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背景:自体颗粒脂肪组织填充广泛用于修复重建领域,移植后组织大量被吸收可严重影响远期效果。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富血小板血浆对自体移植脂肪组织存活率的影响。
方法:取健康成年人腹部脂肪组织颗粒进行纯化,同时抽取少量静脉血,采用离心法提取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利用纤维蛋白胶的物理特性制备含有富血小板血浆的脂肪组织复合移植物,在裸鼠背部中线两侧各分离一个腔隙,富血小板血浆组将脂肪组织颗粒-富血小板血浆凝胶随机注射入一侧腔隙深筋膜下,对侧仅注入脂肪组织颗粒作为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个月和3个月,与对照组比较,富血小板血浆组移植脂肪局部的血管增生均较明显(P < 0. 05),脂肪质量保持率均较高(P< 0. 05);移植物脂肪细胞纤维坏死率均较低(P < 0. 05)。提示早期应用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可促进移植脂肪组织局部的血管再生,增加脂肪组织的质量保持率,减少脂肪移植后的纤维坏死程度。 相似文献
2.
背景:血运重建机制是组织工程化脂肪组织成功构建的决定性因素。
目的:观察脂肪干细胞与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和纤维蛋白胶载体复合物在体内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脂肪的可行性。
方法:从健康成年人吸脂术后的脂肪组织中分离脂肪干细胞并行原代及传代培养,将第3代经BrdU标记的脂肪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定向诱导2周后,制成浓度为5×1010 L-1细胞悬液。由0.5 mL细胞悬液、100 μL富血小板血浆工作液或DMEM培养基与0.5 mL纤维蛋白胶组成实验组和对照组移植物,分别植入裸鼠背部皮下。
结果与结论:植入后8周取材:①实验组可见血管明显增生并长入材料,呈轻度纤维包裹;对照组有少量血管长入材料中,也有轻度纤维包裹现象。实验组新生组织湿质量大于对照组(P < 0.01)。②苏木精-伊红染色均可见移植物中有新生脂肪组织形成和不同程度的微血管长入;实验组微血管数多于对照组(P < 0.01)。③新生组织免疫荧光染色示,两组新生脂肪细胞的胞核及部分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核呈现绿色荧光。说明脂肪干细胞与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和纤维蛋白胶载体复合物在体内可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脂肪,脂肪干细胞与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共同参与新生脂肪组织的血管化过程,自体富血小板血浆能促进组织工程构建物的血运重建,保证更多种子细胞的成活。 相似文献
3.
皮肤抗老化领域的细胞治疗技术自问世以来,经历多次更新和优化,目前临床上公认安全性和效果较好的细胞治疗制剂包括脂肪干细胞及其培养基提取物、成纤维细胞、皮肤间充质干细胞以及富血小板浓缩物、富血小板血浆制剂等.然而,针对这些制剂的作用机制及优缺点还缺乏系统的总结,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4.
背景:添加富血小板血浆可促进细胞体外成骨表型的快速转化,从而有效成骨。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内和体外成骨能力的影响。
方法:第3代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成骨诱导培养,分为对照组和富血小板血浆组。细胞接种到钙磷陶瓷支架上后,体内外观察细胞/载体复合物的成骨情况。
结果与结论:两组细胞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达到高峰值后随后逐渐下降,诱导后14 d时,富血小板血浆组即达到高峰值,对照组18 d达到高峰值。细胞/载体复合体切片Von Kossa染色显示两组载体的孔隙内衬面呈多层黑染状,有大量钙盐沉积。甲苯胺蓝染色显示载体的孔隙中可见成熟的骨质存在,周边区域较中心多。体外钙盐沉积对照组多,体内成骨面积富血小板血浆组多(P < 0.05)。说明,富血小板血浆可有效诱导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内和体外成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人脐静脉血衍生的富血小板血浆(ucPRP)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改善大鼠卵巢自体移植效果作用的影响。方法 8周龄SD大鼠分为3组:自体移植组、自体移植+ADSCs组(ADSC组)及自体移植+ADSCs+ucPRP组(ADSC+ucPRP组),移植术后4周,H-E染色卵泡分类计数,免疫组化检测新生血管数量,Masson染色检测其纤维化面积,同时检测大鼠性激素水平。结果 ADSCs+ucPRP组原始卵泡和生长卵泡数量均高于ADSC组;ADSC+ucPRP组大鼠血清激素水平较ADSC组理想。ADSC+ucPRP组移植卵巢组织新生血管数量高于ADSC组,卵巢纤维化程度低于ADSC组(P<0.05)。结论 ucPRP增强ADSCs改善大鼠卵巢自体移植效果的作用,从而提高移植效率。 相似文献
