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微波加脉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90例、平均年龄53岁,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对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峰值血流速度(Vp)、舒张末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患病组治疗前后Vp Vm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1)。结论 TCD可作为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的一种手段,脉冲加微波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影像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本组60例椎动脉颈椎病患者,年龄(35~68)岁,平均52岁,病史为4个月,最长为2年,均有2次以上间歇性眩晕发作。所有患者均接受系统的影像学检查,包括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摄片、颈椎MRI、颈椎MRA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等。结果 60例中,X线检查表现正常3例,颈椎曲度变直10例,退行性改变44例,不稳3例;MRI提示颈椎退行性变42例,明显椎间盘突出或黄韧带皱褶导致硬脊膜受压18例;MRA检查表明椎动脉管径及走行正常者38例,单侧椎动脉纤细10例,椎动脉扭曲12例,未见椎动脉闭塞。TCD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正常者8例,其余均存在明显改变。结论颈椎退行性改变引起局部颈椎失稳及炎症反应,刺激交感神经,诱发椎动脉收缩及痉挛,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3.
张滨 《医学信息》2009,22(5):683-684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中青年椎-基底动脉缺血性(VBI)眩晕的颅内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实用价值.方法 对78例发作期中青年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TCD检测分析.结果 TCD检出结果异常74人.结论 中青年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颅内VA、BA血流动力学发生明显改变,采用TCD检测此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背景:适宜方向、角度的牵引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选择性血管造影被公认为是确定血管疾病的"金标准",核磁共振血管造影虽为无创性检查,却存在检查时间较长、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具有一定侵袭性等不足。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和经颅多普勒加转颈试验,对不同牵引方向和牵引角度治疗前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参数变化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选择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240例,根据解剖学角度按病变部位(上颈段病变、下颈段病变、混合型)和牵引方式、角度(坐位前倾分1°~10°、11°~20°、21°~30°组,坐位后伸1°~10°、11°~20°、21°~30°组,坐位中立位组)分组,以局部按摩为对照组。通过彩色多普勒加转颈试验检测治疗前后椎动脉最窄部位血管内径、收缩期峰值速度、平均血流速度。通过经颅多普勒加转颈试验测量治疗前后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等血流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根据解剖部位确立了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类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根据病变部位划分为上颈段(C1~C3)、下颈段(C4~C6)和混合型,这从椎骨形态和力学角度等方面为临床牵引治疗提供了指导。②确定了最佳牵引角度。即上颈段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坐位后伸11°~20°牵引疗效较好,下颈段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坐位前屈11°~20°牵引疗效较好,混合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坐位前屈1°~10°疗效较好。③确立了彩色多普勒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是指导椎动脉型颈椎病牵引治疗的简便、无创、安全可靠、重复性好的验证手段。  相似文献   

5.
《微循环学杂志》2017,(3):56-61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查47例VBD患者(VBD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收缩期峰流速度(Vs)、舒张末期峰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并根据PI值将VBD组患者分成3个亚组:高阻力型组(n=20)、正阻力型组(n=12)和低阻力型组(n=15)。分析各亚组基础疾病、大脑后动脉狭窄/扩张及后循环梗死发生率的差异。选择有头晕呕吐、行走不稳等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但行头颈CT血管造影检查椎-基底动脉无异常的同期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n=21)。结果:VBD患者椎-基底动脉Vs、Vd、Vm较对照组下降(P0.01)。VBD三亚组间椎-基底动脉延长分呈高阻力型组正阻力型组低阻力型组,扩张分呈低阻力型组正阻力型组高阻力型组(均P0.01),高阻力型组高血压病及高脂血症发生率高于正阻力型组及低阻力型组(P0.05或P0.01),而低阻力型组高血压病及高脂血症的发生率低于正阻力型组(P0.05)。各亚组间糖尿病和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阻力型组大脑后动脉狭窄及后循环梗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阻力型组及低阻力型组(P0.05)。低阻力型组大脑后动脉扩张的发生率高于正阻力型(P0.05),而其后循环梗死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正阻力型(P0.05)。结论:VBD存在后循环血流动力学障碍,对其血流动力学进行分型分析有助于理解后循环梗死的发病机制及指导临床治疗实践。  相似文献   

6.
