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鼠癫痫持续状态后线粒体融合分裂相关基因Mfn2和Drp1在海马中的动态变化,探讨线粒体融合分裂在癫痫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随机将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8只分为对照组、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后2 h、8 h及24 h组,后3组建立氯化锂-匹鲁卡品诱导的大鼠癫痫持续状态模型。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变化;采用Nissl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损伤;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QT-PCR)方法观察大鼠海马Mfn2及Drp1 mRNA表达变化。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SE组可见大鼠海马CA1和CA3区细胞正常结构破坏、神经元脱失等改变,以癫痫发作后24 h最显著。②与对照组相比,SE后Mfn2 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F=5.362,P=0.006),而Drp1 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F=6.655,P=0.002)。结论:线粒体融合分裂失平衡可能是造成癫痫神经损伤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后海马细胞凋亡的发生及其与caspase-3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匹罗卡品诱发大鼠SE模型,用TUNEL染色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和caspase-3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海马未见TUNEL阳性细胞;SE后6 h,开始出现少量TUNEL阳性细胞;SE后72 h,达到高峰;SE后7 d,TUNEL阳性细胞开始减少.正常对照组大鼠海马可见少量caspase-3阳性表达;SE后6 h,大鼠海马caspase-3阳性表达增多,主要集中于CA1和CA3区;SE后48 h,caspase-3表达达到高峰;SE后72 h~7 d,caspase-3阳性染色细胞数开始减少;但仍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果 显示caspase-3表达分布与TUNEL染色基本一致,caspase-3表达高峰早于TUNEL所示凋亡细胞出现的高峰.结论 神经元凋亡参与了SE后海马神经元迟发性死亡过程并与caspase-3的激活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冰冻切片技术检测大鼠全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神经元线粒体CytC的变化.方法采用4-VO法制作全脑缺血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全脑缺血组.观察缺血后24 h海马CA1区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变化.结果缺血后24 h,假手术组海马CA1区CytC呈阳性表达,并且呈现出特异性的点状分布,符合CytC线粒体分布的特征,全脑缺血组海马CA1区CytC表达明显降低.结论利用冰冻切片技术能方便、直观的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线粒体CytC的变化,再灌注24小时海马CA1区神经元线粒体CytC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冰冻切片技术检测大鼠全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神经元线粒体CytC的变化。方法 采用4-VO法制作全脑缺血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全脑缺血组。观察缺血后24h海马CA1区细胞色素C(Cytoclaromec,C,CytC)变化。结果 缺血后24h,假手术组海马CA1区CytC呈阳性表达,并且呈现出特异性的点状分布,符合CytC线粒体分布的特征,全脑缺血组海马CA1区CytC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利用冰冻切片技术能方便、直观的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线粒体CytC的变化,再灌注24小时海马CA1区神经元线粒体CytC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丹红注射液对氯化锂-匹罗卡品点燃慢性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大鼠海马神经元及GFAP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点燃颞叶癫痫大鼠模型,将50只造模成功的颞叶癫痫大鼠随机分为颞叶癫痫组(生理盐水10ml/kg腹腔注射)及丹红治疗组(丹红注射液10ml/kg腹腔注射),另选10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每组大鼠随机分为5个不同时间点:24h、3d、7d、15d及30d。采用尼氏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每组大鼠不同时间点海马CA1区神经元存活数目及GFAP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颞叶癫痫组大鼠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海马GFAP表达显著增多(P〈0.05);与颞叶癫痫组相比,丹红治疗组大鼠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多,海马GFAP表达显著减少(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以减轻颞叶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脱失及减少GFAP表达,有助于减轻大鼠发作程度及阻断慢性颞叶癫痫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诱导的大鼠癫痫状态海马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凋亡情况及抗痫药物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KA组和卡马西平(CBZ)组,后两组再按癫痫发作后1 