6.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含有多种刺激因子,且能上调蛋白多糖及胶原合成。目的:观察山羊富血小板血浆对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抽取6月龄的内蒙古锡盟山羊颈静脉血,采用二度离心法获取富血小板血浆,运用骨髓穿刺包从山羊髂骨上抽取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纯化获得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然后取生长状态较好的原代细胞,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20%,30%富血小板血浆的L-DMEM完全培养基进行培养,对照组只用L-DMEM完全培养基培养。结果与结论:在2-6 d期间,富血小板血浆各组明显比对照组细胞增殖迅速,而且体积分数越高细胞生长的速度越快,生长的数目越多,细胞形态越成熟。培养第4天时,体积分数为10%,20%,30%富血小板血浆组细胞倍增时间约为50 h,35 h,25 h。结果表明山羊富血小板血浆能明显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而且富血小板血浆体积分数越大促增殖能力越显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7.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含有多种骨组织修复有关的生长刺激因子,并且在凝聚后可以形成纤维蛋白网络支架利于细胞的黏附而促进骨组织再生。
目的:体外评价家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富血小板血浆凝胶中的增殖与成骨活性。
方法:分离培养5 d龄新生大耳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取成年大耳白兔外周静脉血的富血小板血浆。设置富血小板血浆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细胞组)、复合α-MEM培养液组及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进行观察。
结果与结论:各组间的乳酸脱氢酶活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复合细胞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明显优于其他组,其凝胶完整、均匀、半透明,细胞不规则多角形散在分布,有较多长突触伸展在凝胶中,在凝胶中散在分布黄绿色荧光亮点和结节,显示有钙化结节形成。数量和大小第3周比第2周稍有增多和增大,而与α-MEM培养液复合未见荧光显色。说明在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明显促进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与成骨活性。 相似文献
8.
9.
背景:脂肪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的:随访评估脂肪干细胞在自体脂肪移植隆胸中的技术要点及治疗效果。
方法:随访15例自体脂肪颗粒注射隆胸患者3-6个月。脂肪移植隆胸过程分为两期,一期用于脂肪干细胞的分离与扩增,抽出脂肪量为10-20 mL。用胶原酶Ⅰ消化,贴壁培养获得脂肪干细胞,扩增至第2代达到1×108,并进行细胞免疫表型,分化及遗传稳定性鉴定。二期抽取脂肪量300-450 mL,脂肪混合脂肪干细胞用于移植填充。
结果与结论:第2代自体脂肪干细胞具有典型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移植后3-6个月回访无明显脂肪吸收现象,无感染、疼痛、上肢活动受限等不良反应,隆胸效果良好。作者认为自体脂肪干细胞介导的自体脂肪注射隆胸是一种切实可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赵雪莲张春莉苏晓光张卓男韩朋张洁王艳玲张锤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41):6105-6111
背景:血管基质层细胞中含有大量的脂肪干细胞,有研究显示脂肪干细胞在移植过程中可能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目的:观察脂肪干细胞在颗粒脂肪移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0只雄性SPF级BALB/C小鼠,取出正常脂肪组织,提取动物腹部脂肪中的脂肪干细胞和颗粒脂肪,选取24只裸鼠作为移植受体,所有动物分为3个实验组,分别为对照组、颗粒脂肪移植组、混合移植组(脂肪干细胞和颗粒脂肪)。2个移植组分别将颗粒脂肪细胞悬液及脂肪干细胞和颗粒脂肪混匀后细胞悬液注射到小鼠腹背左右肩胛处;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细胞基础培养液。4周后,分离血浆及取出移植物进行指标检测。结果与结论:(1)混合移植组能显著性的增加移植物的质量,降低移植脂肪的吸收率,相对于颗粒脂肪移植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移植后血浆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相对于对照组明显提升,其中混合移植组高于颗粒脂肪移植组(P<0.01);(3)颗粒脂肪移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含量明显低于相混合移植组;(4)混合移植组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颗粒脂肪移植组(P<0.01);(5)动物移植物中的细胞形态较单纯颗粒脂肪细胞完好;(6)混合移植组的脂肪油滴的数目明显多于颗粒脂肪移植组;(6)结果提示,脂肪干细胞能够显著性提高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改善移植物的微循环,显著改善颗粒脂肪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相似文献
11.
