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能锻炼和呼吸肌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07/12中国医科大学一院呼吸科门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49例,随机分成肺康复组(n=26)与对照组(n=23)。肺康复组进行药物治疗同时给予体能锻炼和呼吸肌锻炼,对照组仅在门诊取药治疗。两组均坚持治疗及锻炼24周。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的评定。运动耐力采用6min步行距离评定,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评分方法评定。生活质量评分方法根据质量高低依次为1,2,3,4分。1分为最好,分数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差。结果①治疗后肺康复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明显延长犤(412.53±58.12),(328.73±52.13)m,P<0.01犦。②治疗后肺康复组生存质量评分的总均分较治疗前有所降低(2.19±0.35,2.64±0.42,t=5.64,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相似(2.60±0.36,2.62±0.41,t=1.64,P>0.05)。结论体能锻炼和呼吸肌锻炼改善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运动耐受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运动康复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抽签法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康复组(2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介入系统的运动康复干预,对照组(20例)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结果:康复组呼吸困难改善(0.95&;#177;0.21,t=1.56)、哮鸣音(0.29&;#177;0.08,t=2.60)、呼吸频率[(20.08&;#177;1.56)次/min,t=-3.02]、功能残气量[(1.64&;#177;0.29)mL,t=-2.86]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均&;lt;0.05);康复组治疗总有效率(90.0%,x^2=4.64,P&;lt;0.05)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平均住院时间[(33.26&;#177;4.51)d,t=3.24,P&;lt;0.01]、并发症发生率(5.0%,t=1.75,P&;lt;0.01)明显较对照组低;但康复组时间肺活量[(61.23&;#177;5.92)%,t=0.84]、时间肺活量/用力肺活量[(56.83&;#177;4.32)%,t=3.61)、动脉血氧分压[(11.21&;#177;1.04)kPa]、二氧化碳分压[(5.24&;#177;0.86)kPa]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t=2.48,1.64,P&;gt;0.05)。结论:系统运动康复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有较好疗效,其临床症状及客观活动量明显好转,提高了出院时生活质量,但其呼吸生理功能指标改变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呼吸肌训练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nlnmuary disease,COPD)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纯随机配对分组,将89例符合COPD诊断标准的Ⅱ一Ⅲ级缓解期患者分为呼吸肌训练组(A组,n=45)和非呼吸肌训练组(B组,n=44)。A组患者由专科医师教会呼吸肌训练方法(缩唇-腹式呼吸法和呼吸肌运动体操),并定期随访督导。监测两组治疗前、6个月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与用力肺活量(FTC)比值(FEV1/FVC)、血气分析指标卧位动脉血氧分压(Pa0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变化;同时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对比。结果:经6个月的督导治疗,两组肺功能FEV1,FEV1/FVC(%)和PaC02【A组:(1.8&;#177;O.7)L,(69.5&;#177;12.1)%,(5.4&;#177;O.4)kPa;B组:(1.5&;#177;O.6)L,(56.4&;#177;11.5)%,(7.0&;#177;O.7)kPa】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t=2.47、2.38、2.56,P均&;lt;0.05),Pa02【A组:(11.5&;#177;O.8)kPa;B组:(8.5&;#177;O.9)kPa】的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54,P&;lt;0.01);两组生活质量总均分、F1、F2、F3、F4[A组:2.10&;#177;O.26,2.18&;#177;O.28,2.11&;#177;0.23,2.09&;#177;O.25,2.26&;#177;O.29;B组:2.37&;#177;O.34,2.31&;#177;O.30,2.32&;#177;O.32,2.41&;#177;O.35,2.46&;#177;O.38]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t=2.41,2.52,2.39,2.62,2.35,P均&;lt;0.05)。结论:呼吸肌训练不仅能明显改善老年COPD患者生活质量,而且能改善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呼吸体操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呼吸功能和运动负荷的疗效。方法:103例COPD患者以呼吸体操为主的锻炼,进行锻炼前后呼吸功能和运动负荷比较。结果:103例患者锻炼前后呼吸功能和运动负荷试验均有改善.安静时脉搏(次/min)锻炼前为(72&;#177;11),锻炼后为(69&;#177;1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P&;lt;0.05);呼吸次数(次/min)锻炼前为(20&;#177;4),锻炼后为(17&;#177;2),差异有显著意义(t=5.15,P&;lt;0.01);横膈活动幅度(cm)锻炼前左侧为(3.5&;#177;1.5),锻炼后为(6.5&;#177;1.4).