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淤胆型肝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志新 《光明中医》2009,24(1):92-93
目的观察淤胆肝方加减治疗病毒性淤胆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92例病毒性淤胆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淤胆肝方+门冬氨酸钾镁,茵栀黄,维生素C、B6、K1,三磷酸腺苷,辅酶A,低分子右旋糖酐,熊去氧胆酸),对照组46例(在治疗组西药的基础上加腺苷蛋氨酸).观察4周,结果急性淤胆型肝炎,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0%;86.6%.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0%;46.5%.慢性淤胆型肝炎,治疗组的有效率93.7%,对照组的有效率56.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淤胆肝方联合西药治疗病毒性淤胆型肝炎疗效好.  相似文献   

2.
健脾化瘀汤加减治疗淤胆型肝炎5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健脾化瘀汤加减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将 10 0例淤胆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 2组。治疗组予健脾化瘀汤加减治疗 ,对照组予甘利欣静点。结果 治疗组在改善慢性淤胆型肝炎的皮肤瘙痒、肝区痛、肝脾肿大方面疗效显著 ,在降低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转氨酶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中药健脾化瘀汤在恢复急性淤胆型肝炎肝功能及治疗慢性淤胆型肝炎方面疗效显著 ,且药价低廉 ,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淤胆型肝炎是指病毒性肝炎以肝内淤胆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过去称为毛细胆管型肝炎或小胆管型肝炎、可发生於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及肝炎後肝硬化病人。据此,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淤胆型肝炎和慢性淤胆型肝炎。其临床特征为自觉症状较轻.但黄疸往往较深、持续时间长、可伴有皮肤瘙痒、大便为色浅或灰白.并可有明显的肝肿大。  相似文献   

4.
瘀胆型肝炎占黄疸型肝炎的2%~8%,包括病毒性瘀胆型肝炎、药物性瘀胆型肝炎和自身免疫性瘀胆型肝炎,以肝炎病毒引起的居多。本病的临床特征为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皮肤、巩膜明显黄染,持续3周以上,皮肤瘙痒,大便灰白,肝脏明显肿大,自觉症状轻。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Y-谷氨酰转肽酶及胆  相似文献   

5.
淤胆型肝炎全称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内胆红素结合与排泄障碍而导致黄疸持久不退或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值≥171μmol/L的急、慢性病毒性胆汁淤积型肝炎.虽然目前治疗淤胆型肝炎的药物很多,但疗效仍不肯定[1].笔者根据其发病机理及中医病因病机,近几年来以中药活血化瘀为主,治疗瘀胆型肝炎40例,临床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淤胆型肝炎又称胆汁淤积型肝炎或胆小管型肝炎,占黄疸型肝炎的2%-8%,包括病毒性淤胆型肝炎、药物性淤胆型肝炎、自身免疫性淤胆型肝炎,以肝炎病毒引起的居多。一般急性淤胆型肝炎虽较重,病程也较长,但一般最终能够治愈,预后较好,而慢性淤胆型肝炎多由慢性病毒性肝炎引起,较易转为重型肝炎,预后较差。近几年,  相似文献   

7.
急性淤胆型肝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和(或)毛细胆管胆汁分泌障碍,致部分或完全性胆汁阻滞为特征的病理改变,是一种肝内胆汁淤积的特殊类型肝脏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为起病急,黄疸进行性加深,持续时间较长,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谷氨酰氨基转移酶不同程度升高。常有皮肤瘙痒,大便色白,虽不是很严重但黄疸迟迟不退,不断对肝功能进行损害[1]。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淤胆型肝炎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2008年12月-2013年8月治疗的急性淤胆型肝炎患者128例。  相似文献   

8.
孙星亮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1):1182-1183
<正>淤胆型肝炎主要是指以肝内胆汁淤积为特征的肝脏疾患, 临床可分为急性、慢性淤胆型肝炎。慢性淤胆型肝炎病程长、并 发症多、肝脏功能较差,在治疗上较为棘手。2001年10月- 2003年2月间,笔者采用了丹参针足三里封闭治疗淤胆型肝 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清肝解毒汤结合肝素治疗急性病毒性淤胆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肝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治疗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转氨酶降幅及总胆汁酸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病毒性淤胆型肝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正>重症淤胆型肝炎是指血清总胆红素值≥171μmol/L的急、慢性病毒性、胆汁淤积型肝炎,特别是慢性重症淤胆型肝炎因持续高胆红素血症,可发展成为慢性重型肝炎而死亡。虽然目前治疗淤胆型的药物比较多,但是疗效尚不满意。笔者依据汪承柏老师凉血活血为主的理论和方法,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重症淤胆型肝炎3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  相似文献   

