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对全国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了解我国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2001~2010年监测的孕28周至产后7d住院分娩的围产儿资料,包括活产、死胎和死产,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1~2010年共监测8 273 382例围产儿,其中先天性马蹄内翻足4 233例,全国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发生率为5.12/104,十年期间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x2=2.43,P>0.05).城市发生率为4.90/104,农村发生率为5.43/104;男性发生率为5.31/104,女性发生率为4.73/104;西部发生率为7.00/104,中部发生率为4.52/104,东部发生率为4.27/104;南方发生率为5.82/104,北方发生率为4.34/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间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受累部位分布没有差异(x2=1.74,P>0.05).结论 2001~2010年我国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发生率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发生率存在城乡、地区差异和性别差异.我国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发生率低于国外报道.  相似文献   

2.
郑州市50例特发性马蹄内翻足流行病学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郑州市特发性马蹄内翻足发生情况,为深入研究和治疗该畸形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对1996~2004年期间郑州市14所监测医院分娩的围产儿及特发性马蹄内翻足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6~2004年9年间郑州市特发性马蹄内翻足平均发生率为3.60/万;城市和农村特发性马蹄内翻足平均发生率分别为3.88/万、2.80/万,P>0.05;男性特发性马蹄内翻足平均发生率为4.05/万,女性为3.04/万,P>0.05;一年中不存在季节性波动,P>0.05;孕早期服用避孕药增加特发性马蹄内翻足发生的危险性,P<0.01.结论 特发性马蹄内翻足的发生,在城乡、性别和季节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但孕早期使用避孕药对特发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海口市2006~2013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的情况,分析海口市出生缺陷的高危及高发因素,探索其影响因素,以减少海口市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方法以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海口市2006~2013年在监测医院内出生的1 411例有出生缺陷的围产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海口市2006~2013年围产儿118 199例,出生缺陷儿1 411例,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119.37/万;出生缺陷种类顺位前6位是: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唇裂合并腭裂、先天性脑积水、马蹄内翻足、肢体短缩;孕母年龄25岁或35岁的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各年龄组,乡村发生率高于城镇,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海口市出生缺陷监测情况,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农村,主要进行婚前医学检查、优生咨询、加强孕期保健,全面实施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减少缺陷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4.
黄春英 《吉林医学》2012,(5):978-979
目的:了解钦北区2008年~2010年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状况,探讨干预措施。方法:对2008年~2010年在钦北区所辖县、镇所有接产医院产科孕满28周~产后7 d内的围产儿36 771例进行出生缺陷及相关因素的监测。结果:3年来围产儿出生缺陷率为68.80/万,低于全国水平(137.41/万),男性出生缺陷发生率80.17/万,女性出生缺陷发生率57.19/万,男性高于女性。出生缺陷前10位依次为多指/趾、胎儿水肿综合征、马蹄内翻足、唇腭裂、尿道下裂、唇裂、肢体短缩、神经管缺陷、直肠肛门闭锁、先天性心脏病,出生缺陷围产儿死亡率为260.87‰。结论:加强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开展健康教育,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加强地中海贫血防治,提高产前诊断水平,可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2010—2020年山西省围产儿先天性唇腭裂发生率的变化趋势。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对2010—2020年在山西省医院监测系统监测到的围产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唇裂、腭裂、唇裂合并腭裂及总体唇腭裂患者的分布特征、发生趋势及产前诊断相关特征。结果 2010—2020年山西省累计围产儿数843 457例, 总唇裂1 264例, 发生率14.99/万, 其中腭裂199例, 占15.74%, 发生率为2.36/万;唇裂358例, 占28.33%, 发生率4.24/万;唇裂合并腭裂707例, 占55.93%, 发生率8.38/万。11年间总唇裂的发生率有降低趋势(χ趋势2=104.04, P<0.001)。乡村围产儿总唇裂发生率为19.13/万, 大于城市的11.50/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29, P<0.001)。男围产儿总唇裂发生率为16.41/万, 高于女围产儿的13.41/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59, P<0.001)。孕母各年龄组间唇腭裂患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40, P<0.001), 年龄&l...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解成都市郫县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及构成情况,以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郫县各产科医院在2001~2010年出生的围产儿进行监测,分析出生缺陷情况。结果出生缺陷发生率总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出生缺陷类型前五位顺位依次为外耳畸形、多(趾)、总唇裂、并指(趾)和马蹄内翻足。结论加强婚前检查、婚前与孕前教育,可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7.