120例临床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采用双侧椎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并与症状体征对比分析。结果,推动脉供血不足与椎动脉内径,血流速度,每分血流量有关。提示多普勒检查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血液和弹性血管壁相互作用的流固耦合方法,探究1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的临床病例支架植入前后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特性。方法:应用医学建模软件对二维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得到支架植入前后的椎基底动脉血管模型,采用流固耦合方法对支架植入前后的椎基底动脉血流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特性。结果:支架植入前后椎基底动脉的血液流场、血液压力、血管壁面切应力以及管壁形变量有显著的变化。在支架植入后,基底动脉中间部位两侧受力变得均匀,椎基底动脉内血流速度明显增大,支架植入处压力增大,支架上游压力和支架处切应力减小。结论:在介入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内的血流环境及受力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当椎动脉发生狭窄后应及时干预治疗,避免累及基底动脉和后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8.
张玉琴 《医学信息》2010,23(5):1468-1469
目的 研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临床指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临床上已确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500例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经枕窗对椎-基底动脉,经颞窗对颅内动脉进行血流检测.(包括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 结果 500例患者中出现血流速度异常者402例,占80.4%;正常者98例,占19.6%;500例患者中血流频谱异常者156例,占31.2%;正常者344例,占68.8%.结论 TCD检查对临床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经颅多普勒 (TCD)检测椎动脉型颈椎病 (CSA)的诊断价值 ,采用配对研究方法 ,用 2MHz脉冲多普勒探头经枕骨大孔窗口 ,检测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流向、音频、血管博动指数等血流动力学指标 ,结果显示 10 8例患者有 80例异常 ,异常率 74 7%,并发现CSA组低流速者占 45 4 %,高流速者占 2 8 7%,正常流速者占 2 5 9%,与正常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1) ,总体而言 ,低流速型是CSA的主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0.
背景:钛网是近年来国内外应用于脊柱尤其是颈椎疾患的一种常用新型植骨支撑物,目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前路手术中如何更好地改善颈椎前凸弧度仍是治疗的难点。 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颈前路椎体次全切过程中,直形钛网与个体化设计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对颈椎曲度恢复及治疗后JOA评分的影响。 方法:纳入43例有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指征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治疗内固定方案分为2组,个体化设计梯形钛网组15例,直形钛网组28例。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均拍摄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作为空白对照。回顾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后JOA评分、颈椎弧度、椎间角度及椎间高度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颈椎前凸角度、手术节段椎间角度方面,个性化钛网组较直形钛网组和空白对照组显著改善(P < 0.01),直形钛网组亦较空白对照组有改善(P < 0.05)。手术节段椎间高度方面,个性化钛网组与直形钛网组较空白对照组分别增加了3.69 mm和3.22 mm,而个性化钛网组与直形钛网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JOA评分方面,个性化钛网组与直形钛网组患者各时间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椎体次全切时,修剪钛网以模拟正常椎间盘前高后低的形状,可以更有效地恢复颈椎生理弧度和手术节段椎间角度。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1.
