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肾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及各种移植肾病变是移植肾失功能的常见原因,但对移植肾予以准确评估往往非常困难,活检仍是目前的主要手段。 目的:分析肾移植后出现合并症时移植肾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 方法:对72例移植肾进行肾穿刺活组织检查,并进行病理诊断及分类,结合移植后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72例中发生急性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35例,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12例,移植肾急性药物毒性损伤10例,慢性T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6例,慢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2例,急性肾小管坏死4例,慢性移植肾肾病3例。移植肾组织活检的病理报告与穿刺前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在75%以上。移植肾穿刺活检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提示移植肾活检安全可靠,对肾移植后难以根据临床化验资料作出准确判断肾脏损害的并发症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背景:体液性排斥以激素耐受和难治性为其显著的特点,常常发生在免疫高敏的受者身上。 目的:对肾功能不全移植肾进行常规穿刺病理活检,根据病理诊断观察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分析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的安全性。 方法:选取肾移植后有移植肾穿刺活检指征的患者84例,在B超引导下应用BARD(美国)活检穿刺针行移植肾穿刺活检,活检组织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化学染色,同时常规行C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依据Banff’05标准进行病理分型,根据病理状态明确诊断进行相应的临床治疗,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与结论:84例患者除1例由于组织少难以诊断,其余病理诊断移植肾超急性排斥反应1例,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5例,慢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2例,C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16例。经过治疗8例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患者中4例移植肾功能得以恢复,3例未恢复,1例移植肾失功,移植肾切除。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结果表明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对移植肾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背景:根据临床表现、无创性辅助检查及临床经验来判断肾移植后移植肾功能异常的原因常常会陷入困境,经皮肾穿刺活组织检查则可提供重要的循证学依据。 目的:探讨移植肾穿刺活组织检查的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移植肾穿刺活检病理资料及相应调整治疗后的临床结果资料。 结果与结论:20例患者病理诊断为急性排斥反应7例(35%),可疑性急性排斥反应2例(10%),可疑性急性排斥反应加免疫抑制剂中毒1例(5%),免疫抑制剂中毒3例(15%),慢性移植肾肾病3例(15%),未见明确异常3例(15%),肾小管坏死1例(5%)。相应调整治疗方案后,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9例(45%),移植肾功能好转7例(35%),肾功能无明显变化3例(15%),肾功能轻度恶化1例(5%)。结果可见肾穿刺活组织检查对肾移植后肾功能异常的病因诊断有重要的价值,有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背景:半乳糖凝集素家族蛋白在移植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已被提出,目前尚未有半乳糖凝集素7检测对于肾移植后围手术期移植肾功能不全的辅助诊断,对肾移植受者而言,监测半乳糖凝集素7可能及早发现移植后肾功能异常,为临床治疗争取时间。目的:检测半乳糖凝集素7在移植肾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方法:选取同种异体肾移植后行移植肾穿刺活检诊断为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的患者27例,同时选取同期移植后肾病理穿刺经诊断为正常的患者10例做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半乳糖凝集素7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7蛋白表达水平差异。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正常组光镜下半乳糖凝集素7表达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肾小球、远曲小管、集合管和静脉未见其表达;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光镜下肾小动脉内膜水肿,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肾小球肾小管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半乳糖凝集素7仅见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同时动脉平滑肌也有表达,阳性度较高。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半乳糖凝集素7阳性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7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果说明,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安全可靠,对患者及移植肾无不良影响,半乳糖凝集素7检测对于肾移植后围手术期移植肾功能不全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背景:半乳糖凝集素家族蛋白在移植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已被提出,目前尚未有半乳糖凝集素7检测对于肾移植后围手术期移植肾功能不全的辅助诊断,对肾移植受者而言,监测半乳糖凝集素7可能及早发现移植后肾功能异常,为临床治疗争取时间。目的:检测半乳糖凝集素7在移植肾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方法:选取同种异体肾移植后行移植肾穿刺活检诊断为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的患者27例,同时选取同期移植后肾病理穿刺经诊断为正常的患者10例做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半乳糖凝集素7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7蛋白表达水平差异。