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脊柱后路植骨椎管成形治疗胸腰段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腰段骨折的治疗目前有多种方法,且大多疗效较好,对于有脊髓损伤的病人行全椎板减压并植骨内固定是可行的。植骨方法有多种,植骨的愈合与否与术后脊柱是否稳定关系密切。我们自2002年至今,用大块髂骨后路植骨椎管成形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23例,具有植骨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的优点,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前路Centaur钉板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爆破型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entaur钉板系统在胸腰段脊柱爆破型骨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例利用Centaur钉板系统经前路行胸腰段不稳定性脊柱爆破型骨折伤椎次全切除、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随访1~3.5年,疗效满意.结论胸腰段脊柱不稳定性爆破型骨折累及脊柱前、中、后柱,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马尾神经根损伤,经前路途径能达到直接有效地解除压迫的根本目的,伤椎植骨融合效果确实,而Centaur钉板系统.能有效地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及生理弯曲.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及影像学相容性,可以不用再次手术取出.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Centaur钉板系统在胸腰段脊柱爆破型骨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例利用Centaur钉板系统经前路行胸腰段不稳定性脊柱爆破型骨折伤椎次全切除、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随访1~3.5年,疗效满意.结论胸腰段脊柱不稳定性爆破型骨折累及脊柱前、中、后柱,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马尾神经根损伤,经前路途径能达到直接有效地解除压迫的根本目的,伤椎植骨融合效果确实,而Centaur钉板系统.能有效地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及生理弯曲.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及影像学相容性,可以不用再次手术取出.  相似文献   

4.
描述影响胸腰段脊柱不同类型骨折,以及指导脊柱骨折治疗的不同分类及关键影响因素.目前脊柱骨折分类以Denis三柱模型为基石,包括压缩性骨折、爆裂性骨折、屈曲牵张骨折和骨折伴脱位.骨折分类系统包括胸腰椎损伤分类和严重程度评分(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TLICS)系统和AO脊柱胸腰椎损伤分类和严重程度评分(AOSpine-TLICS).正确分类需要定量成像方法,采用多个测量指标来评定其属于不同TLICS或AOSpine-TLICS类型.如果TLICS评分>4或者AOSpine-TLICS评分>5,则患者需要手术治疗.本文重点描述X线片、CT及MRI影像表现和测量参数,包括爆裂性骨折患者中椎体楔形变成角和压缩性骨折椎体高度丢失百分比、椎弓根间距和腰椎管狭窄程度以及一些严重骨折(如屈曲牵张骨折、骨折伴脱位)患者的椎体位移和棘突间距增加.通过图解和影像案例展现这些影像学特征和相关参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一期后路微创短节段固定联合前/后路病灶清除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总结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23例手术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的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前后联合手术12例,单纯后路手术11例,记录并比较两组出血量、手术时间;记录手术前后VAS评分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后凸矫正及植骨融合情况、血沉恢复情况;分析评估治疗效果。结果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单纯后路组显著优于前后联合组(P0.05)。两组术后随访VAS评分、ODI值、Cobb角、血沉等各指标与手术前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联合入路和单纯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结核均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但是前路清除病灶清除更彻底、处理脓肿及病灶更直接,对于病灶广泛、腰大肌脓肿明显、前柱破坏明显的患者,我们推荐前后联合入路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常规X线平片、CT及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在脊柱胸腰段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1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的X线平片、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本组131例,151个椎体骨折,共198个骨折部位,其中83例合并椎管狭窄,73例合并脊髓损伤。结论:在脊柱胸腰段骨折影像学检查中,常规X线平片能同时检出多段椎骨骨折,并对脊柱稳定性有初步预测;CT扫描能清晰显示骨折细节,准确判断骨折类型和椎管狭窄程度;MRI检查对脊髓损伤显示最佳。三种检查方法互补性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单纯前路手术、单纯后路手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胸腰段脊柱结核术式选择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0年1月至2015年1月经手术治疗的85例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变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其中行一期单纯前路手术的25例患者设为前路组,行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的26例患者设为联合组,行单纯后路手术的34例患者设为后路组。对3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VAS评分、ODI、ASIA神经功能评级)、矢状位伤椎后凸角(Cobb角)、实验室指标(ESR)、影像学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术后随访24~60个月,平均31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未见病灶复发,术后3个月ESR均恢复至正常水平,末次随访时均获得植骨融合,无严重并发症。联合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长/多于前路组及后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3组患者ASIA神经功能评级、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好转(P 0.05),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P 0.05)。联合组的矫正效果优于前路组及后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三种手术方式均能取得理想的疗效,具体的术式选择应根据患者病变的性质、范围及全身情况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的疗效。方法 2007年2月~2009年10月手术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13例,均采用前路一期结核病灶清除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联合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根据术前、术后X线平片分析植骨融合及术后畸形矫正效果。结果经6~18个月随访,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植骨融合满意,无内固定失败和脊柱结核病灶复发。结论前路一期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具有椎管减压彻底,脊柱后凸侧弯畸形易于矫正,内固定远离病灶处等特点,是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的一种有效手术治疗方法。其缺点是手术创伤相对较大[1],术中操作相对繁琐。  相似文献   

9.