背景: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对脂肪源性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也可能会产生有效作用。
目的:验证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转染对体外培养的脂肪源性干细胞的效应。
方法:构建含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的双顺反子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hIGF-1,利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介导转染体外培养的人脂肪源性干细胞。观察基因转染后细胞增殖及形态的变化,倒置荧光显微镜观测标记基因增强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并计算转染效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培养上清中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RT-PCR检测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周期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测序及酶切证实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hIGF-1构建正确。体外培养的脂肪源性干细胞为多种形态并存,转染后6 h检测到有EGFP的表达,至60 h达到高峰,转染效率为(16±3)%。细胞上清中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浓度在60 h达到22.65 μg/L。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RT-PCR均检测到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转染后的细胞分裂增殖加快,细胞群体倍增时间缩短,S期细胞比例增多。证实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可有效转染脂肪源性干细胞并表达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蛋白质,同时可促进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2.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损伤海马具有较高的研究潜力,但是目前移植后干细胞的成活率较低这一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目的:综述中药干预对创伤性应激障碍大鼠海马区移植间充质干细胞的保护作用。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mesenchymal stem cells,transplantation,survival,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hippocampu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CNKI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存活率,创伤后应激障碍,海马”,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文献109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23篇。
结果与结论:创伤后应激障碍作为一种由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作用的复杂疾病,治疗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药在此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创伤后应激障碍所造成的海马损伤可以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进行修复,运用调肝方药逍遥散干预,预期可有效提高移植干细胞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背景:糖尿病肾病所致的终末期肾病已成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传统的血液透析和肾脏移植已无法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以干细胞为基础的再生医学研究有可能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目的:综合分析不同来源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2006年1月至2011年8月关于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胚胎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糖尿病肾病”或Embryonic stem cells;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induced poluripotent stem cells;induced multipotent stem cells; diabetic nephropathy”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最终选择26篇文章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胚胎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均具有向肾脏组织细胞分化的潜能,大量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对肾脏损伤和修复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对干细胞相关特性的描述和相关机制的研究,干细胞移植有可能为糖尿病肾病提供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文题释义:富血小板血浆:为自体血离心后分离所得的较高浓度血小板血浆,内含多种生长因子包括表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因子等。研究表明其具有促进股骨头坏死的骨形成和微血管形成的作用,是股骨头坏死的一种新型治疗方式。保髋治疗:保髋是股骨头坏死以保全患者自身股骨头为原则的治疗方法,分为非手术保髋和手术保髋。非手术保髋主要包括保护性负重、药物治疗、中医特色治疗、物理治疗;手术保髋包括髋关节镜、外科脱位、髋臼周围截骨以及打压植骨支撑、富血小板血浆治疗等。背景:研究发现富血小板血浆注射可改变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凝血功能。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注射疗法对股骨头坏死患者保髋术后凝血指标的影响,评估术后发生血管栓塞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9月收治,采用股骨头钻孔减压、清除股骨头内死骨联合同种异体腓骨移植支撑治疗的股骨头坏死患者75例,按术中是否使用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分为2组,其中富血小板血浆组42例(42髋),对照组33例(35髋)不使用富血小板血浆,2组其余治疗方法一致。连续观察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凝血4项等血液学指标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2组患者均连续随访3个月;②2组患者纤维蛋白酶原、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升高,但富血小板血浆组患者术后1周内纤维蛋白酶原、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提升52.5%及47.0%,提示富血小板血浆可能导致术后高凝状态,血管栓塞风险可能较大;③2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在数值上有明显差异,但无明显临床意义;④使用富血小板血浆对患者体内血小板水平基本无影响,对C-反应蛋白的变化亦无明显影响。ORCID: 0000-0003-3043-7775(罗智鸿)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5.
