植入下颌骨切开处,固定、牵引0.4mm/次,2次/d,共计5d,总延长下颌骨4mm。在稳定期第1,3,7,14,28天分别处死各组动物,取牵引区新生骨痂行放射学及组织学检测。结果与结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中的新生骨组织较空白胶原对照组中多且成熟,3.0mg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较1.5mg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新骨形成多且成熟。结果表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能促进兔下颌骨牵引成骨,并且具有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牵张成骨由于治疗周期长、并发症较多成为临床广泛运用的瓶颈,不能满足临床推广需要。 目的:以兔下颌骨牵张动物模型为实验平台,观察全身运用杜仲醇提取物对牵张新骨再生的影响。 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建立兔下颌单侧牵张模型,牵张速率为每12 h 1 mm。在牵张期2次/d,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予以灌胃杜仲醇提取物及等量生理盐水,牵张结束后6周处死动物收集标本行成骨检测。 结果与结论:两组动物牵张间隙内均可观察到新骨生成。牵张成骨结束后6周下颌骨CT图像显示实验组兔牵张间隙舌侧骨皮质生成良好,颊侧骨皮质连续,牵张间隙可见均匀骨质生成桥接;下颌骨核素扫描显示实验组兔下颌骨牵张间隙表现为核浓集,强度明显强于对照组;X射线显示实验组牵张间隙完全桥接,新生成骨质密度均匀,可见上下侧骨皮质形成良好;Micro-CT图像显示实验组骨皮质部分形成较好,骨小梁分布较为均匀,骨小梁明显较对照组粗壮,对照组部分区域仍有囊性变;Micro-CT微结构参数检测显示实验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和连接密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织学观察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牵张间隙中有较为成熟的束状骨,骨小梁方向较为规律。实验结果显示全身运用杜仲醇提取物可有效促进兔下颌快速骨牵张的新骨再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应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对兔下颌骨牵引成骨区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for NF-KB ligand,RANKL)的影响, 为临床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在20只成年大耳白兔的一侧下颌骨前部行骨切开术,用牵引器延长一侧下颌骨4 mm,牵引间隙放置PRF膜;另一侧下颌骨行骨切开并安置牵引器,作为对照组,稳定期第1、7、14、21、28天,分别处死各组动物,取牵引区新生骨痂行组织学及RANKL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 下颌牵引延长后牵引间隙均有新骨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显色RANKL主要定位于骨髓基质细胞的胞浆中,其中以稳定期的第1,14天的表达最强。在稳定期第1、14天,实验组较对照组RANKL表达的阳性细胞率及阳性面积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后逐渐下降,第28 d仅有微弱表达。 结论 动物实验表明,PRF能促进兔下颌骨牵引成骨区新骨的生成,RANKL可能在牵引成骨过程中特别是调控组织细胞应力信号传递的早期发挥破骨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雷洛昔芬虽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但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尚未见报道。 目的:观察雷洛昔芬对兔下颌骨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取新西兰大耳白兔24只,制备双侧下颌角1.5 mm×10.0 mm骨缺损模型,随机抽签法分为2组,实验组于造模后第2天开始给予7.5 mg/(kg•d)雷洛昔芬至30 d,对照组不作处理。 结果与结论:X射线观察造模后1周两组骨缺损区骨痂形成不明显。3周实验组缺损区模糊,对照组缺损区仍可见;4周实验组骨痂多,髓腔再通;对照组骨痂较多,髓腔未通。造模后1,3,4周实验组骨密度和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 < 0.05),均于第4周时达到高峰;造模后3,4周实验组骨痂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P < 0.01)。提示雷洛昔芬能够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加速骨矿物沉积,同时诱导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从而加速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对牵引成骨区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表达的影响。方法:25只大耳白兔随机分2组,分别行双侧下颌骨皮质骨切开术,一侧下颌骨牵引间隙放置PRF膜作为实验组,对侧作为对照组,分别于稳定期第3、7、14、21、28天处死一组动物,切取牵引间隙处骨痂行H-E染色和BMP-4免疫组织化学显色,细胞图像分析仪测量牵引间隙处骨痂BMP-4表达情况。结果:下颌牵引延长后牵引间隙均有新骨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显示BMP-4主要定位于成骨细胞的细胞质中。实验组在稳定期3、7、14、21 d BMP-4表达的阳性细胞率和阳性面积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稳定期28 d BMP-4表达的阳性细胞率和阳性面积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RF能促进兔下颌骨牵引成骨区新骨的生成,BMP-4可能在牵引成骨过程中调控组织细胞应力信号传递,发挥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如何提高牵张成骨过程中新骨形成的速度和质量,缩短牵张成骨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目的:观察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修饰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的促进作用。 方法:36只新西兰白兔随机摸球法分为3组。建立牵张成骨动物模型,在固定期第2天,实验组于牵张间隙注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修饰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注射等量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空白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结果与结论:在固定期2周及6周实验组牵张区骨小梁形成质量明显好于对照组和空白组。证实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修饰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有效促进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12.