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随意皮瓣移植后易发生皮瓣静脉淤血,甚至坏死,临床与动物实验证明水蛭素能够提高淤血皮瓣的成活率。 目的:观察水蛭素对大鼠随意皮瓣淤血模型成活保护作用。 方法:Wistar大鼠30只背部设计随意皮瓣10 cm×3 cm制成淤血模型,随机分为天然水蛭素组、重组水蛭素组和对照组,分别于皮下注射5 U天然水蛭素、5 U重组水蛭素和生理盐水。术后测定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mRNA表达量,计算皮瓣成活率。 结果与结论:天然水蛭素组与重组水蛭素组皮瓣成活率比对照组高(P< 0.05)。天然水蛭素组与重组水蛭素组比对照组新生毛细血管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多(P < 0.05),且天然水蛭素组最多。提示天然、重组水蛭素均能够促进随意皮瓣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有利于新生血管的生成,能够提高随意皮瓣的成活率,且天然水蛭素效果优于重组水蛭素。  相似文献   

2.
背景:一般认为天然水蛭素能够提高淤血皮瓣的成活率与其抗血栓、抗凝血酶有关,但其抗炎、抗氧化作用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晰。重组水蛭素效果与天然水蛭素的差异也未有深入研究。 目的:探索天然、重组水蛭素对大鼠随意皮瓣淤血模型存活保护机制。 方法:Wistar大鼠30只,背部设计随意皮瓣10 cm×3 cm制成淤血模型。皮瓣随机分为天然水蛭素组、重组水蛭素组和对照组,均于术后即刻、第3,5天注射在距皮瓣末端1.5 cm和3.0 cm处分别注射5 U天然水蛭素、5 U重组水蛭素和相同剂量生理盐水。观察术后第7天的皮瓣成活率、皮瓣组织细胞形态学改变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内皮素水平。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天然、重组水蛭素组皮瓣成活率高,皮瓣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明显增多,内皮素、丙二醛水平减少。且天然水蛭素效果优于重组水蛭素。说明水蛭素能够提高随意皮瓣的成活率、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减低皮瓣的坏死率、丙二醛、内皮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背景:随意皮瓣循环的观察多通过激光多普勒血液灌流仪来完成,但未曾有过对随意皮瓣甲襞微循环进行过观察研究,而甲襞微循环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外周循环检测方法。 目的:通过对随意皮瓣的手指甲襞微循环进行观察,来了解皮瓣末梢微循环的变化情况。 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手部有皮肤组织缺损的患者进行随意皮瓣修复而并未进行特殊药物治疗的患者共有23例按照皮瓣移植后受伤肢体及健康肢体指端的甲襞微循环分为皮瓣组和对照组,观察皮瓣移植后即刻、7,15 d共3个时相的微循环形态、流态及襻周。 结果与结论:皮瓣组移植后即刻微循环在清晰度、血流速度、红细胞聚集、渗出方面均有很大的变化,发生微循环障碍。移植后7 d,两组红细胞聚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而清晰度、血流速度及渗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移植后15 d,两组在清晰度、血流速度、红细胞聚集及渗出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通过对指端微循环的观测,能够了解皮瓣血运建立情况,给临床皮瓣断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背景:低分子肝素和水蛭素都有活血化淤作用。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低分子肝素或重组水蛭素对静脉淤血皮瓣成活的影响。 方法:在24只兔左耳背制作3 cm×6 cm静脉淤血皮瓣模型,随机分组:对照组皮瓣下多点注射生理盐水;肝素组皮瓣下多点注射低分子肝素625 U/mL,水蛭素组皮瓣下多点注射重组水蛭素1 U/mL。 结果与结论:①大体观察:术后水蛭素组和肝素组较对照组淤血程度轻,血肿消散快。②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水蛭素组、肝素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水蛭素组和肝素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对照组术后同期微血管淤血程度较水蛭素组和肝素组严重,微血管计数明显少于水蛭素组和肝素组(P < 0.05,P < 0.01),水蛭素组微血管计数明显高于肝素组(P < 0.01)。说明局部应用低分子肝素或重组水蛭素可较快改善皮瓣的淤血,提高皮瓣成活,重组水蛭素效果优于低分子肝素。   相似文献   

