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背景:传统的人胚胎干细胞培养扩增方法中应用含动物血清培养基,并依赖饲养层细胞培养,这种培养方法显著制约了干细胞的体外培养规模;另外异源动物血清成分介入,使病原污染及免疫排斥的概率显著增加。
目的:明确应用无血清培养基mTeSR?1对人胚胎干细胞进行长期体外培养的可行性,并建立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相关技术平台。
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基mTeSR?1以非饲养层细胞依赖的方式体外培养、扩增人胚胎干细胞株H9。经过40余次体外传代后,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生长形态,并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评估其细胞表型。此外,应用条件培养基诱导H9细胞株向内皮细胞方向分化。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定量RT-PCR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摄取实验对该胚胎干细胞源内皮细胞的表型及功能进行评价、分析。
结果与结论:mTeSR?1培养基能够支持H9细胞株在体外以非饲养层依赖的方式进行长期扩增,同时维持其未分化的干细胞潜能。添加血管内皮细胞的条件培养基能够定向诱导H9细胞向内皮细胞方向分化。该胚胎干细胞源内皮细胞不但表达内皮细胞的标志基因(kdr,pecam)和标记蛋白CD31,而且还能够摄取低密度脂蛋白,形成类似微血管结构。提示实验中所提供的培养及诱导分化体系能够支持胚胎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行为。 相似文献
2.
背景:脂肪来源干细胞在体内储备丰富,体外增殖快速,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是目前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研究热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脂肪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被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促进血管生成。
目的:观察兔脂肪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方法:取兔附睾处脂肪,采用胶原酶消化分离获得脂肪干细胞,体外培养至第3代后加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诱导分化,对诱导前后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生长曲线测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流式细胞仪表型检测。
结果与结论:兔脂肪干细胞生长旺盛,第3代兔脂肪干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生长曲线呈“S”型,15代以内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Vimentin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CD44表达阳性,CD31表达阴性;诱导后细胞CD31表达阳性,CD44表达阴性。第3代兔脂肪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21 d显微镜下呈铺路石样形态,血管内皮细胞第Ⅷ因子相关抗原染色细胞阳性,透射电镜下可见W-P小体。提示脂肪干细胞在体外可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可为组织工程血管提供理想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3.
背景:作者所在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脂肪干细胞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作用下,可以诱导分化为淋巴管样内皮细胞,经淋巴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染色证实为淋巴管样内皮细胞,但其最佳诱导方案尚不明确。
目的:探讨利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C156s)诱导脂肪干细胞成为淋巴管样内皮细胞的最佳条件。
方法:取健康成人脂肪组织,胰酶消化法获得脂肪组织来源的间质干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记,并进行成脂肪、成骨诱导等体外分化能力鉴定。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细胞,对照组加入低糖DMEM培养基,其余5组分别加入含25,50,100,200,300 μg/L VEGF-C156s,分别观察诱导结果。
结果与结论:成功分离纯化脂肪干细胞,在体外成功利用含VEGF-C156s、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等生长因子的诱导液将脂肪干细胞诱导为淋巴管内皮样细胞,对照组未见明显淋巴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染色阳性细胞。诱导8 d后,25 μg/L VEGF-C156s诱导后可见少数细胞染色阳性;50,100 μg/L VEGF-C156s诱导后可见大量细胞淋巴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阳性表达;200,300 μg/L VEGF-C156s诱导会导致细胞大量死亡。说明以质量浓度为50 μg/L的VEGF-C156s诱导8 d,是脂肪干细胞诱导分化为淋巴管样内皮细胞的最佳条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体外促进小鼠胚胎干细胞系ES-D3向造血分化的能力。方法:先将ES-D3形成拟胚体,将拟胚体细胞转入含不同浓度的VEGF和VEGF+SCF的培养基中。实验分6组,分别为VEGF 5 μg/L组、VEGF 10 μg/L组、VEGF 20 μg/L组、VEGF 5 μg/L+SCF组、VEGF 10 μg/L+SCF组、VEGF 20 μg/L+SCF组,同时设不加因子的自发分化对照组。RT-PCR检测造血转录基因GATA-2和早期造血细胞基因c-kit和β-H1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细胞,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检测生成造血集落的能力。结果:经过1周的诱导培养,实验组生成的细胞可以表达GATA-2、c-kit和β-H1,CD34+细胞的比例也升高,并可形成造血祖细胞的集落。从诱导生成CD34+细胞的比例和生成的集落数量看,VEGF联合SCF组的诱导效率要高于VEGF单用组和对照组,其中以VEGF 20 μg/L+SCF组和VEGF 10 μg/L+SCF组的诱导效率最高。结论:VEGF能够促进ESC的早期造血分化,尤以与SCF合用时,其诱导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5.