王汉中  唐成林 《吉林医学》2007,28(17):1837-1838
目的:探讨软组织松解胫前和胫后肌腱外移两种肌力平衡术在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手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从2003年6月~2006年10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了先天性马蹄内翻足52例(67足),胫前肌腱外移术27足,胫后肌腱外移术40足。结果:随访27月~4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4个月。胫前肌腱外移术优良率为59.2%(16/27),其中有2足恢复差,均为IV级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胫后肌腱外移术优良率90.0%(36/40)。统计学分析两组有显著差异(χ02.05,1=8.77,P(0.005)。结论:胫后肌腱前外移术明显优于胫前肌腱外移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制订相应干预措施,以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和提高人口出生素质。方法按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对盐田区1998~2007年在所有助产医院分娩的产妇及其围产儿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0年内共监测11061例围产儿,发生出生缺陷140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2.66‰,出生缺陷儿存活占67.14%;前5位出生缺陷依次为外耳畸形、先天性心脏病、马蹄内翻足、多指(并指)趾、生殖器畸形;出生缺陷发生率与性别和各期间段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常住发生率为9.59‰,流动发生率为15.39‰,流动明显高于常住(χ2=7.415,P〈0.01);产妇≥35岁年龄组明显高于35岁以下组(χ2=10.888,P〈0.005)。结论加强三级预防,广泛宣传教育,优生优育,尤其对35岁以上孕妇及流动人口采取孕前(婚前)、孕期保健及产前诊断等对策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右江医学》2019,(3):201-205
目的了解广西德保县围产儿出生缺陷类型及发生率,为加强出生缺陷三级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统计分析德保县2008~2017年出生缺陷监测资料。结果德保县2008~2017年监测围产儿35 646例,出生缺陷333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93.42/万。2013~2017年前五位出生缺陷顺位分别是多指(趾)、马蹄内翻足、总唇裂、尿道下裂、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分别为33.75/万、18.88/万、17.16/万、4.58/万、4.00/万;围产儿出生缺陷相关因素中男性高于女性,母亲年龄小于20岁和大于35岁、居住在城镇的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结论降低德保县出生缺陷发生率需进一步加强三级预防措施,完善妇幼保健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0.
宁夏1996-2008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和分析宁夏地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要求,对1996-2008年在医院分娩的333404例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监测人口占出生人口的35.82%,共发现出生缺陷儿3537例,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106.09/万,近几年来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前五位出生缺陷依次为神经管缺陷、总唇裂、多指(趾)、先天性脑积水、马蹄内翻足。出生缺陷发生率农村高于城镇;孕妇≤20岁和≥35岁高于20-29岁年龄组。结论宁夏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水平亟待提高,需进一步加强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2000~2004年山西省神经管缺陷的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2000-01~2004-12期间山西省出生缺陷监测网收集的资料,描述围产儿无脑、脊柱裂和脑膨出3种神经管缺陷(NTDs)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趋势。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对象为孕28周至产后7 d住院分娩的围产儿,包括活产、死胎和死产。结果共收集围产儿130 783例;神经管缺陷儿730例。围产儿NTDs总发生率为49.77/万,其中无脑、脊柱裂和脑膨出的发生率分别为19.19/万、28.67/万和7.95/万。总的NTDs和无脑畸形年度发生率呈下降趋势。男性NTDs发生率为42.60/万,女性为70.05/万,城市为26.03/万,农村为105.83/万,母龄别发生率在<20岁和>35岁组高于其他年龄组。NTDs围产儿早产占65.07%,低出生体重占56.85%,围产期病死率为81.57%。结论山西省围产儿总NTDs发生率及无脑发生率呈下降趋势;无脑及神经管缺陷(NTDS)发生率女性均高于男性;无脑、脊柱裂、脑膨出及神经管缺陷(NTDS)发生率农村高于城市;神经管缺陷儿出生素质差,围产期病死率高,预后不良。加强预防和产前诊断是降低神经管缺陷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中国儿童尿道下裂发生率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探讨1987~2001年间我国围产儿尿道下裂发生率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对象为孕28周至产后7d住院分娩的围产儿,包括活产、死胎和死产。结果 在3769464例男性围产儿中确诊尿道下裂1999例,平均发生率为5.30/10^4尿道下裂发生率存在逐年上升的趋势。城镇、农村、沿海和内地地区尿道下裂发生率上升趋势明显,而边远地区的发生率没有长期趋势。城镇的增加速度高于农村,沿海高于内地和边远地区。结论 中国围生儿尿道下裂发生率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1988~1991年中国神经管缺陷和唇腭裂畸形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我国1988~1991年出生缺陷动态监测期间两类主要出生缺陷——神经管缺陷(NTD)和唇腭裂(CLP)的监测结果。