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背景:细胞因子在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干细胞因子具有造血系统以外的器官保护作用。目的:探讨大鼠急性肾损伤模型中干细胞因子及其受体c-Kit表达的变化和促红细胞生成素预处理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4只,采用夹闭双侧肾蒂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45 min后再灌注24 h,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缺血再灌注组(n=12)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组(n=12),促红细胞生成素组于造模前2 h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5 000 U/kg。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各组肾组织中干细胞因子及c-Kit的表达变化,测定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计算肾小管损伤积分。结果与结论:干细胞因子及c-Kit在肾组织中的表达仅限于肾小管区域。与假手术组比较,干细胞因子和c-Kit在缺血再灌注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组的表达均明显增高(P < 0.05),促红细胞生成素组干细胞因子表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 < 0.01),但两组c-Kit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血清肌酐与尿素氮水平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 < 0.05),但高于假手术组(P < 0.05)。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肾组织病变减轻。说明缺血再灌注导致急性肾损伤发生时干细胞因子及c-Kit表达升高,而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上调干细胞因子及c-Kit表达有关。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
背景:缺血预处理及缺血后处理是近年来提出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效方法。 目的:探讨无创伤双后肢缺血后处理对移植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18只糖尿病SD大鼠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仅行开腹术;缺血再灌注组仅行胰腺移植;缺血后处理组,移植前行非创伤性双后肢缺血后处理。 结果与结论:缺血再灌注组血糖和胰腺组织中丙二醛水平均高于缺血后处理组(P < 0.01)、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低于缺血后处理组(P < 0.01);与缺血后处理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胰腺组织凋亡指数明显增高(P < 0.01)。结果提示,无创伤双后肢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移植胰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可通过减少超氧化物歧化酶失活,从而清除氧自由基以及减少胰腺细胞凋亡等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长期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局灶性脑缺血(MCAO)模型,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将其分为3组(n=20):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再灌注+右美托咪定组(I/R+D组)。I/R+D组大鼠于栓塞前30min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100μg/kg。检测右美托咪定对脑梗死容积、半暗带区凋亡神经元数目及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在大鼠缺血再灌注72 h后,TNF-α和IL-6含量明显降低(P0.05),7 d后Tunel阳性细胞数目显著减少(P0.01)。I/R+D组Garcia评分在3 d、7 d和14 d显著高于I/R组(P0.05)。旷场实验发现,I/R+D组大鼠14 d中央区活动路程显著增加(P0.01)。结论:右美托咪定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急性期的炎症反应,抑制神经元变性和凋亡,促进大鼠长期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临床常用的麻醉药对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血流动力学和认知功能均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研究报道右旋美托咪啶对肾上腺素能受体具有高亲和力,可能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甚小。目的:观察采用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腰椎手术麻醉血流动力学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腰椎手术的60岁以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拟行择期腰椎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患者30例。0.5 μg组、1.0 μg组患者均于麻醉诱导后按照右美托咪定1.0 μg/kg给予负荷剂量,输注15 min,然后分别按照0.5 μg、1.0 μg持续泵入,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3组患者的麻醉诱导均采用咪唑安定0.04 mg/kg+芬太尼5 μg/kg+维酷溴铵0.1 mg/kg。比较3组患者的镇静评估及遗忘程度、全麻插管期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术后认知功能的差异。结果与结论:用药后5,10 min的听觉诱发电位指数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1.0 μg组显著低于0.5 μg组和对照组(P < 0.05),0.5 μg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用药10 min后1.0 μg组患者改良警觉/镇静视觉评分显著低于0.5 μg组和对照组(P < 0.05)。1.0 μg组、0.5 μg组5,10,20,30,60 min时刻的收缩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给药后各时间点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1.0 μg组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显著低于0.5 μg组和对照组(P < 0.05)。结果提示全麻镇痛中采用右美托咪定有利于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术后认知障碍的发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PI3K/Akt传导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30只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右美托咪定治疗组,每组10只。建立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再灌注损伤后6 h、12 h、24 h、48 h实验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检测缺血脊髓前角组织中P-AKT的表达水平及神经元的凋亡指数。结果 右美托咪定可改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实验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P<0.05);提高脊髓前角P-AKT的表达水平(P<0.05),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脊髓神经元的凋亡(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传导通路,从而抑制神经元的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6.
