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如何利用免疫抑制剂之间的协同作用,发挥最佳疗效是肾移植后抗排斥反应的关键所在,如何做到个体化用药,提高疗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目的:评价不同免疫抑制剂对肾移植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的影响,以便更好地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9-01/2009-10 CNKI数据库相关文献,检索词为“免疫抑制剂,肾移植,排斥反应”。选择文章内容与肾移植免疫抑制剂有关者,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入选25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任何一种免疫抑制剂在发挥免疫抑制作用时都会伴有一定毒副作用,临床上应尽量避免不良反应发生。联合用药抗排斥反应已达成共识,事实证明无论采用何种联合方式,均有单一用药无可替代的优势。如何利用免疫抑制药之间的协同作用,发挥最佳疗效是临床关键所在,医生应严密监测患者血药浓度,做到个体化用药,尽可能降低肾移植后排斥反应发生率。关键词:免疫抑制剂;肾移植;排斥反应;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他克莫司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8.032   相似文献   

2.
容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40):7564-7571
背景: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在临床较为常见,免疫抑制剂的出现促进和推动了肾移植质量的提高,免疫抑制剂的合理应用对肾移植患者至关重要,成为影响患者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目的:对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和免疫抑制剂研究文献进行多层次分析。 方法:以电子检索方式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02至2011年收录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和免疫抑制剂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采用检索词为“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免疫抑制剂”。对肾移植后排斥反应进行分类,了解肾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种类,分析各种免疫抑制剂的特点。 结果与结论: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02至2011年收录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和免疫抑制剂研究的文献共6 105篇,文献数量总体呈现出逐步上升的发展状态,《移植学会会报》杂志是发表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和免疫抑制剂研究文献较多的期刊。美国在此类研究中发表文献最多,其次为德国。收录文献按被引频次由高到低排序前10位中,有4篇来源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国在过去10年间被收录文章总量排在第9名,共发表238篇相关文献,中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文献有17篇。  相似文献   

3.
背景:喉移植后致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等)和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4等)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0在大鼠喉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期移植喉组织的不同部位和血清中的表达变化,评价其血清水平在预测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方法:进行Wistar→SD大鼠喉移植,移植后依照注射环孢霉素A剂量不同随机分为3组:0 mg组、5 mg组及10 mg组,以未进行喉移植的SD大鼠为正常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各组移植后第3,7,11天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0血清浓度的变化与移植后各相应时间点黏膜上皮及黏膜下层组织中其表达水平的变化均呈正相关。提示,供体喉的高抗原性主要集中于喉的黏膜上皮层及黏膜下层组织;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0的浓度可以作为预测喉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慢性排斥肾移植受体对自身组织抗原--波形蛋白(vimentin)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方法:近交系Lewis大鼠接受F344大鼠供肾行左侧原位肾移植,7天后对侧肾切除,建立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术后每2周检测受体蛋白尿水平,术后第49天与98天取供肾作病理检查,观察慢性移植肾肾病(CAN)进程.术后第14、49、98天收获受体脾细胞,以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vimentin特异性IFNγ分泌T细胞的数量;收获受体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vimentin特异性抗体水平.自体肾移植Lewis大鼠持续行肾功能检测,第98天收获肾脏、脾脏、血清作病理及免疫检测.结果:同种肾移植受体蛋白尿水平在6周后逐渐升高,49天时病理检查发现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等典型CAN病变,CAN病情逐渐加重.而自体肾移植大鼠术后98天蛋白尿水平无改变,无CAN病变.经体外vimentin特异性刺激,同种肾移植大鼠IFNγ分泌T细胞的数量在肾移植后49天明显增多(28.3±2.0 vs.10.1±2.1),98天时其数量显著上升(126.0±10.4 vs.26.3±4.1,P<0.01).而自体肾移植大鼠vimentin特异性IFNγ分泌T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同种肾移植大鼠vimentin特异性抗体水平术后14天即显著升高(0.230±0.018 vs.0.063±0.008,P<0.05),并维持在较高水平.而自体肾移植大鼠vimentin特异性抗体水平无明显改变.结论:慢性排斥肾移植受体继发针对自身抗原vimentin的细胞与体液免疫反应,继发自身免疫可能参与CAN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背景:临床观察,肾移植后发生急、慢性排斥反应时单用甲基强的松龙针冲击,尿蛋白、血肌酐值改善不明显,若加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可使移植肾功能恢复更迅速。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对肾移植后急慢性排斥反应肾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肾移植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180例,慢性排斥反应患者140例,分别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单纯应用常规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3 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15 d。 结果与结论:与治疗前相比,急慢性排斥反应两组肾功能恢复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组比对照组肾功能指标改善更明显(P < 0.05)。且治疗组延长了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 < 0.05)。结果证实了肾移植患者发生急慢性排斥反应后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能明显改善移植肾功能。  相似文献   

6.