差异有显著意义(t=4.7,P&;lt;0.01);锻炼前右侧为(3.6&;#177;1.5),锻炼后为(6.7&;#177;2.1).差异有显著意义(t=47,P&;lt;0.01)。结论:呼吸体操对COPD患者改善呼吸功能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寻求提高康复效果的有效途径。方法:本实验于2002—06/2003—12在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完成。同期本院呼吸内科门诊COPD患者160例。符合标准患者70例,最终纳入分析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每天进行2次呼吸操训练并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干粉剂2次,对照组应用常规呼吸内科对症治疗和一般的肢体活动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检查两组患者肺功能,并进行生活质量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肺功能、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组治疗后肺功能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改善(P&;lt;0.05~0.01)。治疗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日常生活能力:2.03&;#177;0.56,社会活动能力:2.18&;#177;0.51,抑郁:2.04&;#177;0.48.焦虑:1.92&;#177;0.51,生活质量总均分:2.04&;#177;0.52)较治疗前(2.58&;#177;0.62.2.74&;#177;0.54,2.57&;#177;0.68,2.42&;#177;0.56,2.58&;#177;0,60)及对照组治疗后(2.55&;#177;0.61,2.72&;#177;0.62,2.56&;#177;0.68.2.45&;#177;0.43,2.57&;#177;0.59)明显改善(P&;lt;0.01)。结论:呼吸训练和沙美特罗替卡松干粉剂治疗能够明显改善COPD患者的肺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外膈肌起搏治疗高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患者膈肌疲劳的效果,并比较不同脉冲幅度、治疗时间及次数的差异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1-02/2004-10解放军第四医院兰州军区呼吸内科中心住院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患者84例,男52例,女32例。原发基础疾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且均知情同意。根据膈肌起搏治疗仪治疗情况随机分为2组,每组42例。脉冲幅度60V组:男26例,女16例;脉冲幅度100V组:男26例,女16例。①两组患者病情缓解1周后,停止所有治疗包括氧疗。采用膈肌起搏治疗仪进行治疗。脉冲幅度60V组为脉冲幅度60V,30min/次,1次/d;脉冲幅度100V组为脉冲幅度100V,40min/次,2次/d。2组均14d为1个疗程。(2)用电脑膈肌功能测定仪测定两组患者呼吸肌功能,包括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最大跨膈压。用公式计算呼吸肌力量指数(呼吸肌力量指数=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2。③采用血气分析仪测定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用电脑肺功能仪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④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患者84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脉冲幅度60V组患者:治疗后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最大跨膈压、呼吸肌力量指数、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氧分压明显高于治疗前[(5.04&;#177;0.62),5.15&;#177;0.671,(5.38&;#177;0.671.(5.09&;#177;0.65)kPa.(46.5&;#177;5.8)%,(1.3&;#177;0.4)L,(47.9&;#177;5.3)%,(7.05&;#177;0.72)kPa;(4.12&;#177;0.66).(4.32&;#177;0.64).(4.28&;#177;0.51),(4.34&;#177;0.56)kPa,(41.2&;#177;6.1)%,(0.9&;#177;0.4)L,(43.5&;#177;5.6)%,(6.22&;#177;0.76)kPa,τ=3.32~7.86,P&;lt;0.01]。②脉冲幅度100V组患者:治疗前后相近(P&;gt;0.05)。③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最大跨膈压、呼吸肌力量指数、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及氧分压:治疗前两组差异不明显(P&;gt;0.05)。治疗后脉冲幅度60V组明显高于脉冲幅度100V组[(5.04&;#177;0.62),(5.15&;#177;0.67),(5.38&;#177;0.67),(5.09&;#177;0.65)kPa.(46.5&;#177;5.8)%.(1.3&;#177;0.4)L,(47.9&;#177;5.3)%,(7.05&;#177;0.72)kPa;(4.19&;#177;6.60),(4.58&;#177;0.56),(4.51&;#177;6.00),(4.39&;#177;0.58)kPa.(42.3&;#177;5.6)%,(1.0&;#177;0.3)L,(44.3&;#177;6.1)%,(6.32&;#177;6.90)kPa,τ=2.61~6.12,P&;lt;0.01]。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脉冲幅度60V组明显低于脉冲幅度100V组[(5.64&;#177;0.73),(6.33&;#177;0.76)kPa,τ=4.12,P&;lt;0.01]。结论:高原慢性肺心病患者存在着严重的呼吸肌疲劳。采用电刺激膈肌神经方法,适当地电刺激膈肌神经(脉冲幅度60V组)能够明显加强膈肌运动,改善肺通气功能,提高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从而有效地改善呼吸功能。脉冲幅度100V组结果表明较大的脉冲幅度、较长的时间和短时间内多次刺激膈肌神经,不能增强膈肌运动和改善肺通气,反而会加重膈肌疲劳和呼吸功能障碍。因此,选择适宜电刺激方法对恢复膈肌疲劳性呼吸功能障碍患者很重要。  相似文献   

7.
