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背景:在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会伴有移植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水平的增高。 目的:探讨恒河猴移植肝组织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方法:建立恒河猴同种异体肝移植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移植后不给予抗排斥处理)和对照组(移植中及移植后均给予抗排斥处理)。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移植后24,72 h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或< 0.001)。移植后12 h实验组移植肝即表现为轻度急性排斥反应,说明急性排斥反应时肝功能变化滞后于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移植后24,72 h表现为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移植后6 h实验组肝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肝细胞膜、胆管上皮细胞上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呈持续增强,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随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增强,排斥反应加剧,说明在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肝功能、病理学仅有轻微改变时,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即显著升高。提示移植肝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检测对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背景:白细胞介素6是免疫炎症反应中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它与移植排斥反应具有密切的关系,在移植排斥反应诊断和抗排斥疗效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的:检测白细胞介素6在恒河猴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水平,以评价其作为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指标的价值。 方法:以16只恒河猴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围手术期不给予免疫抑制治疗)和对照组(围手术期给予免疫抑制治疗),然后建立恒河猴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分别在移植后6,12,24,72 h时间点收集血清及肝脏组织,通过检测肝功指标和移植肝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Banff评分反映其移植排斥反应情况,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结论:肝移植后12,24,72 h实验组均有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其中实验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在24 h和72 h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72 h组织学表现重于对照组,Banff评分高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中血清、肝组织的白细胞介素6水平在肝移植后12,24,72 h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并以72 h最为明显。结果表明白细胞介素6可能参与肝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其表达可能在恒河猴原位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中有一定意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3.
背景:热休克蛋白是生物体在不利环境因素刺激下应激合成的一种特殊蛋白质,热休克蛋白70参与移植免疫反应并发挥重要作用。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在恒河猴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早期诊断价值。 方法:选用健康恒河猴采用改良二袖套+肝动脉重建的方法进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16例,移植后受体分为急性排斥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急性排斥组围手术期不行免疫抑制治疗,对照组围手术期使用免疫抑制治疗,分别在移植后6,12,24,72 h 4个时间点取移植后肝脏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以判断排斥反应程度,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中热休克蛋白70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热休克蛋白70表达情况。 结论与结论:肝移植后72 h时段内急性排斥组肝脏急性排斥反应的组织学表现重于对照组,Baff分级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5),从移植后开始至移植后72 h两组移植肝经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热休克蛋白70表达水平均有所升高,但急性排斥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未使用免疫抑制治疗的情况下,恒河猴肝移植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在移植后72 h内即可明显观察到,热休克蛋白70在移植肝组织中表达水平也随着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进展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对肝移植后早期急性排斥具有较高的预测和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背景:肿瘤坏死因子α是一种炎性细胞因子,参与移植免疫反应并增加移植物抗原表达,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的:分析恒河猴肝移植后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采用改良血管袖套+胆道支撑管+动脉吻合法建立稳定的恒河猴肝移植模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围手术期不给予免疫抑制治疗)和对照组(围手术期给予免疫抑制治疗)。分别在移植后6,12,24和72 h 4个时间点分别收集血清及肝脏组织,检测肝功指标变化,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Banff评分评定其移植排斥反应情况,并最终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蛋白印迹分析分别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和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在移植后6 h即开始增高,至12 h时达到高峰,24-72 h降低,并且实验组变化最明显。移植后6,12,24和72 h 4个时间点组实验组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此变化早于肝组织病理学及肝功能的改变。提示肝移植后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水平变化,对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鼠移植肝组织内和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5(IL-15)的表达水平及脾组织内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活性变化,探讨供肝NK细胞减轻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机制。方法:Lewis大鼠为肝移植供体,BN大鼠为受体,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应用[60Co]射线照射清除供体免疫细胞和经门静脉回输供肝NK细胞等技术,实验设立3组。A组: 急性排斥组;B组: 单纯[60Co]照射排斥组;C组: [60Co]照射+供肝NK细胞门静脉回输排斥组。移植术后第1、3、7天收集受鼠外周血清,ELISA法检测IL-15分泌水平,同时切取移植肝行病理学检查,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移植肝组织IL-15蛋白的表达,凝胶电泳迁移实验(EMSA)检测受鼠脾组织NF-κB表达活性。另外每组各设亚组观察移植后大鼠自然生存时间。结果:B组术后大鼠自然存活时间较A、C组明显缩短,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程度较A、C组严重;术后第3、7天,3组受鼠外周血IL-15水平均较第1天时显著升高;移植术后第3、7天,B组大鼠血清IL-15 浓度均显著高于A、C组;术后第3、7天,移植肝组织中B组IL-15表达也显著高于A、C组,受鼠脾组织中B组NF-κB表达活性亦显著高于A、C组。结论:IL-15可能作为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监测指标,对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和移植物的预后估计具有临床指导意义;供肝NK细胞可能通过下调NF-κB的表达活性来调节IL-15的水平,进而减轻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6.
