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BACKGROUND: The traditional orthopedic fixation by C-arm positioning surface is completed, but the large C-arm injury on the human body and the long fixed time increase the suffering of patients.  相似文献   

2.
背景:随着骨组织工程在临床骨科领域的发展,内固定植入后的稳定性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那么通过什么途径才能更好地掌握其置入后的生物力学变化呢? 目的:总结影像学在骨科植入物的应用级生物力学评估。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1999-01/2012-06关于影像学评估骨科植入物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骨科,置入,钢板,螺钉,X射线、CT、MRI”或“orthopedics,implantation,steel plate,screw,X-ray,CT、MRI”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骨科内固定植入物影像学评价有关者,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172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关于骨科植入物影像学评价的25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X射线平片、CT和MRI在骨科内固定置入后的评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影像学途径可以掌握植入物置入后的位置、角度、植入材料与宿主的融合、自身的腐蚀等,评价植入物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和植入宿主后的生物相容性。X射线平片显示骨结构细节最好,MRI软组织、软骨对比最好,CT介于两者之间,X射线平片、CT、MRI各有优势,放射影响科和骨科医生了解各种检查的特点、利弊,结合患者的自身情况,选择合适检查方法,才更有利于把握置入后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背景:在脊柱和长骨骨折等骨科手术治疗中,获取骨折部位的完整骨结构图像对于监控和评价骨科术中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移动式C型臂X射线机图像拼接技术在临床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骨科手术部位的脊柱和长骨进行C型臂X射线机透视并采集2-4幅图像,经过图像拼接软件将图像多区域重叠,进行图像拼接技术处理后得到脊柱和长骨骨折内固定手术部位的1张全景图像。 结果与结论:移动式C型臂X射线机图像拼接技术处理后能在1张照片上获得脊柱和长骨骨折内固定手术部位全景图像,能较清晰、完整地显示脊柱和长骨的全景,并有助于术者在术中及时地了解和评估骨折部位的对位、对线情况,且能进行长度和角度测量,为进一步提高手术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BACKGROUND: Nonunion is a common clinical problem in the prognosis of tibial fracture. The treatment method of tibial fracture nonunion is extensive and develops rapidly. Different repair plans should be taken to the nonunion of tibial fractures caused by different factors.  相似文献   

5.
背景:电子束熔融快速成型技术(EBM RP)是一种新型金属粉末快速成型技术,它具有精准、复杂成型的特点,已在航空航天、汽车和医疗植入器材等领域显示独特的应用优势。 目的:探索电子束熔融快速成型技术用于骨科植入物时表现出的产品性能、个性化定制能力,尤其是诱导骨长入能力。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知网数据库,手工检索《东方早报》《世界科学》《中国骨科杂志》,以及相关的中英文会议论文集。所有检索时间均截止至2013年9月。纳入标准:①应用电子束熔融快速成型技术的文章。②外科植入物相关文章。最后选择50篇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EBM态Ti6Al4V骨科植入物具有良好的产品综合性能;电子束熔融快速成型技术具有优良的个性化定制能力,尤其是生成的3D连通的孔隙结构,可提供诱导骨长入的结构性条件,在骨科植入物方面享有独特的优势。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6.
背景:腰椎滑脱症的治疗目的是重建脊柱序列和椎体稳定性,解除神经压迫,达到永久腰椎融合的作用。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患者腰椎融合及植入物内固定后椎体稳定性的恢复。 方法:腰椎滑脱症最常采用Wiltse分型将其分为发育不良性、峡部裂性、退变性、创伤性以及病理性,将腰椎侧位X射线片的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的滑移程度分为5级,根据腰椎滑脱症患者的分型和分级以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 结果与结论:坚强融合内固定,植入物与椎体间是刚性连接,常用来稳定脊柱、矫正畸形,骨融合率较高,减少了假关节形成。动态融合内固定是用弹性材质或微动装置分散坚强内固定负荷传导,减少应力遮挡效应及邻近节段的应力集中。动态非融合内固定能改变脊柱运动节段的负荷传递方式,阻止脊柱运动,预防邻近节段退变,使失稳的腰椎达到其正常状态的活动特性,实现动态重建腰椎序列。峡部关节缺损部位直接修复植骨,适用于青壮年有症状不伴有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滑脱患者。腰椎滑脱症选择哪种材料植骨和植骨部位以及哪种入路方法融合和植入物内固定可以得到理想的融合内固定效果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目前尚未达成统一。  相似文献   

7.