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正常组光镜下半乳糖凝集素7表达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肾小球、远曲小管、集合管和静脉未见其表达;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光镜下肾小动脉内膜水肿,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肾小球肾小管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半乳糖凝集素7仅见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同时动脉平滑肌也有表达,阳性度较高。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半乳糖凝集素7阳性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7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果说明,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安全可靠,对患者及移植肾无不良影响,半乳糖凝集素7检测对于肾移植后围手术期移植肾功能不全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依然是导致慢性排斥反应和移植物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如何无创、快速、准确地进行诊断并及时治疗尤为重要。目的:通过检测尿液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水平变化,并结合部分肾组织活检病例,探讨尿MCP-1在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及治疗后的表达。方法:选择2008-10/2009-02在郑州人民医院肾病移植科住院治疗的慢性肾衰竭患者62例,均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肾功能稳定组为肾移植后肾功能稳定的42例患者,急性排斥组为肾移植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20例患者,以同期在郑州人民医院体检中心检查肾功能正常且自愿留取尿样的1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所用肾移植患者均给予常规免疫抑制方案,另外急性排斥组给予抗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或甲基强的松龙强化冲击治疗。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尿MCP-1质量浓度变化。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肾功能稳定组尿MCP-1质量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急性排斥组尿MCP-1质量浓度显著升高(P0.01)。与治疗前比较,急性排斥组20例患者经强化治疗后尿MCP-l质量浓度均显著降低(P0.01),其中17例临床症状缓解、辅助检查恢复正常,尿MCP-1质量浓度接近对照组,3例无效,尿MCP-1质量浓度高于对照组。肾穿刺活检8例,肾脏病理提示均为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与急性排斥组治疗前尿MCP-1质量浓度基本相似(P0.05)。提示尿液中MCP-1水平可早期无创性诊断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可无创性监测治疗效果,其与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时肾脏病理损伤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背景:肾移植后受者定期行移植肾组织活检,在移植肾出现问题的早期进行正确的病理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是使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关键。 目的:总结肾移植后肾坏死与肾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学表现与变化。 方法: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与肾移植后肾坏死与肾移植排斥反应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限为1998-01/2009-10。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 结果与结论:共16篇文献符合标准。移植后慢性肾脏损害的病理类型包括慢性排斥反应,系膜病变,新月体肾炎,膜性肾病,Ig肾病,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移植后慢性肾脏损害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慢性排斥反应,与慢性排斥反应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供肾年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及CMV感染。高血压和蛋白尿对移植肾的远期预后也有重要影响。移植肾的病理改变复杂多样,结合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结果和临床分析进行准确诊断,成功率高、安全性好,对肾移植后难以根据临床化验资料作出准确判断肾脏损害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肾移植病理学检查仍为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金标准”,但肾移植程序性活检在中国尚难以普及,且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诸多原因,使患者慢性排斥反应早期因未及时发现而错失治疗时机。 目的:观察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大鼠血浆中间α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水平。 方法:实验以正常雄性Wistar大鼠为供体,正常雄性SD大鼠为受体进行肾移植。移植后分为慢性排斥反应组和正常肾移植组。慢性排斥反应组受体于移植前3 d起,每日给予腹腔注射环孢素A微乳化剂2 mg/kg,正常肾移植组则每日给予环孢素A微乳化剂腹腔注射5 mg/kg。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4,6,8,10,12周,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移植前1周相比,正常肾移植组和慢性排斥反应组间α胰蛋白酶抑制剂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 < 0.01)。移植后第4,6周,慢性排斥反应组间α胰蛋白酶抑制剂蛋白表达高于正常肾移植组(P < 0.01),而在8,10,12周低于正常肾移植组(P < 0.01)。慢性排斥反应组血浆间α胰蛋白酶抑制剂呈时间依赖性下降(P < 0.01)。结果证实,大鼠肾移植后出现慢性排斥反应时,血浆α胰蛋白酶抑制剂水平显著下调。