背景:寻找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指标,可快速而有效的评估移植后排斥反应的风险,而T淋巴细胞在急性排斥反应中发挥主要作用。目的:观察恒河猴肝移植后血液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采用改良血管袖套+胆道支撑管+动脉吻合法建立16例稳定的恒河猴肝移植模型,并将模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围手术期不给予免疫抑制治疗,对照组围手术期给予免疫抑制治疗,分别在移植后6,12,24,72 h共4个时间点收集血标本和肝组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CD4+/CD8+水平,然后取移植后肝脏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以观察肝脏组织形态结构的改变,并根据Banff评分系统判断排斥反应程度。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恒河猴肝移植后12,24,72 h均有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其中实验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总胆红素在移植后24,72 h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CD4+/CD8+的表达在移植后6 h即开始增高,实验组增高最明显,实验组移植后24,72 h CD4+/CD8+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移植后72 h肝脏组织形态病理改变程度重于对照组,Banff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早期,CD4+/CD8+的表达变化早于肝组织病理学及肝功能的改变。肝移植后血CD4+/CD8+水平的升高提示人体细胞免疫功能增强,对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背景:以往多应用大鼠建立肝移植模型对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进行基础研究,而灵长类非人类大动物建立肝移植模型能更接近临床肝移植的需求。 目的:探讨建立稳定的恒河猴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最佳方案。 方法:选用健康恒河猴进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20次,以10只雄性作为受体,10只雌、雄不限为供体,借鉴临床肝移植和各种动物模型建立的方法,使用二袖套法加肝动脉重建建立稳定的恒河猴原位肝移植模型。 结果与结论:20次恒河猴原位肝移植模型成功率90%,供肝切取时间(17±3) min,供肝修整时间(35±5) min,受体移植时间(133±45) min,受体无肝期(12±4) min,术后24 h存活率90%(18/20),72 h存活率为80% (16/20),1周存活率50%(10/20), 14只分别于术后2周内死于急性排斥反应,最长存活38 d,也死于急性排斥反应,所有受体均无门静脉血栓形成及胆道并发症发生。改进后的恒河猴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重复性和稳定性好的优点, 是肝移植临床前期研究的较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背景:淋巴细胞异常激活以及核因子κB依赖非特异性的炎症反应是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组织炎症损害的两个重要方面。共刺激信号CD40/CD40L是T细胞识别、活化中最重要的共刺激分子。IκBα有效的抑制核因子κB的途径,可以在中心环节上抑制炎症反应的产生,抑制炎症因子滑膜组织的损害。 目的:采用CD40LIg-IRES2-IκBα双基因表达的腺病毒载体转染到关节炎动物模型,探索双基因共表达腺病毒载体转染对免疫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 方法:构建pAdCD40LIg-IRES2-IκBα双基因共表达腺病毒载体。采用含1 g/L Ⅱ型胶原蛋的完全弗氏佐剂皮下多点注射构建关节炎Wistar大鼠模型。将20只构建成功的关节炎大鼠模型分为未处理组和转染组,分别给予2组大鼠四肢末端关节腔注射生理盐水和pAdCD40LIg-IRES2-IκBα腺病毒载体。 结果与结论:转染14 d后,与未处理组相比,转染组大鼠关节炎评分、关节液中淋巴细胞CD40L表达水平、关节滑膜组织中核因子κB p65表达水平、关节液内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间质金属蛋白酶3和间质金属蛋白酶9的水平降低。提示共表达CD40LIg和IκBα腺病毒载体局部转染可有效抑制关节炎大鼠关节炎症状,降低关节腔内炎性细胞因子及炎性分子在滑膜组织中的表达,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背景:硫化氢气体是一种新型气体信号分子,在生理浓度下具有抑制Ca2+内流、开放KATP通道功能,氧化还原等明确特定的作用。 