背景:脂肪干细胞作为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的选择,可以诱导为内皮细胞从而有效解决材料血管化困难的难题。
目的:体外观察脂肪干细胞经诱导向内皮细胞转分化的可能性、以及在立体培养基上的血管形成情况。
方法:切取人皮下脂肪,用酶消化法分离和培养脂肪干细胞,将传至第3代或第4代的脂肪干细胞用内皮细胞诱导液、同时在Matrigel三维培养基内诱导培养,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及变化。对脂肪干细胞和诱导细胞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31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脂肪干细胞的CD31表达阴性,诱导细胞CD31可见阳性表达。在三维立体培养基内诱导的细胞24 h逐渐迁徙成团,伸出伪足,诱导1周细胞形成网格样交叉,2周形成较长血管,后血管增粗,并出现分叉,CD31阳性表达。因此,脂肪干细胞体外可以被诱导向内皮细胞表型转分化,并形成血管,提示脂肪干细胞可以作为促进组织工程移植物血管化的种子细胞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6.
BACKGROUND: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exhibit self-renewal and multi-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and can differentiate into endothelial cells under certain induction conditions.
OBJECTIVE:To explore induced conditions of the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differentiating into endothelial cell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 on the endothelial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METHODS:After resuscitation, passage 40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 lines H9 were subjected to suspension culture to prepare embryos, and after 5-day culture, these cells were cultured in attachment medium to differentiate into embryoid bodies, followed by induction with 50 µg/L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 Passage 2 and 15 embryonic stem cells after induced differentiation were taken for Dil-Ac-LDL uptake test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respectively.
RESULTS AND CONCLUSION:After 1-day culture, cord-like or polygonal monolayer cells around embryoid bodies showed bud-like and radial growth with a relative rapid speed merging into surrounding colonies; at 2-3 days, the number of suspension cells increased further, but the small-round cells in the center began to die; at 5 days, embryoid bodies started to passage, and aggregated cells exhibited typical paving stone-like appearance. Moreover, some human embryonic cells after induced differentiation could actively take up fluorescent labeled LDL, and red fluorescent particles appeared. Additionally, passage 15 embryonic stem cells after induced differentiation could express CD31 and FLK-1.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induced by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 can differentiate into endothelial cells.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型无血清培养基SYL-SF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和扩增作用。方法机械分离方法获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从P1代开始将含小牛血清的原代培养基SYL-NBCS更换为实验组SYL-SF和对照组MSCM-SF两种无血清培养基对细胞进行培养、传代、扩增和维持。利用Alexa Fluor 488 annexin V检测细胞凋亡率,CCK-8法比较传代细胞的增殖效率,并对细胞进行形态、表型、染色体核型和分化能力等方面的检测和评价。结果分离得到的单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原代培养基SYL-NBCS中培养8~15d可获得原代(P0)细胞,更换为无血清培养基后,SYL-SF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MSCM-SF组;在细胞传代过程中SYL-SF组细胞增殖能力较强且维持MSCs特异性表面标志和向脂肪、骨、软骨等多向分化的潜能,并且在传代过程中维持正常染色体核型。结论 SYL-SF无血清培养基可以对UC-MSCs进行良好地体外扩增和维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富集结肠癌干细胞球,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无血清悬浮培养初步富集结肠癌干细胞,流式细胞术,细胞分化实验,NOD/SCID小鼠致瘤实验鉴定其生物学特性。结果结肠癌细胞株CW-2细胞能在SFM中存活、增殖并形成肿瘤干细胞球;分离后细胞中CD44+EPCAM+癌干细胞含量为60.39%;肿瘤干细胞球的增殖能力、致瘤能力均强于含血清培养细胞(P0.05)。结论无血清悬浮培养可以初步富集结肠癌干细胞。 相似文献
9.