背景:国际上常用的肾移植慢性排斥模型是Fisher→Lewis大鼠肾移植模型等,但这些模型在国内均较难以获得并且价格昂贵,大规模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目的:探索建立SD→Wistar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模型的新方法。方法:将56对SD→Wistar大鼠作左肾原位移植,受体自身右肾保留作为内对照。23只成功移植的受体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15)和对照组(n=8)。模型组大鼠在移植后给予10 d的小剂量环孢素微乳化剂[2 mg/(kg·d),腹腔注射],对照组大鼠未给予免疫抑制治疗。结果与结论:对照组大鼠所有移植肾均在4周内出现不可逆的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坏死;模型组大鼠移植后4,8,12周时均可见移植肾中出现中等度的炎症细胞浸润,在移植后12周内出现典型的慢性排斥组织病理学改变,其Banff总分随移植后时间的延长而升高。2组大鼠所有受体的自身右肾均没有出现组织病理学改变。模型组大鼠移植后第4天环孢素浓度谷值为(153.2±17.1) μg/L。说明通过给予肾移植的SD→Wistar大鼠受体10 d小剂量的环孢素微乳化制剂(2 mg/kg),可使移植肾出现中等度的炎症细胞浸润并于12周内形成慢性排斥的典型组织病理学改变,可作为研究肾移植慢性排斥的动物模型。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背景:肾移植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是一类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常导致移植物丧失功能。目前,强效免疫抑制剂和B淋巴细胞抑制剂的应用使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逆转率明显提高。 目的:探讨肾移植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方案。 方法:对20例发生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肾移植受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给予抗胸腺球蛋白、蛋白A免疫吸附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所有患者均在蛋白A免疫吸附初次治疗前和末次治疗后留血标本测定群体反应性抗体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 结果与结论:20例患者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均有效逆转。随访48个月,1例患者在移植后5个月时因合并严重的肺部感染而停用免疫抑制剂,继而发生剧烈的急性排斥反应而行移植肾切除,恢复血液透析,其余患者移植肾功能良好,至随访终点时平均血肌酐浓度为(132.6±44.2)µmol/L。提示,抗胸细胞球蛋白联合蛋白A免疫吸附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能够有效逆转肾移植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且完全逆转的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并不影响移植肾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背景: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是一个复杂的反应过程,一般包括宿主对异体组织抗原的致敏和宿主对异体组织抗原的反应两方面。角膜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免疫排斥反应,有效地防治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是眼科治疗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目的:文章就目前有关免疫抑制剂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应用作一数据分析。 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Scopus数据库中2002/2011有关免疫抑制剂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应用的文献,检索词为“角膜移植(keratoplasty/corneal transplantation);免疫排斥反应(immunological rejection);免疫抑制剂(immunosuppressant);环孢素A(cyclosporine A,CsA);他克莫司(tacrolimus)或 FK506;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共检索文献192篇。 结果与结论: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是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尤其高度血管化的角膜、感染性角膜溃疡、重复移植等高危角膜病变,术后出现排斥反应的概率明显增加,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也相对较早,而且时间跨度较长。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预防及治疗已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但排斥反应仍是角膜移植失败的首要原因,所以,专家们在不断尝试应用新的药物和治疗措施改善角膜移植的存活率,其最终目标是使受体在保持正常免疫应答能力的情况下,诱导产生/建立供体特异性免疫耐受。免疫抑制剂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应用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选择发生慢性排斥反应的肾移植患者,根据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抗体阳性或抗内皮细胞抗体阳性以及两抗体同时阳性进行分组,并同时检测各组患者的血清中肌酐含量作为判断肾功能的指标.探讨在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中抗内皮细胞抗体与抗HLA抗体作用的相关性.方法 抗内皮细胞抗体的检测方法用免疫荧光法,抗HLA抗体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肌酐检测应用的是生化分析仪.结果 移植后处于慢性排斥期抗HLA抗体阳性的患者血清肌酐含量均值为(116.3±5.6)μmol/L,抗内皮细胞抗体阳性的患者血清肌酐含量均值为(114.6±4.7)μmol/L;抗HLA抗体与抗内皮细胞抗体同时阳性的血清标本肌酐含量的中位数是131.2μmol/L,四分位间距为13.6μmol/L;两组间肌酐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抗内皮细胞抗体和抗HLA抗体均可影响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期的肾功能;抗内皮细胞抗体与抗HLA抗体在肾移植慢性排斥期间同时产生,肾功能损害加重.  相似文献   