目的:观察硫化氢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核转录因子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的影响 方法:70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假手术组、缺血20 min组,缺血20 min+灌注2,4 h组、硫氢化钠+缺血20 min组、硫氢化钠+缺血20 min再灌注2,4 h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通过Pringle法建立大鼠全肝缺血再灌注模型,在术前5 d中每天及术中向硫氢化钠+缺血20 min组、硫氢化钠+缺血20 min再灌注2,4 h组,大鼠腹腔注射56 μmol/kg 硫氢化钠。 结果与结论:肝脏缺血大鼠肝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核转录因子κB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明显下降(P < 0.05),与缺血组比较,大鼠再灌注和腹腔注射硫化氢均能增加大鼠肝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硫化氢、核转录因子κB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P < 0.05)。提示全肝缺血再灌注后可造成肝脏损伤,硫化氢增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核转录因子κB、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肝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发现,微胶囊包裹异种嗅球组织细胞可以减少免疫排斥反应,促进损伤脊髓的功能修复,但其作用途径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微囊化异种嗅球组织细胞移植于脊髓损伤大鼠后核因子κB的表达及活性变化。 方法:家兔用于制备异种嗅球组织细胞悬液。SD大鼠分为4组,即假手术组、微囊组、细胞组及单纯损伤组,后3组在建立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后分别于损伤处植入明胶海绵吸附的10 μL微囊化异种嗅球组织细胞、10 μL异种嗅球组织细胞以及10 μL生理盐水。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核因子κB的表达变化。 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后大鼠神经元细胞浆及细胞核内核因子κB表达增加,24 h达高峰水平,3 d后开始逐渐降低,7 d基本降至正常。微囊组脊髓核因子κB阳性细胞数少于单纯损伤组及细胞组(P < 0.05)。提示微囊化异种嗅球组织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后核因子κB的活性表达起抑制作用,有益于减轻核因子κB介导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1.
背景:近年来研究表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与正畸牙移动骨改建过程中破骨细胞的形成、分化和功能密切相关。 目的:观察不同矫治器正畸作用下兔牙周组织改建过程中压力侧组织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表达的变化,探讨不同矫治器的正畸效果。 方法:将64只健康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MBT矫治器组、Begg矫治器组、Damon Ⅲ矫治器组,每组16只。MBT矫治器组、Begg矫治器组、Damon Ⅲ矫治器组分别应用对应的矫治器对兔上颌切牙和第一磨牙进行矫治,近中移动牵引力为80 g;对照组不进行矫治。分别于矫治后第3,7,14,21天每组取4只白兔进行检测。 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加力后各矫治器组压力侧牙周膜腔变窄,牙槽骨边缘出现骨吸收陷窝。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显示,矫治7 d时,骨改建活跃,破骨细胞数量达到高峰;同时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加力后压力侧牙槽骨组织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并于加力后第7天达到最高峰,而后逐渐降低。加力第7天时,Damon Ⅲ矫治器组破骨细胞数量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MBT矫治器组和Begg矫治器组(P < 0.05)。提示在骨改建过程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与破骨细胞数量相一致,Damon Ⅲ矫治器的矫治效果优于MBT矫治器、Begg矫治器。  相似文献   

12.
