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背景:人端粒酶反转录酶重组腺病毒转染原代培养的人胚胎大脑皮质神经元,可以促进细胞生存,抑制凋亡。目的:观察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对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诱导人胚胎大脑皮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人胚胎大脑皮质神经元原代培养后,分为3组:对照组、Aβ25-35组和人端粒酶反转录酶组。Aβ25-35组和人端粒酶反转录酶组细胞在培养144 h后,用Aβ25-35 5 μmol/L干预24 h。人端粒酶反转录酶组在Aβ25-35      5 μmol/L干预72 h进行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结果与结论:原代培养的人胚胎大脑皮质神经元培养7 d后,出现凋亡细胞,而Aβ25-35干预后使凋亡细胞数量增加,而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可防止Aβ25-35诱导的人胚胎大脑皮质神经元的凋亡。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
背景:研究表明,基因修饰许旺细胞可使许旺细胞在体内存活时间延长,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的恢复。目的:以反转录病毒PLXSN 为载体,将hTERT 基因转染入体外培养的大鼠许旺细胞,检测许旺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体外培养Wistar大鼠许旺细胞,经反转录病毒PLXSN为载体介导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空载病毒转染,以正常培养的许旺细胞为对照组。采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许旺细胞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分布的变化。以细胞生长曲线、MTT比色法观察细胞生长的优化作用。结果与结论: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许旺细胞48 h后,检测到人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明显。与对照组和空载病毒组比较,细胞的生长速度明显增快,G0/G1期细胞数减少,S期细胞数增多,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通过反转录病毒PLXSN 为载体介导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使许旺细胞端粒酶活性明显升高,能够促进体外培养的大鼠许旺细胞增殖。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3.
背景:动物研究显示,自体髓核细胞移植能有效修复椎间盘退变。然而髓核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差,这就限制了其作为种子细胞在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研究及应用。 目的:构建包含外源性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的腺相关病毒2载体,观察其转染人髓核细胞后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的表达。 方法:构建pSNAV2.0-pRSV-hTERT质粒并鉴定,采用AAVMaxTM包装系统进行重组腺相关病毒2-人端粒酶反转录酶载体的构建,以PCR及酶切方法验证构建的质粒,构建成功后扩增,并纯化。利用腺相关病毒2-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载体转染第1代人髓核细胞,测定最佳感染复数。参照此感染复数值,确定腺相关病毒2-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对人髓核细胞转染的相关感染复数;对照组采用不含外源性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的腺相关病毒2进行转染。转染后1,2,4周分别采用RT-PCR对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mRNA水平进行半定量检测。 结果与结论:实验成功构建了腺相关病毒2-人端粒酶反转录酶载体;并获得了滴度达2×1011 v•g/mL的腺相关病毒2-人端粒酶反转录酶载体。测得腺相关病毒2-人端粒酶反转录酶载体对人髓核细胞的最佳感染复数为5×104 v•g/cell。在以1×104,5×104,1×105 v•g/cell转染人髓核后,均可检测到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mRNA的高量表达。采用RT-PCR半定量检测方法,发现以转染后2周时人端粒酶反转录酶 mRNA表达量相对最高(P < 0.05),4周时仍可见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mRNA的稳定表达。而对照组无论在何时间点均未能检测到人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的表达。提示利用腺相关病毒2可以成功构建包含外源性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的病毒载体,腺相关病毒2-人端粒酶反转录酶能有效转染人髓核细胞并稳定表达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mRNA,此结果可能为增强髓核细胞性能提供新的策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4.
