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选择适当的表面处理方法,选用适宜的黏结剂种类,可以有效地提高临床氧化锆修复体的黏结效果。
目的:研究氧化锆表面不同处理方法和黏结剂种类对Upcera氧化锆陶瓷之间剪切强度的影响。
方法:将72个试件采用600#砂纸打磨抛光分为6组,分别选择240#砂纸打磨粗化、喷砂、硅烷化3种表面处理方法,电镜观察处理前后的表面形貌。黏结剂选择Panavia F树脂水门汀和Fuji CEM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加压黏结固定24 h后,万能实验机测定剪切强度数值,进行析因方差分析。
结果与结论:喷砂组剪切强度高于240#砂纸打磨组和硅烷化组(P < 0.05)。树脂水门汀的剪切强度显著高于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P < 0.05)。喷砂后试件表面形貌最为粗糙,240#砂纸打磨和硅烷化对表面形貌的改变较小。提示喷砂是提高树脂水门汀和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与氧化锆陶瓷剪切强度的有效方法,而砂纸打磨和硅烷化并不能显著提高剪切强度。对于临床黏结条件差的修复体,树脂水门汀可提供更高的黏结强度。 相似文献
2.
全瓷修复体以多种优良的特性赢得了医师和患者的青睐,其临床应用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陶瓷与树脂黏结剂的黏结强度。论述了黏结的重要性并围绕陶瓷的表面处理技术及材料的性质对黏结强度的影响等问题综述了陶瓷-树脂黏结剂黏结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国内外对全酸蚀、自酸蚀及自黏结树脂黏结剂对纤维桩的冠向微渗漏及黏结强度影响的研究仍存在差异。
目的:评价全酸蚀、自酸蚀及自黏结3种树脂黏结剂对纤维桩黏固后冠向微渗漏及黏结强度影响。
方法:将32颗人离体上前牙随机分成5组,其中3组为实验组,2组为对照组。实验组离体牙经根管预备后,选用全酸蚀、自酸蚀及自黏结3种树脂黏结剂分别黏结直径为1.4 mm的玻璃纤维桩。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试件各剖面的微渗漏情况,再将实验组试件沿垂直牙长轴方向切成厚度为2 mm的薄片,万能材料测试机进行微推出实验,并观察试件断裂方式。阳性对照组不进行根管预备,根部涂布指甲油,冠部直接暴露于染色剂中;阴性对照组不进行根管预备,树脂覆盖根管口,将牙体整体涂布指甲油后黏蜡包埋至截面下1 mm。
结果与结论:各种树脂黏结剂均存在微渗漏现象,其中全酸蚀树脂黏结剂的微渗漏程度最轻,自酸蚀树脂黏结剂的微渗漏程度最重。3种树脂黏结剂间的微渗漏程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黏结剂间的黏结强度由高到低分别为全酸蚀树脂黏结剂、自酸蚀树脂黏结剂、自黏结树脂黏结剂,3种黏结剂的黏结强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试件的主要断裂方式为黏结剂/纤维桩间断裂及混合破坏。说明全酸蚀树脂黏结剂与牙本质结合紧密,与自酸蚀树脂黏结剂、自黏结树脂黏结剂比较在微渗漏程度及黏结性能方面显示出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背景:氧化锆陶瓷的强度和韧性均优于传统的长石瓷和氧化铝陶瓷,其双层瓷结构的弯曲强度与核心瓷/饰面瓷厚度比相关。
目的:分析不同核心瓷与饰面瓷厚度比对氧化锆双层瓷结构强度及断裂方式的影响。
方法:将完全烧结的氧化锆块切割成0.5,0.8,1.0,1.2,1.5,2.0 mm 6种不同厚度的氧化锆瓷片,除2.0 mm厚度组(对照组)外,用自制磨具在0.5,0.8,1.0,1.2,1.5 mm厚度的氧化锆瓷片上堆塑饰面瓷,使得核心瓷与饰面瓷的厚度比分别为1∶3,2∶3,1∶1,3∶2,3∶1。
结果与结论:随着核心瓷与饰面瓷厚度比的增加,氧化锆双层瓷结构强度也随之增强。除核心瓷与饰面瓷厚度比2∶3组与1∶1组、3∶2组与3∶1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P > 0.05),其余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核心瓷与饰面瓷厚度比为1∶3、2∶3组均出现分层,断裂碎片在3片以上,而其他4组样本未出现分层,断裂碎片多为2片。表明核心瓷/饰面瓷厚度比可显著影响氧化锆双层瓷的结构强度。 相似文献
5.