10.
背景: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与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极为密切,内皮微粒脱落于激活或凋亡的内皮细胞,能直接而特异地反映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检测血浆中内皮微粒对肾移植排斥反应的诊断监测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目的:探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循环内皮微粒的数量和表型的变化及与急性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 方法:建立同基因和同种异基因大鼠腹腔原位肾移植模型;移植后5 d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进行Banff评分;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中CD144+内皮微粒数量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CD144+内皮微粒的数量;分析内皮微粒的数量和表型与肾组织病理变化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与同基因移植组比较,异基因移植组Bnaff评分明显增加(P < 0.01),肾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明显增强(P < 0.01);与同基因移植组比较,异基因移植组CD144+内皮微粒的数量和携带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内皮微粒的水平明显增加(P < 0.01)。内皮微粒的数量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程度呈正相关(P < 0.01),携带细胞间黏附分子1内皮微粒的水平与移植肾脏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呈正相关(P < 0.01)。提示肾移植后对内皮微粒数量和表型进行检测对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Park JY  Park MH  Park H  Ha J  Kim SJ  Ahn C 《Tissue antigens》2004,64(6):660-666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association of tumou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alpha) an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1 (TGF-beta1) gene polymorphisms with renal allograft rejection in Koreans. Five TNF-alpha (-1031T/C, -863C/A, -857C/T, -308G/A and -238G/A) and two TGF-beta1 (codon 10 T/C and codon 25 G/C) 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sites were studied by us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and PCR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methods in 100 controls and 164 patients. The patients underwent renal transplantation, having one or more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A, HLA-B and HLA-DR antigens mismatched with their donors. For the TGF-beta1 gene, we also studied the polymorphism of donors. The allele frequencies of each SNP site in controls were not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patients. The frequency of TNF-alpha high-producer genotype, -308GA, and TGF-beta1 lower (intermediate)-producer genotype, codon 10 CC and codon 25 GG,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acute rejection episodes (REs), compared to those in patients with no or one RE. The highest risk group for developing recurrent REs showed the combination of TNF-alpha high- and TGF-beta1 lower-producer genotypes. Analysis of chronic renal allograft dysfunction (CRAD) revealed that TGF-beta1 high-producer genotype of donors, codon 10 TT/TC and codon 25 GG, is associated with CRAD especially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REs. The highest risk group for developing CRAD showed the combination of recipient's TNF-alpha high- and donor's TGF-beta1 high-producer genotypes. These results would be useful for predicting high-risk group for acute rejection or CRAD in renal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供、受者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基因型与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用序列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对144例肾移植受者和65例部分供者的TGF-β1基因分泌型进行检测。