背景:肾脏缺血再灌注常合并肾脏及肺脏的急性损伤,且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及钠通道蛋白在缺血再灌注致急性肾、肺损伤中的表达变化及α-促黑素的治疗作用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及研究。 目的:探索全肾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中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钠通道蛋白的表达以及α-促黑素的治疗作用。 方法: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造模组和α-促黑素干预组。缺血再灌注造模组和α-促黑素组大鼠通过肾动脉结扎  30 min 建立全肾缺血/再灌注模型,对照组大鼠仅暴露肾动脉不结扎。α-促黑素干预组大鼠于造模前30 min腹腔注射α-促黑素(0.25 mg/kg)进行干预,缺血再灌注造模组大鼠注射等量(4 mL)生理盐水。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缺血再灌注造模组与α-促黑素干预组大鼠肾、肺组织含水量明显升高,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钠通道蛋白的表达明显下降(P < 0.05);与缺血再灌注造模组相比,α-促黑素干预组大鼠肾、肺组织含水量明显减少,而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钠通道蛋白mRNA及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 < 0.05),且大鼠肾、肺组织充血水肿明显减轻。提示肾缺血再灌注后,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钠通道蛋白的表达变化与肾、肺充血水肿等损伤一致,而α-促黑素可以增加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钠通道蛋白的表达水平,减轻肾及肺组织的损伤,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背景:缺血后处理能够激发内源性保护作用,抑制缺血再灌注后的炎症反应,但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信号转导通路以及白细胞介素8表达的影响,进一步阐述缺血后处理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将11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模型组和缺血后处理组各50只,将大鼠按照Zea-Longa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再进行缺血后处理,即大脑中动脉闭塞2 h后进行3个循环的再灌注15 s/缺血15 s,设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作对照。对各组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组织Toll样受体4、核因子кB和白细胞介素8蛋白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其mRNA表达。结果与结论:模型组、缺血后处理组大鼠都出现神经行为学缺失及缺血侧大脑半球梗死。再灌注6,12,24,48,72 h,与模型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改善(P < 0.05)、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少(P < 0.05)。模型组和缺血后处理组Toll样受体4、核因子кB、白细胞介素8蛋白和mRNA表达于再灌注6 h时已升高,24 h达峰值。再灌注6,12,24,48,72 h,与模型组各对应时间点亚组比较,缺血后处理组上述各因子表达均显著降低(P < 0.05)。结果证实,缺血后处理可抑制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炎症反应,通过抑制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信号转导通路和下调白细胞介素8的表达,以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背景:肾缺血/再灌注诱导产生大量活性氧,导致核因子κB的活化。激活的核因子κB通过调节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生成,进而导致一氧化氮的大量产生和触发细胞凋亡。 目的:观察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对肾缺血再灌注后肾脏组织中核因子κB、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caspase-3和细胞凋亡指数的作用。 方法: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缺血再灌注组和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组通过右侧肾切除+左肾动脉夹闭 45 min建立肾缺血/再灌注模型,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组于实验前30 min尾静脉注射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 (100 mg/kg)。假手术组不给予缺血再灌注处理。 结果与结论: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大鼠再灌注后肾组织核因子κB表达水平、血肌酐水平、尿素氮水平、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一氧化氮表达水平、caspase-3表达水平和细胞凋亡水平增加(P < 0.05);而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组大鼠再灌注后以上指标均好转。说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引起肾组织结构损伤和细胞凋亡,且与核因子κB引起的一氧化氮高表达有关;应用核因子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可对缺血再灌注肾损伤发挥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已用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的实验动物研究。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旁分泌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纯化并体外DAPI标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下腔静脉移植入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体内,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肾功能的保护作用以及在受体鼠体内的迁移情况,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第2天缺血肾脏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细胞因子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与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在移植后第1、2天明显降低(P < 0.05),但细胞移植组移植后第1、2天肾组织中均未见DAPI阳性细胞;第3、4天则逐渐可见DAPI阳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移植后第2天肾组织中可见较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细胞,而肾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阳性细胞明显减少。结果显示旁分泌机制参与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0.