背景:陈旧性骨盆骨折畸形愈合多因骨盆骨折后不能及时治疗所致,致残率较高。 目的:探讨陈旧性骨盆骨折畸形愈合不同植入物置入内固定治疗的效果。 方法:解放军总医院骨科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陈旧性骨盆骨折畸形愈合患者9例,内固定治疗时间为伤后87-165 d,平均116.7 d。9例患者骨盆旋转畸形均大于30°。治疗前行走时持续性疼痛5例,严重疼痛不能行走2例,轻度间歇疼痛2例;双下肢不等长4例,患侧短缩平均2.25 cm。治疗操作均在球囊导管临时完全阻断髂总动脉下进行,采用扩大的髂腹股沟入路,骨盆后环畸形的处理包括髂骨截骨5例,骶骨外缘(1.5 cm内)截骨1例,骶髂关节切开翻转融合3例。 结果与结论:9例患者植入物置入内固定治疗后获得随访12-48个月,平均随访24.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6-24周,平均愈合时间为20.6周。治疗后均未发生坐骨神经牵拉损伤。根据Mears DC报道治疗后评估标准,解剖复位6例(6/9,67%),满意复位3例(3/9,33%)。通过对9例患者随访发现,经扩大的髂腹股沟入路行骨盆植入物置入内固定联合截骨矫形治疗陈旧性骨盆骨折畸形愈合,可有效矫正畸形,重建骨盆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背景:骨折治疗时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相当重要,否则极易导致治疗失败。临床上治疗骨折的内固定物以金属材料为主,在人体内易出现腐蚀和应力遮挡引起皮质骨疏松;另外骨折愈合后需二次手术拆除,可致再次骨折。 目的:分析可吸收材料的生物特性及治疗骨折的适应症,并比较可吸收材料在骨折内固定中的特点。 方法:收集不同可吸收材料治疗骨折的相关文献,找出治疗对象相似、疗效评价标准相同的病例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采用可吸收材料治疗骨折具有显著优越性,可吸收材料不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对关节周围组织及关节本身损伤小,组织相容性好,并发症少,是骨折内固定治疗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9.
杨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48):8407-8412
背景:胫骨近端关节内骨折为复杂类型的关节周围骨折,其最佳植入物内固定治疗方法的选择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焦点。 目的:探讨不同植入物内固定在胫骨近端关节内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和治疗效果,以选择合适的植入物内固定方法,提高治疗水平。 方法:2006年4月至2012年5月在解放军第401医院骨二科采用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方式治疗胫骨近端关节内骨折合并韧带组织损伤患者41例,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Ⅳ型18例,Ⅴ型12例,Ⅵ型11例;骨缺损者同时予以植骨;同时或二期行韧带组织修复,观察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41例患者随访6-36个月,植入物内固定治疗效果参照膝关节Bristol评分标准,32-50分,平均46分,优20例,良13例,可8例,优良率80%。有29例于治疗后12-28个月取除内固定植入物。治疗方法根据不同骨折类型而选择,要做到良好复位,坚强内固定,在胫骨近端关节内骨折的植入物内固定方法选择上,采用Liss锁定钢板能给骨折端提供最大的稳定性,骨折发生轴向和侧向偏差的概率最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最低,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背景: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具体类型和特点,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大多均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但在临床上,仍有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后症状复发。 目的:探讨脊柱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因素及其干预处理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第306医院骨科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内固定治疗后症状复发的52例患者,男28例,女24例,年龄25-52岁,平均年龄43.2岁。初次内固定治疗至症状复发时间为3-192个月,平均38个月。患者有腰部及双侧/单侧下肢疼痛及麻木症状。所有患者均行腰椎前后正侧位片、过伸过屈侧位X射线片,以评价腰椎的稳定性,行腰椎磁共振成像检查观察腰椎内固定治疗节段间盘情况以及合并椎管狭窄和椎间盘退变情况。 结果与结论:52例患者其中22例由于初次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导致同节段间盘组织突出复发;4例因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后椎间盘炎引起症状;5例出现植入物内固定治疗部位瘢痕粘连压迫神经;10例出现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后侧隐窝或神经根管狭窄出现症状;11例因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后腰椎失稳导致症状复发。