背景:虽然迄今为止大量的体外和动物实验都证实了嗅鞘细胞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但是利用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试验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的:观察嗅鞘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脊髓损伤的临床安全性、有效性及实用性。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至2012年5月为止 PubMed数据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关嗅鞘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脊髓损伤的临床试验研究及安全性、疗效方面相关的报道,以“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 spinal cord injury, clinical research”为英文检索词,“嗅鞘细胞移植,脊髓损伤”为中文检索词。
结果与结论:计算机初检得到133篇文献,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重复性研究,共34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结果显示,利用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在体外试验和动物模型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临床试验方面,到目前为止,嗅鞘细胞病灶直接移植治疗慢性脊髓损伤按嗅鞘细胞来源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胚胎嗅鞘细胞移植。②嗅黏膜移植。③嗅黏膜源性嗅鞘细胞移植。3种嗅鞘细胞移植方法的总体安全性(96.4%)和有效性(23.4%)较高,但是其移植方法均存在明显的不足。提示嗅鞘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脊髓损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转化为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6.
背景: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因具有多能性特征,可以诱导分化为特定的细胞,包括神经细胞、造血细胞等。
目的:建立产前诊断绒毛细胞来源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方法:运用反转录病毒介导4种基因hOct4、hSox2、hc-Myc、hKlf4诱导产前诊断绒毛细胞,对建立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进行多能性、体内外分化能力、核型等鉴定。
结果与结论:建立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能维持自我更新状态,在蛋白和mRNA水平上高表达全能性的标志基因,具有体内、外分化潜能;在体外长期培养能维持正常核型。说明4种全能性基因转入绒毛细胞可获得具有多能性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这为胎儿的细胞自体移植治疗提供理想来源,为产前诊断疾病机制研究提供很好的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7.
文题释义:
NIPBL基因:其编码的蛋白Delangin通过调控cohesin蛋白加载到DNA上,所以又名粘连蛋白加载因子(cohesin loading factor)。它还能调控多个基因的表达,也与基因修复有关。在研究德朗热综合征致病机制过程中,NIPBL基因最受人关注。
德朗热综合征:是以身材矮小、骨骼发育、智力低下和特殊面容为主要特征的遗传性疾病,患病率为1∶10 000- 1∶30 000,它的发病机制主要与7个基因(NIPBL、SMC1A、SMC3、BRD4、HDAC8、RAD21、ANKRD11)突变密切相关,确定NIPBL基因是否突变在德朗热综合征诊断中被作为首要检测指标。
背景:德朗热综合征是一种多系统发育缺陷的遗传性疾病,NIPBL是其主要致病基因。
目的:探讨NIPBL基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NIPBL-Loxp小鼠与Cre小鼠构建NIPBL基因缺陷杂合子小鼠模型(NIPBL+/-)并将其作为实验组,野生型(NIPBL+/+)小鼠作为对照组,分离培养两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时采用CCK-8法比较两组细胞增殖能力,然后进行成骨诱导培养比较两组细胞成骨分化能力。
结果与结论:①实验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低于对照组(P <
0.05);②成骨诱导第7天,实验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③成骨诱导后,实验组Runx2、OCN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④成骨诱导第21天,茜素红染色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对照组较实验组可见更多的红色钙结节;⑤结果提示,敲除NIPBL基因降低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成骨分化能力。
ORCID: 0000-0001-7493-4402(林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8.
Jun Zou Chenxi Yuan Chunshen Wu Cheng Cao Huilin Yang 《Connective tissue research》2014,55(4):304-309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are multipotent stem cells. Finding methods to improve the osteogenic potential of these cells is a key factor in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Platelet-rich plasma (PRP) contains powerful growth factors that produce changes in a variety of cell typ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PRP on the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BMSCs in vitro. Rabbit BMSCs were harvested and cultured in vitro in control media or in media enhanced with PRP. BMSCs began to attach 12–24 hours after seeding. A MTT assay demonstrated that PRP-induced BMSCs grew rapidly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PRP group also showed strongly positive staining of alkaline phosphatase and mineralized nodules whereas the control group showed negative staining. However, the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and the mRNA level of the osteogenic markers (osteocalcin and osteopontin) remained higher in the PRP group. These results confirmed that PRP could enhance the proliferation of BMSCs an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BMSCs in vitro. 相似文献
19.