背景:牙科氧化锆修复体为双层瓷结构,在临床应用中经常出现饰面瓷部分折裂剥脱的情况,且临床上有时需要反复的形态和颜色调整,常常需要经过多次烧结或热处理,而多次烧结是否会影响到牙科氧化锆-饰面瓷双层瓷结构的结合强度尚不明确。
目的:观察多次烧结后牙科氧化锆/饰面瓷双层瓷结构的力学性能,分析界面及饰面瓷的结构变化对双层瓷结构强度的影响。
方法:根据ISO6872牙科陶瓷标准制备KAVO氧化锆/Vita VM9饰面瓷的双层瓷复合结构的三点弯曲样品,氧化锆与饰面瓷的厚度比为1∶1。测定经2,4,6,8次烧结后双层瓷的结构强度,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多次烧结后双层瓷结合界面及饰面瓷基质的微观结构,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饰面瓷基质结构的变化,采用热分析仪测定饰面瓷的热膨胀系数变化。
结果与结论:氧化锆表面进行多达8次饰面瓷烧结后,氧化锆与饰面瓷的界面结合紧密,但可见界面处及饰面瓷内部白榴石晶体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晶粒逐渐长大,饰面瓷内的气孔逐渐增多、变大,并向表层移动,热膨胀系数呈现先增大后略降低的改变。多次的牙本质瓷烧结并未影响KAVO氧化锆/VITA-VM9饰面瓷结构的结合强度。说明烧结次数对双层瓷结合界面及饰面瓷内部的晶体结构影响较大,对双层瓷结构的三点弯曲强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背景:长期以来修复材料与基牙的黏接技术一直是口腔修复学的研究热点,其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黏结工件的表面处理工艺。
目的:对比观察8种表面处理方法对Ceramage聚合瓷黏结强度的影响,筛选适合Ceramage聚合瓷的表面处理方法。
方法:将Ceramage聚合瓷制成试件80个,随机分成8组,分别采用喷砂,酸蚀,偶联剂,喷砂+酸蚀,喷砂+偶联剂,酸蚀+偶联剂,喷砂+酸蚀+偶联剂处理聚合瓷表面并与树脂黏结剂黏结,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在37 ℃水浴24 h后测试样本剪切强度,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处理后的聚合瓷表面形貌。
结果与结论:各组的剪切强度值由高到低分别为:喷砂+酸蚀+偶联剂处理组(31.12±2.81) MPa,喷砂+酸蚀组(27.62±1.70) MPa,酸蚀+偶联剂组(27.31±2.18) MPa,喷砂+偶联剂组(26.91±1.97) MPa,喷砂组(24.23±2.03) MPa,偶联剂组(23.50± 2.19) MPa,酸蚀组(17.61±2.14) MPa,对照组(8.13±0.63) MPa,除喷砂组、偶联剂组之间,喷砂+酸蚀组、喷砂+偶联剂组、酸蚀+偶联剂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P > 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显示7种表面处理方法都提高了黏结强度,喷砂、酸蚀联合硅烷偶联剂处理的聚合瓷黏结强度最高,是适合Ceramage聚合瓷黏结的表面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背景:不同的烧结方法和烧结温度对氧化锆材料的机械性能有较大影响,据文献报道有关氧化锆材料的烧结方法和烧结温度有多种,如何选择适宜的烧结方法、确定最佳的烧结温度是保证其机械性能的关键。
目的:观察烧结方法和烧结温度对氧化锆基台材料机械性能的影响。
方法:选用纳米氧化锆粉体,通过干压成型和冷等静压技术制备实验试件。试件经1 080 ℃预烧后进行车削加工,然后分别在1 350 ℃和1 450 ℃的温度下进行二次烧结。测试两组试件经二次烧结后的弯曲强度、维氏硬度及断裂韧性等机械性能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与结论:1 080 ℃/1 450 ℃烧结组试件各项机械性能均高于1 080 ℃/1 350 ℃烧结组试件,二次烧结温度为1 450 ℃时试件的三点弯曲强度、维氏硬度及断裂韧性分别为(858.74±94.94) MPa、(16.00±0.42) GPa和(6.96±0.55) MPa?m1/2。说明经1 080 ℃/1 450 ℃烧结的试件具有足够的机械性能,能够满足牙种植全瓷基台制作材料的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8.