分析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后症状复发的具体原因,有现实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背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由于具有牢固的三维固定效果、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以及较好的复位和矫正畸形作用,被广泛用于脊柱外科,但椎弓根螺钉系统松动、折断及螺钉拔出等并发症仍是导致内固定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目的:分析脊柱内固定植入物椎弓根钉的生物力学及稳定性探索。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维普和PubMed数据库中199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关于椎弓根钉植入后生物力学评价相关的文章,以“椎弓根钉,脊柱,内固定,稳定性,生物相容性”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选择脊柱内固定植入物生物力学及评价相关的文献,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260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40篇文章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与结论:要提高椎弓根螺钉系统对脊柱固定的稳定性,可通过改进内固定材料、设计和操作技术以分散固定界面应力,但对螺钉的改进受椎弓根和椎体大小的限制,如何从内固定系统装置上来增强固定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作者认为椎弓根螺钉植入后的稳定性评价应该结合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包括椎弓根螺钉材质、置入位置、角度、固定装置等因素,还应该针对患者个体化因素进行,即对椎弓根螺钉置入遵循个体化原则,对每一个不同的椎弓根施以不同的置钉入点、方向及螺钉。  相似文献   

12.
背景:在一些四肢特殊部位,可吸收螺钉已取代金属螺钉,取得了良好的固定效果,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并发症。有关可吸收螺钉固定的并发症原因和预防措施的文献较少。 目的:分析可吸收螺钉固定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和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患者使用236枚可吸收螺钉或螺棒固定治疗临床资料,其中,四肢骨折92例,韧带重建21例,前者除4例胫骨干骨折外,其余均是近关节松质骨骨折。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随访12-48个月,平均20个月,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为10.6%。固定失败5例(失败率4.4%),其中,3例移位较轻,2例移位明显,与适应证选择不当、骨质疏松、攻丝过度及术后活动过早过多等有关。有局部不良反应7例(发生率6.2%),其中,较轻2例(1.8%),较重5例(4.4%);早期反应4例(3.5%),中晚期反应3例(2.7%),主要与材料成分、螺钉穿破关节、螺钉帽外露骨过多等有关。说明可吸收螺钉固定并发症与可吸收材料成分、适应证选择不当、未按手术规范操作和术后活动过早过多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背景:有部分学者认为颈椎管狭窄症减压植入内固定后神经根麻痹与颈椎稳定性以及颈椎生理曲度有关,目前还存在争议。 目的:探讨颈椎管狭窄症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与单开门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治疗后C5神经根麻痹及稳定性。 方法:选取29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后路减压植入物内固定治疗。方法①:颈椎管狭窄症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在C3-6侧块以及C7椎弓根钉内固定,关节突关节处造成粗糙面。方法②:根椐治疗前对正侧位平片及动力位片结合MRI、CT影像学图片,明确不稳定的节段,给予相应节段侧块内固定、椎板行单开门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治疗。 结果与结论:29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随访8个月-2.3年,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治疗的患者14例,植入后早期出现C5神经根麻痹2例,远期症状复发出现不全瘫3例,二次手术行瘢痕切除减压治疗;采用单开门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治疗的患者15例,治疗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肩外展功能不良1例,无治疗前症状复发病例。神经根麻痹最短6周,最长9个月均恢复。颈椎管狭窄症后路减压植入物内固定后,C5神经根麻痹与节段稳定性、颈椎生理曲度、椎管减压程度、脊髓漂移范围是否相关以及发生程度、远期因瘢痕致再度出现椎管狭窄,两种治疗方式的区别是否有意义,目前病例数有限,有待病例及临床经验的积累与观察。  相似文献   

14.