背景:DNA去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对肿瘤细胞的端粒酶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而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端粒酶活性有何影响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DNA去甲基化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端粒酶反转录酶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照下列分组加入5-杂氮胞苷,使各组5-杂氮胞苷终浓度分别为0,3,6,12,24 μmol/L。加入5-杂氮胞苷后第1,2,3,5,7天进行指标检测。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5-杂氮胞苷干预24 h,各浓度组均显著促进细胞增殖活性(P < 0.05);干预48 h,6,12,24 μmol/L组显著促进细胞增殖活性(P < 0.05);干预72 h,12,24 μmol/L组显著抑制细胞增殖活性(P < 0.05);干预120,168 h,对照组与各浓度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5-杂氮胞苷干预48 h,6,12,24 μmol/L组端粒酶反转录酶蛋白IA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 < 0.05)。提示在一定浓度范围及一定作用时间内,5-杂氮胞苷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与端粒酶反转录酶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Smads信号通路是心肌纤维化的关键通路;丹参酮ⅡA具有抑制心肌纤维化作用。 目的:验证丹参酮ⅡA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致心肌纤维化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取出生24 h内的SD大鼠心脏,利用酶消化法结合差速贴壁体外培养心肌成纤维细胞。取上述第3代心肌成纤维细胞,用5 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培养15,30,60,120 min或6,12,24 h后收集细胞,用不同浓度(10-5 mol/L、10-4 mol/L)丹参酮ⅡA预处理2 h后再加入5 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培养120 min或24 h后收集细胞,并设空白对照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进行细胞鉴定,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及Ⅰ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Smad7及磷酸化Smad3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法检测磷酸化Smad3、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 结果与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在一定范围内以时间依赖方式诱导结缔组织生长因子、Ⅰ型胶原、磷酸化Smad3及Smad7的表达,刺激终末结缔组织生长因子、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量明显上升(均P < 0.01);磷酸化Smad3及Smad7蛋白表达量在刺激后1 h达到峰值,表达量显著增加(均P < 0.01)。高浓度丹参酮ⅡA预处理可显著下调磷酸化Smad3、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及Ⅰ型胶原表达(均P < 0.01)。两种浓度的丹参酮ⅡA预处理均可上调Smad7蛋白表达(P < 0.05,P < 0.01)。提示丹参酮ⅡA对心肌纤维化有抑制作用,可能与其上调Smad7蛋白表达,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Smad3磷酸化,部分阻断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s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6.
背景:椎间盘髓核细胞分离培养困难,老化较快,迫切需要一种标准细胞株用于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人端粒酶反转录酶重组绿色荧光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转染正常髓核细胞构建永生化细胞的可行性研究。 方法:通过目的基因克隆、真核表达质粒中目的基因序列测定、目的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转染人端粒酶反转录酶表达检测等步骤进行实验。 结果与结论:构建出人端粒酶反转录酶重组绿色荧光表达载体,成功转染正常髓核细胞并在细胞中稳定表达。结果表明运用人端粒酶反转录酶转染椎间盘髓核细胞构建永生化细胞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摘要 背景:人端粒酶反转录酶是端粒酶的重要组成之一,可使端粒酶表现活性从而拮抗端粒缩短或细胞衰老。 目的:构建人端粒酶反转录酶C端936-1132氨基真核表达载体,并在人胚肾细胞293T表达,为其在细胞内定位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以人端粒酶反转录酶cDNA为模板,PCR扩增出带有酶切位点其 C端 936-1132氨基序列片段,并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isA连接,构建出重组质粒pcDNA3.1-HisA-hTERT aa936-1132,将重组质粒转染入人胚肾细胞293T中,使蛋白表达,并对蛋白进行免疫印迹鉴定。 结果与结论:经双酶切和基因测序等方法证实,人端粒酶反转录酶C端936-1132氨基重组质粒pcDNA3.1-HisA-hTERT aa936-1132构建成功,经免疫印迹鉴定可检出融合蛋白。 关键词:人端粒酶反转录酶C端;重组质粒;人胚肾细胞293T;蛋白表达;免疫印迹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1.018  相似文献   

8.