11.
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病毒性淤胆型肝炎4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病毒性淤胆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对病毒性淤胆型肝炎分别予单纯西药或结合甘露消毒丹加减,并观察疗效。结果 结合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结合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病毒性淤胆型肝炎比单纯西药治疗疗效好。  相似文献   

12.
虎杖饮治淤胆型肝炎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虎杖饮治淤胆型肝炎30例梁建萍(江西省南昌铁路中心医院南昌330006)关键词淤胆型肝炎中医药疗法虎杖饮淤胆型肝炎亦称胆汁瘀积型、毛细胆管型或胆小管型肝炎。临床表现为长期肝内梗阻性黄疸,西医除激素治疗外,常规处理效果欠佳,我们在临床中采用“痰瘀同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淤胆型肝炎的退黄治疗。方法:采用穴位注射小剂量激素联合中西药的方法治疗慢性淤胆型肝炎20例,同时选择具有可比性的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下降。结论:穴位注射小剂量激素联合中西药是治疗慢性淤胆型肝炎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肝炎54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7年11月~1998年2月 ,我科对54例淤胆型肝炎(下简称“淤肝”)患者 ,采用活血化瘀中药 ,联合鲁米那、丙谷胺等治疗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 1临床资料54例为住院的淤肝患者 ,回顾病例基本能符合1995年5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5.
硝石矾石散治疗病毒性淤胆型肝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晔  李学俊 《光明中医》2008,23(6):777-778
目的:观察硝石矾石散治疗病毒性淤胆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临床观察患者共68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观察组各34例。两组均采用保肝、退黄等西医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硝石矾石散。主要观察两组总胆红素、临床疗效及住院天数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6.47%,对照组总有效率52.94%(P〈0.05);治疗组在退黄(P〈0.01)及住院天数(P〈0.05)优于对照组。结论:硝石矾石散治疗病毒性淤胆型肝炎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6.
黄光荣  赵勤国 《新中医》1994,26(4):48-48
金钱草青黛汤治疗淤胆型肝炎48例黄光荣,赵勤国主题词肝炎/中医药疗法,金钱草青黛汤/治疗应用,金钱草/治疗应用,青黛/治疗应用淤胆型肝炎属中医黄疸范畴,临床上类似急性黄疸性肝炎,是一种容易误诊而难治的消化道疾病。它以胆红素明显增高、肝脏肿大、皮肤瘙痒...  相似文献   

17.
慢性淤胆型肝炎是由各型肝炎病毒、药物、内分泌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的肝内胆红素结合与排泄障碍而致肝内胆汁淤滞,黄疸持续时间较长。本病发病率高,预后差。笔者近年来采用自拟活血清胆汤治疗21例,收到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李智  刘靖 《四川中医》2009,27(3):75-76
目的:观察加味茵陈术附汤治疗慢性淤胆型肝炎(阴黄证)的疗效。方法:将83例慢性淤胆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两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予加味茵陈术附汤治疗。结果:治疗组在改善慢性淤胆型肝炎临床表现、降低总胆红素、转氨酶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茵陈术附汤治疗慢性淤胆型肝炎(阴黄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刘稀逍遥五苓汤对慢性重度肝内淤胆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5例慢性重度肝内淤胆型肝炎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予刘稀逍遥五苓汤及西药甘利欣、促肝细胞生长素、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等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其肝功能改善亦优于对照组。结论刘稀逍遥五苓汤是治疗慢性重度肝内淤胆型肝炎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20.
笔者自 1 996年以来 ,应用刺血疗法配合自拟凉血化瘀汤治疗重症淤胆型肝炎 46例 ,对降低血清胆红素、改善临床症状疗效较好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46例患者中男性 1 8例 ,女性 2 8例 ;年龄 1 8~61岁 ,平均 40岁 ;甲型重症淤胆型肝炎 1 4例 ,乙型重症淤胆型肝炎 32例。全部病例均符合 1 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关于重症淤胆型肝炎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刺血疗法 :取中封、胆俞、肝俞、太冲等穴。每次取 2穴 ,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每日 1次 ,1 0次为 1个疗程。疗程间隔 7~ 1 0日。凉血化瘀汤 :赤芍 60 g,丹参 2 4 g,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