h、4h、12h、24h、48h和72h不同时点分为6个亚组.KA注射后,观察大鼠癫痫发作后的行为学变化;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癫痫状态海马CA1、CA3区神经元形态学改变;采用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观察癫痫状态海马CA1、CA3区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KA注射后,大鼠出现严重的惊厥;在癫痫发作后12h,海马CA1区、CA3区开始出现凋亡细胞[CA1区:KA组(6.53±1.36)个,CBZ组(5.85±1.68)个;CA3区:KA组(9.58±1.63)个,CBZ组(7.36±1.27)个],48h凋亡细胞达到峰值(P<0.01)[CA1区:KA组(42.263±3.28)个,CBZ组(35.39±2.36)个;CA3区:KA组(57.64±12.76)个,CBZ组(38.37±13.65)个].经CBZ干预后凋亡细胞明显减少(P<0.05).结论癫痫发作后的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很可能是由凋亡引起的,CBZ可抑制癫痫状态海马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海人酸(kanic acid,KA)诱导的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损伤及caspase 3表达的变化。方法:用KA诱导大鼠SE 2?h,分别于SE终止后第3、6、24?h取脑,用电镜观察海马CA3区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同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相同部位caspase 3表达的变化。结果:SE终止后3?h可见到海马线粒体超微结构损伤,从肿胀到膜的完整性破裂。caspase 3的表达在SE后6?h开始增加,于第24小时明显增高。结论:在实验性SE模型中,海马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在早期即有损伤,caspase 3在线粒体损伤后数小时才出现表达,并于SE后24?h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8.
吴志国  毕方方  黄志凌  李国良  肖波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4):338-340,344
目的动态观察颞叶癫痫大鼠神经元磷酸化Akt(phospho-Akt)蛋白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癫痫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SD雄性成年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诱发大鼠癫痫持续状态(statusepilepticus,SE)后3h、6h、12h、24h、3d组。用氯化锂LiCl和匹罗卡品(PILO)制备癫痫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致痫后各时间点磷酸化Akt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CA3区可见少量磷酸化Akt阳性细胞,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可见CA1、CA3区Akt阳性细胞增加(P<0.01),6h达到高峰,3d回到对照组水平。结论上调磷酸化Akt蛋白表达有利于减少海马神经元凋亡,可能是保护神经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FK506)对癫痫大鼠海马凋亡神经元、线粒体膜电位、凋亡诱导因子(AIF)表达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108只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癫痫组和脑保护组,每组36只,建立氯化锂-匹鲁卡品癫痫模型。脑保护组在注射匹鲁卡品之前24、1h分别腹腔注射FK506,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应用TUNEL技术检测凋亡细胞,流式细胞仪测定线粒体内罗丹明123的荧光强度和线粒体的大小,免疫组化法检测AIF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癫痫组海马神经元凋亡阳性百分比、AIF的表达量显著增高(P<0.05),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P<0.05),应用FK506后,神经元凋亡阳性百分比、AIF的表达量明显降低,线粒体膜电位显著升高(P>0.05)。结论 FK506可逆转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稳定细胞膜电位,抑制神经元的凋亡,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线粒体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mitoKATP)开放剂二氮嗪(DZ)对氯化锂-匹鲁卡品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线粒体凋亡通路相关凋亡因子的影响,探讨DZ对癫痫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氯化锂-匹鲁卡品( PILO)诱导的大鼠癫痫持续状态(SE)模型.在检测大鼠海马凋亡相关蛋白水平变化时分为对照组,SE后24h、72 h、5d组;在检测DZ对海马神经元保护作用时分为对照组、PILO致痫72 h组(PILO组)、DZ预处理组(PILO+ DZ组)、DZ +5-羟基癸酸(5-HD)预处理组(PILO+ DZ+ 5-HD组).SE后分别在相应时间点灌注取脑,采用TUNEL法检测细胞的凋亡;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Bcl-2、Bax、活性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 Caspase-3)蛋白的水平及细胞色素C(cytC)由线粒体到胞浆的释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E组大鼠在SE后备相应时间点TUNEL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增加(P<0.05),海马Bcl-2蛋白、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C(mito-cytC)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海马Bax、活性Caspase-3蛋白及胞浆中的细胞色素C(cyto-cytC)的表达明显增高(P<0.05).