资料的收集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1988年1月至1991年12月,共监测2750588例围产儿,查出先天畸形儿28168例,畸形总率为102.4/万,其中NTD6885例,畸形率为25.0/万。NTD的发病在我国存在着明显的地理差异,以北方为高(尤以太行山脉周围地区最高),从北到南,逐渐下降。CLP4548例,畸形率为16.5/万。全国各省份唇腭裂的畸形率波动在11.2/万~25.7/万之间。NTD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波动,以冬季为发生高峰。NTD的性别比例为0.59,女性围产儿畸形率(32.1/万)明显高于男性(17.4/万)(P<0.01)。CLP的性别比例为1.33,男性患儿多于女性。但腭裂的性别比例为0.80,与唇裂或唇裂合并腭裂的性别比例(1.46)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城乡围产儿NTD畸形率分别为14.4/万和44.3/万,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乡村围产儿NTD畸形率是城镇的3.0倍。城乡围产儿CLP畸形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描述中国30个县(市)1993至2000年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NTD)在出生人群中的患病率及变动趋势.方法:资料来源于"中美预防出生缺陷和残疾合作项目"中出生缺陷监测的常规报告.研究对象为1993~2000年所有孕满20周的总出生人群(包括活产和死胎、死产).利用线性回归分析神经管畸形率按年变动的趋势.结果:在1993~2000年间,共监测到1 189 126个活产儿和死胎、死产儿出生,其中有明确诊断的神经管畸形儿1 264例;总出生人群中的神经管畸形率为10.63/10 000,1993年的畸形率最高(18.99/10 000), 1998年最低(6.05/10 000);无脑儿、脊柱裂和脑膨出在每10 000个出生儿中的患病率分别为4.71、4.39和1.53.在所有神经管畸形病例中,无脑儿和脊柱裂占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4.3% 和41.3% ,而脑膨出仅占14.4%.在神经管畸形病例中有 69.3% 为死胎、死产;而死胎、死产在无脑儿、脊柱裂和脑膨出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5.4% 、 43.7% 和 62.6%.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神经管畸形率从1993至2000年呈显著下降趋势(F=11.818,β=-0.814,P<0.05);而对3种畸形单独分析发现,无脑儿和脊柱裂率也呈显著下降趋势(P分别为0.004和0.026),没有发现脑膨出有显著的年度变化(P=0.227).与国外的9个监测地区比较结果显示,中国的神经管畸形率最高,约为英格兰和威尔士(最低)的7倍.结论:中国30个县(市)的神经管畸形率从1993至2000年呈显著下降趋势;然而中国的神经管畸形率仍然较高.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出生缺陷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山西省作为出生缺陷的高发地区,其出生缺陷发生率严重影响出生人口质量。目的 了解山西省2012-2017年出生缺陷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山西省2012-2017年覆盖11个地市37所监测机构的围生儿出生缺陷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主要监测出生缺陷发生率、出生缺陷发生率的人群分布、主要出生缺陷发生率及顺位、出生缺陷儿的诊断和转归。结果 2012-2017年,共监测围生儿455 374例,出生缺陷儿6 316例(1.39%),围生儿出生缺陷平均发生率为138.70/万。不同年份间围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总体呈上升趋势(χ2趋势=97.68,P<0.001)。男性围生儿(149.56/万)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女性(124.65/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6,P<0.001);城镇围生儿(142.58/万)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农村(134.84/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6,P <0.001)。不同年龄组产妇围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存在差异(χ2=41.12,P <0.001),>35岁年龄组产妇(172.65/万)围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20~、25~、30~岁产妇(χ2值分别为24.32、39.14、28.02,P <0.001)。前5位主要出生缺陷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37.31/万)、多指(趾)(19.39/万)、总唇裂(14.05/万)、神经管畸形(7.71/万)及外耳其他畸形(7.01/万)。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由2012年的13.23/万上升至2017年的58.27/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54,P<0.001)。结论 2012-2017年山西省围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居于首位。需加强三级预防措施,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收集2008年10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重庆市以人群为基础的出生缺陷监测数据,描述围产儿出生缺陷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趋势。方法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对象为孕28周至生后42d随访的围产儿,包括活产、死胎和死产。结果共收集围产儿22 250例,出生缺陷儿166例。围产儿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74.61/万。男性发生率为83.75/万,女性为61.65/万;城市为97.00/万,农村为69.20/万。出生缺陷儿中早产儿占15.06%,低出生体质量儿占16.27%,围产期病死率为12.05%。