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线三甲医院汶川地震急救护理组织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加强急救护理组织管理对地震灾难救援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年5月12日~21日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收冶的地震伤员资料,分析本次救援过程中急诊护理组织管理的方法、特点及效果。结果在震后10天内该院急诊科共接诊地震伤员1766例,救治工作的及时有效,急救流程的畅通,人员调配的合理,急救物资管理措施的完善,以及伤员信息的完整、准确和护理组织管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有力地保证了伤员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结论高效的急救护理组织管理是灾难救援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告河南省5次重大突发事件和紧急救援的组织管理.方法:重大灾害事件发生后,迅速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紧急救援中心,公安、消防和医疗急救人员共同参加现场急救,保持通讯和道路通畅,维持现场秩序,保证现场急救和顺利转运伤员到医院.应急医疗救治专家迅速赶赴现场和救治伤员的医院,指导急诊手术和重症监护治疗.结果:5次重大突发事件现场共死亡259人,181例伤员送入院治疗,其中危重伤员26例.仅2例死于多器官衰竭,其余179例康复出院.结论:重大突发事件紧急救援需要公安、消防、医疗急救等多系统的协调合作,急诊医学专家指导大批伤员的分类急救和重症监护治疗,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伤员的紧急医疗分级救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5.12汶川地震伤员紧急医疗救援进行总结,分析讨论灾害发生时紧急医疗分级救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12日至8月12日四川省地震医疗救治伤员资料和紧急医疗救援队资料。结果救援医疗队员在地震发生后迅速集结灾区,救治伤员达374640,其中住院治疗96540人,在灾害现场急救、各级医院院内救治、跨省病员转移、重症集中收治等不同阶段,采取有效的救治对策,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死亡率。结论5.12汶川地震医疗救援工作主要以三级救治模式全面展开,一级救治是始动环节,二级救治是关键环节,三级救治是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重视超声技术在地震灾害急危重伤员救治中的应用,提高我国灾害医学救援水平。方法:根据近年来我国历次重大地震医学救援中超声技术对急危重伤员的救治经验,综合分析。结果:超声技术被广泛的运用在历次重大地震灾害的医学救援中,对颅脑外伤、腹部实质脏器损伤以及四肢骨折等急危重伤情的快速甄别发挥了重要的救治作用。结论:超声技术将在地震急危重伤员的科学救援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作为距离极重灾区北川、平武县最近的一所三甲医院,在震后45天内收治了l804例伤员。本文回顾性总结和分析了该院在医疗救援的组织管理、伤员救治和后勤保障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提出应建立和完善突发灾害应急救援预案,加强人员培训,建立应急物质储备和供应体系,重视心理干预和对救援人员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5·12"汶川地震震中区映秀镇首批伤员检伤救治与后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第三军区大学西南医院医疗队在"5·12"汶川地震震中区映秀镇大批量伤员的检伤救治与后送转运工作,探讨地震灾害现场大批量伤员的医疗救援模式.方法 结合映秀镇救援现场实际,根据CRASHPLAN原则将救治区分为检伤分类区、轻伤区、重伤区和后送区.医疗队工作分组分区实施,检伤、治疗和后送在统一协调下展开.结果 到达后的3 d时间内,医疗队共计分类救治批量伤员415例,其中危重伤员251例,行清创手术153例次,紧急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12例次,直升机空运后送伤员317例.救治工作有序高效,所有伤员在救治过程和后送途中无一例死亡.结论 根据现场救治能力和医疗资源情况科学地把握检伤分类后送原则和分级救治原则,对地震灾害大批量伤员的医疗救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在青海玉树高原地区地震灾难救援中所遇到的困难,采取了汉藏结合、并肩救援的方式,通过救治点与巡回医疗结合、现场救治与后转伤员相结合、因地制宜科学救治和积极解决高原反应等应对策略,顺利完成救援任务,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第二批“国家医疗专家组”参加和指导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伤员救治工作的经验,分析我国对地震灾难伤员医疗救治的现况.方法与结果 在芦山地震救援中,医疗抢救明确了“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四个集中”原则,做到了集中重症伤员迅速转运,多环节兼顾;实行前线流动方舱、区域转运枢纽、后方救治中心的多环节串联;多学科专家团队和主管医生合作沟通,动态多次排查检伤,及时识别与治疗危重伤员;迅速摸清震伤特点,建立适当的多学科、多层次专家队伍,根据震情和伤情的不同及时调整救治队伍,做到岗位不同、派出的专家层次不同,充分发挥了医疗专家的最大作用;同时重视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的早期结合,最大程度地降低危重伤员的伤亡率和致残率.结论 “4·20”芦山地震的医疗救援是近年我国地震医疗救治经历中的典范,体现了及时、有力、迅速、科学、高效的特点;“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四个集中”原则是医疗抢救成功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本院地震伤员应急救援和护理管理进行分析,为提高基层综合医院地震应急救援及组织管理效能提供借鉴。方法成立紧急救治护理领导小组,设置地震专用病房,快速调配人力,充足物资准备,弹性实施护理干预,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多学科协作团队合作。结果共救治48例地震伤员,伤员无死亡,无一例并发症及医院内感染。结论医院建立高效快速的应急管理体系,实施集中救治和护理,在灾害医疗救治和护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战创伤救护模式在大批量地震伤员分诊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批量地震伤员集中分诊救治的模式。方法将战创伤救护模式运用于大批量地震伤员的分诊救治实践。结果依托完善的应急救援系统,参照战创伤救治模式组织实施成批伤员救治,保证了指挥协调通畅、分类预检及时、重伤救治有序、后送保障有力,充分发挥了军队医院应急机动、快速反应的优势。结论建立健全完善有效的平战时期战创伤救护模式,对应对突发灾难性事件大批量伤员的救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