5.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在斑马鱼早期发育的不同时期,经过一定浓度鱼藤素处理的胚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发育延缓和表型异常。 目的:观察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鱼藤素对wn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收集孵育至shield期的斑马鱼胚胎于6孔板中,加入0.6 μmol/L浓度的鱼藤素溶液,避光处理,28 ℃培养箱中孵养。用0.1%二甲基亚砜溶液作为对照组,相同条件培养。在受精后6,8,10,12,14,24 h时用正置荧光显微镜拍照观察鱼藤素处理后斑马鱼胚胎发育表型。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鱼藤素作用前后目的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shield期处理的斑马鱼胚胎在bud期停止生长;wnt信号通路上的wnt9a,wnt10b和axin2以及与wnt信号具有密切联系的snail1b,Jnk2表达发生显著变化,其中wnt9a,wnt10b,axin2,snail1b表达下调,Jnk2表达上调。结果提示鱼藤素对斑马鱼体内wnt信号具有负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关于移植异体内皮祖细胞参与机体缺血组织血管改建的研究正成为热点。 目的:观察移植的同种异体内皮祖细胞向大鼠皮肤损伤区趋化的情况。 方法:以BrdU标记体外培养的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通过尾静脉回输于背部皮肤有切割伤的大鼠(实验组)体内,以正常大鼠为对照,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移植后1,3,7,14 d时受体大鼠皮肤损伤区BrdU阳性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变化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受体大鼠脾脏淋巴滤泡数量和体积变化情况。 结果与结论:移植的内皮祖细胞可以向大鼠皮肤损伤区趋化,3,7 d时内皮祖细胞数量最多(P < 0.05),14 d时在损伤区血管内壁中仍可见BrdU阳性细胞。实验组大鼠脾脏淋巴滤泡的数量和体积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证实移植同种异体内皮祖细胞没有引起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7.
背景:细胞培养实验发现胰岛素不但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修复,还能有效促进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体内实验观察胰岛素对移植脂肪新生微血管的影响罕有报道。 目的:探讨胰岛素对大鼠移植脂肪内微血管形成的作用。 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成胰岛素组和对照组,从大鼠输卵管旁取出1 mL脂肪组织,制成脂肪颗粒移植到大鼠背部,建立颗粒脂肪移植模型。胰岛素组在移植前将脂肪颗粒放入浓度为300 mU/L的胰岛素中预处理;对照组对移植脂肪组织不施加处理因素。在移植后10,20,28 d取移植的脂肪组织做苏木精-伊红和CD34血管染色,观测移植脂肪细胞变化和微血管生长情况。 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中可见移植体内有成熟脂肪细胞,细胞体积变小,部分脂肪细胞有破裂萎缩现象,细胞间有纤维组织增生,胰岛素组脂肪细胞周围纤维组织少于对照组。在10,20 d,胰岛素组微血管密度为(3.92±0.12)个/HP和(6.96±0.42)个/HP,对照组为(2.05±0.21)个/HP和(4.40±0.36)个/HP,胰岛素组微血管密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提示胰岛素能促进移植脂肪块内微血管生长,提高移植脂肪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背景:鱼藤素具有延缓斑马鱼胚胎发育的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未明确。 目的:分析鱼藤素处理斑马鱼胚胎的基因与信号传导通路表达差异。 方法:斑马鱼胚胎来自于根据Zebrafish book中描述的方法养的殖斑马鱼。用0.6 μmol/L鱼藤素处理2-细胞期斑马鱼胚胎,以二甲基亚砜孵化液处理2-细胞期斑马鱼胚胎为对照。4 hpf 时期提取二甲基亚砜组及鱼藤素组总RNA,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鱼藤素处理斑马鱼胚胎后基因的差异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基因芯片结果,结合聚类分析及通路分析来探索鱼藤素的作用机制。 结果与结论:芯片结果显示,鱼藤素处理斑马鱼胚胎后差异表达上调3倍以上的基因407个,下调的461个。PCR 验证结果与芯片结果相符。