背景:氮化钛涂层与黏结瓷均可改善钛瓷结合强度。
目的:观察氮化钛涂层和Noritake Ti-22黏结瓷对钛瓷结合强度的影响。
方法:将32个纯钛铸件表面喷砂后分为4组:纯钛组、氮化钛涂层组、黏结瓷涂布组、氮化钛涂层联合黏结瓷涂布组。将处理后各组试件中间部分烤瓷,运用三点弯曲方法测试各组金瓷结合强度。
结果与结论:纯钛组钛瓷结合力低于氮化钛涂层组、黏结瓷涂布组、氮化钛涂层联合黏结瓷涂布组(P < 0.05),后3组组间结合强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氮化钛涂层组、黏结瓷涂布组、氮化钛涂层联合黏结瓷涂布组钛瓷界面结合紧密,无明显孔隙和气泡;纯钛组钛瓷结合界面有明显孔隙。说明氮化钛涂层和黏结瓷的应用有利于提高钛瓷结合强度,单两种处理方法同时作用并不能更好地提高钛瓷结合强度。 相似文献
9.
BACKGROUND: Nano-hydroxyapatite as a surface modification material that is bond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zirconia ceramics upon sintering at high temperature can improve bone-inducing activity and bone bonding strength of the zirconia ceramics. Moreover, the sintering temperature is crucial for performance and bonding of the composite.
OBJECTIVE: To detect the shear strength of nano-hydroxyapatite ceramics coating bonded to zirconia ceramics at different sintering temperatures.
METHODS: Nano-hydroxyapatite slurry was prepared using sol/gel technology. Thereafter, 20 zirconium green bodies were coated with nano-hydroxyapatite slurry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Then, the specimens were put into non-pressure sintering furnace and sintered at 1 300, 1 400, 1 500, and
1 550 ℃, respectively. At last, we measured the shear strength of all the specimens after sintering by universal testing machine, and analyze the type of fractures.
RESULTS AND CONCLUSION: With the rising of sintering temperature, the shear strength of the specimens was gradually increased,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our groups [(4.04±1.19), (6.60±0.95), (16.51±1.93), (80.47±19.31) MPa, P < 0.05]. Within the scope of 1 550 ℃, the sintering temperature was positively relative to the shear strength of specimen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in the certain temperature range, the higher the sintering temperature, the greater the shear strength of the bonding interface between zirconia and nano-hydroxyapatite. When the sintering temperature is 1 550℃, the shear strength of the bonding interface is the highest. 相似文献
10.