背景:人端粒酶反转录酶(hTERT)是调控增殖及定向分化的首选生长因子之一,具有多重生物学效应,为建立基因工程的永生化干细胞系奠定了基础。 目的:探讨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修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治疗作用。 方法:体外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大鼠急性肾损伤模型,建模后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尾静脉注射1 mL L-DMEM培养液;空载病毒组:尾静脉注射1 mL经空载病毒转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悬液;hTERT转染组尾静脉注射1 mL经PLXSN-hTERT转染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悬液。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第3,28天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查示hTERT转染组的肾小管损伤评分<空载病毒组<对照组(P < 0.05)。移植后第28天,CM-Dil 阳性细胞数为hTERT转染组>空载病毒组>对照组(P < 0.05)。移植细胞后第1,3,14,28天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均为hTERT转染组<空载病毒组<对照组(P < 0.05)。结果证实,hTERT基因修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肾损伤具有明显的修复作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余恒  周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24(19):2972-2977
文题释义:人脐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优势:脐血从孕妇分娩后的胎盘、脐带残端收集,对于产妇和新生儿均没有任何痛苦和不良影响,也不会涉及社会、伦理及法律方面的争论;脐血受胎盘屏障的保护,其成分被病毒、细菌污染的概率低。 端粒酶:细胞中负责端粒延长的一种酶,是基本的核蛋白反转录酶,在保持端粒稳定、基因组完整、细胞长期活性和潜在的继续增殖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背景: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可以经体循环有效穿透室管膜进入脑组织,迁移至脑损伤区域并存活分化为神经细胞,作为替代细胞来源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目的:探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及脑组织端粒酶反转录酶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取130只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0只)、模型组(30只)、脐血间充质干细胞1组(35只)、脐血间充质干细胞2组(35只);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余各组采用颈内动脉线栓法制作脑梗死大鼠模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1,2组于造模成功后1,4 d尾静脉移植2×106个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24 h检测大鼠血清中活性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移植后第7,14天进行Y-迷宫实验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TUNEL法检测病灶中心神经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梗死灶周围Caspase-3、Bax、Bcl-2、端粒酶反转录酶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梗死灶周围端粒酶反转录酶的mRNA表达。 结果与结论:①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Y-迷宫实验错误次数、神经功能评分、细胞凋亡指数、Caspase-3、Bax蛋白表达、活性氧水平均显著升高(P < 0.05),Bcl-2、端粒酶反转录酶蛋白以及mRNA表达、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均显著降低(P < 0.05);②与模型组相比,脐血间充质干细胞1组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2组大鼠Y-迷宫实验错误次数、神经功能评分、细胞凋亡指数、Caspase-3、Bax蛋白表达、活性氧水平均显著降低(P < 0.05),Bcl-2、端粒酶反转录酶蛋白以及mRNA表达、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均显著升高(P < 0.05);③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2组相比,脐血间充质干细胞1组大鼠Y-迷宫实验错误次数、神经功能评分、细胞凋亡指数、Caspase-3、Bax蛋白表达、活性氧水平均显著降低(P < 0.05),Bcl-2、端粒酶反转录酶蛋白以及mRNA表达、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均显著升高(P < 0.05);④结果表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有效促进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能够提高脑组织端粒酶反转录酶表达,移植时间越早效果越显著。 ORCID: 0000-0002-4902-1553(余恒)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对雌激素β受体基因如何参与骨代谢的研究较少。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β对人成骨样细胞骨保护素、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KL)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先前含有最有效干扰序列及非特异性shRNA的反转录病毒分别感染人成骨样MG63细胞株后,筛选稳定克隆并扩大培养,以空白及非特异性shRNA作为对照,检测稳定抑制雌激素受体β的效率。分别向3组细胞即MG63细胞、雌激素受体βshRNA反转录病毒感染的MG63细胞、阴性对照shRNAnc反转录病毒感染的MG63细胞加入17β-雌二醇(E2)干预,检测人成骨样细胞株MG63的骨保护素、RANKL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用pRNAT–H1.4/Retro-雌激素受体β-shRNA3进一步稳转人成骨样MG63细胞株,与空白及阴性病毒对照组相比,筛选出雌激素受体β表达稳定抑制的人成骨样细胞株,雌激素受体βmRNA抑制率为(88.17±1.17)%(P < 0.05),蛋白抑制率为(89.01±1.22)%(P < 0.05),证实实验成功建立了人成骨样细胞ERβ亚型基因敲低细胞模型。雌激素干预48 h后,显示雌激素受体β稳定抑制的MG63细胞较空白组及阴性对照组骨保护素 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P < 0.05),RANKL 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P < 0.05),骨保护素RANKL表达上调(P < 0.05),提示雌激素受体β可能通过调节骨保护素/RANKL在骨代谢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确切的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炎症参与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发病机制,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属于趋化因子家族成员,与炎症有关。 目的:检测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椎间盘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方法:选取84例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和28例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收集2组患者术后的椎间盘组织,用酶联免疫吸附的方法测定椎间盘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水平。根据Schneiderman标准进行分级,分析椎间盘中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水平与疾病分级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与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相比,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的腰椎间盘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Schneiderman 4级的患者椎间盘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水平明显高于Schneiderman 2级和3级的患者,而Schneiderman 3级的患者椎间盘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水平明显高于2级患者。另外,Spearman相关分析也显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蛋白水平与Schneiderman分级呈正相关(r=0.412, P < 0.01)。提示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椎间盘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增高,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能参与了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2.