背景:近来的研究证明颈椎周围肌肉组织的病变,对颈椎病发病及进展的影响具有密切相关性。 目的:观察Thera-Band抗阻力运动训练对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0-03/2011-10安徽师范大学《生理生化检测与运动康复》实验室收治的椎管外以软组织病变引起的颈椎病患者80例,男30例,女50例,年龄65-17岁,平均年龄35.4岁,病程1-17年。按照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将患者分为颈型28例、椎动脉型22例、神经根型18例、交感神经型12例。采用抗阻运动疗法对其进行康复训练即弹力带在6个方向被动拉伸和主动抗阻力量训练颈部肌肉。 结果与结论:各组患者颈椎功能、颈椎周围肌肉力量、颈椎活动度3方面评分显著高于实验前(P < 0.05),颈椎病症状得到缓解,各组之间的改善指数和改善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以针对颈肌为主的抗阻运动康复疗法对各类型颈椎病均有显著疗效,Thera-Band弹力带安全性高,能满足多角度颈肌锻炼需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脑电图(EEG)改变。方法:对1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EEG进行分析。结果: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EEG异常率为59.17%,且男、女性患者EEG表现无显著差异。结论:EEG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背景:纤维蛋白黏合剂作用于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止血疗效和安全性的分析一直存在争议。 目的:系统评价纤维蛋白黏合剂对对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止血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 方法:计算机检索1975年至2012年10月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OVI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并手动检索相关骨科杂志。中文检索词:全膝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纤维蛋白黏合剂、组织胶水。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主要观察全膝关节置换后引流量,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输血率,患者平均住院日,置换后膝关节的活动度,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5篇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总计310例患者,其中纤维蛋白黏合剂应用组患者为168例,对照组患者为14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膝关节置换后,纤维蛋白黏合剂可明显减少纤维蛋白黏合剂组的置换后引流量(MD=-386.88,95%CI:-583.66- -190.10,P < 0.01);纤维蛋白黏合剂能够明显降低纤维蛋白黏合剂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输血的概率(RR=0.53,95%CI:0.42-0.83,P < 0.01)。纤维蛋白黏合剂可减少纤维蛋白黏合剂组患者的住院时间(MD=-3.56, 95%CI:-4.97- -2.16, P < 0.01),同时改善实验组患者膝关节置换后的膝关节活动程度(MD=16.48, 95%CI:5.94-27.02,P < 0.01)。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在纤维蛋白黏合剂应用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1.18, 95%CI:0.18-7.84,P=0.86)。结果证实,纤维蛋白黏合剂可以明显减少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的引流量及输血率,止血疗效较好,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纤维蛋白黏合剂能够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血压鼠脑底动脉神经肽Y能神经与颈上神经节、星状神经节的关系。方法 应用神经节切除术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 ,对 16只自发性高血压鼠脑底动脉神经肽Y能神经纤维的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 对照组自发性高血压鼠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壁上均可见神经肽Y能阳性纤维 ,纤维似曲线状 ,多呈网状走行 ,密度较高。手术Ⅰ组作双侧颈上神经节切除术 ,脑底主要动脉的阳性纤维明显减少 ;手术Ⅱ组作双侧星状神经节切除 ,脑底主要动脉壁上的阳性纤维明显减少 ;手术Ⅲ组作双侧颈上神经节和星状神经节切除术 ,脑底主要动脉的阳性纤维完全消失。结论 自发性高血压鼠脑底主要动脉的神经肽Y能神经纤维起源于双侧颈上神经节和双侧星状神经节 ,神经肽Y能神经可能在高血压发病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炎症刺激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免疫调节作用,能有效抑制炎症,具有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潜能。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血管损伤机制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作用。 方法:40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不作任何处理;模型组、丹参酮组、干细胞组采用硬化剂注射法制作椎动脉型颈椎病模型。造模24 h后,空白组,模型组不进行干预,丹参酮组和干细胞组经耳缘静脉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溶液10 mL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混悬液10 mL,干预2周后取材。 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相比,干细胞组管壁中膜平滑肌细胞肥大增生明显受到抑制,血管内皮皱折较匀称;干细胞组与丹参酮组比较无明显差别。与模型组相比,干细胞组椎动脉血管cathepsin B、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显著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模型组与丹参酮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可见炎症反应可能是椎动脉血管受到损伤的机制之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有效抑制椎动脉血管炎症反应,修复受损椎动脉血管。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有限元构建模型主要是基于医学图像的建模方法,骨水泥注入主要是人为假设的,而文章中治疗前后的数据直接来源于CT扫描,可靠性更高。 目的:构建骨水泥注入前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椎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治疗前后病椎及邻椎的应力变化。 方法:选取1例75岁骨质疏松性L2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双侧椎弓根注入少量骨水泥获得良好疗效,随访2年病椎及邻椎无新发骨折,局部无疼痛。根据其治疗前后的腰椎CT数据,构建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腰椎屈伸、左右侧屈、旋转等运动,统计分析治疗前后同一运动状态下的应力变化。 结果与结论:建立了腰椎压缩骨折骨水泥注入前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共生成222 727个单元。骨水泥注入增加了L2椎体(病椎)屈、伸、侧屈各运动时的应力(P < 0.05),对其旋转时的应力无明显影响(P > 0.05);对L1,L3椎体(邻椎)在屈、伸、侧屈及旋转时的应力亦无影响(P > 0.05)。提示少量骨水泥注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可增加病椎强度及应力,但不改变相邻椎体应力。  相似文献   

17.