间α胰蛋白酶抑制剂水平变化与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关系密切,可为肾移植后慢性排异反应的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移植肾功能减退60例穿刺活检病理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同种异体肾移植仍然是治疗终末肾功能衰竭的主要方法之一,近年由于新一代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同种异体肾移植排异反应的临床表现越来越不典型,因此移植肾穿刺活检已成为诊断及鉴别诊断引起移植肾功能减退的重要手段。我们对60例肾移植术后,功能异常的移植肾进行穿刺病理活检,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背景:肾移植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是一类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常导致移植物丧失功能。目前,强效免疫抑制剂和B淋巴细胞抑制剂的应用使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逆转率明显提高。 目的:探讨肾移植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方案。 方法:对20例发生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肾移植受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给予抗胸腺球蛋白、蛋白A免疫吸附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所有患者均在蛋白A免疫吸附初次治疗前和末次治疗后留血标本测定群体反应性抗体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 结果与结论:20例患者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均有效逆转。随访48个月,1例患者在移植后5个月时因合并严重的肺部感染而停用免疫抑制剂,继而发生剧烈的急性排斥反应而行移植肾切除,恢复血液透析,其余患者移植肾功能良好,至随访终点时平均血肌酐浓度为(132.6±44.2)µmol/L。提示,抗胸细胞球蛋白联合蛋白A免疫吸附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能够有效逆转肾移植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且完全逆转的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并不影响移植肾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背景:肝肾联合移植以来,肾功能不全甚至肾功能衰竭已不再是肝脏移植的禁忌症。 目的:探寻肝肾联合移植适应证及移植时机,以利合理应用稀缺的实体器官供体。 方法:收集接受肝肾联合移植患者15例,回顾性分析其移植前状态与移植后移植肾及原肾恢复情况间的状态。 结果与结论:入组15例肝肾联合移植患者均手术顺利,至今存活,随访1.5-8(3.6±1.2)年。入组患者中出现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1例,行床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治疗2周后肾功能逐渐恢复;1例移植前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治疗 4周的肝肾综合征患者,移植后2个月行肾图检查提示原肾功能恢复正常;另2例移植前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超过6周的肝肾综合征患者,移植后行肾图提示原肾功能未恢复;伴有原发肾病的终末期肝病患者移植前24 h尿蛋白> 500 mg、肾小球滤过率< 30 mL/min或经穿刺活检证实肾小球硬化率> 30%,肝肾联合移植后行肾图提示原肾逐渐失功。移植前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治疗超过6周的肝肾综合征患者,需施行肝肾联合移植;移植前伴有原发肾病的终末期肝病患者,如果24 h尿蛋白> 500 mg、肾小球滤过率< 30 mL/min或经活检证实肾小球硬化率> 30%,需施行肝肾联合移植。  相似文献   

12.
The role of humoral rejection in acute and chronic rejection of human renal allografts other than in hyperacute rejection has not been well established, and its importance may be underestimated. Recently, a specific histological pattern of 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 of renal allografts has been recognized. The antigens targeted by this mode of rejection are not well defined but are likely located on the endothelium of small vessels (arterioles and glomerular and peritubular capillaries). In both cellular and humoral rejection, the microvasculature of transplanted organs appears to be a main target of injury.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of peritubular capillaries, over a period of up to 8 months, in 14 biopsy specimens obtained from 5 renal allograft recipients diagnosed with “pure” 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 In peritubular capillaries, there is progression of injury from necrosis of endothelial cells with lifting and denudation of basement membrane to complete disappearance of capillaries. Acutely, acute tubular necrosis is a constant finding. At 2 to 3 months posttransplantation, the remaining capillaries are dilated, misshapen, and distorted, and are surrounded by a reduplicated and thickened basement membrane. These changes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interstitial fibrosis and tubular atrophy, comparable to a sort of renal “asphyxial” death.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in “pure” 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 the endothelium of peritubular capillaries is a main target of injury. The potential role of 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 in acute and chronic rejection of renal allografts needs to be explored further.  相似文献   

13.