背景:前路治疗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有关中长期临床效果及钢板置入后脊髓神经功能的报道很少。 目的:观察锁定板前路置入治疗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的可行性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11-01湘雅医院一附院脊柱外科收治的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患者12例,均采用前路减压、植骨、锁定板置入内固定治疗。 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获随访一两年,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4~8个月,无螺钉松动、脱落及锁定板断裂等并发症发生。锁定钢板置入前Frankel A级2例,置入后2例脊髓损伤无恢复;置入前B级4例,置入后恢复至C级2例,D级2例;置入前C级3例,置入后恢复至D级1例,E级2例;置入前D级3例,恢复至E级。1例置入后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置入后3~6个月恢复。提示颈胸段前路减压、植骨、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对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具有较好的疗效,锁定钢板有助于植骨节段融合、重建和稳定颈胸段脊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纯前路与一期前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L5∕S1结核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L5∕S1结核患者行手术治疗。男13例,女4例;年龄23~62岁,平均39岁。病程6~24个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7例(A组),前路病灶彻底清除、植骨加后路器械固定、融合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10例(B组),术后随访时间16~48个月,平均22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患者随访期间植骨融合时间,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和下腰痛JOA评分,比较组间差异。结果两组之间平均植骨融合时间,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和下腰痛JOA评分等指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融合时间4~7个月,平均6个月。8例神经根受压症状术后消失。结论单纯前路与一期前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L5∕S1结核均达到满意疗效。单纯前路手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方面优于一期前后路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单一体位行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9例胸腰椎结核病人行单一体位前后联合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男6例,女3例,平均年龄42岁(27~61岁)。胸腰段2例,腰椎7例;累及2个节段8例,3个节段1例;5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和/或神经根受压的症状。所有病例均在抗结核治疗2~3周后行单一体位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手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获得平均15个月随访(6~30月)。1例患者术后半年复发。8例均未出现复发和窦道形成,并于术后6个月复查时见植骨完全融合。5例术前伴有神经症状的患者术后完全恢复。结论单一体位下后路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术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结核可行的方法。病变位于T12-L3为最佳部位,术者必须熟练掌握侧卧位的椎弓根钉植入技术。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以植入物置入稳定脊柱的方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置入路径为前路入路和后路入路,如何选择存在争议。 目的:对于前路与后路入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比较。 方法:检索 MEDLINE、EMBASE、PubMed数据库、万方以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有关前路与后路入路方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相关研究和文献,对颈椎前路组和颈椎后路组患者置入治疗时间、治疗中出血量、治疗前JOA评分、治疗后JOA评分、并发症发生率、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颈椎活动度以及再手术率等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12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累计病例790例,其中前路组359 例,后路组 431例。Meta分析表明前路组与后路组治疗前JOA评分、治疗时间、治疗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与后路组相比,前路组治疗后JOA评分高(P < 0.001),临近节段退变发生率高(P=0.02),颈椎活动范围大(P=0.001),并发症发生率高(P=0.000 2),再手术率较高(P < 0.000 1)。结果可见前路与后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创伤相似,但前路组神经功能改善较好,后路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故临床上应依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入路方式。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1月采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34例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前四联抗结核化疗4~6周,术中病灶清除取髂骨或多根肋骨植骨,钉棒或钉板内固定。术后卧床8~12周,继续正规化疗12~18月。结果本组病例获得16~30个月随访,内固定无松动、脱落,后凸畸形矫正满意,局部病灶无复发,腰背疼痛症状消失。结论对于胸腰椎结核患者行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可彻底地清除病灶,重建脊柱稳定性,矫正和预防脊柱后凸畸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AO圆棒内固定系统(VentroFix)在胸腰椎结核前路病灶彻底切除植骨内固定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病灶切除,植骨及应用VentroFix进行内固定.结果 16例经9-18个月随访,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植骨全部融合,无植骨块移位或塌陷及高度丢失.亦无螺钉断裂无松动等现象,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该固定系统具有固定牢固,稳定性高,操作简单安全,合并症少,生物相容性好,无磁性等优点,是胸腰椎结核良好的前路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15.