背景:肺切除、体外循环、肺移植、肺动脉栓塞等病都会造成肺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也是肺移植后肺功能失调的重要因素。 目的:分析缺血后处理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影响。 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后处理组,每组8只。建立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只分离左肺门和肺动静脉,未阻断;缺血再灌注组肺缺血1 h后再灌注2 h;缺血后处理组于再灌注前给予3次缺血30 s再灌注30 s,然后恢复再灌注2 h。实验后取肺组织标本,检测肺组织湿/干质量比、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髓过氧化物酶活性,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的含量,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与结论: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后处理组肺组织湿/干质量比、丙二醛、髓过氧化物酶活性、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增高(P < 0.05),而缺血后处理组增高不明显,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含量和活性均降低(P < 0.05)。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后处理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低于假手术组,缺血后处理组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组肺组织病理检查见肺泡壁增厚,有水肿和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缺血后处理组肺泡壁增厚和水肿程度较缺血再灌注组减轻,有部分炎性细胞浸润。肺组织病理学评分,缺血后处理组较缺血再灌注组有所降低。结果提示,缺血后处理可以通过抑制肺缺血再灌注后炎症细胞聚集、氧自由基产生和促炎细胞因子释放,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起到保护作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背景:西罗莫司替代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肾移植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和慢性移植肾肾病,转换对象的选择和时机至关重要。 目的:观察不同血肌酐水平下应用西罗莫司替代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肾移植患者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和慢性移植肾肾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肾移植后确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慢性肾毒性和慢性移植肾肾病患者,根据转换前血肌酐≤220 μmol/L和血肌酐> 220 μmol/L,各分为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组、慢性移植肾肾病组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维持组;前两组将原有免疫抑制方案中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转换为西罗莫司,转换组共53例,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维持患者为对照组共28例,随访3年。动态观察各组在不同随访时间点的血肌酐水平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在随访终点共行移植肾穿刺活检9例。 结果与结论:转换前血肌酐≤ 220 μmol/L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组、慢性移植肾肾病组血肌酐值,在随访第24、36个月血肌酐较转换前明显降低(P < 0.05),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维持组血肌酐呈缓慢爬行上升高于前两组(P < 0.05)。血肌酐> 220 μmol/L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组血肌酐转换后显著下降(P < 0.05);后两组转换后血肌酐呈爬行上升(P < 0.05)。转换后主要不良事件有轻度贫血(30.2%)、高脂血症(35.8%)、白细胞低下(22.6%)等。肾移植后血肌酐爬行升高转换西罗莫司方案疗效显著,转换前穿刺活检确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中毒还是慢性移植肾肾病,并结合血肌酐水平综合判断是否行西罗莫司转换治疗,注意监测血脂水平;转换应在移植肾功能发生严重损害前进行,早期转换,患者将获益更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表明JAK2激酶在缺血预适应和药物预适应的心肌保护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运动预适应模型大鼠心脏JAK2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对心脏保护的作用机制。 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力竭组、运动预适应组、运动预适应+AG490组。对照组和力竭组大鼠常规饲养3 d;运动预适应组和运动预适应+AG490组大鼠进行连续3 d的间歇跑台运动建立运动预适应动物模型,后一组在运动预适应前10 min腹腔注射JAK2抑制剂AG490。3 d后,力竭组、运动预适应组和运动预适应+AG490组进行一次性力竭跑台运动。观察血清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活性,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心脏JAK2 mRNA和蛋白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力竭组血清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活性增加,心脏JAK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升高(P < 0.05);与力竭组相比,运动预适应组血清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活性降低(P < 0.05),心脏JAK2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 < 0.05);与运动预适应组相比,运动预适应+AG490组血清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活性增加(P < 0.05),心脏JAK2 mRNA和蛋白的表达降低(P < 0.05)。结果证实,运动预适应通过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上调心脏JAK2 mRNA表达,增加心脏JAK2蛋白合成,减轻心肌缺血损伤,从而发挥其心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器官移植不可避免的病理生理过程,冷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研究肾移植更强的针对性。 目的: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冷缺血再灌注组、丙酮酸乙酯(可显著抑制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合成与释放)治疗组。冷缺血再灌注组和丙酮酸乙酯治疗组制冷缺血再灌注模型前分别经阴茎背静脉注射林格液与丙酮酸乙酯,假手术组将腹腔打开后经阴茎背静脉注射林格液,45 min后关闭腹腔。 结果与结论:冷缺血再灌注组和丙酮酸乙酯治疗组各时间点肌酐、高迁移率族蛋白B1、肿瘤坏死因子α、核因子κB水平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 < 0.01),其中冷缺血再灌注组上述指标高于丙酮酸乙酯治疗组(P < 0.01)。表明高迁移率族蛋白参与了肾移植冷缺血再灌注的病理过程,丙酮酸乙酯能够减轻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4.
