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前方牵引矫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22例,应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患者矫治前后的变化。结果A点前移,SNA角、ANB角、Wits值、N-ANS及N-ME均增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颌骨间不调改善明显,侧貌改善明显。结论前方牵引可有效促进上颌骨向前生长,抑制下颌骨生长,可减少患儿今后进行正颌手术的几率。  相似文献   

2.
骨性反牙合是正畸临床上常见的错牙合类型,表现为面中1/3凹陷,上颌后缩,下颌前突.恒牙期的最常用治疗方法是通过拔牙矫治来掩饰上下颌骨之间的不协调.然而对于一些Ⅲ类骨面型明显或有明确遗传因素的病例,采用拔牙矫治可能引起下牙过度舌倾的现象.笔者针对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特点,采用上颌骨前方牵引治疗,效果显著,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咬合功能和面型.本文对这一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李璟 《吉林医学》2011,(20):4074-4075
目的:观察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7例替牙期骨性Ⅲ类错患者用前方牵引矫治,并对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比较。结果:通过使用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Ⅲ类错,上颌骨前移,上唇前移,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结论: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Ⅲ类错,能促进上颌骨生长前移,并能抑制下颌骨生长,是矫治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的简单易行的方法,通过早期矫治,进行生长改良,可以减少以后进行正颌手术的几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前方牵引结合上颌快速扩弓矫治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2例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病例,采用上颌固定方法,选择扩弓器进行上颌快速扩弓,扩弓结束后给予上颌前方牵引.治疗前后,采用X线测量分析患者的头颅侧位片,对比分析治疗前、后软组织和硬组织的变化情况.结果 经过治疗后,全部病例安氏Ⅲ类错(牙合)情况解除,覆盖显示正常,矫治前后的软硬组织指标出现显著性变化,上颌骨呈明显的是矢状向增长.结论 前方牵引结合上颌快速扩弓矫治,可明显改善上颌骨向前生长,促使下颌骨向后、向下旋转,有效缓解骨面畸形状况,明显改善患者面貌.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前牵引矫治后以及FR-Ⅲ矫治器保持后其牙颌结构的变化。方法对19例替牙期上颌骨发育不足的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使用前牵引矫治,反牙合矫正后用FR-Ⅲ保持。对矫治前后及保持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前牵引治疗后SNA角、ANB角、Ptm-A距显著增大,上颌骨前移,上下颌基骨关系明显改善。U1-NA角、U1-NA距、U1-SN角亦显著增大,使上前牙前倾。FH-MP角及YAix的增大,下颌骨轻度向后下旋转。FR-Ⅲ保持后,Ptm-A距继续增大,上前牙变直立,下切牙舌倾,下颌向下后继续旋转。结论上颌前方牵引可有效地促进上颌骨向前生长,抑制下颌生长,且矫治速度快。FR-Ⅲ作为保持器可协调患者的神经、肌肉系统,进一步完成神经肌肉新的平衡改建,阻止畸形的复发,面型进一步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上颌前方牵引矫治乳牙期、替牙早期骨性Ⅲ类错合的疗效。方法应用成品前方牵引装置对乳牙期、替牙早期骨性Ⅲ类错合的儿童进行治疗。结果经过3~7月前方牵引,21例患者均恢复正常前牙覆合覆盖。结论对于骨性Ⅲ类错合应及早采用前方牵引促进上颌骨生长,轻、中度骨性Ⅲ类错合效果稳定,但重度骨性Ⅲ类错合复发机率较大,应结合固定正畸或正颌外科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临床研究改良 Nance 弓前方牵引矫治器和树脂冠腭开展前方牵引矫治器,观察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前方牵引对替牙早期骨性Ⅲ类错治疗前后骨骼、牙齿、面型的变化,评价其临床矫治效果。方法 选择24 例替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分别应用改良Nance 弓前方牵引矫治器和树脂冠腭开展前方牵引矫治器进行治疗, 通过两组X 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比较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结果 两个治疗组SNA、ANB、NA-PA、Ptm-A 均增大,A 点分别前移1.99 mm和2.61 mm,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两种前方牵引矫治器治疗替牙早期骨性Ⅲ类错均有效,有利于Ⅲ类骨骼的调整,但树脂冠腭开展前方牵引组A 点前移较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前方牵引矫治儿童替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并进行疗效评估.方法 14例替牙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患儿,戴用口内环托活动矫治器配合面具式前方牵引1年.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观察颌面部硬组织的变化,判断前方牵引的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解除前牙反(牙合)上颌骨均有不同程度向前、向下生长;A点前移,SNA角、ANB角显著增大;下颌骨前部向前生长受抑制并顺时针旋转,Wits值显著增大,上、下颌骨间不调改善;上颌骨前移、软组织侧貌改变明显,面下1/3前后关系协调.在矫治的保持时期,所有患儿恢复正常的生长型.结论 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效果显著,可减少患儿今后进行正颌手术的几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前方牵引矫治儿童替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并进行疗效评估.方法 14例替牙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患儿,戴用口内环托活动矫治器配合面具式前方牵引1年.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观察颌面部硬组织的变化,判断前方牵引的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解除前牙反(牙合)上颌骨均有不同程度向前、向下生长;A点前移,SNA角、ANB角显著增大;下颌骨前部向前生长受抑制并顺时针旋转,Wits值显著增大,上、下颌骨间不调改善;上颌骨前移、软组织侧貌改变明显,面下1/3前后关系协调.在矫治的保持时期,所有患儿恢复正常的生长型.结论 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效果显著,可减少患儿今后进行正颌手术的几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快速扩弓+前方牵引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6例生长发育期的骨性Ⅲ类错(牙合)应用快速扩弓+前方牵引的方法进行矫治,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和石膏模型进行测量,比较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及PAR指数评价。结果 A点前移2.26mm,SNA角、ANB角、ANS-Ptm、Wits值均增大,SNB角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R指数评分:治疗前后总分减少19.59分,减少百分率为83.12%,治疗后覆盖、覆、后牙咬合改善程度较大,所有患者前牙反解除,但牙齿排列及中线改善程度不明显。