与PILO组及PILO+ DZ+ 5-HD组比较,PILO+ DZ组降低的海马Bcl-2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升高的海马Bax、活性Caspase-3蛋白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cytC由线粒体到胞浆的释放减少(P<0.05),TUNEL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减少(P<0.05).DZ的保护作用能被5-HD阻断.结论 DZ可通过上调Bcl-2/Bax水平,减少cytC的释放,抑制Caspase-3的激活,从而通过线粒体凋亡通路抑制氯化锂-匹鲁卡品致痫大鼠SE后海马神经元的凋亡,对癫痫发作所致的脑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为癫痫的神经保护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脏线粒体融裂相关基因表达变化在二氢杨梅素抑制高脂喂养小鼠肝脏脂肪蓄积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45只6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普通饲料组(CON),高脂饲料组(HFD)和高脂加二氢杨梅素组(HFD+ DHM),每组15只,干预12周.检测小鼠体质量、肝脏指数、血清生化指标;分别采用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观察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滴数量与形态.使用增强型ATP试剂盒检测肝脏ATP含量;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肝脏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相关基因[动力相关蛋白1(dynamin-related protein 1,Drp1)、分裂蛋白1(fission 1,Fis1)、融合蛋白2(mitofusion 2,Mfn2)、视神经萎缩蛋白1(optic atrophy1,Opa1)]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与CON组相比,HFD组小鼠体质量、肝脏指数、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明显增高(P<0.05),肝脏ATP含量显著降低(P<0.05),HE染色见明显的肝内脂肪空泡和肝细胞气球样变,油红O染色见大量的脂滴蓄积,肝脏组织Fis1、Drp1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5),而Mfn2、Opa1明显降低(P<0.05).二氢杨梅素干预显著抑制高脂喂养诱导的肝脏指数、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和血甘油三酯的升高,肝脏脂肪蓄积以及肝脏ATP含量的降低,并且明显拮抗高脂诱导的线粒体分裂与融合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结论 二氢杨梅素可明显改善高脂喂养小鼠肝脏的脂肪蓄积,该效应可能与其调节肝脏线粒体的融合与分裂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 EPO)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炎性因子及线粒体损伤的影响。方法将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只,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rh EPO干预组(治疗组),模型组、治疗组采用改良过的Feeney自由落体撞击头部来建立创伤性大鼠模型,sham组大鼠不撞击脑部。造模结束后,治疗组每日定时以5000 IU/kg剂量rh EPO进行腹腔注射,sham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7 d后处死大鼠。罗丹明123(rhodamine 123,Rh 123)染色检测脑组织线粒体膜电位改变。免疫组化检测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脑组织中线粒体动力学有关蛋白(动力相关蛋白1(Drp-1)、分裂蛋白1(Fis-1)、融合蛋白2(Mfn 2)、视神经萎缩蛋白1 (Opa 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相比,模型组脑组织Rh123荧光强度明显减弱,IL-1β、IL-6、TNF-α、Drp-1、Fis-1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Mfn 2、Opa 1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脑组织Rh123荧光强度明显增强,IL-1β、IL-6、TNF-α、Drp-1、Fis-1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Mfn 2、Opa 1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以减轻创伤性脑损伤后的炎性反应及线粒体损伤,从而起到对创伤性脑损伤后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肠道病毒71型(EV71)对人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线粒体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采用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对EV71进行增殖,用Reed-Muench公式计算病毒液的50%细胞感染剂量(50% 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TCID50);将EV71接种于U251细胞,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线粒体形态,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p-Drp1(S637)和融合蛋白Opa1的表达水平;ATP试剂盒检测线粒体ATP水平;MitoSOX染色检测线粒体超氧化物水平。  结果  EV71的TCID50为10-5.4/ 0.1 mL; EV71感染U251细胞24 h、48 h后细胞明显出现皱缩、变圆或死亡。