背景:以往研究培养毛囊干细胞多使用DMEM/F12+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培养基,而进年来开发出的角质细胞无血清培养基也可应用于毛囊干细胞的培养。
目的:观察3种不同培养基对大鼠毛囊干细胞增殖情况及干细胞纯度的影响。
方法:取大鼠触须部皮肤组织,体式显微镜下分离出毛囊组织,中性蛋白酶Ⅱ与胰蛋白酶和乙二胺四乙酸混合液“两步酶法”消化。所得细胞悬液按细胞数平均分为3份,分别使用角质细胞无血清培养基、DMEM/F12+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及角质细胞无血清培养基+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共3种培养基培养,Ⅳ型胶原差速贴壁法筛选毛囊干细胞,进行传代培养。
结果与结论:培养毛囊干细胞传至第3代,锥虫蓝染色计数法检测结果显示,此3组间细胞活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CCK8比色法检测细胞生长曲线显示,培养前2 d,此3组细胞生长均较缓慢;培养4 d,细胞生长进入对数生长期,3种培养基培养的细胞增殖活性:角质细胞无血清培养基+10%胎牛血清组>DMEM/F12+10%胎牛血清>角质细胞无血清培养基(P < 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角质细胞无血清培养基组CD34的表达高于角质细胞无血清培养基+10%胎牛血清组(P < 0.05)。DMEM/F12+10%胎牛血清组中CD34、β1-整合素(CD29)及CK15标记物的表达低于其他2组(P < 0.05)。结果表明,角质细胞无血清培养基较DMEM/F12+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能培养出纯度更高的毛囊干细胞,并且在此培养基培养的基础上加入血清,能够促进毛囊干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在无血清条件下,分离培养新生1d的Wistar大鼠神经干细胞,观察其生长及分化情况,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方法取新生1d的大鼠海马组织,机械分离法分离神经干细胞,加入含有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27的DMEM/F12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增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其生物特性。结果从新生大鼠海马组织分离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不断增殖,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巢蛋白呈阳性表达。诱导分化后,免疫荧光染色可见高分子量神经丝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髓鞘碱性蛋白阳性表达细胞。结论无血清条件分离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能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大鼠精原干细胞的筛选和培养的方法体系。方法:采用改良的二步酶消化法分离大鼠睾丸细胞,用改进的差异贴壁分选法筛选大鼠精原干细胞,用添加了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DNF)、可溶性GFRα1和bFGF的DMEM/F12无血清培养基和大鼠胚胎成纤维细胞饲养层培养高度富集的大鼠精原干细胞,通过形态观察、标志基因的RT-PCR检测和免疫细胞化学分析鉴定培养细胞的干细胞活性。结果:我们的改良二步酶消化法和差异贴壁分选法能有效的分离和筛选大鼠精原干细胞,这些高度富集的精原干细胞能够存活20 d以上,形成较大的干细胞克隆,并表达精原干细胞的标志基因和具有干细胞活性。结论:成功建立了大鼠精原干细胞的分离、筛选和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3.
Francesca Colazzo Fahad Alrashed Padmini Saratchandra Ivan Carubelli Adrian H. Chester Magdi H. Yacoub 《Growth factors (Chur, Switzerland)》2014,32(5):139-149
AbstractHerein we combine chemical and mechanical stimulation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and physiological shear stress in promoting the differentiation human 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 (ADSCs) into endothelial cells. ADSCs were isolated and characterized; endothelial differentiation was promoted by culturing confluent cells in 50?ng/ml VEGF under physiological shear stress for up to 14 days. Afterwards, endothelial cells were seeded onto collagen or acellular aortic valve matrices and exposed to four culture conditions: shear stress + VEGF; shear stress ? VEGF; static + VEGF and static ? VEGF. After 7 days, phenotype was investigated. ADSCs subjected to shear stress and VEGF express a comprehensive range of specific endothelial markers (vWF, eNOS and FLT-1 after 7 days and CD31, FLk-1 and VE-cadherin after 14 days) and maintain the phenotype when seeded onto scaffolds. Our protocol proved to be an efficient source of endothelial-like cells for tissue engineering based on autologous ADSC. 相似文献
14.
背景:大多哺乳类细胞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多以三维结构存在,为还原细胞本身在体内的自然状态,很多研究者开始尝试在体外对细胞进行三维培养,球形培养是一种常见的三维培养模式。目的:尝试用3种不同的方法在体外对人脂肪干细胞进行球形培养,并观察其生物学特征。方法:对提取的脂肪来源细胞进行表面Marker流式检测以及成脂成骨诱导鉴定后,证实为脂肪干细胞。先后用低黏附培养法、hanging-drop培养法和Eppendorf管培养法3种方法在体外对脂肪干细胞进行球形培养,对3种方法形成球形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Imagej软件计算出3组多细胞球体的平均面积,利用Viability/Cytotoxicity Assay Kit for Animal Live & Dead Cells试剂盒对3组多细胞球体进行活力检测。结果与结论:①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型标志物,其中CD29,CD44,CD59完全阳性,同时成脂成骨诱导也为阳性,证实提取的细胞为脂肪干细胞。3代以内脂肪干细胞多呈长梭形,并克隆状生长。②低黏附培养法、hanging-drop培养法、Eppendorf管培养法均可使脂肪干细胞聚集成球形生长,但所成多细胞球形有所差异。低黏附培养法所形成的细胞球形大小不一,不易控制;而hanging-drop培养法和Eppendorf管培养法均可使脂肪干细胞形成大小均一的球形,但在大小和形成时间上有所不同。③3种不同方法所形成的球形细胞均保持较好的细胞活力。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5.