行为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邵兰真 《中国临床康复》2003,7(30):4078-4079
目的:探讨行为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缓解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54例COPD患者按随机抽签法分为行为干预组与对照组。两组临床治疗相同,行为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行为干预:心理情绪干预、躯体功能干预、生活行为干预。参考方宗君等人的COPD患者生活质量问卷及评分方法分别在治疗前、出院前、出院后3个月、1年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结果:随访1年,行为干预组日常生活能力F1,社会活动状况F2,抑郁心理症状F3,焦虑心理症状F4评分(2.03&;#177;0.32,2.29&;#177;0.77,2.36&;#177;0.34,2.07&;#177;0.25)较对照组(2.29&;#177;0.30,2.39&;#177;0.41,2.41&;#177;0.28.2.16&;#177;0.51)降低明显,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2.801,2.914,P&;lt;0.01,t=2.250,2.340,P&;lt;0.05)。结论:行为干预可有效改善COPD缓解期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李正军  马维亚  任素梅  瓮长水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4):7624-7624,7629
目的 探讨家庭康复对脑梗死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2-04/2003-04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收治脑梗死患者38例,采用随机分组,分为医院和家庭联合康复组19例,医院康复组19例,全部随访半年,以Barthel指数(BI)记分法及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评定法评定。结果 两组治疗前BI和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半年后医院和家庭联合康复组BI和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为68.6&;#177;21.65,64.73&;#177;24.37,与医院康复组(50.71&;#177;19.37,51.92&;#177;19.1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 家庭康复治疗能改善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炎症介质P物质和血管活性肠肽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中的作用,采用单因素相关分析分析与吸烟指数的关系。方法:选择2002-12/2003-05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呼吸科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患者,排除因不能完成肺功能检查无法证实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组28例为急性发作期组患者经治疗症状缓解、实验室检查和/或X射线胸片改善4周以上者,男19例,女9例,年龄64~84岁,吸烟指数(773&;#177;121)年支。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的退休职工30人为对照组,男20人,女10人,年龄60~78岁,吸烟指数(683&;#177;75)年支。所有纳入对象均知情同意。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观察患者组和对照组血浆P物质和血管活性肠肽水平。③变量间采用单因素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28例,健康体检者30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P物质水平:患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54.9&;#177;32.9),(39.7&;#177;19.9),(21.3&;#177;11.2)ng/L,τ=4.08,3.51,P&;lt;0.01];急性期患者明显高于缓解期(τ=1.97,P&;lt;0.05)。②血浆血管活性肠肽水平:患者组明显低于对照组[(9.7&;#177;7.7),(17.7&;#177;10.7),(32.8&;#177;15.5)ng/L,τ=6.43,3.07,P&;lt;0.01];急性期患者明显低于缓解期(τ=2.11,P&;lt;0.05)。③缓解期慢阻肺患者血浆P物质和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均与吸烟指数无明显相关性(r=-0.204,-0.206,P&;gt;0.05)。结论:P物质和血管活性肠肽介导的神经源性气道炎症可能参与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过程,与吸烟指数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余晓凌 《中国临床康复》2004,8(9):1744-1744
