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比较二椎体与三椎体复位固定治疗峡部裂性L5/S1滑脱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2015年2月~2018年2月行腰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PLIF)治疗的峡部裂性L5/S1滑脱症患者67例,其中二椎体固定组36例,三椎体固定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C臂透视次数;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椎-骨盆矢状面参数,包括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投射角(PI)和滑脱距离(SD),并计算滑脱率(SP)和滑脱复位率(RR)。结果 三椎体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C臂透视次数均明显大于二椎体固定组(0.05)。二椎体固定组随访时间(11.17±6.11)个月,三椎体固定组随访时间(12.19±7.0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三椎体固定组VAS评分及ODI评分改良率优于二椎体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末次随访时,三椎体固定组术后滑脱复位率高于二椎体固定组,且腰椎-骨盆矢状面参数LL、SS及PT矫正率同样高于二椎体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二椎体固定组和三椎体固定组分别有6例、9例发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466,=0.226)。结论 二椎体与三椎体复位固定治疗峡部裂性L5/S1滑脱症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三椎体复位固定更有利于滑脱椎体的复位及腰椎-骨盆矢状面参数的改善,但手术时间长,创伤大。  相似文献   

2.
背景: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因矢状面失平衡导致腰痛,进而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截骨矫形重建此类患者的矢状面尤为重要。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与脊柱-骨盆参数变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4年10月在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行L2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螺钉置入内固定的59例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统计测量所有患者术前、术后X射线平片的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T1骨盆角、矢状面平衡、骨盆投射角、骶骨倾斜角和骨盆倾斜角;术前术后运用SF-36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1)脊柱-骨盆相关参数中,除骨盆投射角外,其余参数手术前后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就SF-36量表各维度而言,术后评分均高于术前(P0.01);(2)腰椎前凸角的变化与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矢状面平衡存在线性相关,骨盆倾斜角的变化与骶骨倾斜角、身体疼痛维度及总体健康状况维度存在线性相关,矢状面平衡的变化与腰椎前凸角、身体疼痛、总体健康状况存在相关性,T1骨盆角的变化与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平衡、身体疼痛及总体健康状况也存在相关性;(3)结果表明,经椎弓根椎体截骨螺钉置入内固定能够有效重建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缓解疼痛,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背景:腰椎间盘摘除后患者复发风险较高,再次手术治疗的方式有多种,但目前对复发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研究并不多。 目的:对比研究椎间盘摘除与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对腰椎间盘突出复发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 方法:61例腰椎间盘突出椎间盘摘除后再发病例,按再次修复方式分为2组,椎间盘摘除组30例;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组31例。在站立位脊柱侧位X射线片上测量两组治疗前后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骨盆投射角,并对两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与结论:摘除组治疗后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及骨盆投射角未见明显变化(P > 0.05);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组治疗后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及骨盆投射角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 < 0.05);治疗前两组间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骨盆投射角未见明显差异(P > 0.05);治疗后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组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骨盆投射角较摘除组明显增加(P < 0.05)。结果证实,椎间盘摘除不能显著改变再次手术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较椎间盘摘除对再次手术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更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文题释义: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是脊柱外科常见的腰椎融合方式之一,具有术后即刻稳定性好、植骨融合率高、可恢复椎间隙高度及腰椎生理曲度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腰椎滑脱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腰椎疾病的治疗。 L5入射角:这一概念于2006年由ROUSSOULY首次提出,为一种动态性参数,反映L5腰椎椎体的倾斜状态,与腰椎椎体滑脱程度、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及临床疗效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腰椎滑脱患者术后腰骶部的平衡状态,研究已证实腰椎滑脱患者L5入射角的重建应予以重视。 背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经典术式,具有改善腰椎前凸角、增加椎间隙高度、复位滑脱椎体、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优势。 目的:探讨单节段与双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治疗低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时对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响,分析改善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9月使用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行单节段与双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治疗低度(Ⅰ-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融合节段分为2组,单节段组37例,双节段组31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拍摄含双侧股骨头站立位腰椎侧位X射线片,比较2组患者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术后融合器沉降率与骨性融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2-40个月;②单节段组与双节段组椎体滑移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2组间改善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骨盆倾斜角显著减小(P < 0.05),骶骨倾斜角显著增大(P < 0.05),但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腰椎前凸角、下腰椎前凸角、腰椎前凸分布指数明显增大(P < 0.05),双节段组增加值显著大于单节段组(P < 0.05);⑤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L5入射角、L5椎体倾斜角、L1垂线与S1距离明显减小(P < 0.05),且双节段组减小值显著大于单节段组(P < 0.05);⑥2组患者融合器沉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⑦提示低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可通过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改善矢状位平衡,双节段融合后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改变更显著。 ORCID: 0000-0003-1782-8915(未洋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骨盆矢状面解剖参数对人体矢状面平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发现,骨盆矢状面解剖参数在腰椎滑脱的发生、发展、转归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骨盆矢状面解剖参数在腰椎生理弯曲重建方面的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通过简述骨盆矢状面解剖参数及其相关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及与腰椎前凸角,第一腰椎骶骨水平距等,在联系临床的基  相似文献   

6.