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结果显示,EV71感染后细胞线粒体明显延长,线粒体嵴模糊不清;Western bolt结果显示,EV71感染U251细胞24 h和48 h后,Drp1、Opa1表达降低,而p-Drp1(S637)在48 h表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V71感染48 h后,与未感染EV71的U251细胞相比,线粒体ATP生成减少,线粒体超氧化物水平升高(P<0.05)。  结论  EV71感染U251细胞后,能引起线粒体形态及动力学改变,进而导致线粒体功能的变化,这可能是其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乙醛脱氢酶2(ALDH2)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屏障的影响,并探讨线粒体融合与裂变在内皮屏障中的作用。方法 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LPS损伤组(LPS):1μg/mL的LPS刺激24 h;LPS+ALDH2激动剂Alda-1组(LPS+Alda-1):在LPS刺激前给予20μmol/mL的Alda-1预处理1 h。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性;跨内皮细胞电阻和FITC-Dextran葡聚糖实验检测细胞通透性变化;试剂盒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氧化应激水平;超氧化物阴离子荧光探针检测细胞活性氧(ROS)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ALDH2、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以及线粒体融合蛋白Mfn2、OPA1和分裂蛋白Drp1、Fis1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LPS组跨内皮细胞电阻值降低、FITC-Dextran渗漏性增高,MDA含量升高、SOD活性下降,ROS荧光表达增强,ALDH2、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线粒体融合蛋白Mfn2和OPA1表达降低,而线粒体分裂蛋白D...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丙泊酚后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及其对脑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阐明其作用机制。 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丙泊酚后处理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丙泊酚后处理组大鼠采用结扎颈动脉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丙泊酚后处理组大鼠于再灌注即刻股静脉输注20 mg·kg-1·h-1丙泊酚2 h,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大鼠于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形态表现,采用相关试剂盒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氧化应激相关因子活性和水平,采用活性氧(ROS)荧光探针检测各组大鼠脑海马组织中ROS水平,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TUNEL阳性细胞率,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线粒体裂变、融合和生物发生相关蛋白及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酯氧化酶4(Nox4)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Nrf2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升高(P<0.05),大鼠海马组织病理损伤明显,海马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总抗氧化力(T-AOC)水平明显降低(P<0.01),丙二醛(MDA)和ROS水平及TUNEL阳性细胞率明显升高(P<0.05),动力相关蛋白1(DRP1)、裂变蛋白1(Fis1)、Nox4和Nrf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视神经萎缩症蛋白1(OPA1)、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和线粒体转录因子 A(TFAM)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丙泊酚后处理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0.05),大鼠海马组织病理损伤明显改善,大鼠海马组织中SOD及GSH-Px活性和T-AOC水平明显升高(P<0.05),MDA 水平、ROS水平和TUNEL阳性细胞率明显降低(P<0.05),DRP1、Fis1和Nox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OPA1、Mfn2、PGC-1α、TFAM和Nrf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 结论 丙泊酚后处理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组织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促进线粒体融合和生物发生并抑制线粒体裂变,改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控Nox4/Nrf2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6.