结论加强孕产妇孕期保健和产前检查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的有效措施;合理配置农村医疗保健资源,提高基层人员的产前诊断水平,加强基层监测人员生后诊断能力的培训对出生缺陷人群监测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孕产妇死亡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了解1996~2001年我国农村孕产妇死亡率、趋势、主要死因和变化特征。方法在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孕产妇死亡监测网内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果1996~2001年农村孕产妇死亡率由86.4/10万下降到61.9/10万,下降幅度为28.4%;农村孕产妇主要死亡原因为产科出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羊水栓塞等,产科出血死亡率由1996年的48.3/10万下降到2001年的33.0/10万,农村死亡孕产妇主要在家分娩,2001年在家分娩比例为44.6%,在家死亡的比例为30.1%。结论 1996~2001年农村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产科出血死亡率也呈下降趋势,降低农村孕产妇死亡率的主要措施是减少产科出血,提高住院分娩率。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群裂手裂足畸形的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国人先天性裂手/裂足畸形(SHFM)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点.方法 通过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络获得SHFM研究资料,把病例分为单发(仅有SHFM或者伴发其他肢体畸形)和综合征(SHFM伴发其他非肢体畸形)两类,分别按围产儿性别、居住地(城/乡)计算其发生率.并分析患儿的出生孕周、出生体质量、围产期转归和畸形发生部位.结果 在4489692例围产儿中诊断出SHFM病例736例,总发生率为1.64/10~4,单发和综合征SHFM的发生率分别为0.64/10~4和1.00/10~4.男性围产儿SHFM发生率为1.79/10~4,女性为1.25/10~4;城镇1.51/10~4,乡村1.86/10~4.SHFM患儿中,未足月分娩和低出生体质量分别占30.20%和43.93%.单发和综合征SHFM的围产期病死率分别为24.74%和66.59%,总病死率为50.27%.SHFM畸形以发生在上肢多见.结论 我国SHFM发生率高于国外报道.较高的围产期病死率与伴发畸形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进行性肌萎缩(progressive muscular atrophy,PMA)患者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并测算其患病率。方法 研究基于我国15省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数据,排除18岁以下儿童。通过疾病诊断名称和疾病诊断编码来识别PMA患者,按照性别、地区和年龄进行亚组分析,并依据我国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PMA按年龄调整后的患病标化率,通过不估算诊断信息缺失的参保人群中潜在的PMA患者数和剔除诊断信息缺失率前10%的省份(湖北、山东)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纳入的总参保人年数为99 609万,其中男性为51 841万,女性为47 767万。研究人群与我国2010年人口普查性别年龄结构类似,研究人群具有全国代表性。2016年我国PMA患病率为0.28/10万人年(95%CI:0.24~0.33),其中女性为0.21/10万人年(95%CI:0.16~0.26),男性为0.35/10万人年(95%CI:0.28~0.42)。我国PMA患病率存在地区差异,表现为西南地区患病率最低(0.11/10万人年,95%CI:0.07~0.15),西北地区患病率最高(3.47/10万人年,95%CI:0.80~7.99)。各年龄段患病率差异较小,其中7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相对较高。全国患病标化率为0.29/10万人年(95%CI:0.27~0.31)。不估算诊断信息缺失的参保人群中潜在的PMA患者数和剔除诊断信息缺失率前10%的省份后所得的敏感性分析结果分别为0.17/10万人年(95%CI:0.14~0.20)和0.24/10万人年(95%CI:0.20~0.28)。结论 通过测算我国城镇人口中成人PMA的患病率,为PMA相关医疗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也为PMA疾病机制的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进行性肌萎缩(progressive muscular atrophy,PMA)患者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并测算其患病率。方法 研究基于我国15省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数据,排除18岁以下儿童。通过疾病诊断名称和疾病诊断编码来识别PMA患者,按照性别、地区和年龄进行亚组分析,并依据我国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PMA按年龄调整后的患病标化率,通过不估算诊断信息缺失的参保人群中潜在的PMA患者数和剔除诊断信息缺失率前10%的省份(湖北、山东)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纳入的总参保人年数为99 609万,其中男性为51 841万,女性为47 767万。研究人群与我国2010年人口普查性别年龄结构类似,研究人群具有全国代表性。2016年我国PMA患病率为0.28/10万人年(95%CI:0.24~0.33),其中女性为0.21/10万人年(95%CI:0.16~0.26),男性为0.35/10万人年(95%CI:0.28~0.42)。我国PMA患病率存在地区差异,表现为西南地区患病率最低(0.11/10万人年,95%CI:0.07~0.15),西北地区患病率最高(3.47/10万人年,95%CI:0.80~7.99)。各年龄段患病率差异较小,其中7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相对较高。全国患病标化率为0.29/10万人年(95%CI:0.27~0.31)。不估算诊断信息缺失的参保人群中潜在的PMA患者数和剔除诊断信息缺失率前10%的省份后所得的敏感性分析结果分别为0.17/10万人年(95%CI:0.14~0.20)和0.24/10万人年(95%CI:0.20~0.28)。结论 通过测算我国城镇人口中成人PMA的患病率,为PMA相关医疗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也为PMA疾病机制的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