结论前方牵引治疗生长发育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是十分有效的,有利于Ⅲ类骨骼的调整,但还需固定矫治器进一步调整后牙咬合、牙齿排列及中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安Ⅱ^1错[牙合]病例在减数前磨牙的情况下下颌切牙后移的情况,及影响下颌切牙位置变化的因素。方法:40例戴用方丝弓矫治器的安Ⅱ^1错[牙合]患者(男性13例、女性27例),21例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19例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分别测量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矫治设计拔牙的依据包括前、后面高、上下颌平面角度和下颌牙弓的剩余间隙。结果:治疗后两个拔牙组之间下颌切牙内收量没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拔除第二前磨牙组病例有高角、MM低角和较大的剩余间隙等明显的特征。结论:下颌切牙位置的变化与下列因素相关:下牙弓中的剩余间隙、下颌切牙与N-Pog线间的最初距离、上下颌平面角度和下颌切牙持续舌向转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安氏II1错病例在减数前磨牙的情况下下颌切牙后移的情况,及影响下颌切牙位置变化的因素。方法:40例戴用方丝弓矫治器的安II1错患者(男性13例、女性27例),21例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19例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分别测量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矫治设计拔牙的依据包括前、后面高、上下颌平面角度和下颌牙弓的剩余间隙。结果:治疗后两个拔牙组之间下颌切牙内收量没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拔除第二前磨牙组病例有高角、MM低角和较大的剩余间隙等明显的特征。结论:下颌切牙位置的变化与下列因素相关:下牙弓中的剩余间隙、下颌切牙与N-Pog线间的最初距离、上下颌平面角度和下颌切牙持续舌向转矩。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verity of skeletal Class Ⅲ malocclusion and the patient’s emotional status, as well as motivation for seeking surgical correction and satisfaction with the outcome of the surgery.Methods One hundred and forty consecutive Chinese patients with skeletal Class Ⅲ malocclusion who had been treated with a combined orthodontic and surgical approach were studied.Sixty-seven percent (40 males and 54 females) responded to a questionnaire.Fifty-four percent had two jaw deformities, 32% mandibular hyperplasia and 14% maxillary hypoplasia.Surgical procedures: 77% received two jaw surgeries, 15% maxillary advancement and 8% mandibular setback.This was a retrospective study based on questionnaires with numerical scale ranked answers (0: not at all; 1: a little; 2: moderately; 3: quite a bit; and 4: extremely). Results ANB angle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feelings about the nickname related to their facial problems (embarrassment:r=-0.30, P<0.01; worn outr=-0.32,P<0.01; angryr=-0.24,P<0.05).ANB angle also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reasons for having the surgery (pressure from their friends:r=-0.21,P<0.05, and referred by physician:r=-0.24, P<0.05).Changes in life style as a result of surgery were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NB angle before treatment, positive influence on relationships with the opposite sex (r=-0.25,P<0.05), positive influence in social activiies (r=-0.22, P<0.05).Conclusion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before surgery and the outcome following orthognathic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skeletal Class Ⅲ malocclusion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severity of the malocclus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联合应用上颌前方牵引与快速扩弓对恒牙早期Ⅲ类骨性错牙合的矫治效果及稳定性。方法 恒牙早期安氏Ⅲ类患者 1 2例 ,应用联合法解除反牙合后 ,应用方丝弓矫治技术 ,对 1 2例患者矫治前、联合牵引及扩弓治疗 ,矫治病例完成后及保持结束 1年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分析。选择错牙合类型、年龄、性别等与之相匹配的恒牙早期反牙合患者 ,采用方丝弓矫治器治疗做对照。结果 恒牙早期患者 ,前方牵引加快速扩弓治疗 ,上颌A点前移不明显 ,下颌少量后退 ,覆盖改变骨性变化较少 ,牙性变化占比例较大 ,保持期结束后 ,覆盖分别减少了 1 1mm和 1 5mm。实验组疗程平均缩短 3 6个月。结论 恒牙早期前方牵引与快速扩弓联合应用 ,矫形作用不明显 ,但可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上颌前方牵引和扩弓联合矫治对生长发育中的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的影响。方法 对1 5例混合牙列期上颌发育不足为主的骨性Ⅲ类错牙合儿童进行快速扩弓和前方牵引治疗 ,选择与年龄、人数及错牙合程度相匹配的未治疗患者做对照。应用Paneherz法 ,比较 2组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变化。结果 经过治疗实验组无论上颌还是下颌均比对照组有明显的变化。实验组上颌比对照前移 1 9mm ,覆盖增大 3 5mm ,下颌前移减少 2 1mm ,通过wits值测量 ,矢状关系上颌增加 4 0mm ,A点前移。结论 快速扩弓和前方牵引有利于混合牙列期Ⅲ类错牙合患者的骨骼和侧面外形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下颌后缩畸形患者正颌外科术后髁突形态的三维变化。方法:回顾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接受手术的下颌后缩畸形患者18例,基于术前及术后1年双侧颞下颌关节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进行髁突三维分割及重建,并将术前和术后1年的髁突影像进行配准,通过三维色谱分析评价髁突形态的三维变化。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与术后1年髁突表面平均距离的均方根为(0.37±0.11) 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表面骨改建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吸收主要发生在髁突后斜面,骨沉积主要发生在前斜面。结论:基于CBCT数据的三维影像重叠法表明,下颌后缩畸形患者正颌外科术后髁突形态发生了改建。  相似文献   

17.