目的 通过考察长期氧疗配合呼吸体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的呼吸功能的影响,探讨康复干预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将48例住院的COPD患者分2组,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给予15个月的家庭氧疗同时配合呼吸体操。测量记录肺功能和血气分析指标。结果 经15个月的治疗后,康复组的第1s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ion volume,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和FEV1/FVC比率(分别为53.1&;#177;7.9,86.7&;#177;12.8,55.7&;#177;8.1)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0.5&;#177;10.4,72.5&;#177;8.7,42.4&;#177;8.5)(t=2.07~2.92,P&;lt;0.05);康复组的PaO2[治疗前后分别为(9.39&;#177;0.81),(11.34&;#177;0.60)kPa]升高,PaCO2[治疗前后分别为(6.90&;#177;0.77),(5.36&;#177;0.25)kPa]下降也明显高于对照组(t=2.11,2.05,P&;lt;0.05)。结论 长期氧疗配合呼吸体操使COPD患者的呼吸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李静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9):192-192
目的观察长期家庭氧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01/2004—1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8例患者,随机(隐匿分配)为2组,对照组12例,实验组16例,做长期家庭随访观察对象。对照组行抗炎、平喘、化痰等常规治疗;实验组除上述治疗外,在家庭内应用双鼻导管氧气筒吸氧,氧流量1~2L/min,每天吸氧最少18h。两组疗程均为30d。于治疗第2,10,20,30天家庭随访时观察其病情状况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并治疗前后于医院呼吸研究室行运动功能检查,内容包括:最大运动能力,无氧阈,氧耗量,6min步行实验。结果28例患者均完成治疗和运动功能检查。治疗后第2,10,20,30天进行随访,随访率100%。①实验组的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的速度及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第20天时能够室内步行,第30天除洗衣外日常生活自理,可院内步行。②实验组最大运动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111.7&;#177;14.3。82.1&;#177;14.5,t=2.962,P&;lt;0.01),实验组无氧阈、氧耗量、6min步行实验的检测结果均优于对照组(t=2.857,2.275,2.215,P&;lt;0.01)。结论长期家庭氧疗可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肺功能状态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甲状腺素变化情况,并与健康者比较。方法:选择2003-06/2004-09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病房收治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7例,均为老年男性。均自愿参加。①依据肺功能将患者分为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25例(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lt;70%),年龄72~91岁,平均(85&;#177;3)岁;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22例(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lt;70%、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测值百分比&;lt;30%或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测值百分比&;lt;50%伴呼吸衰竭或右心衰竭的临床征象),年龄73~91岁,平均(84&;#177;7)岁。②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老年人的健康老年人20名作为对照组,年龄71~92岁,平均年龄(85&;#177;4)岁。均为男性。③人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采用肺功能仪完成。④反映甲状腺功能的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结果:①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7例,健康老年人20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②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3组受试对象上述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且3组之间差异不明显(P&;gt;0.05)。上述指标正常范围分别为3.5~6.5pmol/L,0.92~2.79nmol/L,11.5~22.7pmol/L,82.6~138.0nmol/L,0.35~5.50mU/L。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上述指标测定结果分别为(3.98&;#177;0.89)pmol/L,(1.59&;#177;0.29)nmol/L,(13.39&;#177;4.23)pmol/L,(115.82&;#177;30.16)nmol/L,(2.21&;#177;1.12)mU/L;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分别为(3.77&;#177;0.77)pmol/L,(1.48&;#177;0.32)nmol/L,(16.05&;#177;7.29)pmol/L,(123.21&;#177;31.25)nmol/L,(2.08&;#177;1.07)mU/L;对照组分别为(4.11&;#177;0.68)pmol/L,(1.64&;#177;0.35)nmol/L,(14.24&;#177;3.57)pmol/L,(125.35&;#177;27.95)nmol/L,(2.27&;#177;1.03)mU/L。结论:不同肺功能程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及健康人之间甲状腺功能无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3.