文题释义:
诱捕受体3:1998年Pitti在搜索表达序列标签数据库时发现一组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同源的表达序列标签,诱捕受体3基因位于人染色体20q 13.3,已知此区域在人类肿瘤发生过程中与基因的扩增和重组有关。
肿瘤干细胞:与正常组织一样,肿瘤组织由处于各种不同分化程度的细胞组成,其中存在一部分独特的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功能的干细胞样亚群并将之称为肿瘤干细胞,又称肿瘤起始细胞或成瘤性癌细胞。
背景:目前尚未见有关以肝癌干细胞为靶向的中草药抗肝癌机制的报道,因此有必要展开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黄芩素对肝癌干细胞诱捕受体3表达的影响,以及下调诱捕受体3表达对肝癌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方法:按照课题组之前建立的技术方法,从肝癌细胞株(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库)中获得肝癌干细胞。将肝癌干细胞分为黄芩素高、中、低剂量组以及对照组,黄芩素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用含200,100,50 μmol/L黄芩素的L-DMEM培养基培养,对照组仅用L-DMEM培养基培养。采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黄芩素处理后诱捕受体3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采用CCK8法、流式细胞术、Transwell法检测肝癌干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分布、凋亡和迁移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黄芩素能显著下调肝癌干细胞诱捕受体3的mRNA和蛋白表达,因此确认高剂量黄芩素为最佳作用浓度;②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黄芩素组肝癌干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下降,S期和G2期细胞比例增加,而G1期的细胞比例则减少(P < 0.05);③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黄芩素组肝癌干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迁移能力明显下降;④结果表明,高剂量黄芩素能通过下调肝癌干细胞的诱捕受体3表达而抑制细胞的一系列生物学行为,为临床上以诱捕受体3为靶点,以肝癌干细胞为对象进行肝癌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ORCID: 0000-0002-6020-0616(岑妍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0.
文题释义:
聚乳酸复合骨组织工程材料:聚乳酸是大量乳酸分子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的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是理想的绿色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降解速率一般较与其复合的骨组织工程材料更快,其水解产物为乳酸。聚乳酸材料与其他骨组织工程材料复合后植入机体,可以起到骨引导作用,局部乳酸浓度从爆发式升高到逐渐降低,对局部骨组织的再生造成影响。
活化T细胞核因子c1:是属于NFAT家族的一种转录因子,受Ca2+和钙调神经磷酸酶CaN调节。静息状态下活化T细胞核因子c1处于细胞质中,呈高度磷酸化状态,并不具有活性;当细胞受到刺激,胞外Ca2+内流或细胞内的Ca2+被释放出来,激活钙调神经磷酸酶CaN,促进活化T细胞核因子c1去磷酸化,并转移到细胞核中,与核内的协同蛋白共同调节基因的转录过程。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聚乳酸复合材料可以加快骨改建速率,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乳酸浓度对小鼠单核细胞破骨向分化的影响。
方法:分别用含0,5,10,20 mmol/L乳酸的DMEM完全培养基,在50 μg/L RANKL的诱导下培养小鼠RAW264.7细胞5 d,0 mmol/L乳酸组即为对照组。CCK-8法分析乳酸浓度对细胞增殖率的影响;使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试剂盒对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阳性多核细胞进行染色和计数;RT-PCR检测酸性磷酸酶5、活化T细胞核因子c1、RANK的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组织蛋白酶K、活化T细胞核因子c1的蛋白表达。
结果与结论:①5 mmol/L乳酸浓度条件下,小鼠RAW264.7细胞的增殖率最高,20 mmol/L乳酸浓度条件下的细胞增殖率最低;与对照组相比,10 mmol/L乳酸浓度对小鼠RAW264.7细胞增殖率无显著性意义;②在10 mmol/L乳酸浓度条件下,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率最高,酸性磷酸酶5、活化T细胞核因子c1、RANK的mRNA表达量最高;③随着乳酸浓度的升高,组织蛋白酶K蛋白表达水平呈递增趋势,而活化T细胞核因子c1的蛋白表达水平呈递减趋势;④提示在目前实验条件下,随着乳酸浓度的升高,乳酸促小鼠RAW264.7细胞破骨向分化的能力先升高后降低,10 mmol/L乳酸为促小鼠RAW264.7细胞破骨向分化的最适浓度。乳酸可以绕过核因子κB信号通路中活化T细胞核因子c1位点影响小鼠RAW264.7细胞破骨向分化。
ORCID: 0000-0001-8638-5666(廖红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