文题释义:退变性腰椎滑脱:是一类常见的老年退变性疾病,影像学上表现为在椎弓完整的情况下,一个椎体相对于另一个椎体向前或向后移位,好发于L4-5节段,临床上多表现为腰椎管狭窄症状,行走后症状加重,休息时减轻,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  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由脊柱和骨盆共同构成,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脊柱在矢状面呈“S”形,上承头颅,下连骨盆,有颈、胸、腰、骶4个生理弯曲,对于维持脊柱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的异常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等疾病发生、发展相关,同时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受姿势的影响,当姿势变化时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也会发生相应改变。 背景: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对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诊治十分重要,但是目前关于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的研究局限在站立位体位,坐位下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未见相关报道。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坐-立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影像学资料,探究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从站立位到坐位的变化特点。 方法:纳入2019年3至9月天津市天津医院收治的44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其中男12例,女32例,年龄50-84岁,所有患者均拍摄站立位全脊柱X射线片和坐位全脊柱X射线片,通过院内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测量每例患者的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矢状面平衡轴等参数,比较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站立位、坐位矢状位序列的不同,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站立位、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间相关性。试验获得天津市天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由站立位转变为坐位时,44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的骨盆倾斜角增大[(21.3±10.1)°,(34.0±10.4)°,P < 0.001]、骶骨倾斜角减小[(31.5±8.6)°,(20.8±12.7)°,P < 0.001]、腰椎前凸角减小[(40.9±14.6)°,(25.8±15.0)°,P < 0.001]、矢状面平衡轴增大[(43.0±43.4),(75.0±34.8)mm,P < 0.001],骨盆入射角与胸椎后凸角无明显改变(P > 0.05);②无论站位还是坐位,腰椎前凸角与其他5项参数均具有相关性(P < 0.05);由站位转换为坐位后,骶骨倾斜角与矢状位平衡参数矢状面平衡轴的相关性消失(P > 0.05),腰椎前凸角与矢状面平衡轴的相关性仍然存在(P < 0.05);③结果表明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从站位转换为坐位时,脊柱-骨盆矢状位形态表现为骨盆围绕双侧股骨头发生后旋,骨盆呈后倾状态,腰椎生理曲度变浅,脊柱矢状位平衡轴前移。 ORCID: 0000-0002-9690-3188(刘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对于Lenke5型主腰弯脊柱侧凸患者腰椎与骨盆的研究仅局限于冠状面及矢状面,尚未明确侧弯与骨盆间的三维关系。目的:分析Lenke5型主腰弯脊柱侧凸患者腰椎侧弯对骨盆的影响,研究腰椎与骨盆三维空间位置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3D打印接诊中心2019年1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60例Lenke5型主腰弯脊柱侧凸患者的影像学数据,包括Cobb角、冠状骨盆倾斜、腰椎前凸角、左右骨盆髋骨宽度比值、脊柱旋转角度、骨盆倾斜、骶骨斜率、骨盆入射角、冠状畸形角比率、矢状畸形角比率、C7铅垂线与骶骨中垂线的距离、椎体顶点平移、冠状骶骨倾角,将信息汇总为数据库,运用SPSS 22.0软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Lenke5型主腰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腰椎与骨盆的相关数据。结果与结论:①Cobb角与冠状畸形角比率、椎体顶点平移距离、脊柱旋转角度呈高度正相关关系(r=0.91,r=0.841,r=0.736);②冠状畸形角比率与椎体顶点平移距离呈高度正相关关系(r=0.737),与C7铅垂线到骶骨中垂线的距离呈中度正相关关系(r=0.514),与矢状畸形角比率呈中度负相关关系(r=-0.595);③腰椎前凸角与矢状畸形角比率呈高度正相关关系(r=0.942),与冠状畸形角比率呈中度负相关关系(r=-0.554);④Cobb角与冠状骨盆倾斜角、冠状骶骨倾角呈中度正相关关系(r=0.522,r=0.534),C7铅垂线到骶骨中垂线的距离与冠状骨盆倾斜角呈中度正相关关系(r=0.507);椎体顶点平移距离与冠状骨盆倾斜角、冠状骶骨倾角呈中度正相关关系(r=0.507,r=0.506),腰椎前凸角与骶骨斜率、骨盆入射角呈中度正相关关系(r=0.512,r=0.538);矢状畸形角比率与骶骨斜率、骨盆入射角呈中度正相关关系(r=0.614,r=0.621);⑤结果发现腰椎与骨盆相对位置在水平面、矢状面、冠状面上息息相关,当腰椎出现侧凸、旋转时,骨盆的相对位置也会变化进行代偿,这表明矫正脊柱侧凸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骨盆的矫正。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疾病采用腰椎融合术治疗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骨科接受腰椎内固定融合手术的9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2年内随访患者,对比腰椎前凸角( LL)、腰椎矢状垂直轴( SVA)、骨盆入射角( PI)、骶骨倾斜角( SS)、骨盆倾斜角( PT)等参数数值,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及日本骨科学会( JOA)评分,评估术后疗效。