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最好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含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165,VEGF165)不仅对血管再生和启动成骨修复有重要意义,其持续稳定的释放还能够提高新生骨的矿化程度,增强修复组织的力学性能。 目的:观察hVEGF165基因转染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蛋白功能。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化并鉴定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表面标志;传代培养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pcDNA3.1-VEGF165质粒和脂质体1∶3比例的混合液转染,并分为3组:转染组应用pcDNA3.1-VEGF165转染细胞,空载体转染组应用pcDNA3.1-空载体转染,未转染组不处理。通过ELISA和Western-blot检测转染后细胞中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转染组与其他两组比较,VEGF165蛋白含量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但空载体转染组与未转染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转染组不同时间点之间VEGF165蛋白含量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hVEGF165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成功分泌VEGF165蛋白。提示采用基因转染技术可将hVEGF165基因转染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并可有效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VEGF165。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兔下颌骨牵张成骨中HIF-1α和c-fos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方法 建立25只成年健康家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在牵张中期、牵张末期、固定期第1、3、5周,检测牵张区新骨组织中HIF-1α和c-fos的分布及表达变化。 结果 HIF-1α在牵张末期和固定第1周表达为强阳性,c-fos在牵张中、末期和固定第1周表达为强阳性,两者均明显强于固定第3、5周。且均主要表达于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和新埋入骨基质中的骨细胞中。 结论 在下颌骨缺损牵张成骨中HIF-1α和c-fos在细胞中的分布及在时间点的表达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对骨及血管的生成可能起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的影响。方法将24只成年健康白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在牵张期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于牵张间隙中,对照组不注射富血小板血浆。牵张结束后2、4、8周每组各处死4只动物取材,进行骨密度测量、组织学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所有实验动物下颌骨均被成功延长7.0mm,牵张间隙中可见新骨组织生成与改建。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新骨生成与矿化较快,牵张间隙中骨小梁分布密度及成熟度也较高。结论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可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Lengthening the mandible by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DO) is nowadays a well-recognized technique in maxillofacial surgery. This study compared two different distraction rates and evaluated histological and histomorphometrical properties of the distracted bone in an experimental ovine mandible model with the goal of elaborating a universally accepted distraction protocol. Study Design: Tissue blocks of regenerated bone were harvested from twelve young adult sheep. DO was performed on the mandibular midline after five days of latency period. The sheep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first group underwent activation of 0.8 mm÷day during 12 days resulting in 9.6 mm of new bone while the second group followed a geometric rate pattern of 0.2 mm - three days, 0.4 mm - three days, 0.8 mm - three days and 1.6 mm - three days resulting in 9 mm of new bone. The regenerated bone was histologically and histomorphometrically analyzed after 30, 45 and 60 days of consolidation. The relative osteoid volume (OV÷TTV)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geometric rate distraction group (p=0.015) comparing with linear distraction group while the relative bone volume (BV÷TTV)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linear distraction group (p=0.019) compared to the geometric distraction group.  相似文献   

16.
背景:脂联素可参与骨代谢及成血管过程,但目前关于脂联素对牵张成骨有无促进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通过建立兔下颌快速牵张动物模型,探讨局部应用脂联素对骨牵张新骨再生的影响。 方法:1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摸球法均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建立兔下颌单侧快速牵张模型,牵张速率为2 mm/d。在牵张开始的1,3,5 d,对照组及实验组分别于牵张间隙注入200 μL磷酸盐缓冲液或含有2 μg重组人脂联素的磷酸盐缓冲液。 结果与结论:两组动物牵张间隙内均可观察到新骨生成,组织学及显微CT检查显示实验组的新骨生成与钙化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结果显示局部应用脂联素可有效促进兔下颌快速骨牵张的新骨再生。 关键词:脂联素;牵张成骨;动物模型;新骨再生;下颌骨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1.0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