结果 受者TGF-β1为高分泌型时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与受者为中低分泌型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供者TGF-β1为高分泌型时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与供者为中低分泌型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者高分泌/供者高分泌TGF-β1基因型组合的受者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比所有其它基因型组合者高(P<0.01)。而受者中低分泌/供者中低分泌TGF-β1基因型组合的受者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比所有其它基因型组合者低(P<0.01)。结论 同时检测供、受者TGF-β1基因分泌型对预测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人类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与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A(cyclosporine A,CSA)中毒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技术对26例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正常、11例急性排斥反应、10例环孢霉素A中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3^+CD4^+、CD3^+CD8^+细胞的百分比进行检测。结果肾功能正常组、急性排斥反应组与环孢霉素A中毒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3^+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71.83%±9.65%、73.29%±8.85%、72.06%±12.04%,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3^+CD4^+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38.69%±9.21%、49.58%±8.41%、40.15%±9.98%,急性排斥反应组与正常组和CSA中毒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CD3^+CD8^+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9.28%±9.02%、19.18%±5.35%、30.86%±9.19%,急性排斥反应组与正常组和CSA中毒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CD3^+CD4^+/CD3^+CD8^+分别为1.76±0.97、2.92±0.71、1.81±0.92,急性排斥反应组与正常组和CSA中毒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和环孢霉素A中毒有鉴别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大鼠移植慢性排斥组织中CD40和CD40L表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大鼠移植肾慢性排斥肾组织中CD40/40L的原位表达特点。以期阐明CD40/CD40L共刺激通路在移植肾脏慢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共分3个实验组:即同种异体移植不用药对照组、用品系移植组、同种异体移植CSA治疗组。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移植肾脏组织CD40/CD40L表达进行观察,并结合肾间质中浸润的炎性细胞CD3^ 和CD68^ 细胞数进行分析。结果:慢性排斥肾组织中CD40/CD40L表达分布不同,间质淋巴细胞以表达CD40为主,CD40L表达肾实质细胞表达为主。慢性排斥移植肾组织间质CD40^ 细胞数与CD3^ 、CD68^ 细胞数密切相关;CD40L^ 细胞数与CD3^ 细胞数呈正相关,与CD68^ 细胞数无相关性.结论:CD40/CD40L共刺激通路可能在移植肾慢性排斥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环孢素A在人体内主要经过细胞色素P450 3A4代谢。已有研究表明细胞色素P450 3A4基因多态性影响环孢素A的药代动力学,而且环孢素A慢性肾毒性主要是由于环孢素A在体内的长期蓄积。因此推测细胞色素P450 3A4基因多态性可能是肾移植移植后环孢素A 慢性肾毒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的:分析细胞色素P450 3A4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移植后环孢素A 慢性肾毒性的相关性。 方法:纳入200例服用环孢素A的肾移植患者参加此项研究,其中105例经肾活检和(或)血肌酐值的变化诊断为环孢素A 慢性肾毒性,其他95例未发生肾毒性)。采集受试者外周静脉血并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直接测序法检测细胞色素P450 3A4基因外显子5,7,9和12的点突变。 结果与结论:中国肾移植患者中发现3个细胞色素P450 3A4新突变位点,即336 A>G,837 G>A 和406 A>C。其中 3例肾移植患者可检测出336 A>G,8例肾移植患者可检测出837 G>A。新突变点406 A>C仅发现于3例环孢素A慢性肾毒性患者,在非肾毒性患者中未发现新突变位点,且406 A>C可导致细胞色素P450 3A4保守区136位苏氨酸(Thr)转变为苯丙氨酸(Phe)。文章未发现已报道的中国人群细胞色素P450 3A4基因在外显子5,7,9和12的多态性。结果证实,文章在中国肾移植患者中发现了3个细胞色素P450 3A4的新突变位点336 A>G,837 G>A 和406 A>C,其中406 A>C可能引起细胞色素P450 3A4酶活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青藤碱对大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期间ICAM-1和IL-2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大鼠同种异位心脏移植排斥反应期间的病理特征,探讨青藤碱对大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方法:SD健康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建立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实验分4组:A组为健康SD大鼠心脏作对照组,B组为SD大鼠到SD大鼠的同基因移植组,C组为SD大鼠到Wistar大鼠异基因移植组,D组为清藤碱治疗组。