结果脊柱骨盆参数SVA、LL、SS及PT手术后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VAS、ODI及JOA 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腰椎融合手术可以恢复腰椎生理前凸,对于维持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和提高手术疗效,改善术后症状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背景:统计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后早期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分析其变化的特点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L4~5后路椎体间融合后早期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对L4~5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和L4滑脱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的116例患者,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前凸角度。随访资料完整患者40例,L4~5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28例,L4腰椎滑脱12例,随访12~24个月,分析治疗前后骶骨倾斜角变化。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腰椎前凸角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 < 0.05)。腰椎管狭窄与腰椎滑脱患者腰椎前凸角度因手术变化的趋势是相同的(P > 0.05)。治疗前后MacNab评分优和良中的患者腰椎前凸角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后路椎体间融合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手段之一。关键词:后路椎体间融合;腰椎前凸角度;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腰椎滑脱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7.012  相似文献   

10.
背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目前在临床上已成熟应用于治疗单节段的腰椎滑脱症,目前针对于双节段腰椎滑脱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双节段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双节段腰椎滑脱患者20例,均采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即后路腰椎管减压、神经根松解、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治疗。固定前1 d、固定后1周,固定后3,6个月及固定后1年并以后每隔一年均行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调查表评价临床功能恢复情况,并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滑脱恢复情况、椎间高度、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和植骨融合情况,综合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患者2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得分固定后及末次随访较固定前降低(P0.05);固定后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均较固定前明显增高(P0.05),固定后及末次随访时滑移百分率、骨盆倾斜角及骶骨倾斜角均较固定前有所改善(P0.05),无内固定松动或断钉断棒,所有病例复位满意,所有患者植骨融合良好,无假关节形成。结果证实,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腰椎滑脱效果满意,该术式具有复位良好,固定牢靠,融合率高等优点并可重建脊柱-骨盆矢状面正常的生理序列,增加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研究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记录其VAS(visual analogue scale)、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矢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椎间融合情况、并发症等。 结果 患者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改善;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前高度增加3.6 mm(P<0.05);术后手术节段椎间孔高度、矢状面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均有改善;所有患者椎间植骨融合良好。2名患者发生融合器下沉。 结论 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前路腰椎融合术应用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较好,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研究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记录其VAS(visual analogue scale)、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矢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椎间融合情况、并发症等。 结果 患者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改善;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前高度增加3.6 mm(P<0.05);术后手术节段椎间孔高度、矢状面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均有改善;所有患者椎间植骨融合良好。2名患者发生融合器下沉。 结论 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前路腰椎融合术应用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较好,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背景:腰椎滑脱一般通过影像学屈伸位片进行确认,通常用滑移距离和滑脱角表明滑脱的严重程度。 目的:复制腰椎滑脱中的垂直失稳模式,寻求有效的影像学评价方式。 方法:纳入37例腰椎滑脱患者,分别拍直立位、侧卧位、仰卧牵引位、俯卧牵引位腰骶段侧位X射线片。分别在X射线平片上测量间盘面积、滑脱角、滑移距离变化。 结果与结论:在患者直立屈曲位片上可测量最大滑脱角、最大滑移距离百分比、最小的间盘面积百分比。俯卧牵引位和侧卧伸展位可测量最小滑脱角,仰卧和俯卧牵引位可测量最小滑移百分比。与其他体位相比俯卧牵引位下的间盘面积百分比最大。直立屈曲位和俯卧牵引位下滑脱角的变化与滑脱节段间盘面积百分比有关。直立屈曲位和俯卧牵引位分别复制了滑脱最严重的程度和复位最大程度。滑移距离的变化与间盘面积和滑脱角的变化有关,节段的垂直失稳是因间盘退变导致韧带和间盘纤维环松弛所致。间盘高度及周围软组织张力的恢复可使滑脱节段自动复位。因此可用植入椎间融合器或骨块行椎间融合治疗腰椎滑脱。峡部裂型滑脱因后柱成分缺失,可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重建。  相似文献   

14.
