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微螺钉种植体虽然能提供强支抗,但控制牙齿的三维移动存在不足。Tomas微种植钉的顶部设计成十字形,可固定方形弓丝,从而利用方丝控制牙齿的三维移动,目前对于研究Tomas微种植钉此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目的:观察Tomas微种植体复合矫治力系统对竖直倾斜磨牙的影响。 方法:对上颌第二恒磨牙向近中、颊侧倾斜的干燥头颅骨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上颌第二恒磨牙及其牙周支持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观察计算机模拟微种植体位于不同位置、施加不同的远中向力值和根颊向力偶矩值作用下磨牙牙周膜Von Mises应力。 结果与结论:牙周膜的最大应力均出现在上颌第二恒磨牙颈部,沿着根尖的方向应力逐渐减小,在2个牙根的根尖处未出现应力集中。提示实验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达到了几何相似性和生物力学相似性,可用于精确的生物力学分析;Tomas微种植体可控制牙齿的移动方式。  相似文献   

2.
背景:根据弯根牙牙周膜应力分布为口腔临床工作者提供正畸施力的方式和大小,以此来优化正畸力系统设计。 目的:探讨上颌第一磨牙弯曲牙根受到正畸力作用下牙根及牙周膜的应力分布情况。 方法:选用正常形态和牙根弯曲的上颌第一磨牙作为建模素材,应用CT机扫描,ANSYS Workbench 11.0 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上颌第一磨牙及其牙周膜的有限元模型,应用6种不同载荷方式对模型进行加载,分析其应力分布情况。 结果与结论:弯根牙应力集中区主要在牙颈部,其次是根尖部,牙齿在做整体移动时其牙根、牙周膜、牙槽骨应力最小。对于弯根牙的矫治需要更准确的定位以及更合理的牵引力。  相似文献   

3.
背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与颞下颌关节内有高应力密切相关。减数拔牙后伴随着磨牙位置的改变,建立新的咬合关系往往会导致颞下颌关节内应力环境发生改变。目的:在牙尖交错位时,利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正畸减数拔牙后不同程度磨牙前移下颞下颌关节的应力分布。方法:选择在山东青岛市市立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正常牙合患者1例,收集其锥形束CT和MRI数据,分别建立减数前、减数后上下磨牙前移1/3拔牙间隙(拔除4颗第二前磨牙)及减数后上下磨牙前移2/3拔牙间隙(拔除4颗第二前磨牙)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建模软件分析牙尖交错位时颞下颌关节各部位的应力分布。结果与结论:(1)减数前后模型中髁突、关节盘、骨关节窝的受力分布基本一致,髁突的应力主要分布于髁突的前部及顶部,关节盘的应力主要分布于关节盘的中带及外侧,颞骨关节窝的应力主要集中分布在关节窝的前部及顶部。与减数前相比,减数后模型中髁突、关节盘及关节窝的等效应力值减小;正畸减数拔牙后,上下磨牙前移1/3拔牙间隙模型中髁突及关节盘的等效应力值小于上下磨牙前移2/3拔牙间隙模型。(2)从生物力学角度上讲,正畸减数拔牙可以降低颞下颌关节的应力,进而提供良好的生物力学环境。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种植体支抗在正畸内收上前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例上颌前突患者为研究对象,A组采用种植体支抗院采用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植入患者的上颌双侧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根间,应用种植体支抗正畸内收前牙。B组不采用种植体支抗,观察两组的上颌前牙及第一磨牙的位置变化,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A组患者总共植入30枚微螺钉种植体,27枚微螺钉在矫治过程中保持稳定,3枚微螺钉出现松动,经重新植入恢复稳定。20例患者经牙齿矫治后前牙覆牙颌覆盖正常,磨牙关系中性,颌间关系及下颌对颅面关系位置正常,软组织面型得到改善,患者满意。 A组患者矫治后上颌前牙切缘平均内收4.28mm,磨牙平均前移1.24mm。 B组患者上颌前牙切缘平均内收3.76mm,磨牙平均前移2.24mm。 A组采用种植体支抗在正畸内收上前牙效果优于B组。结论种植体作为正畸治疗强支抗,在正畸内收上前牙的矫治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等优势,支抗效果具有可控性及可靠性,解决了口外支抗依赖患者配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比较下颌外斜线区微种植钉远移下牙列时,使用不同长度牵引钩放置不同位点时下颌牙齿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 根据患者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数据,在侧切牙和尖牙托槽之间、尖牙和第1前磨牙托槽之间分别固定高度为2、7 mm牵引钩,依次构建出4种微种植钉远移全牙列的有限元模型。在牵引钩与微种植钉间加载 3 N牵引力,观察4种工况中下颌牙齿及牙列等效应力、初始位移变化情况。结果 除高度7 mm牵引钩置于侧切牙与尖牙间时,下中切牙发生冠唇向根舌向的顺时针旋转外,其他3种工况下中切牙均发生冠根均舌向的逆时针旋转趋势;除高度7 mm牵引钩置于尖牙与第1前磨牙间时,下尖牙发生冠向近中移动,其他3种工况下尖牙冠根均向远中移动趋势;4种工况中,下磨牙均发生冠根向远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趋势。结论 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阐明了下牙列整体远移时,不同牵引钩对下颌牙齿移动影响的生物力学机制。在充分理解生物力学机制的情况下,恰当选择牵引钩长度及放置位置可以更有效实现下颌牙列的整体远移。  相似文献   

6.