经KEGG 通路分析,涉及14条通路。鱼藤素可能通过干扰细胞的代谢生长及影响其分化起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脂肪干细胞是从脂肪组织中分离提取的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对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 目的:观察局部移植人来源脂肪干细胞对小鼠随意型皮瓣成活能力及血管新生效应的影响。 方法:体外经分离、培养及传代健康成人脂肪干细胞。于SPF小鼠背部设计蒂在头侧的随意型皮瓣设为实验组,随后于皮瓣蒂部、中部、远端分3次注射脂肪干细胞悬液、并设置以同法注射等量PBS的小鼠作对照组。移植后7 d,计算各组皮瓣成活率。移植后14 d,取皮瓣组织,随机作冰冻切片CD31免疫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皮瓣组织微血管分布情况,并对CM-Dil标记的脂肪干细胞示踪;ELISA法检测皮瓣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皮瓣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蛋白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背部随意皮瓣成活率明显提高,皮瓣组织中微血管数目明显增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水平明显升高,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 < 0.05)。结果证实,人脂肪干细胞局部移植到随意型皮瓣后,可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促进皮瓣的血管新生。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四肢深度电烧伤创面处理的最佳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共48个四肢深度电烧伤创面的修复。在病情稳定后尽早手术清创,清除坏死组织,保留有活力的间生态组织,即刻采用皮瓣修复。结果48个接受治疗的创面,包括轴型皮瓣修复26处,随意皮瓣修复8处,肌皮瓣修复8处,游离皮瓣修复4处,交肢皮瓣修复2处。其中1例游离皮瓣由于基底感染血管栓塞而发生坏死,待肉芽组织生长后游离植皮修复。其余创面一期修复成功,较好地保存了患肢功能。结论四肢深度电烧伤创面应尽早手术清创,一期修复创面,酌情选择轴型皮瓣、随意皮瓣、肌皮瓣,必要时可选用游离皮瓣或交肢皮瓣,最大限度地保存患肢功能,降低伤残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臀大肌皮瓣在骶尾部难愈创面修复中的意义。方法对25例骶尾部难愈创面实施臀大肌肌皮瓣修复术。对部分坏死组织较多及存在感染的创面,术前应用封闭负压疗法。结果本组25例患者实施臀大肌肌皮瓣修复术,其中1例术后出现皮瓣下血肿、切口裂开,经引流、换药,皮瓣成活好,其余24例手术均成功,创面封闭理想,外观恢复较满意。结论臀大肌肌皮瓣修复术是骶尾部难愈创面的修复手段之一,它具有血供充分,提供的组织量大,操作较为简便等优点,同时封闭负压疗法可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指背皮支链皮瓣修复手指背侧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疗效。 方法 应用指背皮支链皮瓣修复手指背侧组织缺损10例,切取皮瓣面积 1.0 cm×1.5 cm~2.0 cm×3.0 cm。 结果 术后仅1例远端出现表皮积液,经相应处理,皮瓣均成活,术后随访3~12 月。皮瓣修复后手指外形美观,转移皮瓣外观良好,色泽自然,质地柔软,不臃肿,手指各关节活动功能优良。 结论 指背皮支链皮瓣血供恒定,不牺牲指动脉,皮瓣设计简易,切取方便,是修复手指背侧组织缺损的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基于“泳裤供区”理念设计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SCIP)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靠性与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我院创伤骨科收治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38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2例。损伤部位:手部缺损17例,足部缺损21例。软组织缺损面积:1.3 cm×1.7 cm~12 cm×8 cm。所有患者均采用游离SCIP进行修复。皮瓣切取面积:1.6 cm×2.1 cm~15 cm×11 cm。术后常规给予抗感染、抗凝、抗痉挛、保温等治疗并定期随访。 结果 38例皮瓣均得到有效随访8~14月,平均10.4月,所有皮瓣均顺利成活。2例皮瓣术后出现血管危象,1例给予活血解痉等处理后顺利成活,1例抬高患肢后自行缓解。余皮瓣血液循环良好,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供区仅留存线状瘢痕。 