高德义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4):4974-4975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抑郁情绪对肺功能的影响,总结其规律性。方法:87例COPD患者入院后1周内分别接受了肺功能、血气检查,评估不同抑郁情绪COPD患者的肺功能、生活质量,并比较其血气指标。结果:87例COPD患者共检出抑郁情绪者42例(48%),平均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为10.8&;#177;2,2,按不同抑郁程度分组后,无或轻度抑郁患者的各项肺功能指标和血气检测值[PaCO2(6.25&;#177;0.86)kPa和PaO2(9,81&;#177;0.83)kPa]明显优于中、重度抑郁患者[(7.14&;#177;0.91),(7.94&;#177;0.95)kPa](t=2,239—3.172;P均&;lt;0.01~0,05),同时前者生活质量总均分和各分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后者(t=2.359—3.327;P均&;lt;0.01—0.05)。结论:COPD患者常伴有明显的抑郁情绪,对其进行干预有可能改善肺功能、血气指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家庭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考察家庭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影响,以探讨家庭康复锻炼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组织在1998—01/2002-12吉林军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COPD患者进行为期12周的以步行为主要锻炼内容的家庭康复训练。训练强度以往复运动实验(SWT)为准。测量记录肺功能、运动能力和呼吸困难等内容。结果 训练12周后,康复训练组的FVC(%预期值),FEV(%预期值)和FEVl/FVC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1.851—2.892,P&;lt;0.05);康复组患者SWT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改善(t=2.137—2.938,P&;lt;0.05):康复组患者的运动时间和距离明显高于对照组(t=2.892~2.912,P&;lt;0.01),心率和呼吸困难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t=2.268~2.938,P&;lt;0.05)。结论 简单的家庭康复训练,在COPD患者中取得了很好的训练效果,患者的运动能力和呼吸困难程度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5.
超短波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细胞因子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超短波疗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gribuc ibstryctuve oyknibart dusease,COPD)患者气道炎症的影响,探讨超短波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选取74例急性发作期COPD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超短波治疗组(常规治疗+超短波治疗)42例,对照组(常规治疗)32例。两组病程、病情及常规治疗同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血液中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etor-α,TNF-α)、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G-CSF)。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IL-8[(236.10&;#177;52.60)ng/L和(197.90&;#177;62.80)ng/L],G—CSF[(120.75&;#177;21.32)ng/L和(109.92&;#177;22.96)ng/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93,1.95;P均&;lt;0.05);TNF-α[(38.01&;#177;7.10)pmol/L和(36.85&;#177;4.08)pmol/L]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47;P&;gt;0.05)。超短波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IL-8[(232.36&;#177;76.34)ng/L和(108.48&;#177;40.50)ng/L],TNF-α[(39.96&;#177;6.01)pmol/L和(27.50&;#177;3.88)pmol/L],G-CSF[(125.40&;#177;21.93)ng/L和(96.52&;#177;19.01)ng/L],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1.92,1.97,1.89;P均&;lt;0.05);与对照组比较上述3项指标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t=1.98,1.87,1.89;P&;lt;0.05)。结论:超短波通过降低气道炎症,改善COPD患者的肺功能,可用于急性期COPD症状的缓解。  相似文献   

16.
心理行为干预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1999-07/2003-12沈阳市传染病院57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实验组2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文化层次方面均具有可比性。其中实验组实施干扰素治疗和健康教育,对照组仅实施干扰素治疗,疗程6个月。参照中文版普适性健康调查量表进行测定生活质量,由患者自己填表评估。比较两组患者2年内的复发率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5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实验组2年内复发率48%(14/29),明显低于对照组79%(22/28)(X^2=5.62,P&;lt;0.05)。康复教育疗程结束后实验组中文版普适性健康调查量表生活质量8项因子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生理职能评分(72.8&;#177;21.6,47.1&;#177;21.1,P&;lt;0.05),躯体疼痛评分(78.8&;#177;14.5,60.0&;#177;18.9,P&;lt;0.05),一般健康评分(65.7&;#177;18、6,48.0&;#177;13.7,P&;lt;0.05),精力评分(68.1&;#177;17.1.54.0&;#177;17.6,P&;lt;0.05),社会功能评分(86.9&;#177;19.6,71.4&;#177;17.0,P&;lt;0.05)、精神健康领域评分(75.9&;#177;17.8,62、8&;#177;16.7,P&;lt;0.05)。结论康复教育可提高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其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以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慢性炎症为特征,这些炎症细胞数量增加和活性改变的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特点及其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以期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早期干预和功能监测提供参考方向。设计: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观察对象,健康人群为对照组的观察对比研究。