背景:掌指骨骨折是常见的骨折之一,临床多应用内固定物置入治疗。 目的:评价不同内固定物置入固定掌指骨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以及相应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通过测定掌指骨骨折微型钢板内固定、螺钉内固定、克氏针内固定以及钢丝内固定的轴向压缩应变、轴向移位和弯曲应变等生物力学性能的变化,明确掌指骨骨折理想的内固定置入物,并明确临床应用的内固定效果。 结果与结论: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在相同的生理载荷作用下,微型钢板内固定掌指骨骨折的轴向压缩应变、轴向移位以及弯曲应变均最小,其次是交叉克氏针内固定,而钢丝内固定的轴向压缩应变、轴向移位和弯曲应变均最大。测试结果表明微型钢板内固定是掌指骨骨折首选的内固定置入物。并且临床结果显示微型钢板内固定掌指骨骨折的优良率可达87%,无内固定物的松动、断裂以及复位丢失等并发症的发生,能够获得满意的内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15.
背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已被广泛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置入内固定治疗。 目的:评估与比较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 方法: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通过评估患者骨折的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关节功能评分综合分析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并对两种内固定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与结论: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均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置入内固定操作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骨折愈合时间更短,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更高,是股骨转子间骨折首选置入内固定治疗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一般认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后股骨颈短缩2 cm以上才会出现功能影响,但近年来许多文献认为短缩5 mm以上就会出现功能和生活影响,争议颇多。 目的:调查闭合复位空心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后股骨颈短缩的发生率、功能影响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对2003年5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94例闭合复位空心钉置入内固定的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去除发生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患者后有86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闭合复位满意后,以3枚平行空心钉固定。以短缩≥5 mm,短缩≥10 mm,短缩≥20 mm为3个参考点,考察短缩(双侧股骨颈中心线对比)发生情况,以及多个因素对股骨颈短缩发生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86例患者股骨颈短缩中位数2.6 mm,平均(5.21±5.49) mm。股骨颈短缩≥ 5 mm的发生率为36%(31/86),股骨颈≥ 10 mm的发生率为19%(16/86),股骨颈短缩≥ 20 mm的发生率为3% (3/86)。3种短缩形式分组结果的Harris评分结果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说明短缩≥ 5 mm就会影响髋关节功能。性别、年龄、singh指数、Garden指数、体质量指数是影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后股骨颈短缩的因素。提示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空心钉置入内固定后股骨颈短缩发生率较高,股骨颈短缩≥ 5 mm就会对患者髋关节功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背景: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伴髋内翻畸形必须进行外科矫形治疗,尽量恢复股骨正常的生物力线。目前尽管截骨矫形方案很多,但楔形外翻截骨已成主流,矫形后单纯外固定并发症较多,螺钉、钉-板系统等髓外固定存在问题较多,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治疗效果,有研究表明,股骨近端处楔形外翻截骨、交锁髓内针内固定可获得较好的中长期治疗效果。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伴髋内翻畸形的髓内固定的治疗方法及生物相容性。 方法:纳入23例股骨近端髋内翻伴肢体短缩畸形的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患者,颈干角为56°-110°,平均79°,股骨相对长度较对侧短缩1.9-8.9 cm,平均4.0 cm。所有患者均行股骨近端处楔形外翻截骨、病灶清除、取肋骨植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 结果与结论:固定后1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2年,平均1年。所有内固定物均牢靠。股骨生物力线均基本矫正,截骨面处达骨性愈合,髋内翻畸形的颈干角矫正为90°-125°,平均112°,股骨相对长度矫正后较固定前延长1.5-2.5 cm,平均2.0 cm,所有患者髋关节功能影响不明显。固定后19例患者中3例正常行走无跛行,7例扶双拐行走,5例扶单拐行走,4例不扶拐轻度跛行。固定后19例患者中12例疼痛消失,6例疼痛明显缓解,加重并出现新疼痛1例。所有患者固定后均无感染、再骨折及畸形进展。结果证实,股骨近端处楔形外翻截骨、病灶清除、取肋骨植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髋内翻伴肢体短缩畸形的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效果良好,不仅可减少植骨量、充分矫正畸形及预防复发,而且中期随访观察证实截骨面处达到骨性愈合,髋关节功能改善良好,生物相容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