马国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47):7634-7638
背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修复体连同黏结材料一同脱落及产生微小渗孔等情况常有发生,因此,探究黏结剂不同使用方式对全酸蚀树脂水门汀与牙本质间黏结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对比黏结剂不同使用方式对全酸蚀树脂水门汀与牙本质间黏结性能的影响。
方法:获取无龋人新鲜拔除的第二磨牙90颗,随机均分为3组,均于常温水冲洗下打磨消除牙冠部位牙釉质,露出牙本质以制备标准黏结面,分别进行不使用黏结剂处理(对照组)、使用经过光照的全酸蚀树脂水门汀处理(实验2组)、使用未经过光照的全酸蚀树脂水门汀处理(实验1组),检测处理后即刻、处理后再经老化处理的微拉伸黏结强度。
结果与结论:处理后即刻,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的微拉伸黏结强度分别为(8.089±3.431),(11.671±2.561),(8.821±2.513) MPa,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处理后再经老化处理,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的微拉伸黏结强度分别为(1.069±0.421),(7.621±2.061),(4.821±1.513) MPa,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全酸蚀树脂水门汀与牙本质的结合在黏结剂不同方法的使用中,无论长期还是短期均是使用不光照处理的黏结剂效果最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背景:树脂类粘接剂粘接纤维桩的良好性能已被肯定,但不同种类树脂粘接剂的粘接性能不同。
目的:比较Bisco One-step、Clearfil DC及3M RelyX Unicem三种树脂粘接系统对纤维桩的剪切粘接强度,研究纤维桩与根管壁牙本质间的粘接性能。
方法:将15颗人离体牙在釉牙骨质界冠方1 mm处与牙体长轴方向垂直去除牙冠,磨平,常规热牙胶技术根管治疗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Bisco One-step、Clearfil DC及3M RelyX Unicem树脂粘接剂将玻璃纤维桩黏固于根管内,包埋后分别切片制备2 mm厚的样本,采用微推出法测试各组样本的粘接剪切强度;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所有被测样本的破坏类型。
结果与结论:Bisco One-step粘接剂组、Clearfil DC粘接剂组及3M RelyX Unicem粘接剂组的粘接强度分别为(4.69±1.85),(6.10±0.36),(7.04±0.92) MPa,Bisco One-step粘接剂组粘接强度与Clearfil DC粘接剂组、3M RelyX Unicem粘接剂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Clearfil DC粘接剂组粘接强度与3M RelyX Unicem粘接剂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所有样本均主要为Ⅱ,Ⅳ型破坏,即脱出的桩表面完全被粘接剂覆盖或根管壁及桩表面均有部分粘接剂覆盖。表明3种粘接系统对纤维桩粘接强度差异显著,根管壁牙本质-粘接树脂界面是粘接薄弱环节。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背景:纤维桩修复中树脂核材料的选择可能影响桩核的整体强度。
目的:比较5种树脂核材料分别与玻璃纤维桩结合后的整体抗折强度。
方法:将50个viva玻璃纤维桩随机分为5组,分别与MEDENTAL双重固化树脂水门汀、伊蒂娜双重固化树脂水门汀、Bisco BisCem树脂水门汀、3M光固化纳米复合树脂P60及PULPDENT双重固化树脂水门汀黏结,将5组桩核的根管部分分别用自凝塑料包埋,固化后固定于万能试验机上并与牙体长轴成135°角加载于核部,加载速度为1.0 mm/min,直至断裂,测得断裂时受力情况。
结果与结论:MEDENTAL双重固化树脂水门汀组、伊蒂娜双重固化树脂水门汀组、Bisco BisCem树脂水门汀组、3M光固化纳米复合树脂P60组及PULPDENT双重固化树脂水门汀组的抗折强度分别为(83.248±7.857),(89.230±4.326),(95.188±5.147),(76.646±6.463),(83.064±3.964) N。除MEDENTAL双重固化树脂水门汀组与PULPDENT双重固化树脂水门汀组抗折强度无差异外,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Bisco BisCem树脂水门汀与纤维桩结合后具有较高的抗折强度。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3.