背景:视网膜自适应光学成像系统所获取的视锥细胞图像具有灰度分布相对集中、亮点边缘比较模糊、存在伪轮廓及边缘相粘连的特点,寻找一种适合视锥细胞图像的处理算法来获取视网膜视锥细胞清晰轮廓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内容。 目的:采用MATLAB图像处理工具箱对视锥细胞图像进行边缘提取,获取其清晰的边缘轮廓。 方法:对30例正常受试者不同部位视锥细胞图像进行预处理、边缘提取和形态学处理,获取视锥细胞图像清晰的边缘轮廓;对处理后的图像进行细胞计数,并分析视锥细胞密度分布特性,进而来验证图像处理算法应用于视锥细胞分布特性研究的可行性。 结果与结论:获取了清晰的视网膜视锥细胞图像轮廓;从结果来看,随着远离黄斑中心凹,细胞密度呈现出降低的趋势,从黄斑中心凹偏0.5°到1°范围内,视网膜视锥细胞密度下降最快。结果提示:实验所设计的图像处理算法在研究视网膜视锥细胞分布特性方面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背景:透骨消痛胶囊是福建中医药大学治疗骨关节炎的临床验方,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对软骨的作用。 目的:观察透骨消痛胶囊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骨重塑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以透骨消痛胶囊干预大鼠成骨细胞ROS17/2.8,分空白对照组和各浓度透骨消痛胶囊组,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比色法检测成骨细胞分化的生物标志物碱性磷酸酶活性,ELISA法检测骨钙素,茜素红染色观察骨矿化结节,实时定量PCR和ELISA法检测骨重塑相关因子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质量浓度为0.25-2 g/L透骨消痛胶囊能显著促进ROS17/2.8细胞增殖(P < 0.05),上调碱性磷酸酶活性(P < 0.05)、骨钙素的表达水平(P < 0.05)和矿化结节面积(P < 0.05),增加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比例(P < 0.05)。提示透骨消痛胶囊防治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调节骨重塑平衡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背景:吸烟严重影响牙周组织及牙根的健康,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加速牙周病患者牙周组织的破坏,影响骨改建,引起骨吸收。而整合素αvβ3参与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的牙根吸收。 目的:以整合素αvβ3在破牙骨质细胞的表达量为主要观察指标,初步探讨尼古丁对正畸牙移动牙根吸收的影响。 方法:将110只实验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以及0.5 mg/kg尼古丁组、0.75 mg/kg尼古丁组、1 mg/kg尼古丁组。后4组上颌第一磨牙施加50 g近中向拉力,同时每日向各组的大鼠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尼古丁酒石酸溶液或生理盐水,运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大鼠上颌第一磨牙加力1,3,5,7,14 d的组织变化情况和整合素αvβ3的表达量。 结果与结论:随着加力时间的延长的,牙根周围的牙周膜纤维变形,排列紊乱,炎性细胞浸润,压力侧、张力侧以及根分叉处牙根表面开始出现吸收陷窝、破牙骨质细胞。尼古丁注射的剂量越大,牙根表面的吸收陷窝越多越深,破牙骨质细胞显著增加。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除空白对照组外,整合素αvβ3在各个实验组的破牙骨质细胞中表达,并且随着加力时间的延长,其表达强度增强,加力7 d时呈现强阳性表达,加力达到14 d时,表达随之减弱。随着尼古丁注射剂量的增加,整合素αvβ3阳性表达的破牙骨质细胞逐渐增加。结果说明,尼古丁会加重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的牙根吸收,并且可能具有时间依赖性以及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5.
背景:根据弯根牙牙周膜应力分布为口腔临床工作者提供正畸施力的方式和大小,以此来优化正畸力系统设计。 目的:探讨上颌第一磨牙弯曲牙根受到正畸力作用下牙根及牙周膜的应力分布情况。 方法:选用正常形态和牙根弯曲的上颌第一磨牙作为建模素材,应用CT机扫描,ANSYS Workbench 11.0 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上颌第一磨牙及其牙周膜的有限元模型,应用6种不同载荷方式对模型进行加载,分析其应力分布情况。 结果与结论:弯根牙应力集中区主要在牙颈部,其次是根尖部,牙齿在做整体移动时其牙根、牙周膜、牙槽骨应力最小。对于弯根牙的矫治需要更准确的定位以及更合理的牵引力。  相似文献   

16.