背景:脂肪干细胞是从脂肪组织中分离提取的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对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
目的:观察局部移植人来源脂肪干细胞对小鼠随意型皮瓣成活能力及血管新生效应的影响。
方法:体外经分离、培养及传代健康成人脂肪干细胞。于SPF小鼠背部设计蒂在头侧的随意型皮瓣设为实验组,随后于皮瓣蒂部、中部、远端分3次注射脂肪干细胞悬液、并设置以同法注射等量PBS的小鼠作对照组。移植后7 d,计算各组皮瓣成活率。移植后14 d,取皮瓣组织,随机作冰冻切片CD31免疫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皮瓣组织微血管分布情况,并对CM-Dil标记的脂肪干细胞示踪;ELISA法检测皮瓣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皮瓣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蛋白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背部随意皮瓣成活率明显提高,皮瓣组织中微血管数目明显增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水平明显升高,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 < 0.05)。结果证实,人脂肪干细胞局部移植到随意型皮瓣后,可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促进皮瓣的血管新生。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背景:内皮祖细胞具有增殖、迁移和分化为内皮细胞的特征,对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目的:探讨选择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方法:①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差速贴壁法培养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置于含0,1,10,50,100,200 μmol/L吡格列酮的培养基中培养,观察吡格列酮促进内皮祖细胞增殖的最佳浓度。②将培养7 d的内皮祖细胞随机分5组:对照组加含二甲基亚砜的培养液;吡格列酮组加入50 μmol/L吡格列酮;PPAR-γ拮抗剂组加入50 μmol/L吡格列酮及10 μmol/L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拮抗剂GW9662;PI3K/Akt阻滞剂组加入50 μmol/L吡格列酮及50 μmol/L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通道阻滞剂Wortmannin;ERK阻滞剂组加入50 μmol/L吡格列酮及20 μmol/L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通道阻滞剂PD98059,观察不同组内皮祖细胞的增殖情况。
结果与结论:倒置显微镜下见培养前4 d细胞增殖不明显,第5-10天迅速增殖,并可见细胞集落及线状结构形成,第10天可达80%融合。培养第7天的内皮祖细胞具有吞噬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和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1的功能。10-200 μmol/L的吡格列酮均可明显促进内皮祖细胞的增殖(P < 0.01),以50 μmol/L吡格列酮的作用最明显。进一步阻断相关信号通路发现,Wortmannin和GW9662可明显拮抗吡格列酮的促细胞增殖作用,而PD98059对吡格列酮的作用无影响。说明吡格列酮促进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增殖的作用是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介导的。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目前用于整容的吸脂术发展很快,但为了脂肪干细胞应用而进行的综合吸脂术研究和比较尚未见报道。
目的:对比目前各种类型脂肪抽取技术的特点以及对基质血管层、脂肪细胞、脂肪干细胞的数量和存活率等指标的影响,评价出细胞活性高、适合进行脂肪干细胞制备、储存及临床科学研究的吸脂技术。
方法:作者分别采用检索关键词“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 liposuction,SAL,UAL,PAL,WAL”和“脂肪干细胞、脂肪抽取术、负压吸脂术、超声辅助吸脂术、震动辅助吸脂术、水动力辅助吸脂术”检索了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和美国NIH 临床试验数据库,排除与研究目的无关和内容重复者,保留50篇文献进行进一步分析。
结果与结论:目前可应用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采集的现代吸脂技术主要有负压吸脂、超声辅助吸脂、震动辅助吸脂、水动力辅助吸脂。其中负压吸脂、超声辅助吸脂技术、水动力辅助吸脂技术3类技术采集的脂肪混合物中可以分离出脂肪干细胞且具有较高的活性,可以用作自体细胞辅助移植技术和再生疗法。这4类技术虽然各有特点,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这些吸脂技术获得的脂肪干细胞的活性、遗传性状稳定性、分化能力等系统性对比数据,为未来的再生医学工程提供更准确完善的支持。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