背景:研究体内最强的缩血管物质内皮素1在肢体缺血预处理保护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损伤中的变化和意义,有助于从肝脏微循环角度探讨肢体缺血预处理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内皮素1在肢体缺血预处理保护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损伤中的变化和意义。 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肢体缺血再灌注组和肢体缺血预处理组。肢体缺血预处理组以橡皮带预先阻断双后肢血流5 min,然后恢复血流灌注5 min,反复4次进行缺血预处理。然后肢体缺血再灌注组和肢体缺血预处理组以橡皮带环绕结扎大鼠双后肢根部,阻断血流4 h后松解,恢复血流灌注4 h制备肢体缺血再灌注模型,并于再灌注前20 min于左侧颈外静脉插管滴注生理盐水。对照组双后肢松弛环绕橡皮带但不阻断血流,其后操作同肢体缺血再灌注组。 结果与结论: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血浆内皮素1、透明质酸酶、丙二醛、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和肝组织内皮素1、丙二醛、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均明显升高(P < 0.05),肢体缺血预处理干预后上述指标均明显降低(P < 0.05)。光镜下可见肢体缺血再灌注组肝细胞肿胀,肝索排列不规则;肢体缺血预处理组上述损伤表现减轻。结果可见大鼠肢体缺血预处理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了内皮素1的缩血管作用从而改善肝脏的微循环有关,也可能与内皮素1含量的降低减少了白细胞过度聚集活化和减弱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背景: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导致急性肾衰竭等其他疾病的重要原因,其机制为多因素、多途径的复杂的病理过程。 目的:观察肾脏进行预处理后激活热休克蛋白、促红细胞生成素和血红素加氧酶1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方法:雄性C57BL/6小鼠90只随机分成3组。缺血再灌注组为右肾切除,左肾缺血25 min再灌注24 h;预适应组为双侧肾脏缺血20 min再灌注8 d后再进行缺血再灌注。假手术组开腹游离肾蒂。 结果与结论: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检测预适应组和假手术组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 < 0.01);MPO染色发现缺血再灌注组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P < 0.01);PAS染色发现预适应组肾组织病理情况轻于缺血再灌注组(P < 0.05);TUNEL染色分析结果表明预适应组和假手术组细胞凋亡数明显少于缺血再灌注组(P < 0.01);预适应组热休克蛋白27 mRNA表达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和假手术组(P < 0.05),热休克蛋白27 mRNA于第8天时最强,促红细胞生成素、血红素加氧酶1 mRNA在24~    48 h达到峰值A,然后逐渐下降,第8天后达到峰值B,B>A,并且高于假手术组(P < 0.01)。提示远期缺血预适应激活热休克蛋白27、促红细胞生成素、血红素加氧酶1,能减少炎症因子浸润、促进肾小管细胞修复和抑制细胞凋亡从而参与肾脏内源性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6.