Human TRF1-binding protein PinX1 inhibits telomerase activity. Here we report that overexpression of yeast PinX1p (yPinX1p) results in shortened telomeres and decreased in vitro telomerase activity. yPinX1p coimmunoprecipitated with yeast telomerase protein Est2p even in cells lacking the telomerase RNA TLC1, or the telomerase-associated proteins Est1p and Est3p. Est2p regions required for binding to yPinX1p or TLC1 were similar. Furthermore, we found two distinct Est2p complexes exist, containing either yPinX1p or TLC1. Levels of Est2p-yPinX1p complex increased when TLC1 was deleted and decreased when TLC1 was overexpressed. Hence, we propose that yPinX1p regulates telomerase by sequestering its protein catalytic subunit in an inactive complex lacking telomerase RNA.  相似文献   

17.
背景:如何更好地以组织工程学方法修复关节软骨缺损并达到良好的远期疗效目前尚无公识。 目的:创新性地在膝关节腔内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同种异体脱钙骨的组织工程软骨。  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DMEM/F12完全培养基培养,成软骨诱导条件培养基诱导分化。取同种异体兔的髂骨和椎体骨制作成脱钙骨支架,诱导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种植于脱钙骨支架上,培养1 d后将细胞-支架复合物用筋膜包裹置于兔左膝关节腔内培养,单纯脱钙骨支架筋膜包裹置入右膝关节腔。于培养第4,8,12周分别取材,行大体观察并制成石蜡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进行组织学观察。 结果与结论:培养4,8周,细胞-支架组标本Ⅱ型胶原免疫组化的平均吸光度值(A)分别为0.263±0.031,0.340±0.052,单纯支架组标本分别为0.147±0.027,0.165±0.03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培养12周细胞-支架组标本Ⅱ型胶原免疫组化A值平均为0.362±0.037,标本类似正常软骨外观,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反应呈阳性;而单纯支架组脱钙骨支架降解。培养12周细胞-支架组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细胞数量多,脱钙骨支架基本被吸收;而甲苯胺蓝染色结果显示有被染成紫红色的异染性基质形成。结果提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同种异体脱钙骨可在兔膝关节腔内培养出组织工程软骨。  相似文献   

18.
背景:研究证实,小胶质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可增加多巴胺能神经元对百草枯的摄取,造成百草枯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特异性杀伤作用。帕金森病的黑质纹状体存在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但其产生氧化应激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建立帕金森病小鼠模型,观察小胶质细胞介导的氧化应激损伤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 方法:36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帕金森病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以腹腔注射百草枯10 mg/kg为模型组,等体积生理盐水为对照组,分别观察小鼠行为活动改变。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两组小鼠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的含量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小鼠黑质部位酪氨酸羟化酶、mac-1蛋白表达,同时应用化学比色法测定两组小鼠黑质部位超氧化物歧化酶、还原性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水平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模型组小鼠自发行为活动较对照组减少(P < 0.05)。高效液相法检测模型组小鼠黑质纹状体多巴胺含量及酪氨酸羟化酶蛋白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mac-1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P < 0.05)。模型组超氧化物歧化酶、还原性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较对照组均显著下降(P < 0.05),丙二醛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 0.05)。提示中脑黑质部位小胶质细胞的激活致使氧化应激反应增强及抗氧化保护作用减弱可能是引起帕金森病发病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Many types of human tumours and immortal cell lines have been demonstrated to exhibit telomerase activity with the recently formulated 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 (TRAP assay). However, a small proportion of undoubted tumour samples give a negative result and it has been postulated that, on occasion, the assay can be blocked by inhibitory factors in the cell or tissue extracts. To resolve this issue, a modified TRAP assay has been used to re-examine 45 previously negative breast tissue specimens. Phenol–chloroform extraction of the sample after the telomerase extension reaction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inhibitory factors in tissue from 6 of 14 (43 per cent) breast biopsies of fibrocystic disease (FCD), 6 of 12 (50 per cent) fibroadenomas (FAs), none of five carcinomas in situ, and 1 of 13 (8 per cent) invasive carcinoma (CA) tissue specimens.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enzyme telomerase can be active in some benign lesions as well as in carcinomas of the breast. Specimens which still remained negative for telomerase in the above experiment were next assayed for the presence of biologically relevant inhibitors of the enzyme by mixing the extracts with confirmed positive samples. Extracts from 12 of 17 carcinoma specimens (all of five carcinomas in situ and 7 of 12 invasive carcinomas showed dose-dependent inhibitory activity against telomere extension, whereas no inhibition was observed in those of three of eight FCD and 2 of seven FA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elomerase activity may be regulated by a balance between inhibitory factors and an activated enzyme. © 1997 by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