Advances in immunosuppressive drugs have improved the short‐term survival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 However, drug toxicities have been a serious problem in patients after long‐term administr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a novel immunosuppressant with low‐toxicity. We investigated the immunosuppressive effects of Emodin on acute graft rejection follow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 in rats. The recipient rats of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were divided into groups as follows: isograft+NS group, allograft+NS group, and allograft+emodin group. The survival time of the recipients in each group was recorded.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liver, as well as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IL‐2, TNF‐α, and IL‐10 and their expressions in liver tissue were determined.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Emodin treatment prolonged liver allograft survival time and inhibited histopathologic changes of acute graft rejection. The rejection activity index in groups isograft+NS, allograft+NS, and allograft+emodin were 1.52 ± 0.37, 6.95 ± 0.75, and 4.23 ± 0.51, respectively (P < 0.01, isograft+NS group vs. allograft+emodin group and allograft+NS group vs. allograft+emodin group). The serum levels of IL‐2 and TNF‐α were down‐regulated but that of IL‐10 was up‐regulated by Emodin. Serum levels of IL‐2 and TNF‐α were higher in allograft+NS group than the allograft+emodin group, but that of IL‐10 showed opposite effects (P < 0.05 or 0.01). Changes in the expression of these cytokines in transplanted liver tissue were consistent with changes in serum concentrations.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Emodin has therapeutic potentials for alleviating acute rejection follow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 in rats and prolonging liver allograft survival.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is effect may be associated with polarizing the Th1/Th2 paradigm to Th2. Anat Rec, 2011. © 2011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3.
背景:以往动物研究表明,在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密切相关。 目的:观察急性排斥反应时患者移植肾脏组织和外周血中B7-2/CD28信号通路的表达。 方法:对53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于移植前1 d、移植后1,3,7,14,21,28 d分别取外周血以及在临床诊断急性排斥反应当天和抗排斥治疗1周后额外采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刺激分子B7-2/CD28在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同时,行经皮肾穿刺活检供肾修整结束时、移植后7 d、1个月、6个月、1年或以上获取活检肾脏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活检组织中B7-2/CD28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3 d内所有患者外周血中CD28+,CD4+/CD28+,CD8+/CD28+细胞比率均有显著下降(P < 0.05),一二周后恢复到术前水平;移植后7 d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肾脏组织B7-2阳性表达率显著上升(P < 0.05),1个月后下降至移植前水平(P > 0.05)。移植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外周血CD28+,CD4+/CD28+,CD8+/CD28+细胞比率及肾脏组织B7-2阳性表达率明显上升(P < 0.05),经抗排斥治疗1周后均好转。结果证实,在肾移植后出现急性排斥反应时,肾脏组织以及外周血中共刺激分子B7-2/CD28的表达上调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颗粒酶B和穿孔素两种免疫活化分子在肝移植急性排斥诊断中的作用,及其与Banff急性排斥反应组织学诊断标准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 在常规组织学诊断基础上,将41份肝穿刺标本用颗粒酶B与穿孔素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标记,IPP图像分析软件计算阳性细胞数/mm2 作为免疫活化细胞指数(AI),以组织学诊断作为评判有无急性排斥反应的标准。结果 在41份肝穿刺标本中,组织学诊断为急性排斥反应21份,缺乏急性排斥反应组织学改变20份。急性排斥反应组颗粒酶B与穿孔素AI值显著高于无排斥反应组(P<0. 001),中重度排斥反应组AI值显著高于轻度及其非确定性排斥反应组(P<0. 001)。与组织学诊断比较,颗粒酶B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一致率分别达到90. 0%、95. 2%、94. 7%、90. 9%以及92. 7%;穿孔素的各指标也分别达到80. 0%以上。结论 颗粒酶B与穿孔素是急性排斥反应免疫效应细胞活化标志,在临床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表达明显升高,作为组织学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辅助指标具有相当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可用于肝移植后肝穿刺标本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p65在柯萨奇病毒B3(CVB3)诱导的小鼠病毒性心肌炎心肌中的表达。方法:6周龄近交系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病毒性心肌炎组,分别给予0.1 m L PBS和10-5.69TCID50/m L CVB3注射,第4天和第10天各随机取8只小鼠处死并取血和心脏标本。Reed-Muench法测定接种病毒滴度;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后光镜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应用免疫组化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MMP-2和NF-κB p65在心肌组织表达的分布和含量;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MP-2、NF-κB p65和IκBα在心肌组织的表达,用ELISA检测血清TNF-α含量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提示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中MMP-2和NF-κB p65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感染组IκBα的表达呈下降趋势(P0.05);ELISA结果提示血清TNF-α含量在感染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结论: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组织中TNF-α、NF-κB p65和MMP-2表达显著上调,可能通过相关机制参与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