以ELISA、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移植心组织中IL-2和ICAM-1的表达。结果:A、B组未见排斥反应发生,心脏组织中的ICAM-1和IL-2表达水平很低;C组有明显的炎症反应并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组织中ICAM-1和IL-2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D组炎症反应有所减轻,同时少有淋巴细胞浸润;组织仅微弱表达ICAM-1和IL-2。结论:移植心脏ICAM-1和IL-2的表达水平与排斥反应的发生和发展有关,青藤碱能显著抑制移植心ICAM-1和IL-2的表达和淋巴细胞的浸润,减轻排斥反应,明显延长移植物的存活。  相似文献   

17.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诊断的临床应用与价值。方法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观察97例肾移植术后患者移植肾的形态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结果22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移植肾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特征性改变,表现为皮质出现片状无回声区;移植肾体积增大超过5%;肾窦回声消失;RI值升高,与移植肾功能稳定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动态、有效及时地监测移植肾的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8.
背景:Cylex ImmuKnow检测方法是惟一得到FDA认可的检测移植受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方法, 它直接反映细胞免疫的功能,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结果量化等优点。 目的:通过对肾移植后患者监测细胞免疫功能iATP值(intracellular adenosine triphosphatei),分析细胞免疫功能与肾移植术后排斥或感染的关系。 方法:140例肾移植受者采用ImmuKnowTM-Cylex®方法检测细胞免疫功能,收集数据结合患者临床状态分为排斥组18例,感染组35例与稳定组87例,同时收集61份健康人群血样检测细胞免疫功能数据作对照。分析细胞免疫功能与肾移植患者移植后发生排斥与感染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细胞免疫功能iATP值检测结果显示,感染组患者有71.4%(n=25)分布在低免疫区,同比对照组、稳定组与排斥组比例明显增高(P < 0.05)。感染组iATP值显著低于其他3组。说明感染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两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细胞免疫功能测定对监测肾移植后感染具有显著意义。提示ImmuKnowTM-Cylex®方法测定细胞免疫功能为肾移植后并发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客观依据,但与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未见明显的相关性,有待于大样本的实验证实。  相似文献   

19.
Investigations of the thymus-dependent and thymus-independent lymphocyte population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renal failure showed that mainly the system of T-lymphocytes is depressed in these patients. Both populations of lymphocytes participate in the rejection reaction, but to different extents. In inflammatory conditions, suppurative liquefaction of the tissues, furunculosis, hematoma, and so on, the T-lymphocytes are activated only slightly but the B-lymphocytes considerably in response to stable doses of immunodepressants. The proof of the participation of both lymphocyte populations in the rejection reaction provides fresh approaches to the diagnosis of various pathological states in the recipients.Department of Urology and Operative Nephrology, Kidney Transplantation and Hemodialysis Center, Second Moscow State Medical Institute. (Presented by Academician of th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of the USSR N. A. Lopatkin.) Translated from Byulleten' Éksperimental'noi Biologii i Meditsiny, Vol. 87, No. 2, pp. 174–176, February, 1979.  相似文献   

20.
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通过常规镇痛治疗难以好转。目前有观点认为淋巴细胞相关的免疫机制可能参与该疾病发生发展的环节。为了初步验证这个观点,本实验通过手术制作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性损伤(CCI)模型,在此基础上,从术后3d起每日给予环孢素A(CsA)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结果显示:在术后13d,与NS模型组比较,CsA组大鼠外周血液淋巴细胞总数下降到40%左右,脾小体萎缩,动脉周围淋巴鞘有核细胞减少;同时热刺激引起患肢回缩所需的时间延长。以上结果提示淋巴细胞相关的免疫机制参与了CCI大鼠热痛敏的调节;这一结论为寻找新的治疗方案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