背景: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NF-κB与JNK通路的串扰方式决定了细胞的死亡或存活。而将低氧预适应用于肝移植过程所导致的细胞凋亡现象,尚未见有报道。 目的:探讨低氧预适应后NF-κB的表达对移植肝JNK通路的影响及保护作用。 方法:采用经门静脉灌注法建立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自体移植组:行自体原位肝移植;低氧预适应组:移植前体积分数8%氮氧混合气体的低氧预处理90 min,然后行自体原位肝移植。分别于移植后 1,6,24 h处死大鼠取肝脏标本检测肝组织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大鼠肝组织p-JNK蛋白,RT-PCR检测肝脏 NF-κB mRNA含量,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两移植组肝组织丙二醛水平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降低(P < 0.05);与自体移植组比较,低氧预适应组丙二醛水平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显著升高(P < 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移植组各时相p-JNK蛋白的表达、NF-κB mRNA的转录水平显著升高 (P <0.05);与自体移植组比较,低氧预适应组NF-κB mRNA转录水平显著增高(P < 0.05),p-JNK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 < 0.05)。透射电镜下自体移植组肝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征象,而低氧预适应组肝细胞无明显凋亡形态。提示,肝移植大鼠低氧预适应后可能通过上调NF-κB的表达,减少活性氧释放,抑制JNK通路的持续激活,从而抑制肝细胞凋亡,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  相似文献   

17.
背景:硫化氢气体是一种新型气体信号分子,在生理浓度下具有抑制Ca2+内流、开放KATP通道功能,氧化还原等明确特定的作用。 目的:观察硫化氢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核转录因子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的影响 方法:70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假手术组、缺血20 min组,缺血20 min+灌注2,4 h组、硫氢化钠+缺血20 min组、硫氢化钠+缺血20 min再灌注2,4 h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通过Pringle法建立大鼠全肝缺血再灌注模型,在术前5 d中每天及术中向硫氢化钠+缺血20 min组、硫氢化钠+缺血20 min再灌注2,4 h组,大鼠腹腔注射56 μmol/kg 硫氢化钠。 结果与结论:肝脏缺血大鼠肝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核转录因子κB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明显下降(P < 0.05),与缺血组比较,大鼠再灌注和腹腔注射硫化氢均能增加大鼠肝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硫化氢、核转录因子κB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P < 0.05)。提示全肝缺血再灌注后可造成肝脏损伤,硫化氢增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核转录因子κB、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肝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Chitosan nanoparticles-encapsuled sodium hyaluronate is an effective drug for the burned cornea. OBJECTIVE:To verify the effect of sodium hyaluronate/chitosan nanoparticles on the neovascularization in burned cornea. METHODS:Thirty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nd the model of burned cornea caused by base was established in the rats of model and experimental groups, followed by respectively treated with 10 μL sodium hyaluronate/chitosan nanoparticle suspension and normal saline, once daily, for consecutive 4 weeks. Rats only given normal saline were used as controls. Four weeks later, the dynamic growth of newly formed blood vessels in the cornea was observed using silt lamp. The level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and interleukin-6 were detected by ELISA, histological changes of the cornea were observed by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and the mRNA expression levels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cyclooxygenase 2 were detected by real-time PCR. RESULTS AND CONCLUSION: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area of the newly formed blood vessel and the level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cyclooxygenase 2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model group (P < 0.05, P < 0.01).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ll above indicator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model group (P < 0.05). There were a large number of inflammatory cells and neovascularization in the model group, but only few inflammatory cell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sodium hyaluronate/chitosan nanoparticles can inhibit the neovascularization in the burned cornea.  相似文献   

19.
背景:如何有效防治肾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一直是肾移植领域的研究重点。但目前其机制仍然不是很清楚。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系统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选取两种小鼠,一种为芳香族碳氢化合物核转移子(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nuclear translocator,ARNT)基因敲除小鼠,一种为同窝对照组小鼠。每种小鼠分别进行假手术、缺血再灌注、缺血再灌注时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缺血再灌注时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建立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比较再灌注损伤后1 h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含量、24 h血清肌酐值、肾组织PAS染色肾小管损伤评分和TUNEL法计算肾小管细胞凋亡数。 结果与结论:再灌注后1 h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ARNT敲除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24 h血清肌酐水平ARNT敲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 0.01)。ARNT敲除组明显比对照组损伤程度重,肾小管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 0.01)。ARNT敲除组阳性凋亡细胞数明显多于ARNT+/+组(P < 0.01)。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后,ARNT敲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0.05)。结果表明,缺氧诱导因子系统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可能是促红细胞生成素来介导其最大的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