目前,牙科陶瓷材料因为具有极佳的光学性能而能为患者制作美学要求较高的修复体。陶瓷材料脆性较大,在许多临床条件下必须要依靠树脂粘接才能使全瓷修复体与基牙支持组织牢固地结合,从而使得修复体长期耐用。对牙科陶瓷树脂粘接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4.
背景:有临床科室采用瓷套冠方法对烤瓷冠桥崩瓷患者进行崩瓷修补,取得了不错效果。
目的:检测烤瓷套冠单冠黏结强度的大小,判断烤瓷套冠在修补崩瓷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同时观察烤瓷套冠修复崩瓷过程中喷砂处理和硅烷偶联剂处理金属黏结表面对其黏结强度的影响。
方法:用失蜡法铸造相同规格钴铬合金套冠,选择表面无气孔、无铸造缺陷的试件20件,常规打磨,超声清洗后随机分为4组,分别进行喷砂处理、硅烷偶联剂处理及喷砂+硅烷偶联剂处理,以未作任何处理的为对照组。将处理后的试件用聚羧酸锌水门汀进行黏结,采用万能力学测试仪测试拉伸强度。
结果与结论:对照组、喷砂组、硅烷偶联剂组、喷砂+硅烷偶联剂组的拉伸强度分别为(0.68±0.04),(1.00±0.02),(1.31±0.08),(1.09±0.04) kN,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 0.01)。对照组金属表面光滑,可见一些不规则的表浅细小纹络;喷砂组金属表面呈现出不规则的鳞状突起,有利于黏结剂的渗入;硅烷偶联剂组金属表面表现为规则的蜂窝状结构,有利于黏结剂的嵌合;喷砂+硅烷偶联剂组金属表面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金属突起,金属表面粗糙,利于黏结。说明喷砂和硅烷偶联剂均能显著提高金属套冠间的黏结强度,并且硅烷偶联剂处理效果最好,其次为喷砂联合硅烷偶联剂处理。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5.
纯钛化学性质活泼,常温下其表面易形成一层氧化膜,高温下钛铸件表面易形成较厚的污染层,从而影响与瓷的结合,因此钛的表面处理至关重要。对钛表面的不同处理方法以及钛瓷结合力及钛瓷修复体颜色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Abdelraheem Mohamed Ali Ibrahim Mohamed Hamouda Mohamed Hamed Ghazy Manal Mohamed Abo-Madina 《生物医学研究杂志》2013,27(2):151-158
We sought to evaluate immediate and delayed micro-tensile bond strength of Panavia F2.0 and Multilink Sprint resin cement to superficial, deep and cervical dentin. Thirty-six freshly extracted non-carious human molars were sectioned in the mesiodistal direction to expose three different dentin regions including superficial dentin (1 mm below the dentine-enamel junction), deep dentin (1 mm above the highest pulp horn) and cervical dentin (0.5 mm above the cemento-enamel junction and 0.5 mm below the dentine-enamel junction). Resin cements were applied on dentin surfaces and composite blocks were luted under constant seating pressure. Each group was divided into three subgroups according to time intervals. Specimens were sectioned to obtain sticks of 1 mm2 in diameter and subjected to microtensile bond strength testing at a cross head speed of 1 mm/min. Both resin cements showed higher micro-tensile bond strength to superficial dentin than that to deep or cervical dentin (P < 0.001). Micro-tensile bond strengths of Panavia F2.0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Multilink Sprint at different dentin regions (P < 0.001). Immediate micro-tensile bond strength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delayed micro-tensile bond strengths for both resin cements (P < 0.001). It was concluded that resin cements with different chemical formulations and applications yiel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micro-tensile bond strengths to different dentin regions. 相似文献
17.