背景:“支柱块”置入与球囊扩张椎体成形均可以克服传统后路钉棒系统复位后“空壳样”椎体这一缺点,弥补传统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治疗的不足,并对伤椎本身畸形有不同程度的矫正作用,恢复其承载能力及维持其稳定性。但二者疗效那个更好呢? 目的:比较“支柱块”置入与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质压缩骨折的疗效。 方法:老年胸腰椎骨质压缩骨折分别采用“支柱块”植入治疗18例,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治疗76例,对手术时间、失血量、24 h目测类比评分、7 d目测类比评分、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与结论:“支柱块”置入治疗18例,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治疗76例患者经皮穿刺均获成功。”支柱块”置入后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Cobb角显著减少,椎体前缘高度明显增加,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支柱块”置入与球囊扩张组比较手术时间稍长、失血量稍多、24 h目测类比评分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而伤椎前缘高度、7 d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支柱块”置入未出现不良反应,椎体成形组有骨水泥渗漏现象但均无神经症状。说明“支柱块”置入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均具有手术方法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能改善椎体高度,缓解疼痛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背景: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是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术式,该术式能够提供坚强固定且植骨融合率相对较高。但是,对于2个节段以上同时受累的颈椎,由于植骨跨度较大,内固定和植骨块稳定性较差,容易产生植骨融合失败、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影响疗效。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植入骨质疏松椎骨内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纳入12具人颈椎骨,包括6具骨密度正常颈椎骨和6具骨质疏松颈椎骨,共60个椎骨标本资料进行分析,将30个骨质疏松椎骨标本植入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设为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组,将30个骨密度正常椎骨标本植入前路椎体螺钉设为前路椎体螺钉组。从上述两组中根据骨密度值抽取40个椎骨,分别设置为即时正常骨密度组、即时骨密度疏松组、疲劳正常骨密度组以及疲劳骨质疏松组,每组10个椎骨。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定各椎体骨密度值,采用ElectroForce 3510材料试验机对两种螺钉进行生物力学指标测试。 结果与结论: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组骨矿盐含量、椎体螺钉拔出力、椎体螺钉拔出刚度、椎弓根螺钉拔出力、椎弓根螺钉拔出刚度均显著高于前路椎体螺钉组(P < 0.05)。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即时正常骨密度标本最大轴向拔出力、即时骨质疏松标本最大轴向拔出力、疲劳正常骨密度标本最大轴向拔出力、疲劳骨质疏松标本最大轴向拔出力均显著高于高于前路椎体螺钉(P < 0.05)。结果证实,与颈椎前路椎体螺钉相比,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在骨质疏松椎骨内生物力学性能更加稳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9.
背景:有研究表明在骨缺损的状态下,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 目的:观察不同长度兔桡骨骨缺损部位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 方法:将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2组,分别在麻醉下用线锯造成兔左前臂桡骨中段0.5和3.0 cm的骨缺损。 结果与结论:Western blot检测显示,0.5 cm骨缺损组骨缺损部位骨形态发生蛋白2蛋白表达量在损伤后1,3,4周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且每组均较损伤即刻明显增加(P < 0.05);3.0 cm骨缺损组骨缺损部位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相对表达量在损伤后3周达到高峰(P < 0.05),其峰值水平明显高于0.5 cm骨缺损组(P < 0.05),基本维持在较高水平。对骨痂的生成情况进行量化评估结果显示,损伤后3,4周,3.0 cm骨缺损组的骨痂生成量较0.5 cm骨缺损组明显减少(P < 0.05)。证实,兔桡骨3.0 cm的骨缺损部位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明显上调,但还不能使该长度的骨缺损自行愈合。  相似文献   

20.
要目的:探讨ES-100D失眠治疗仪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继发睡眠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继发睡眠功能障碍患者,经ES-100D失眠治疗仪治疗14天。观察睡眠功能改善及治疗前后听觉诱发电位变化情况。结果:经ES-100D失眠治疗仪治疗后,患者睡眠功能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86.67%;治疗后听觉诱发电位中的Ⅱ、Ⅲ、Ⅴ波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ES-100D失眠治疗仪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继发睡眠功能障碍有明显的疗效,同时明显改善脑干诱发电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