结论 “泳裤供区”理念下设计游离SCIP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其综合了受区移植后的功能与外形,亦兼顾了供区位置与美观程度,且并发症少。为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较佳选择,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儿童旋前圆肌和指浅屈肌的肌内终末神经密集区的分布范围,为注射BTX-A治疗脑瘫患儿前臂肌痉挛提供解剖定位。方法使用改良的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观察儿童旋前圆肌和指浅屈肌的肌内神经分支分布模式。结果旋前圆肌的神经入肌点有上、下两个,下部的神经支较粗大、分布更广,其肌内神经分支呈扫帚状,相邻各神经分支末端可见明显的"O"和"Y"型吻合,该肌的肌内终末神经密集区位于肌腹中部;指浅屈肌的神经入肌点有上、中、下3个,肌内终末神经密集区可分上、中、下3部,其中以中部最为密集,各终末神经间可见"Y"、"O"吻合。结论鉴于两肌的肌内终末神经密集区均位于肌腹中部,当脑瘫患儿旋前圆肌、指浅屈肌痉挛时,使用BTX-A治疗肌痉挛的最佳注射靶区应选择在肌腹中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修复同一肢体部位多发性电烧伤创面的手术方案。方法自2011年9月至2013年10月,济南军区总医院烧伤整复科共处理18例同一肢体多发电烧伤创面患者,根据创面情况,综合应用游离或带蒂皮瓣、多种复合皮瓣及动脉穿支皮瓣,辅以皮片移植进行修复。结果18例患者术中共转移皮瓣65个,其中62个皮瓣成活良好,伤口愈合佳,2个皮瓣出现远端淤血坏死,1个皮瓣出现感染切口裂开,经换药治疗后均二期愈合。随访3个月到3年,皮瓣质地、弹性、色泽均良好,局部功能恢复好,效果理想。结论对于同一肢体部位多发性电烧伤创面,根据创面情况,综合应用多种皮瓣技术,能最大程度实现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硕通镜与输尿管软镜治疗上尿路结石合并脓肾对清石率、尿脓毒血症、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2例上尿路结石合并脓肾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1例。两组术前均行B超引导下肾穿刺引流脓液与抗菌治疗,炎症控制后,硕通镜组给予硕通镜钬激光碎石术,输尿管软镜组给予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置鞘成功率、术后第1 d和术后1个月清石率、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肾功能指标尿中α1微球蛋白(α1-MG)、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清胱抑素C(Cys-C)、肾小球滤过率(GFR)、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硕通镜组手术时间长于输尿管软镜组(P<0.05);硕通镜组术后第1 d清石率(84.31%)高于输尿管软镜组(66.67%)(P<0.05);两组术后1个月清石率(96.08%、92.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硕通镜组术后6 h、术后24 h CRP、IL-6、TNF-α低于输尿管软镜组(P<0.05);硕通镜组术后6 h、术后24 h CD3+、CD4+、CD4+/CD8+水平高于输尿管软镜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2周α1-MG、BUN、SCr、Cys-C、GF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并发症总发生率(1.96%、5.8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硕通镜与输尿管软镜治疗上尿路结石合并脓肾均安全有效,但硕通镜术后早期清石率较高,并能改善围手术期炎症反应与机体细胞免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颈交感神经干(cervical sympathetic trunks, CST)与颈筋膜的解剖关系,为颈椎前外侧手术入路中避免CST损伤提供更为可靠的方法。 方法 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42具,标本分为两组,第1组30具,观察CST与椎前筋膜浅层(Alar筋膜)的位置关系及联系的紧密程度。在第2组12具,观察CST与颈动脉鞘关系。 结果 在第1组中,CST在第7颈椎椎体水平距离椎体中线的距离最小,约20 mm,所有标本中CST在第7颈椎椎体以上均紧密黏贴于Alar筋膜后面,有的甚至可视为被颈筋膜浅层包裹,不易与Alar筋膜钝性分离,当Alar筋膜被向外侧牵开时CST被一并牵开。在第2组中,所有标本中CST均紧贴于颈动脉鞘后面。 结论 CST紧贴于椎前筋膜深面,可随Alar筋膜被自然牵开,在颈椎前外侧入路的手术中不需要辨认、分离CST,仅通过牵开颈筋膜浅层即可对CST进行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