文题释义:氧化钇稳定四方相氧化锆多晶陶瓷:是以氧化钇为稳定剂、四方相为主要物相的氧化锆陶瓷,其具有较高的抗弯强度(900-1 200 MPa)和断裂韧性(9-10 MPa·m1/2)。由于这些优异的机械性能,氧化钇稳定四方相氧化锆多晶陶瓷成为口腔冠桥修复中应用最广泛的陶瓷之一。相变增韧机制:为氧化锆增韧的一种方法。稳定剂使四方相氧化锆在室温下可以处于亚稳态,但是在应力作用下亚稳态的四方相氧化锆易转化为单斜相氧化锆,同时伴有3%-5%的体积膨胀,这个过程能弥合微裂纹且消耗断裂能,提高氧化锆陶瓷的韧性。背景:任何表面处理都应在不损害原有氧化钇稳定四方相氧化锆多晶陶瓷强度的前提下提高其粘接强度。目前缺乏上釉技术对氧化钇稳定四方相氧化锆多晶陶瓷粘接强度影响的资料,并且其对氧化钇稳定四方相氧化锆多晶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评估上釉技术对氧化钇稳定四方相氧化锆多晶陶瓷力学行为及其与树脂水门汀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制作氧化钇稳定四方相氧化锆多晶陶瓷试件并随机分为4组:A组,表面不做任何处理;B组,110 μm氧化铝颗粒喷砂;C组,上釉+氢氟酸酸蚀;D组,上釉+氢氟酸酸蚀+硅烷化。检测每组试件的表面显微形貌、粗糙度、晶相结构、元素组成、剪切粘接强度和弯曲强度,并观察剪切粘接强度测试后所有断面的断裂模式。结果与结论:①经表面处理后的试件粗糙度明显增大,降序排列依次为C组(0.62±0.01) μm、D组(0.55±0.02) μm、B组(0.11±0.02) μm、A组(0.05±0.01) μm,5组间粗糙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B组试件表面含有2.2%单斜相氧化锆,而其他组含量均为零;③除锆和氧2种元素外,B组还含有铝元素6.49%,C和D组分别含有硅元素18.67%和25.78%;④A、B、C、D组的剪切粘接强度分别为(3.11±0.40),(4.23±0.45),(6.62±0.60),(10.46±0.83) MPa,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⑤A、B、C和D组的三点弯曲强度分别为(961.07±75.53),(1 234.73±114.09),(1 024.28±120.51),(1 036.09±80.10) MPa,其中A、C和D组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B组与A、C、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⑥结果表明,上釉技术未明显提升氧化钇稳定四方相氧化锆多晶陶瓷的弯曲强度,但上釉后经氢氟酸蚀刻并硅烷化处理可显著增强氧化钇稳定四方相氧化锆多晶陶瓷与树脂水门汀之间的粘接强度。ORCID: 0000-0002-8066-2498(徐小敏)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8.
背景:光固化树脂是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色泽美观、强度高、应用广泛、操作简便且价廉等特点。修复时不磨牙或少磨牙,患者乐于接受。
目的:观察光固化树脂充填上颌前牙过大间隙的效果。
方法:共收治32例患者,75个上颌大间隙,107颗牙齿;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21-52岁;牙位分别为双侧中切牙1个间隙,14例;双侧中切牙、左侧侧切牙、左尖牙3个间隙,3例;双侧中切牙、右侧侧切牙、右侧尖牙3个间隙,2例;左侧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和右侧中切牙、侧切牙4个间隙,3例;双侧中切牙和侧切牙3个间隙,6例;左侧中切牙、侧切牙和右侧中切牙、侧切牙、尖牙4个间隙,4例。均采用光固化树脂充填过大上颌前牙间隙。随访观察牙冠形态,密合度、颜色、磨损程度及松动度情况。
结果与结论:随访3年,32例患者中修复成功17例,树脂修得的牙冠形态及密合度良好,修复体不松动脱落,无任何变色;修复基本成功9例,修复的牙冠形态及密合度欠佳,修复体不松动脱落,但在龈缘处和牙体接触处修复体有缺陷,有轻度变色;修复失败6例,牙冠形态及密合度较差,修复体松动或脱落,修复体严重变色,需要重新修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