腰椎间盘退变时椎间隙形态与腰椎曲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退变时椎间隙的形态变化以及腰椎曲度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21例研究对象分成3组,对照组33例,L4/5椎间盘轻度退变组53例,重度退变组35例。将所有研究对象的MRI片输入电脑,在MRI正中失状面的T2WI图像上观察椎间盘的信号,椎间隙的前高、中高和后高,椎间隙的角度以及腰椎曲度。结果:(1) 椎间隙高度在对照组、腰椎间盘轻度和重度退变组逐渐减小,两两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5); (2)椎间隙角度以及腰椎曲度在对照组、腰椎间盘轻度和重度退变组逐渐减小,两两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5); (3)椎间隙的角度和腰椎曲度呈正相关, (P<0.05)。结论:腰椎间盘退变时椎间隙的形态以及腰椎曲度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对腰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椎间盘突出症和脊椎滑脱的病理关系,探讨经后路减压、椎间盘摘除、椎弓根钉固定、椎间体融合的手术方法。方法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脊椎滑脱患者均有腰痛或同时伴有坐骨神经痛,全部采用后路行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探查减压、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术,对手术方法原则和治疗结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52例手术患者中按Stamffer疗效标准,良好48例,尚可4例,良好率达92.3%。结论由于脊椎瞬时旋转中心(instantaneous center of rotation,ICR)应力点的异常,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脊椎滑脱在病理上是互为因果的。该手术治疗保持了ICR的正常应力范围,减少了脊椎前滑力,维持了脊柱各方向近期和远期的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背景: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疾患是一种独特的固定方法,可用于退变性腰椎的融合。 目的:比较采用微创经腰椎间孔椎体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常规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痛疾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于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轻度不稳患者49例,均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治疗。其中24例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25例采用常规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两种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 结果与结论:两种固定方法术后椎体融合率、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可见对无严重不稳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相当,均能有效提高椎间融合率,使小关节稳定,解除临床症状,门诊随访满意。但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液量明显减少(P < 0.05),说明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价值。 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70例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前后均完成影像学检查,记录患者椎间隙高度、患者腰椎功能评分(JOA)、改良Macnab评分、腰背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变化,评价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统计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1)术后3、6、12个月,所有患者椎间隙高度、JOA评分均有上升,腰背部VAS评分、ODI指数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2个月,患者椎间融合A+B级比例达100.00%,改良Macnab分级优良率为95.71%。 结论: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肯定,可在实现充分减压的前提下维持椎间盘稳定性,减少椎间隙高度丢失,恢复患者腰椎功能,减少功能障碍指数,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背景:人工全椎间盘置换是近年来治疗腰背部疼痛可选择的方法之一,但有关置换后对腰椎矢状面影响的报道较少。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置换后对腰椎前凸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曾因单节段退变性椎间盘疾病行腰椎间盘置换的患者影像学资料,数据测量包括置换前及置换后腰椎前凸角、病变节段前凸角、腰骶椎间角。 结果与结论:17例患者随访均12个月以上。行椎间盘置换的患者中L4-5节段病变3例,L5-S1节段病变14例。与椎间盘置换前相比,椎间盘置换后平均病变节段前凸角、腰椎前凸角均显著增加(P < 0.05);与椎间盘置换前相比,假体置入后腰骶椎间角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提示,对于单节段退变性椎间盘疾病腰椎间盘置换后有助于增加患者腰椎前凸和病变节段前凸角度,有助于改善患者腰椎矢状面平衡。置换后腰骶椎间角与置换节段假体置入角度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