背景:西罗莫司替代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肾移植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和慢性移植肾肾病,转换对象的选择和时机至关重要。 目的:观察不同血肌酐水平下应用西罗莫司替代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肾移植患者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和慢性移植肾肾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肾移植后确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慢性肾毒性和慢性移植肾肾病患者,根据转换前血肌酐≤220 μmol/L和血肌酐> 220 μmol/L,各分为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组、慢性移植肾肾病组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维持组;前两组将原有免疫抑制方案中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转换为西罗莫司,转换组共53例,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维持患者为对照组共28例,随访3年。动态观察各组在不同随访时间点的血肌酐水平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在随访终点共行移植肾穿刺活检9例。 结果与结论:转换前血肌酐≤ 220 μmol/L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组、慢性移植肾肾病组血肌酐值,在随访第24、36个月血肌酐较转换前明显降低(P < 0.05),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维持组血肌酐呈缓慢爬行上升高于前两组(P < 0.05)。血肌酐> 220 μmol/L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组血肌酐转换后显著下降(P < 0.05);后两组转换后血肌酐呈爬行上升(P < 0.05)。转换后主要不良事件有轻度贫血(30.2%)、高脂血症(35.8%)、白细胞低下(22.6%)等。肾移植后血肌酐爬行升高转换西罗莫司方案疗效显著,转换前穿刺活检确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中毒还是慢性移植肾肾病,并结合血肌酐水平综合判断是否行西罗莫司转换治疗,注意监测血脂水平;转换应在移植肾功能发生严重损害前进行,早期转换,患者将获益更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更好地识别造成移植肾排斥的特异性抗供者HLA的IgG类型同种抗体,对Flow-CDC方法应用于肾移植及其临床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对96例等候肾移植受者同时进行PRA、NIH-CDC和FloW-CDC实验,并观察其中34例接受NIH-CDC阴性肾移植术的受者近期移植效果。结果FloW-CDC和NIH-CDC两种实验方法的阳性率[27.8%(42/151)和17.3%(26/15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6,P〈0.05)。另外,PRA阴性受者其NIH-CDC和Flow-CDC均为阴性,阴性吻合率为100%;在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的34例受者,其中20例PRA阴性受者接受了NIH-CDC和Flow-CDC均阴性供肾,移植后未发生排斥,移植肾功能迅速恢复;13例PRA阳性的致敏受者接受NIH-CDC和Flow-CDC均阴性供肾的,1例发生急性排斥经治疗后逆转,12例无排斥移植肾功能良好;1例PaA阳性再次移植受者接受了NIH-CDC阴性而Flow-CDC阳性的供肾,移植后第2天出现少尿,10d切除移植肾。结论Flow-CDC方法是一种能够识别具有补体结合能力的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的交叉配型技术,比经典的NIH-CDC方法具有更敏感、可标准化、快速等优点,对预示肾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方面更具有前瞻性。  相似文献   

15.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诊断的临床应用与价值。方法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观察97例肾移植术后患者移植肾的形态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结果22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移植肾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特征性改变,表现为皮质出现片状无回声区;移植肾体积增大超过5%;肾窦回声消失;RI值升高,与移植肾功能稳定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动态、有效及时地监测移植肾的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6.
17.
山羊颈部肾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可靠的大动物肾移植模型。方法 建立山羊自体和异体颈部肾移植模型,观察肾移植术后血肌酐、移植肾血流和病理变化。结果 山羊颈部肾移植模型稳定;异体山羊颈部肾移植术后血肌酐、移植肾血流和病理检查出现典型的急性排斥反应表现。结论 山羊颈部肾移植模型制作简便、可靠,可用于移植免疫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