单位:一所军医大学医院的呼吸内科。对象:观察对象为2003-02/12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呼吸内科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同期同类住院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择18例患者作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48~70岁,平均(56&;#177;7)岁。对照组14例,为来本院查体的健康成年人,其中男10例,女4例,年龄50~70岁,平均(59&;#177;8)岁。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和原位末端标记技术观察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率比较。结果:流式细胞分析显示,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凋亡早期中性粒细胞的比率为(8.5&;#177;1.3)%,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2.5&;#177;1.8)%](t=6.25,P&;lt;0.01),急性加重期[(5.1&;#177;0.6)%]又明显低于缓解期组(t=5.66,P&;lt;0.01)。原位末端标记技术分析也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缓解期凋亡中性粒细胞的比率[(12.4&;#177;2.7)%]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1.5&;#177;4.8)%](t=5.76,P&;lt;0.01),急性加重期[(4.9&;#177;0.4)%]又明显低于缓解期组(t=6.12,P&;lt;0.01)。凋亡晚期/坏死中性粒细胞的变化却出现相反的趋势,即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凋亡晚期/坏死中性粒细胞的比率[(2.8&;#177;0.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比率[(1.3&;#177;0.4)%](t=6.37,P&;lt;0.01),急性加重期[(3.7&;#177;0.3)%]又明显高于缓解期组(t=5.81,P&;lt;0.01)。结论:中性粒细胞的凋亡异常可能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和肺组织中性粒细胞聚集的一个重要原因,该过程可能会在慢性气道炎症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一级康复干预提供病因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以神经促通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03-09/2004-12辽宁省友谊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排除有明显意识障碍和严重认知障碍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常规药物组,每组30例。常规药物组仅给临床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神经肌肉促通技术,同时辅以功能性电刺激、经络导平针灸等综合方法进行康复治疗。疗程4个月。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法评价其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4个月的治疗,全部纳入结果分析。治疗前康复组和常规药物组运动功能评价法上肢评分相似(16.8&;#177;14.1,19.1&;#177;15.4。t=0.93~1.71,P&;gt;0.05);下肢评分相似(14.3&;#177;6.9,14.1&;#177;7.1,t=0.93~1.71,P&;gt;0.05)。治疗后常规药物组上肢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23.5&;#177;16.8,19.1&;#177;15.4。t=0.54~1.28。P&;gt;0.05),下肢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17.4&;#177;6.1,14.1&;#177;7.1,t=0.54~1.28,P&;gt;0.05);治疗后康复组上肢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39.8&;#177;17.2,16.8&;#177;14.1,t=6.49~19.27,P&;lt;0.05),下肢评分明显提高(23.8&;#177;6.2,14.3&;#177;6.9,t=6.49~19.27,P&;lt;0.05)。治疗后康复治疗组上肢评分均值较常规药物组明显提高(39.8&;#177;17.2,23.5&;#177;16.8,t=12.66~23.24。P&;lt;0.05),下肢评分均值也明显提高(23.8&;#177;6.2,17.4&;#177;6.1,t=12.66~23.24,P&;lt;0.05)。结论以神经促通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有助于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康复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肺运动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进行康复锻炼,旨在检验康复锻炼能能够的高患心肺运动能力的假设。方法 患接受为期12周的康复锻炼,每周训练4次,共48次。锻炼结束前进行15min的放松训练。每次锻炼时间约为1.5h。锻炼安排在晨练时间进行。锻炼计划实施前组织患参加呼吸疾病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呼吸技术训练和呼吸肌锻炼。锻炼开始前和结束后分别对患进行心肺运动能力评定。指标包括最大运动能力、无氧阈、最大摄氧量和6min步行试验(6MD)。结果 康复锻炼后与锻炼前比较,患最大运动能力(t=2.820,P=0.009)、无氧阈(t=2.278,P=0.038)、最大摄氧量(t=2.189,P=0.041)和6min步行试验t=2.834,P=0.009)差异有显性或非常显性意义(P<0.05或P<0.01),心肺运动能力百分数变化差异也有显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康复锻炼可显提高COPD患心肺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实施三级康复方案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三级康复方案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脑血管病的康复制定最佳策略。方法:选取2001—10/2002—02在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42例,年龄≤85岁,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各21例,康复组在脑卒中后3—7d开始三级康复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早期康复治疗。应用SF-36量表判定疗效。结果:康复组在康复后6个月,生活质量的各个维度明显改善,分别为:总体健康:58.93&;#177;20.33,生理功能:61.43&;#177;30.70,生理职能:50.00&;#177;47.43,情感职能:47.62&;#177;51.18,社会功能:65.28&;#177;24.70,躯体疼痛:74.62&;#177;12.26,活力:69.24&;#177;21.11,精神健康:74.48&;#177;16.6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康复组在康复6个月时与康复前相比,除躯体疼痛评分外,其余各维度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足量持续的三级康复治疗可以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