陈婷  李雪  罗凡  林占东  郭瑞芳 《医学研究杂志》2018,47(3):138-141,145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细胞中对Drp1及Mfn2动态变化的影响及其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并将72只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组、依达拉奉组,每组又根据时间的不同分为1、3、7天3个不同亚组。HE染色观察大脑皮质神经元形态结构,Western blot法检测Drp1及Mfn2的蛋白含量,RT-PCR检测Drp1及Mfn2mRNA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脑缺血组的Drp1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及依达拉奉组(P<0.05),在第1、3、7天中的表达呈递增的趋势,给予依达拉奉治疗后,可以下调Drp1蛋白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缺血组的Mfn2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及依达拉奉组(P<0.05),在第1、3、7天中的表达呈递减的趋势,给予依达拉奉治疗后可上调Mfn2蛋白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表达结果与Western blot法检验结果一致。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大鼠脑缺血可能与依达拉奉减少氧自由基生成、维持线粒体动态平衡使Drp1表达减少,Mfn2表达增多有关,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AMPK介导下线粒体融合与裂变在抑制P2X7受体抗神经元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培养原代神经元细胞,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ontrol)组、缺氧/复氧(H/R)组、H/R+Bright Blue G(BBG)组、H/R+BBG+Dorsomorphin组。采用Calcein-AM/PI双染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采用活性氧(ROS)试剂盒检测ROS的产生;采用Mito Tracker TM Green FM检测线粒体形态;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AMPK、p-Drp1、Mfn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当神经元细胞发生H/R损伤时,其细胞死亡率、线粒体裂变、ROS的含量都明显增加,BBG预处理后,H/R损伤神经元细胞的死亡率、线粒体裂变、ROS的含量都明显减少,而AMPK抑制剂Dorsomorphin则减弱了BBG对H/R损伤神经元细胞的保护作用(P < 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H/R组神经元细胞p-AMPK与Mfn2的表达显著降低,而p-Drp1的表达显著增高(P < 0.01);BBG预处理后,H/R损伤神经元细胞p-AMPK与Mfn2的表达显著增高,而p-Drp1的表达则显著降低(P < 0.01);AMPK抑制剂Dorsomorphin则减弱了BBG增加H/R损伤神经元p-AMPK与Mfn2的表达而降低p-Drp1的表达的作用(P < 0.01)。结论抑制P2X7受体可通过抑制线粒体裂变促进线粒体融合减轻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激活AMPK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及线粒体融合与裂变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将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再灌注+右美托咪定(I/R+DEX)组、缺血/再灌注+右美托咪定+dorsomorphin(I/R+DEX+dorsomorphin)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于缺血前30 min 腹腔注射DEX50 μg/kg,缺血1 h,再灌注24 h;采用Longa五分法对小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TTC染色法检测小鼠脑梗死体积,并计算脑梗死体积百分率;透射电镜法观察线粒体形态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磷酸化AMP蛋白激酶、线粒体融合蛋白2、线粒体裂变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DEX 预处理降低了 I/R 组小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百分率,在使用 DEX 的基础上加用dorsomorphin后,小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百分率升高(P<0.01);电镜结果显示,DEX减轻了缺血再灌注导致的线粒体损伤(P<0.01),线粒体形态有所恢复。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显示,DEX预处理增加了磷酸化AMP蛋白激酶、线粒体融合蛋白2表达,降低了线粒体裂变相关蛋白表达,而加用dorsomorphin后,磷酸化AMP蛋白激酶、线粒体融合蛋白2表达明显降低,线粒体裂变相关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 DEX预处理可以减轻I/R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激活AMPK从而促进线粒体融合 及抑制线粒体裂变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对H9C2心肌细胞在低氧无血清条件下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H9C2细胞进行低氧无血清处理,将细胞分为对照组(H9C2)、缺氧组(缺氧+H9C2)、PEDF组(缺氧+H9C2+PEDF)、残粒体分裂抑制剂(Medivi-1)组(缺氧+H9C2+Mdivi-1).TUNEL染色检测H9C2心肌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动力相关蛋白1(Drp1)、活化半胱天冬酶-3(Cleaved-Caspase3)的蛋白水平;电镜及MitoTracker Red检测线粒体形态;采用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JC-1)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itoSOXTM检测线粒体活性氧簇(ROS)水平.结果 缺氧诱导H9C2细胞线粒体分裂,缺氧组(6 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DF减少缺氧条件下线粒体分裂,PEDF组与缺氧组(6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DF和Mdivi-1可以减少缺氧条件下(24 h)细胞凋亡,与缺氧组(24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DF通过抑制缺氧条件下H9C2细胞线粒体分裂减少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