16.
背景:胸腰椎骨折治疗上多采用椎弓根螺钉棒系统固定,传统后正中入路广泛剥离椎旁肌,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出现腰背疼痛。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及对多裂肌影响。 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骨科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45例胸腰段骨折患者,依据Denis骨折分型,压缩型骨折11例,爆裂型骨折34例,并且椎管占位小于1/3,后柱均完整,ASIA分级均为E级,无神经症状。随机分为椎旁肌间隙入路21例和传统正中入路24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及影像学指标,治疗后进行目测类比评分系统评分以及6个月随访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5 d肌酸激酶水平,随访时行多裂肌肌内静息肌电图评估。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两组在Cobb角恢复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肌酸激酶水平及术后目测类比评分低于传统正中入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6个月随访腰背痛JOA评分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低于传统正中入路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6个月随访行多裂肌肌电图检查,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出现失神经纤颤电位少于传统正中入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可见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后路小切口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单一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脊柱胸腰段单一椎体骨折患者采用经后路小切口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术后、随访均行X线检查,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值、Cobb角,其中爆裂性骨折16例患者采用术前和术后CT检查测量椎管骨折块占位比.观察术后并发症和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随访6 ~ 36个月,平均19个月.椎弓根螺钉植入准确,螺钉位置及稳定性良好,术中失血少、无切口感染,无神经损伤,11例术前有神经损伤症状者均完全恢复.无内固定松动、断钉现象;伤椎前缘高度无明显丢失.结论 经后路小切口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单一椎体骨折,手术时间短、组织损伤小,能有效复位及维持伤椎高度、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How to reconstruct the anterior defect after decomperation for posterior approach is the key of operation. We designed special formed titanium mesh cages matched with one-stage posterior approach surgery.   相似文献   

19.
文题释义:脊柱畸形:指脊柱的冠状位、矢状位或轴向位偏离正常位置,发生形态上异常的表现,可以分为特发性、先天性、病理性及创伤性等原因。绝大多数患者需手术治疗,但由于该类患者解剖不规则、周围组织粘连严重,其截骨矫形手术风险极高。3D打印技术:又称“快速成型技术”,术前对患者进行脊柱 CT 扫描,获得相关数据,打印出脊柱模型。脊柱外科医师可以通过模型进行模拟截骨及模拟内固定,设计最好的手术方案。背景:3D打印技术在脊柱外科应用越来越广泛,有很好的辅助手术作用。但是目前缺乏循证医学证据证实3D打印辅助后路截骨治疗脊柱畸形的疗效及安全性。目的:系统评价3D打印辅助后路截骨治疗脊柱畸形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维普和CBM数据库自建库至2019年12月关于3D打印治疗脊柱畸形患者的研究。英文检索词为“3D printing” “rapid prototyping” “Spinal deformity”等;中文检索词为“3D打印”“快速成型技术”“脊柱畸形”等。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 RevMan 5.3软件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6篇文献,282例患者,其中3D打印组139例,常规组143例;②Meta 分析结果显示,3D打印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手术放射暴露时间方面均小于常规组(P < 0.05);③在Cobb角、Cobb角矫正率、置钉准确率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方面均优于常规组(P < 0.05);④3D打印组和常规组在并发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上述数据证实,3D打印辅助后路截骨能够明显降低手术间和手术出血量,改善手术效果。ORCID: 0000-0002-1739-7548(吴荣海)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