背景:为了尽量避免种植义齿修复时出现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集中。以往有研究应用增大种植体与骨界面的结合面积、增加直径、增加长度等方法以期使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更趋均匀,以提供更大的支持力,但观察时间较短,且临床报告并不一致。 目的:设计不同冠根比种植修复体,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对轴向加载和颊舌向加载下的不同冠根比种植修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分布进行分析,以求找到适合临床种植修复的冠根比范围。 方法:应用CT断层扫描技术得到下颌骨和下颌牙列的大致轮廓,通过交互式的医学影像控制系统对图形特征进行整体图像拟合,再以计算机软件生成云图,根据云图的数据进行三维重建,从而得到包括下颌骨和下颌牙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运用几何模型方法建立不同冠根比种植修复下颌第一磨牙的三维模型。运用Hyperwork 8.0及Ansys 11.0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下颌不同冠根比的种植修复体模型,并完成牙冠的修复。在模拟牙合向载荷的基础上,比较不同冠根比种植修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分布状况。 结果与结论:获得了下颌骨及下颌牙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以及下颌不同冠根比种植修复体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不同冠根比种植体施加轴向100 N及颊舌向50 N的力,种植体周围骨组织产生的应力分布状况比较发现,颊舌向受力下种植体颈部及周围骨皮质为应力集中区;轴向施力时种植体颈部、根尖部周围的骨组织为应力集中区。  相似文献   

7.
背景:比格犬下颌骨解剖结构复杂,微种植体置入位置不恰当会造成微种植体周骨量不足和微种植体松脱。 目的:观察比格犬下颌骨相应解剖结构及微种植体的置入部位和方法。 方法:取成年雄性比格犬尸体下颌骨,测量下颌第二双尖牙牙尖至下颌第一磨牙远中颊尖的长度;下颌第二、三、四双尖牙和第一磨牙根分叉度及牙根分叉处距离下颌神经管的垂直高度;于牙槽嵴下4,6 mm处用游标卡尺测量下颌第二、三、四双尖牙和第一磨牙颊舌向牙槽嵴厚度和近远中根的水平距离。 结果与结论:下颌第二双尖牙牙尖至下颌第一磨牙远中颊尖的长度平均为52.70 mm;距离下颌神经管的垂直高度最远的是第一磨牙,最近的是第四双尖牙,根分叉度最大的是第一磨牙,最小的是第四双尖牙。下颌第二、三、四双尖牙和第一磨牙的颊舌向骨质厚度随着距离牙槽嵴顶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距离牙槽嵴顶4,6 mm的深度,下颌第二、三、四双尖牙和第一磨牙近远中根的水平距离均大于5 mm,且随着距离牙槽嵴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比格犬下颌第二双尖牙至第一磨牙牙槽骨段骨质结构均匀。在距离牙槽嵴顶4~6 mm深度,单颗牙自身近远中牙根之间足以提供微种植体置入所需骨量。  相似文献   

8.