周华  金松 《实用全科医学》2014,(9):1408-1410
目的比较颌间固位钉和牙弓夹板两种牵引方法在颌骨骨折牵引固定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把48例有咬合紊乱症状的颌骨骨折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24人,研究组用颌间固位钉植入上下颌骨,对照组用牙弓夹板结扎固定在上下牙列上,2组均采用弹力皮圈在术中牵引辅助复位或在术后牵引调整咬合关系,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骨折切开复位及小型钛板+螺纹钉固定骨折。检查并记录2组的平均操作时间,术后咬合关系的恢复程度,牙周损害程度,口腔卫生状况,询问患者主观感受,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并进行临床疗效判定。结果研究组平均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牙周损害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也明显好于对照组;颌间固位钉牵引复位大大减少了患者的副损害和痛苦;从主观舒适度方面,患者更能接受颌间固位钉牵引复位法;在牙列基本完整的前提下,两者在咬合关系的恢复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颌间固位钉较牙弓夹板牵引复位或辅助治疗颌骨骨折是一种快速、简单且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替加色罗治疗内脏高敏感性大鼠前后的脊髓诱发电位(SEP)和脑诱发电位(CEP)的变化.方法:内脏高敏感雄性大鼠24只分为3组,每组8只,分别给予替加色罗4 mg/kg、2 mg/kg及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共8周,治疗前后记录SEP及CEP,测量各个波的潜伏期及峰间波幅.结果:①治疗后处理组大鼠SEP和CEP的N1、P1、N2、P2的潜伏期明显延长,两处理组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②治疗后SEP的N1/P1、P1/N2、N2/P2的峰间波幅明显降低,两处理组治疗前后也有明显差异;③治疗后CEP的N1/P1、P1/N2、N2/P2的峰间波幅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替加色罗2~4 mg/kg治疗内脏高敏感大鼠8周可以降低直肠球囊扩张时的内脏敏感性,应用脊髓和脑诱发电位可以客观记录这种变化,表现为治疗后潜伏期延长及峰间波幅的降低.  相似文献   

19.
程海燕  沈哲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21,51(12):985-989,994
目的:分析克罗恩病(CD)经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后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9月绍兴第二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30例重度CD患者及同期30例健康志愿者。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重度CD患者6 个月,收集CD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健康志愿者的血清及肠道黏膜组织,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血清和肠道黏膜组织中VEGF-A的表达水平,用散射光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用魏氏法检测红细胞沉降率(ESR)。结果: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发现,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后CD患者血清VEGF-A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5)。散射光比浊法及魏氏法检测发现,治疗后CD患者血清CRP及ESR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后CD患者血清CRP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5),但ES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521)。治疗前CD患者血清CRP、ESR与VEGF-A均呈正相关(r =0.727、0.450,P <0.05)。免疫组化染色发现,治疗后CD患者病变肠道黏膜组织中VEGF-A表达强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5)。治疗前后血清VEGF-A表达水平与肠道黏膜组织VEGF-A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 =0.714、0.926,P <0.05)。结论:VEGF-A可能参与了CD的发生、发展,血清及肠道黏膜中VEGF-A水平与CD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可作为评估CD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改良双合垫矫治器(TBA)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及气道变化。方法下颌骨后缩合并OSAHS患儿25例,用改良TBA治疗,治疗前后采用多导睡眠监测血氧饱和度(SaO2)、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并通过锥体束CT(CBCT)三维重建分析上气道大小形态的改变。结果治疗后V总-口咽气道总体积、Amin-气道最小截面面积、L矢-最小截面矢状径、L横-最小截面横径、L矢/L横-最小截面矢状径/横径、SaO2均明显大于治疗前(P〈0.05),AHI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下颌后缩合并OSAHS儿童,采用改良式TBA治疗后,气道矢状、横向宽度增加,明显改善通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