背景:对于骨质密度不同的成年患者,在运用隐形矫治器压低上颌伸长磨牙时,正畸医师多由主观经验选择膜片厚度,有限元分析有望为不同骨质密度患者选择合适厚度的膜片提供理论依据。目的:通过有限元法分析膜片厚度及骨质密度对成年患者运用隐形矫治技术压低上颌伸长磨牙的影响。方法:基于4种骨密度类型(骨松质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建立4组有限元模型,并分别与膜片厚度为0.5,0.75,1 mm的3种隐形矫治器模型进行组装,运用Ansys 2021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各组模拟隐形矫治器对上颌第一磨牙施加0.2 mm压低位移,比较各组第一磨牙及其邻牙牙根、牙周膜、牙槽骨的等效应力与牙体位移趋势。结果与结论:(1)各组第一磨牙的等效应力分布情况相同,主要分布于根分叉处;第二前磨牙的等效应力分布于近中颈1/3;第二磨牙的等效应力分布于两颊根根分叉处。(2)第一磨牙及邻牙均产生近中、压低位移趋势;第一磨牙产生颊侧位移趋势,邻牙产生腭侧位移趋势。Ⅱ类骨密度下,第一磨牙X、Y轴位移量最小,Z轴位移量最大;邻牙位移量随骨密度降低而增加。Z轴方向上,第一磨牙及邻牙位移量与膜片厚度呈正比;X、Y轴方向上,第二前磨牙膜片厚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仿真模拟大鼠皮质骨切开后正畸牙齿移动,分析切开手术对大鼠牙颌结构力学分布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正畸牙齿移动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皮质骨切开手术,并根据加载方向及牙根部位对牙周膜及根周牙槽骨进行细分,计算磨牙与切开骨块初始位移及各细分区域内牙周膜、牙槽骨的应力、应变分布。结果上颌第1磨牙在正畸力作用下近中倾斜移动,最大位移集中于牙冠远中尖;皮质骨切开能增加牙槽骨块初始位移。牙周膜最大主应变集中于近远中颈部,最小主应变集中于远中根尖部;皮质骨切开对牙周膜应变的分布及水平有明显影响;皮质骨切开能够明显增加牙槽骨中应力水平,并使高应力区集中于牙根近中牙槽嵴。结论皮质骨切开能够改变正畸矫治力在牙齿及牙周组织中的分布,使其有利于局部牙槽骨改建,实现快速正畸牙齿移动。研究结果有助于从生物力学角度认识皮质骨切开辅助正畸牙齿移动机制。  相似文献   

10.
背景:在超短种植体修复过程中,不同的修复方式与不同方向的咬合受力等因素影响着种植体内部结构及植体-骨界面处应力的分布,其决定着种植体存留时间及周围骨质水平的稳定性。目的:分析超短种植体植入牙槽骨严重吸收(距下颌神经距离不足)的第一、二磨牙区后,不同修复方式对种植体及周围骨组织应力的影响。方法:从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口腔科选取一名患者的锥形束CT影像资料,该患者下颌第一、二磨牙区需行种植修复,并且满足颌骨骨质分类中的Ⅱ类骨质,种植体选用超短种植体2枚(Φ5 mm×5 mm)。依据锥形束CT影像资料,建立下颌骨三维模型,随后构建下第一、二磨牙区种植体联冠修复体模型或2颗单冠修复体模型,在第一、二磨牙区施加垂直于牙体长轴与牙体长轴呈45°斜向的力(作用点分别位于牙合面窝沟与颊侧牙合1/2面上,第一、二磨牙的作用点上各施加150 N)。应用有限元软件分析种植体内部各个结构与骨组织的应力分布。结果与结论:(1)施加垂直载荷时,采用单冠修复时,牙冠的应力集中均位于冠的内侧壁与基台连接处,各组件应力峰值集中于中央螺丝上;采用联冠修复时,牙冠的应力峰值集中于联冠连接体靠近龈缘处,各部件应力峰值集中...  相似文献   

11.
背景:如何更好地以组织工程学方法修复关节软骨缺损并达到良好的远期疗效目前尚无公识。 目的:创新性地在膝关节腔内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同种异体脱钙骨的组织工程软骨。  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DMEM/F12完全培养基培养,成软骨诱导条件培养基诱导分化。取同种异体兔的髂骨和椎体骨制作成脱钙骨支架,诱导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种植于脱钙骨支架上,培养1 d后将细胞-支架复合物用筋膜包裹置于兔左膝关节腔内培养,单纯脱钙骨支架筋膜包裹置入右膝关节腔。于培养第4,8,12周分别取材,行大体观察并制成石蜡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进行组织学观察。 结果与结论:培养4,8周,细胞-支架组标本Ⅱ型胶原免疫组化的平均吸光度值(A)分别为0.263±0.031,0.340±0.052,单纯支架组标本分别为0.147±0.027,0.165±0.03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培养12周细胞-支架组标本Ⅱ型胶原免疫组化A值平均为0.362±0.037,标本类似正常软骨外观,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反应呈阳性;而单纯支架组脱钙骨支架降解。培养12周细胞-支架组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细胞数量多,脱钙骨支架基本被吸收;而甲苯胺蓝染色结果显示有被染成紫红色的异染性基质形成。结果提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同种异体脱钙骨可在兔膝关节腔内培养出组织工程软骨。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证实,小胶质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可增加多巴胺能神经元对百草枯的摄取,造成百草枯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特异性杀伤作用。帕金森病的黑质纹状体存在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但其产生氧化应激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建立帕金森病小鼠模型,观察小胶质细胞介导的氧化应激损伤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 方法:36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帕金森病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以腹腔注射百草枯10 mg/kg为模型组,等体积生理盐水为对照组,分别观察小鼠行为活动改变。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两组小鼠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的含量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小鼠黑质部位酪氨酸羟化酶、mac-1蛋白表达,同时应用化学比色法测定两组小鼠黑质部位超氧化物歧化酶、还原性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水平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模型组小鼠自发行为活动较对照组减少(P < 0.05)。高效液相法检测模型组小鼠黑质纹状体多巴胺含量及酪氨酸羟化酶蛋白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mac-1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P < 0.05)。模型组超氧化物歧化酶、还原性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较对照组均显著下降(P < 0.05),丙二醛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 0.05)。提示中脑黑质部位小胶质细胞的激活致使氧化应激反应增强及抗氧化保护作用减弱可能是引起帕金森病发病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背景:吸烟严重影响牙周组织及牙根的健康,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加速牙周病患者牙周组织的破坏,影响骨改建,引起骨吸收。而整合素αvβ3参与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的牙根吸收。 目的:以整合素αvβ3在破牙骨质细胞的表达量为主要观察指标,初步探讨尼古丁对正畸牙移动牙根吸收的影响。 方法:将110只实验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以及0.5 mg/kg尼古丁组、0.75 mg/kg尼古丁组、1 mg/kg尼古丁组。后4组上颌第一磨牙施加50 g近中向拉力,同时每日向各组的大鼠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尼古丁酒石酸溶液或生理盐水,运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大鼠上颌第一磨牙加力1,3,5,7,14 d的组织变化情况和整合素αvβ3的表达量。 结果与结论:随着加力时间的延长的,牙根周围的牙周膜纤维变形,排列紊乱,炎性细胞浸润,压力侧、张力侧以及根分叉处牙根表面开始出现吸收陷窝、破牙骨质细胞。尼古丁注射的剂量越大,牙根表面的吸收陷窝越多越深,破牙骨质细胞显著增加。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除空白对照组外,整合素αvβ3在各个实验组的破牙骨质细胞中表达,并且随着加力时间的延长,其表达强度增强,加力7 d时呈现强阳性表达,加力达到14 d时,表达随之减弱。随着尼古丁注射剂量的增加,整合素αvβ3阳性表达的破牙骨质细胞逐渐增加。结果说明,尼古丁会加重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的牙根吸收,并且可能具有时间依赖性以及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背景: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人们对此认识还很不全面、深入。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动物模型中硬脊膜完整性对脑脊液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采用钳夹压迫法建立新西兰大白兔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无硬脊膜缺损组、硬脊膜缺损组、硬脊膜缺损复合膜修复组、硬脊膜缺损自体筋膜修复组。术后30 min、1 h、3 h、6 h、12 h、36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检测各组脑脊液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无硬脊膜缺损组、硬脊膜缺损复合膜修复组和硬脊膜缺损自体筋膜修复组术后6 h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显著低于硬脊膜缺损组(P < 0.05)。其余时间点4组间各因子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维护脊髓损伤模型中硬脊膜的完整性可影响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背景:Ⅱ型胶原和硫酸软骨素是关节软骨的重要组成成分,不仅具有保护软骨的作用,还能抑制关节炎的病变。 目的:通过检测类风湿因子和C-反应蛋白的表达评价Ⅱ型胶原及Ⅱ型胶原复合硫酸软骨素注射对骨性关节炎的疗效。 方法:采用改良Hulth法制作大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模型,造模后模型组关节腔注射生理盐水、透明质酸钠组给予透明质酸钠凝胶注射、Ⅱ型胶原组给予单纯Ⅱ型胶原注射、Ⅱ型胶原复合硫酸软骨素组给予Ⅱ型胶原复合硫酸软骨素注射治疗。各组动物于术后进行日常观察、称质量、血清抗体及组织病理检查。 结果与结论:造模后模型组大鼠血类风湿因子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有所升高,炎症加剧;而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类风湿因子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有所下降,炎症有所减轻,其中Ⅱ型胶原复合硫酸软骨素组大鼠血清中类风湿因子水平显著下降(P < 0.01)。结果显示Ⅱ型胶原与透明质酸钠均具有预防和治疗骨关节炎的作用,能缓解骨关节炎病变,Ⅱ型胶原联合硫酸软骨素的疗效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背景:端粒酶可维持端粒长度,避免细胞复制性衰老和凋亡,其催化亚基端粒酶反转录酶还具有抗凋亡和调节细胞生存的作用。目的:观察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对β淀粉样蛋白1-40引起的人胚胎皮质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分离和培养12-16周龄人胚胎皮质神经元,将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重组腺病毒转染至神经元。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的表达,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端粒酶活性。转染后第3天,给予10 μmol/L β淀粉样蛋白1-40作用24 h后,应用MTT检测细胞活力。荧光探针2’ 7’-二乙酰二氯荧光素标记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比色法测定细胞匀浆中谷胱甘肽含量。结果与结论:转染后第3天,人端粒酶反转录酶的表达最高,并重建了其端粒酶活性;10 μmol/L β淀粉样蛋白1-40显著降低神经元的细胞活力和谷胱甘肽的含量(P < 0.05和P < 0.01),升高活性氧水平(P < 0.05)。转染了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的神经元能显著对抗β淀粉样蛋白1-40的毒性作用,增加细胞的活力和谷胱甘肽含量(P < 0.05和P < 0.01),降低活性氧水平(P < 0.05)。结果表明,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对β淀粉样蛋白1-40引起的人胚胎皮质神经元的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抑制小鼠海马脑片整合素活动后,虽然不会影响长时程增强的诱导,但却带来快速的长时程增强衰减,证明整合素对于诱导后长时程增强的维持和稳定起到关键的作用。 目的:通过在体电生理技术阐明整合素的β1亚基在活体大鼠的海马CA1区中β淀粉样蛋白抑制长时程增强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方法:将15只SD大鼠等分为对照组、β淀粉样蛋白组和β1整合素拮抗剂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β淀粉样蛋白和β1整合素的选择性拮抗剂,记录自给予β淀粉样蛋白前10 min至高频强直刺激后3 h时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结果与结论:给予对照组大鼠高频强刺激后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明显增强,增幅在30%以上。β淀粉样蛋白组大鼠给予高频强刺激后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在3 h中被显著抑制,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而β1整合素拮抗剂组大鼠给予高频强刺激后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又出现明显的增强。推测β1整合素在活体大鼠的海马CA1区中β淀粉样蛋白抑制长时程增强的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介导作用,而其特异性的拮抗剂或抗体可以阻断这种介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近年来研究表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与正畸牙移动骨改建过程中破骨细胞的形成、分化和功能密切相关。 目的:观察不同矫治器正畸作用下兔牙周组织改建过程中压力侧组织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表达的变化,探讨不同矫治器的正畸效果。 方法:将64只健康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MBT矫治器组、Begg矫治器组、Damon Ⅲ矫治器组,每组16只。MBT矫治器组、Begg矫治器组、Damon Ⅲ矫治器组分别应用对应的矫治器对兔上颌切牙和第一磨牙进行矫治,近中移动牵引力为80 g;对照组不进行矫治。分别于矫治后第3,7,14,21天每组取4只白兔进行检测。 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加力后各矫治器组压力侧牙周膜腔变窄,牙槽骨边缘出现骨吸收陷窝。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显示,矫治7 d时,骨改建活跃,破骨细胞数量达到高峰;同时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加力后压力侧牙槽骨组织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并于加力后第7天达到最高峰,而后逐渐降低。加力第7天时,Damon Ⅲ矫治器组破骨细胞数量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MBT矫治器组和Begg矫治器组(P < 0.05)。提示在骨改建过程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与破骨细胞数量相一致,Damon Ⅲ矫治器的矫治效果优于MBT矫治器、Begg矫治器。  相似文献   

19.
背景:据报道,转化生长因子β1能促进椎间盘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并参与其损伤修复过程。但转化生长因子β1是否参与椎间盘退变的过程? 目的:分析在人体退行性变椎间盘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人体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关系。 方法:收集正常椎间盘组织30例,退行性变人体椎间盘组织530例,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印迹和RT-PCR方法进行研究,对退行性变的椎间盘组织进行病理学分型,分别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在不同类型退变的椎间盘中表达的情况并与正常椎间盘组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学诊断:将退行性变的椎间盘组织根据病理学改变程度分为4型。免疫印迹法和RT-PCR法均显示:在正常和退变椎间盘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均有表达,但在病变组织中随病变加重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量随之增加,退变组织与正常组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 0.01)。说明转化生长因子β1高表达与人体椎间盘退行性变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